孩子,给予我们太多欢乐,给予我们太多体验,也赋予了我们庄严的责任。他们像我们的一幅作品,承载着我们的希望;他们像我们的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成长的模样。孩子是不断长大的。虽然我们都很向往《彼得·潘》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居住的永无岛。但是,那毕竟只存在于浪漫的童话之中。
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中的一首散文诗《孩童之道》,细腻地写出了孩子们微妙丰富的情感:
……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
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他所以要流泪,并不是没有缘故。
虽然他用了可爱的脸儿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妈妈的热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为细故而发的小小的哭声,却编成了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读到温情,也可以读到哲理。
孩子们本来住在完全的乐土,永远也不知道哭泣。他们那可爱的笑脸,是如此的动人,引逗得妈妈们无比喜爱他们。然而,他们之所以要流泪,是因为他们哭泣时的某些小小细节,更能惹动妈妈无比的怜与爱,像一根纽带,将妈妈与孩子,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天使般的孩子,来到人间。我们要如何养育他们?看到孩子们日渐长高、长壮,变得越来越能言善辩之后,做爸爸妈妈的又会进一步思考教育孩子的诸多问题。
而在这诸多问题之中,孩子的品格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孔子在《论语》中就告诉我们:“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在家孝顺父母,出外照顾他人,言行谨慎而讲诚信,具有博爱之心,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再来学习文化知识。
如何教孩子学做人?有人说:“言传,身教。”有时,身教甚至会重于言传。但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养育6岁以前的幼儿,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做给孩子看,也不太可能随时随地把孩子带在身边。所以,很多道理还需依靠间接经验的传授。这个时候,以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自己从故事中领悟做人的道理,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办法。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了一种媒介、一个工具,它是如此的神奇,就像松居直先生比喻的一样,它像一颗颗爱与美、真与善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它,就是绘本。
绘本,亦称图画书,英文名为picturebooks,是以图画的方式呈现的故事书,用孩子喜爱的图画语言,以及孩子能够理解的图画表现手法,向孩子展示广阔的生活画面,也为孩子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充满想象的世界。绘本即使没有文字,孩子们光看图画也能读懂很多故事,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人们常说:聪明,聪明,就是耳聪目明。没错,这里所说的聪明,绝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智力表现,而是更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充满生活智慧的人。大量的优秀绘本,正是以孩子们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的方式,向他们展示着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智慧,乃至生存智慧。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烦恼会越来越多,也会面临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其带来的或是正面或是负面的情绪情感。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如何去应对各种局面,处理各种问题。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应当如何给予孩子及时的引导和帮助,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积极个性和优秀品质的人呢?
绘本中有快乐、勇敢、自信、团结、友爱、尊重、宽容、孝亲等积极而美好的性格品质表现,也有关于生气、不安、紧张、忧愁、胆怯、恐惧、孤独、寂寞、悲伤、痛苦等情绪情感的故事。这些丰富多样的画面、故事,与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优良的性格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到家庭教育来看,爸爸妈妈要学会运用绘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让孩子通过阅读绘本,学习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事,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特质。
可以说,绘本几乎涉及儿童的性格、情绪、习惯、意志、品质等各个方面,也常常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或许,绘本不能一一对应地给出最“药到病除”的方法,但它却能让我们不断更新着对孩子的认识,更新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变得越来越聪明与快乐。
智慧的爸爸妈妈,相信你们一定能悟出绘本中的孩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