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5500000031

第31章 千年唱和(6)

我就是站在中国的一扇窗前,看到河姆渡的稻田景象,闻到河姆渡的稻田清香,听到河姆渡的稻谷收割声的。那遥远的稻香,在迷人的风中微微飘来,熟悉而温暖。是不是有人在我梦中的田野,为我播撒过遥远的河姆渡的水稻种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认识的水稻祖先,其一正是河姆渡水稻。

从7000年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河姆渡,往21世纪的地球上看,这可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水稻种植历史。这段历史恢弘、壮丽,金色的稻浪放纵奔流。

河姆渡是河姆村与渡头村的合称,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00米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流经镇里的姚江从河姆村与渡头村中穿过。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碳14测定,这四个文化层依次为:距今约7000至6500年的第四文化层,距今约6500至6000年的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000至5500年的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500至5000年的第一文化层。关于这里,我的眼睛望向哪里都不陌生。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一带,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寒冷的冬天过后,适合耕种的季节就会来临。只是,河姆渡人在这里种了两千多年的水稻后,一场巨大的、足以湮没一切的洪水来袭,他们,便谜一样的芳踪难觅了。

河姆渡人最初栽培的水稻,是以野生稻的模样出现在他们视界的。两米多高的野生稻,通常以一棵或数棵一起的方式生长在他们住地周围。四处觅食的人,就开始格外关注起这些外壳金黄,籽实细小,有一种说不清楚幽香的植物来。他们发现,这些比人还高的东西,这些从前落光籽实的地方,每隔固定时间又会长出新的籽实来。

就有人懵里懵懂地钻进野生稻的世界,用手采摘自然成熟的稻谷,连壳带米放进嘴里细嚼,感觉粗糙、香甜。其间,一些参与过渔猎与采集的人,一些爱发呆、爱幻想的人,没有满足于捋食现成野生稻米的喜悦。这是人类进化中的一些有点思想的人,他们从这片植物年年在此结子的景象,悟出了人类稻作农业的先机,这种东西也许可以种植。缅想一粒稻子变成一串,十粒稻子变成十串的过程,他们激动地亲吻了土地。他们打着彼此能够理解的手语,陈述这个想法。这是一种也许可以种植的籽实,是上天对人的恩赐,一种没有任何致命危险的恩赐。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想法,改变了河姆渡人的生存方式。

这种方式从高远的天空透视出来,这是河姆渡7000年前一个转瞬即逝的春天。这个春天湿润、暖和,这样的温润与暖和正好适合水稻的生长。河姆渡的先民,满怀希望地从部落里走出,走进希望的田野,显然,这希望是因为春光明媚带来的。他们看见了阳光下的绿草,新开的鲜花,潮湿滋润的低地,长着细长的禾苗,在阳光下弯腰迎接春风。而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植物的栽培季节。

他们在幻想中耕耘,用木铲、骨耜作为耕种工具,拉开了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原始农耕的序幕。骨耜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的农具,形状像现代的锹,用于翻土。河姆渡人原始的耜耕是随意的,还没有太多的规矩。但是,却也标志着河姆渡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进入漫长的“耜耕阶段”。

天地无情。他们最初的耜耕并不顺利,旱或涝都曾导致他们颗粒无收。

冥冥之中,他们对于水稻的栽培,依然满怀憧憬。再度的种植,田野简直像变魔术一样变得不可思议,他们种过水稻的地方,每一处都几乎结出了金黄的籽实。他们载歌载舞,把舞蹈丰富多彩的造型,刻画到他们烧造的陶器上。

后来的河姆渡人,甚至逐渐摸索并掌握了一些经验:发现水稻的种植与时间有关与土地有关——不是所有的日子都适合种植,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栽培。还发现了水稻的适宜株距、适宜行距。知道割掉禾杆费劲,就只割稻穗,把稻杆留下当作肥料。再后来,河姆渡一带的人口越来越多,种植水稻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大起来。大大小小的水稻田,几乎把河姆渡铺满,以至收获时节的河姆渡,起伏的稻浪动人心魄,简直成了一个金色的海洋。

这海洋是河姆渡人的乐园,大大增强了他们抵御饥饿、对付寒冬的生活。

他们因此而造出石磨,用以磨碎稻壳,加工稻米。有人试着把稻米放进陶罐里加水煮熟,试着使稻米好吃点儿。稻米在陶罐里面加水加热后散发出来的香气,使整个家族的成员情不自禁地围过去观赏。试验者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哇哩哇啦的赞美,他们每个人都分享了一点,就像现代家庭成员分享其家庭中某个成员展示的厨艺一样。此后,加水煮熟的稻米因为加水的多少,有的变成了粥,有的变成了饭。粥和饭比稻米本身更长力气、更长精神。由此,粥和饭这上等的美食,从一个部落,传向另一个部落,传到今天。

这是人类稻作文明史上的灿烂一页,这一页散落在河姆渡人留下的稻谷、稻根、稻杆堆积里。刚出土的稻谷,甚至还保持着谷子原有的金灿灿的光芒。

面对这样的光芒,读者也许会问:是谁,最先发现并见证了它们?

我摸索着在几千年前河姆渡人的田埂上瞭望,参观他们的水稻种植。说实话,我很乐意向读者叙述发现河姆渡文明的经过。那是1973年7月,一个偶然,当地人接受了一个名叫排涝站的基础工程,工程夜以继日,向下推进。于是,蒙蔽在河姆渡文明上面的土壤与淤泥被挖开,深埋地下的时间,一些杂乱的东西与一些疑似人类加工过的硬石头与人碰面。还有鹿角、象牙等物,那是何等迷人的动物世界。再往下挖去,还能挖出什么?

考古发掘发现,覆盖在遥远时间之上的土壤被挖开后,河姆渡的文化遗存共有4万多平方米,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堆积厚度约四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第三层与第四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与动物遗存,还有木构建筑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那些杂乱的、深埋地下的植物遗存,正是河姆渡人7000年前种植的水稻标本。只是它的上方,让一场足以淹没一切的巨大洪水淹没了。

站在中国21世纪的一扇窗前,我依然听到了那场无情大洪水将河姆渡完全淹没并完全摧毁的声音。那些声音在河姆渡的第一文化层停留,以厚达两米多的淤泥证明了“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的洪水是一场席卷全球的洪灾。是的,就是这场巨大的洪灾,使河姆渡人在这里创造了两千年的文明,一下就坠入了混乱的洪水中。从此,那些曾经连成一片片的水稻田,不再青翠欲滴,收获在望。

这就是考古学家通过考古发掘赋予人类文明历史的全部含义——将地下沉睡的时间唤醒。事实正是这样,在河姆渡发现的每一颗完整的稻谷遗存,都保持着7000年前的生命遗容。当考古学家的手碰触到7000年前的稻谷时,它们依然以沉默、生动的姿态,静卧在那里。默默叙述着那时的河姆渡人,不仅已经懂得水稻种植的理念,而且已经懂得有意识地储存稻谷了。

这就是河姆渡,一个证明世界稻作历史已有7000年的地方,令人心向往之。而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的水稻遗存,却将世界稻作农业的历史,又推前了两千年。

中篇

彭头山位于湖南澧县,距县城约10余千米,面积有1万平方米,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圆形,台地,以高出地面的姿态凸起在一片原野上,非常安静。地上除了草木,还有一些坟包,好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台地上往四周看,远处,“井”字形的水稻田将它完完全全包围起来。此前没有人想到,这个长满草木与传说的地方,竟然埋藏着距今近9000年前的水稻遗存。距今近9000年前的水稻遗存,说明距今八九千年阶段,栽培稻在这里已经发达起来。1986年,中国开展文物普查,彭头山文明令人心醉——湖南考古学家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它,命名为“彭头山文化”。1988年正式发掘,将深埋地下9000年的“彭头山文化”发掘出来。

遥隔着近9000年的时间,彭头山遗址出土的那些与陶片与稻壳纠缠在一起的古稻谷,依然有款有型。考古学家对其“以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生稻作为参照系”的方式进行研究,认定彭头山的古栽培稻已向粳稻类型方向演化。

我无法详细记录考古发现这些水稻遗存的现实场景,也无法见证考古学家“认定彭头山的古栽培稻已向粳稻类型方向演化”那一刻的喜悦。但是,借着考古学家当年的足迹,我依然看到了那天的景象。这一天天上光线明亮,考古人被阳光下筛出的稻谷怔住了。更确切地说,他们的思绪收拢了,长时间保持着沉默。在考古发掘中,保持一份沉默,有时是一种敬畏,有时是一种动摇,有时是一种期待,有时是一种喜悦。显然,这一天,他们的沉默属于后者。天光愈来愈亮,在这一片宁静的亮光中,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将发掘物放进标本袋。激动的内心,已经朗照进另一轮太阳的光辉。

没有人肯定,这些稻谷是不是世界最早水稻种植留下的栽培稻遗存。考古学的考古没有尽头,这是几乎所有考古人的共识。所以,凝神四顾后的考古学家继续逆时间之河而上,朝向澧县澧阳平原更加广阔的、尚未探索到的地域行进。风中的他们,渐渐嗅到了澧县以南玉蟾岩的水稻气息。

越过我家屋后水稻田的上空,我发现秋天的太阳一直挂在14000多年前的玉蟾岩上,没有坠落。一小块一小块的水稻田,壮丽地被金黄覆盖着。田里有男有女,面孔并未因时光远去而模糊,反而有些真挚。

玉蟾岩是一个山洞,俗名蛤蟆洞,学名玉蟾岩,是湖南道县西北雁寿镇一个看似平凡的地方,是一个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遗址。

但就是这个看似平凡的地方,在其文化堆积一米多的地下,却发现了再次改写了世界稻作农业的历史。那是1993年和1995年,记住这两个温馨的年份相当重要。这两年的两次发掘均发现了后来经鉴定距今14000年的人工栽培稻标本,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尚保留着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这些标本历经14000多多年的光阴,不仅没有从地平线上消失,反而在地平线上放出耀眼夺目的光辉,将世界稻作起源时间再次改写。它说明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已经有14000多年。换言之,这几粒古稻谷距离现在,已有14000年之遥。与这些古稻粒同时出土的,还有世界最早的、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陶制品。

我无法拒绝它们的诱惑,要作一次远行,去与那远古的文明握手。虽然我也深知,被评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一百项考古发现之一的玉蟾岩,现在已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也不是14000多年前的样子。但我对于此行,依然充满好奇。这是夏日的一天,是打谷子的高潮时节。我一路匆匆的身影,没有引起任何现代人的注意。沿途的田野一派生机,连最偏僻的水田也是如此。每株稻穗都丰满迷人,稻香扶摇直上,说明今年又是好收成。

农民在田里收割,像是一首远古的歌。

当玉蟾岩附近的水稻田以金黄的姿态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突然感到时空在分裂。我在现在,我在过去,我在将来。稻田是我反复往返的地方,骨耜是我最早使用的农具。在这里,我既幸遇了10000多年前玉蟾岩人部落,又看见了那时的山脉和丛林。他们在周围的林中狩猎,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居住的“屋”前悬挂动物皮毛做成的“衣服”,用以御寒,也用于审美。水稻已经成熟,温和的金黄一望无际。凝视这金黄的一页,他们把梦和梦想都挂到了上面。水稻收割后的田野有些空荡,这是一些大幕降落之后的尾声。春天一来,水稻田里将再次拉开禾苗在微风里面荡漾的大幕。春种秋收,在玉蟾岩人的日常里应该也是不敢轻易耽搁的。

我站在玉蟾岩人放置陶罐的地方,没想到世上还有与之同等值得惊喜也值得歌唱的土地,这就是距之不远的城头山、鸡叫城。是的,1996年,古城澧县城头山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约6000多年。2006年,古城澧县鸡叫城,发现了大量的炭化谷壳和完整的灌溉系统。这个系统,使那时的水稻种植收获更丰。它们的外表和功能,比之今天的灌溉系统,毫不逊色。

城头山位于湖南澧县县城西北一个原名南岳村、今谓之城头山村的地方,是新石器时代南方大型史前都市型聚落遗址,为中国迄今所打开的年代最早的古城,不晚于6000年前。发现这座古城的幸运者曹传松,是澧县文物管理所第一任所长。那是1979年,曹传松与同事一起发现了城头山。关于城头山,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有着最完美也最直观的展示。不信你到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看看,迎接你的第一景就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城头山实在是太美了,圆形的城廓,纵横的道路,东、南、西、北四个城门,黄土夯成的城墙——并不是建城人吝啬砖块,而是中国最早的砖也比城头山人的建城历史晚了近3000年!城的四周,是澧水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面积辽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澧阳平原,是一片理想的水稻种植地。几千年前的城头山人,他们像河姆渡人、彭头山人、玉蟾岩人一样,渐渐认识了野生稻的栽培价值,进而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大面积耕种。沉睡在城头山东城墙下6000年前的古稻田,正是他们原始耕种的明证。那里的稻叶、稻杆、稻根和稻谷,长相跟旁边现代农民种植的水稻一模一样。你完全可以想象秋天来到那里时,一串串熟透了的水稻,把腰弯到地上的情景。

在这里的我就看见,遥远的晒谷坪向着刚刚打下的、湿漉漉的稻谷敞开,晒谷的农民不停地翻晒。阳光照在他满是泥巴和汗酸味的身上,画一样镶嵌在蓝天绿野里。西斜的光线掠过晒谷坪,不再在那一片的金黄上作哪怕一分一秒的停留或照耀,也不在那弯弯扭扭、盘盘绕绕的田野上多作徘徊,便在暮霭中徐徐西沉。可是,晒谷坪的晒谷人仍未急着收起稻谷,宽阔的晒谷坪上,还有太阳的余温。夕阳把我留在晒谷坪边,遥看生活在6000年前的城头山人升起柴烟。那是由几块石头垒成的炉灶,灶上架着泥片贴筑的夹砂陶罐。升起柴烟的人,和着飞鸟的鸣声絮絮叨叨。啊,真是神奇!陶罐中的米粒儿飘出浓香,这正是我们现代人称之为粥饭的美味。还没到晚宴开始的时间,收获的人还没有完全归来,浓浓的暮色包围着负责准备晚宴的城头山女子。她站在如伞的树下,朝远处看了又看。她的脸庞朝着未来,就像她点燃的火光和煮熟的大米朝向未来。

同类推荐
  • 心灵的原色

    心灵的原色

    这是90后作家许书熠第一部文集,体裁涵盖古诗词、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其中既有古诗词,又有现代诗歌、剧本,展现出极其全面的文学才华,从多角度展现出当代90后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追求。
  •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情感卷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情感卷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分为《挚爱卷》《情感卷》《温馨卷》《深沉卷》四册,本套丛书包罗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曾经影响过文坛的大师、巨匠、泰斗,这些感恩作品发乎于心,动之于情,感人肺腑,动人心魄。作家们以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激发起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本书内容丰富,思想深沉,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珍藏的最佳版本。
  • 诗词赏析七讲

    诗词赏析七讲

    本书稿是一本关于古典诗词赏析的指南性读物。本书作者在本社出版有《诗词创作日谈》,本书是其姊妹篇,创作与赏析兼备,对读者更好地体味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蕴有着很大的帮助。书稿包括七个部分:识字、知人、论世、诗法、会意吟诵、比较,从赏析一首诗需要了解掌握的七个层面为读者详细解读了如何才能很好地理解感悟一首诗,体会诗歌的艺术美,享受人生的快乐。
  • 唐宋八大家(第二卷)

    唐宋八大家(第二卷)

    韩柳三苏王曾欧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明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给予后人深远的影响。
  • 有思文丛:秘密呼喊自己的名字

    有思文丛:秘密呼喊自己的名字

    本书是小说家张楚的一本散文集,由“野草在唱歌”“窥书窥心”“风行水上”“人与事”4辑27篇文章组成。内容涉及对青年时代的回忆、对读书交友的回望、对创作历程的回顾;语言流畅平和,平和之中又饱含深情。
热门推荐
  • 会计魔法书

    会计魔法书

    本书用魔法理论帮助你解决账务处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通过阅读本书让读者意识到会计实战的重要性,学以致用,让会计工作者迅速领悟实战技巧,快速适应企业账务处理流程。
  • 高冷校草与慕斯

    高冷校草与慕斯

    刚进学校的张冉儿对这学校非常向往,可是,就在开学第一天,为自己的姐妹出头而与校草发生了矛盾,从那时起全校很多学生与她为敌,几次都快深入险境,韩岩溪每次都及时出现帮助张冉儿脱离险境,命运凑巧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最后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 傲娇少爷与特殊保镖

    傲娇少爷与特殊保镖

    ◆天生灵异体质的富家少爷总会遇见不干净的东西,所以他急需有道行的人来保护他!◆虽然是被老爸的花言巧语骗去当保镖的,但她一定不负老爸所托。为了实现她和老爸的终极梦想,必须坚持下去。◆少爷与保镖的日常总免不了吵架拌嘴,不过关键时刻保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全力保护好娇贵的少爷。但是……为什么倒霉的总是她呢!
  • 神魔证道

    神魔证道

    一名从墓地祭坛中走出的少年,当他离开遗弃之地的一刻,隐藏在他身上亿万年前的上古秘辛逐一被揭开。是神?是魔?这或许是他一生都在探寻的东西。
  • 萋萋鹦鹉洲

    萋萋鹦鹉洲

    出身豪门的叶萋萋三年前被封为后,备受宠爱的她与皇上的安宁生活却被新选的祺妃方娴搅得一塌糊涂。受尽折磨后,她毅然决定逃出皇宫……她将遭遇怎样的命运?她能否找到另一个真爱?
  • 风雷神剑

    风雷神剑

    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回鹘境内天山的秦万里应点苍派苏易之邀前往中原,未曾想一去不回,消失不见。因此他的女儿秦沐雪前来中原找寻,接着便展开了一段旷古奇事。
  • 笙歌泪

    笙歌泪

    “青青柳中云,殷殷原上水,此生情意,可待君。广漠绝飘渺,红颜若水萍,止问来生,莫成君。”…………十二年前,班家岭惨遭血洗,班家众人,无一存世。一年后,鲁国兵临祁国,太子百里曳华作为质子远行鲁国。三年后,鲁国靖安将军初次出征大获全胜。四年后,皇城内第一美人舞清云名扬天下。三年后,祁国质子百里曳华登上皇位,鲁国太子继位。一年后,祁国皇上迎娶鲁国清公主班殷水封为皇后,鲁国皇上迎娶叶氏之女叶晚歌,靖安将军迎娶魏国公主玄宁音。一年后,祁国喜添一对龙凤子,女娃封倾月,男娃晋太子,为表爱意,特允随母姓为班。五年后,祁国皇后殡于二十又二之龄。七日后,鲁国靖安将军死于祁国皇后坟前,怀里抱着的是歌女舞清云的画像。
  • 落在胸口的玫瑰

    落在胸口的玫瑰

    “女性”一词不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它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女人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任何一个女性都不可能只成为其中的一项而置其他为虚无。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信自足的生命个体,女性应视责任为生命的必需,视苦难为生命的营养,视爱和成功为生命的追求。
  • The Expedition of Humphry Clinker

    The Expedition of Humphry Clink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瓦洛兰神典

    瓦洛兰神典

    瓦洛兰,英雄与召唤师的诞生之地,以武为尊的强者舞台!德玛西亚,战火连年、秩序中暗藏着混乱的超级城邦!周末连坑十局的赵斐,意外的把自己送到了这片大陆,送到了德玛西亚,赵家!凭借神典的无尽底蕴,他踏上了一条足以影响整个大陆格局的超神之路!***撸友福利,跪求收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