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棒喝反向刺激
一个高二女生受不良风气影响有了早恋倾向,和同班一个男生频繁约会,上课时也心不在焉,以至于成绩大幅滑坡,班主任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为什么不认真学习,她回答:“没心思学。”
班主任听后厉声呵斥道:“你那心思都干什么去了?你为什么就这样执迷不悟?告诉你,中学生不允许谈情说爱。再过一年,你就后悔莫及了,他考上了重点大学,就不会再跟你来往了——因为你太浅薄、太虚浮、太目光短浅了!”
那女生一听这么严厉的话,眼泪就扑簌簌流了下来,眼里满是对老师的忌恨,但心里却受了极大的震动。待她哭完,班主任又温和地说:“对不起,我刚才的话可能不够礼貌,其实我只是出于无奈,是害怕你堕落到那种地步啊!”
那女生终于领会了班主任初而严厉继而温和的真实用意,因此,一面接受了老师的道歉,一面痛下了洗刷“浅薄”的决心。
生活中一些执迷不悟的人,成天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这时,要惊醒他们,可以采取像这位班主任一样“当头棒喝,反向刺激”的方式,给对方强烈的心理刺激,促使他深刻反思自己。当然,反向刺激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正面引导,所以,最好能在对方有所触动后,再对自己刚才言语的率直加以道歉,让对方恢复心理上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说服效果。
疑惑对方迂回出击
战国时的靖郭君是齐国的贵族,很受齐王重用,在国内很有权势。后来他与齐王有了矛盾,担心有朝一日会与齐王闹翻,于是,他打算在自己的封邑四周筑起城墙,以防止齐王的进攻。这一举措显然是不明智的,以一个家族的力量与强大的齐王相抗衡,无异于以卯击石,筑起高高的城墙,不仅挡不住齐王,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门客们纷纷劝阻,无奈靖郭君非常固执,不但不听,还下令守门的人不得为说客通报。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时,一个齐国人自告奋勇,上门求见,他向靖郭君保证见面时只说三个字,多一个愿受烹刑。由于他许诺的条件十分奇特,靖郭君总算同意了他求见的要求。进门之后,他十分严肃地凝视着靖郭君,看了很长时间,然后,缓缓吐出三个字:“海、大、鱼。”
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听了大惑不解,忙叫住他追问,那人却不肯多说,直到靖郭君声明前面的约定作废时,他才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先生没看见海里的大鱼吗?何其逍遥自在!鱼网捕不住它,鱼钩钓不住它。然而,一旦离开大海,在沙滩上搁了浅,就连小小的蝼蛄也能群起而攻之,把它当作口中之食。如今,齐国就是您的大海,若有齐王的宠信,您何需筑墙?如果失去齐王的支持,即使把城墙筑得再高,又有何用?”
靖郭君听了恍然大悟,就此放弃了筑城的计划。
这位说客首先使用“海大鱼”三个字激起了靖郭君的好奇心。按照常理,谈话时话语应该围绕特定的话题展开。“海大鱼”三字,从字面上看,和当时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筑墙没有丝毫联系。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话,不能不使靖郭君好奇心大起,这时主客之势在无形中发生了转换。本来是靖郭君摆开架势,严阵以待,准备拒谏。现在却是放下架子,好言安抚,虚心求谏。然后,这个齐国人采用迂回出击的战术。尽管靖郭君有了求谏的表示,但说客并不急于谈论筑城之事。因为“筑城”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过早触及这个话题没准又会唤醒靖郭君的戒备心理,使他重新回到原来那种封闭的状态中去。所以,这位老练的说客开始时仍是若即若离地大说“海”和“大鱼”的故事,直到他把“大鱼”对“海”的依存关系表述清楚,并明晰地描述了鱼失去大海后为蝼蚁所食的残酷景象时,才画龙点睛地道出寓言的真意所在。这对靖国君来说,不啻是醍醐灌顶,他翻然醒悟,马上放弃筑城的计划。
一针见血切巾要害
汉代著名的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的大片空地让出给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专供皇室游玩嬉戏和打猎消遣的园林。刘邦一听萧何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肯定是接受了百姓和商人的钱财,才公然替他们说话办事。于是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那时,廷尉是专门为皇帝办案子的部门,只要皇帝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员就不惜动用大刑使犯人认罪,以讨好皇上。因此,如果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那么肯定要屈打成招。可这时的刘邦非常固执,谁的规劝都听不进去。
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位侍卫官上前说:
“陛下是否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黥布谋反,陛下亲自带兵东征的时候?那几年,只有丞相一人驻守关中,关中百姓又非常爱戴丞相,如果丞相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就不会是陛下的了。丞相不在那个时候去为自己谋大利,难道还会在这个时候去贪百姓与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一席话,击中了要害,刘邦深受触动,终于醒悟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忠心,非常惭愧,于是立即下令赦免萧何,官复原职。
那些执迷不悟的人,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错误想法,心结不打开,很难走出思想的误区。这时,如果能一针见血,切中对方的要害,往往能起到醍醐灌顶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