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29700000054

第54章 阳货第十七 君子的羞耻问题(1)

1.教育的作用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但孔子不去见他,于是他就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孔子侍机趁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见他。

不巧在半路上两人碰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对你说。”他接着又说:“自己身怀本领,却听任国家迷途失道,这能叫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好从事于于政治而屡次失去时机,这能叫有智慧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时光去而不复返,岁月是不会等人的。”

孔子说:“是,我即将出来做事。”

【说明】阳货是季氏的家臣,掌握了季氏家族的大权,而季氏又掌握着鲁国的朝政,也就等于阳货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这就是《季氏》第二节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此时阳货权势极大,但他也深知孔子的学问极高,故而想拉拢孔子为他效命。但孔子始终不买他的帐,不和他见面,于是有一天阳货送了一只蒸熟的小猪给孔子。古代送礼很讲究,受礼的人如果接受了礼品,是要亲往送礼的人家拜谢的。阳货肯定是趁孔子不在家时送的小猪,孔子没法,只得侍机趁阳货不在家时,才去见他。不料半路相遇,孔子躲不过去,只能上前相见。阳货大刺刺的,官僚派头十足,“来!予与尔言。”很不客气,但他很聪明,不直接叫孔子来他那里当官做事,而是提了个问题,“自己身怀本领,却听任国家迷途失道,这能叫仁吗?”意思是你孔子满腹经纶却不出来救国救民,在一边袖手旁观,你一天到晚讲仁义礼智信,这能称得上仁吗?逼得孔子只有说:“不可以。”阳货接着又说:“喜好从事于于政治而屡次失去时机,这能叫有智慧吗?”这又是直逼孔子,说孔子等于是没有智慧。逼得孔子只有说:“不可以。”阳货又接着说:“时光去而不复返,岁月是不会等人的。”逼得孔子只有回答说:“是,我即将出来做事。”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被阳货咄咄逼人的提问逼得走投无路了。

阳货所提的问题,并不是无理取闹,确实有些道理,自己身怀本领,不出来当官从政做事,却听任国家迷途失道,的确不能称为仁。屡次失去时机而没有出来当官从政做事,也可以称为没有智慧。但一个人是不是非要出来当官从政做事才叫仁,才叫有智慧呢?孔子作了下面的回答。如果没有下面的回答,根据孔子以往的言行,《论语》第一至第十六章的记载,尤其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我们也可以断定孔子的志向不在于自己一个人出来当官从政做事。一个人出来当官从政做事,也只能搞好这几十年,也只能管好一个地方,而如果他把正确的“为政”方法教育给几千人,这几千人每人又教育几千人,那么,出来当官从政做事的就将有几万人、几十万人。这几万、几十万人的力量相比于一个人来说,就要大得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也就不是几十年的问题,也就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了。这样就可以看出,以及从以下的论述中亦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不出来当官从政做事,并不是没有智慧,并不是不讲仁爱,而是有他一定的道理,有他羞耻于与小人为伍、共事的道理,故而孔子的智慧比起阳货的智慧确实要高上许多。

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天性、本性是相近的,但人的习惯、习俗是相互远离的。”

【说明】本节是孔子回答阳货的话。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来回答呢?这就是孔子对阳货的婉言推辞,意思是说,我们作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相近的,但我们之间的习惯、习俗,也就是习性是相互远离的,不同的。你习惯于当官从政做事,我习惯于读书教学;你习惯于捞取金钱财富,我不习惯;你习惯于热衷名誉地位,我不习惯;你习惯于剥削掠夺,我不习惯;你习惯于窃位篡权,我不习惯;你习惯于腐化堕落,我不习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不能为你做事。

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原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有智慧的人和下等的愚笨的人不为习惯、习俗所移动。”

【说明】一般的人由于不能“三十而立”,树立不起自己的思想,故而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受时代影响、受周围人群的影响。受到影响以后也就产生了自己的习惯、习俗,每个人受到的影响不同,故而每个人的习惯、习俗也就不同了。那么,有谁不会受到影响呢?只有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和下等的很愚笨的人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具有了上等的智慧,也就看透了一切,了解了一切,懂得了一切,理解了一切,因此他不会被环境所左右,不会被时代所左右,不会被其他人所左右。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性格,便能够超然独立于环境之上、时代之上,独立于其他人之上,所以他不移。而下等最愚笨的人由于根本不懂得环境、不懂得时代、不懂得其他人的习惯、习俗,他只知道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冷了要穿,其它什么都不懂,所以他也不为所移。因此,阳货之“陪臣执国命”,是被环境所左右的,是被时代所左右的,是被自己的私心、私欲所左右的,因而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与没有智慧的人相共事,那是要倒霉的。我们现代人动不动就说要换个环境,其实都是被环境所左右着,如果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性格,超然于环境之上,还用得着换环境吗?

其次又可以看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那么“上智”与“下愚”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移”的,再根据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原则,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认定并不是不变的,君子如果自甘下流,也就是小人了,而小人如果“自行束、修”,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一个君子了。可“移”也就可变了。顺便说明一下,古人之称呼某些人为小人,并没有贬义,只是形容某些人只具有少年儿童的智力、智商,如同小小的人一样,便称为小人。不象现在,称呼小人是带有很大的贬义。

4.用礼乐来教化人民

【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去到武城这个地方,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笑了一下说:“杀鸡何必用杀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的时候,我也听到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正道则会对人有爱心;小人学习了正道则容易使用。’”

孔子说:“弟子们,子游说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说明】“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间大部分是可移的。因此子游在当了武城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之后,便开展了礼乐教化,意在用礼乐环境来影响人们,使人们有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因为君子若是受到好的环境的影响,便会更好地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小人们受到好的环境的影响后,懂得了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能学会最佳的行事方式,由此而对上级下达的命令能更好地遵守执行。也就是说,好的环境能改变人们的习惯、习俗,坏的环境也能改变人们的习惯、习俗。地方行政长官的职责就是要创造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都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本节的编纂很有意思,表面上看来与阳货问孔子之事毫不相关,但在其内在的本质上却是联系着的。阳货手握重权,没有想到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用礼乐来教化人民,而子游只管理了一个小地方,却用高度的文化礼乐来教化人民,这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从本节又可看到,孔子的教育方法是活泼泼的,他到子游当官的武城这个地方来玩,一见面就与子游开了个玩笑。但子游很认真,马上就质询孔子,以前你不是经常告诉我们,君子学习了正道则会对人有爱心;小人学习了正道则容易使用吗?为什么现在要说我“杀鸡何必用杀牛的刀呢?”孔子马上承认说我刚才只是开了个玩笑,承认了子游是对的,并且要弟子们向他学习。再从本节又可看到,孔子自己为什么没有出来当官从政?他教育出来的学生已经能够有所作为,对社会、对时代亦有所贡献了。

5.你想利用我吗?我还想利用你

【原文】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公山弗扰占据费邑图谋叛乱,派人来召孔子去,孔子亦想去。

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

孔子说:“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会让我白去吗?如果他想用我,我难道不会是为了东周而去吗?”

【说明】阳货想见孔子,而孔子不见,那时阳货尚未叛乱,此时公山弗扰召孔子,孔子却想去,是因为公山弗扰叛变了季氏,占据了费邑。孔子深为东迁后的周朝担忧,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以姬姓者为最多,有晋(在今山西侯马)、鲁(在今山东曲阜)、曹(在今山东定陶)、卫(先在今河南淇县,后迁至今河南濮阳)、郑(在今河南新郑)、燕(在今北京)、滕(在今山东滕县)、虞(在今山西平陆)、虢(在今河南陕县)、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后迁山东聊城)等国;姜姓国有齐(在今山东临淄)、许(原在今河南许昌)、申(在今河南南阳)、纪(在今山东寿光);嬴姓有秦(在今陕西凤翔)、江(在今河南罗山西北)、黄(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苏泗洪);芈姓有楚(在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河南兰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县,后迁到今山东潍坊);妫姓有陈(在今河南淮阳);曹姓有邾(在今山东邹县)、小邾(在今山东滕县);任姓有薛(在今山东滕县);曼姓有邓(在今湖北襄樊)。另外还有属于风姓、己姓、□姓、偃姓等小国。各国之中最强大者为晋、楚,其次为齐、秦,再次则为郑、宋、鲁、卫、曹、邾等国。春秋末崛起者为吴、越两国。除以华夏族为主的大大小小国家之外,还有不少的戎、狄、蛮、夷交错其间。在长期的相互混战之中,不少小国被强国所吞并。见于《左传》的一百二十余国,到春秋末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了。社会这样混乱,人民饱受战争侵扰之苦,使得孔子再也无法安心于教育了。他之所以想去公山氏之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也更不会去捞取金钱财富,他只是为了周朝的利益,想去看一看到底可以有什么作为而已,你想利用我吗?我还想利用你为了周朝哩。按照孔子的思想,象“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一样躲开,是孔子所不愿的,而象季氏或者阳货一样篡权夺位,也是孔子所不愿的。那么,到底怎么办呢?

6.处理、协调好人际关系

【原文】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叫仁。孔子说:“能够有五种品德用于天下的,就是仁了。”

子张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真心诚意、敏捷、仁爱。恭敬待人则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待人则能得到众人的拥护,真心诚意待人就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敏捷勤快就能够提高功效,仁爱待人就能够很好地使唤人。”

【说明】孔子到底怎么办呢?去还是不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去了又怎么办呢?于是便有了子张问仁这一节。“能行五者於天下”,也就是为政管理天下,但这为政管理天下,必须要具备五种品德,即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也就是每个领导人都应该具备的,不具备这五种品德,也就管理不好天下。不恭敬待人就会同样受到不恭敬的对待,这是人际关系中的对等原则;不宽厚待人就不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这也是对等原则中的基本原则;不真心诚意待人,那么谁还会信任你呢?“巧言令色,鲜矣仁”。不敏捷勤快怎么能提高办事功效呢?不仁爱待人,又有谁愿意听使唤呢?这些人际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协调,也就谈不上治理国家了。

7.不会被环境所影响、所左右

【原文】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使人来召孔子,孔子想前去。

子路说:“从前我仲由听老师说过:‘亲自做了坏事的人的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占据中牟反叛,先生您却要去他那里,这怎么行呢?”

孔子说:“是的,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不是也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吗?不是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的话吗?我难道是只匏瓜吗?怎么只能够挂在那里不让人采食呢?”

【说明】“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孔子想知道自己具不具备这五种品德,因此想去佛肸那里。这时子路又跳出来反对,理由是你自己说过的话,亲自做了坏事的人的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您要去,这怎么行呢?是的,按一般人的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是不应该去。在第五节我们说过,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诸侯混战,你争我夺,人民饱受战争侵扰之苦,使得孔子再也无法安心于教育事业了。而且他认为自己有如坚硬的石头,是磨也磨不薄的,是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的。也就是说,一般人不能去,那是因为容易被环境所影响、所左右,陷入而不能自拔。他是不会被环境所影响、所左右的。他总不能象只匏瓜那样,悬挂着让人观赏而没有实用价值。

8.要学会辨别!

【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言辞有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听说过。”

孔子说:“要学会辨别!我告诉你,爱好仁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愚蠢。爱好知道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放纵无止境。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易被坑害。爱好公正正直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易急躁。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容易乱行事。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轻率狂妄。”

同类推荐
  • 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李劼人研究:2011

    李劼人研究:2011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李劼人研究学会,2011年李劼人研究论文集。
  • 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

    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

    本书特以清代扬州学派文论为题,深入考察有关问题,希望弥补现时中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不足。除了有助我们了解清代经家学文论的特色外,这项研究亦可以增进我们对传统儒家文论的认识,为其他类似的研究张目。
  •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作者杜书瀛,研究李渔30余年,他对李渔研究的理论内涵的发现和阐述,多有超群出众处,自1982年推出《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开始,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李渔研究的专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李渔研究专家、行家、大家。《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是杜书瀛先生关于李渔最新最全的一部专著。他借鉴中国古典文论中特有的“评点”的形式,对清代戏曲家、理论家李渔两部重要著作《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校勘、注释和评点。
  • 此生遇你已很美:有一种深情叫友情

    此生遇你已很美:有一种深情叫友情

    讲述古代文人友情的书。讲的是友谊,更是恩义。这些在文坛上出类拔萃的文人们,在精神上常常离不开彼此。他们有了距离会互相惦念,一方遭逢战祸,另一方会辗转不寐。他们是李白与孟浩然,王维与裴秀才,韩语和孟郊,他们之间不是爱情,是友谊,却胜过人间万千可赴汤蹈火的情爱。作者倾蓝紫仍以其擅长的风格散文写就,文辞华美,取材详实,是一部内容丰富,颇具可读性的一部佳作。
热门推荐
  • 前夫又来了

    前夫又来了

    问及程暖对于失败婚姻的看法,她总结出一句大俗话:只怪当年太年轻,是人是狗分不清!前夫你好,前夫再贱!
  • 黑道公主的复仇ing

    黑道公主的复仇ing

    原本是一位每个人都羡慕的公主,因为你让我成了现在这给样子,从公主变成了一个恶魔,让我成为了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要感谢你、送一分很大的礼物,希望你们喜欢这个我的这一个礼物,不要让我失望。
  • 紫云阁楼

    紫云阁楼

    她,21世纪的新新人类,却因未婚夫和好姐妹的陷害来到了另一片大陆。他,一个人人畏惧的恶魔,却只对她一人温柔。
  • 冷情书生

    冷情书生

    百无一用未必是书生!一本书,一把剑,一袭白衣,一个书生。天地之大,来去自如。
  • 暗夜神话

    暗夜神话

    2280年,地球出现了第二个月亮。它竟然是来自另一个位面文明中,一款游戏的主脑。3380年,【上古世纪】——来自另一个位面的虚拟网游即将成为现实,代理者——地球商盟。然而事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上古世纪】,并不单纯的是一款游戏……第五夜,一个神秘的暗影系异能少年,为了一个女孩,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要面对“罪”的追杀,亦要在游戏世界中揭开那埋藏了许久许久的秘密……
  • 双逆乾坤

    双逆乾坤

    2315年,地球突然崩溃,散落成了无数的碎片。三大世界融合,人族,魔族,灵族齐聚由三大世界融合而成的神落大陆。开启异能力,成为圣遗物冥月的主人。冥月出,天地颤,苍穹灭,屠龙灭凤,我为神王!
  • 爱你是漂洋过海

    爱你是漂洋过海

    如果我们不再是那种身份即使我们依旧无法改变陆钧彦我还是改不了爱你
  • 超级金刚分身

    超级金刚分身

    这本书的收藏很不给力,只能果断放弃,相信大家也能理解,新书《金刚至尊》求收藏,求推荐,希望支持鯢鳅的朋友们,继续支持鯢鳅,鯢鳅拜谢,下面有直通车,可以直接观看.
  • 英雄联盟之最后的召唤师

    英雄联盟之最后的召唤师

    一个不猥琐的把妹达人来到符文之地,从黑暗死亡的暗影岛神秘墓地启程,穿越茫茫征服之海,来到雪国弗雷尔卓德,到邪恶与自由交织的祖安,再到进步文明的皮尔特沃夫……,他会和这一百多个不同势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英雄,发生怎样的故事?魔法、科技、利刃,表面上平静了几百年的瓦罗兰,是否会再燃战火?虚空生物何时会再次入侵?神灵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还有约德尔人真的那么可爱吗?这些我都不会告诉你们的,因为我任性!嘻嘻嘻!交流群号:537530395,欢迎加入!
  • 南柱赫之遇见你,不后悔

    南柱赫之遇见你,不后悔

    H大,韩国一流艺术学院,计划好人生的韩雨嫣,在自习后的夜晚遇到了她一生难以摆脱的南柱赫。可是韩雨嫣另有喜欢的人,是学院内的师哥,却又如何懂得南柱赫的心?一次小小的事故,一次小小的帮助,一次小小的心意,让两个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无法分开,韩雨嫣的心终于给了她答案——南柱赫遇见你,你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