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是个会意字。本义:计算,估量。商,从外知内也。——《说文》。汉律历志云。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白虎通说商贾云。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所以老师对商的解析,是望字生意,当然,这个意义的解读是有生活基础的,现实生活中商人个个都是伶牙俐齿,巧舌如簧。
(30)妻子:老公,你太能干了。做完饭,你接着把衣服洗了吧?
丈夫:你一夸我,我肯定吃亏!
妻子:老土了吧!“夸”字就是“大亏”呀!
这个字的拆解,看来很有理,又和适合场景,定会让丈夫开颜一笑,高高兴兴干活去。
(31)张作霖手黑
张作霖行伍出身,只是粗通文墨,但是他却是非常机敏,有一次他出席日本军阀土肥原的酒会,土肥原知道他好胜的性格,想羞辱他一番,就命一个日本名流拿过笔墨纸砚,请张作霖赏一幅字画,他以为张作霖不识几个大字,这样就会当众出丑了。没想到张作霖平时也写字,他写的都是一个“虎”字,写得有模有样,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落款时,他写上“张作霖手黑”便掷笔落座照旧喝酒吃菜。众人见了,都不敢当面指出他将“手墨”错写成“手黑”的错误,许多人还阿谀奉承鼓起掌来。日本人嘲笑道:“千是百闻不如一见!大帅好书法啊!好书法!”
这时张作霖的秘书凑近张作霖耳畔小声地说:“大帅,你落款的‘张作霖手墨’的‘墨’字少了一个‘土’字,你成‘手黑’了”,张作霖听了,知道自己写错了,但由于碍于面子,堂堂大帅,怎么当堂认错?他是一个聪明机灵的人,他一想,有啦!他眼睛一瞪,吼道:“妈的巴子,你懂个屁,老子还不知‘墨’字是‘黑’字下面有个‘土’吗?我这是写给日本龟儿子看的,我还有诗未写咧!”。于是他接着写了一首打油诗,诗曰:本帅有原则,墨字写成黑,不是我写错,寸土不能失!
(32)财”字新解:“财”,左边是“贝”,右边是“才”。“无才难有贝,无贝则无才”,是谓“财”字新解。
财:人所宝也。从贝,才声。是个形声字。本义:财物。根据时代的发展,人们按照社会事情来解字,按会意字进行拆解了。
(33)人才和天才只差一个“二”。
指很精明的人是人才,而天才总是有点二。“二”北方方言,指人有点傻,做事不合常理。整句的意思指天才不懂人情世故。
(34)看台上,两个素不相识的球迷争了起来。
“甲队准赢。说错了,就把我姓倒写!
“甲队准输。否则,把我的姓到写!”
“你贵姓?”
“姓田,你呢?”
“姓王”
由于形体的关系,这两个字正写到写都是一样的,形体没有变化。
能解析的字多是合体字,拆分后的偏旁也有多个意义,因此,解析的时候主观随意强,容易闹笑话。如:
(35)一位大学教授对学生讲道:“古代‘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其中一学生问道:“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品’宇又怎么解释,三个人在一起接吻吗?”
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同学起来说:“我看‘品’字还好解释,‘器’宇呢?四个人和一只狗在干什么?”
全班笑作一团,教授摔书而去。
老师的解读有问题。据《说文解字》,吕:骨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字形并非是口对口。品:会意,从三口。段注:众庶也。从三口。人三爲众。故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器:会意。从犬。《说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物很多,用狗看守。本义:器具。
但有些文字在恰当的语境中拆解,收效甚好。如:
(36)两个轿夫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一位贵夫人。
轿夫问:夫人的“夫”字和轿夫的“夫”字,有什么分别·
夫人答:夫人的“夫”是“一大”;轿夫的“夫”是“二人”。
这妇人颇有文化,“大”字《说文》中解释是: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
夫《说文》中解释是:夫,丈夫也。夫从一大,一以象簪也。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爲尺,十尺爲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一大指一位大人。是有意抬高了自己。二人指两位普通人。但合起来都是夫字,而且很对景。把象形字按照会意字做解释了。
(37)美国人∶你看过木头做的杯子吗?
中国人∶没有!
美国人∶那为什麽你们中国字的“杯“是木字旁?
中国人∶“杯“字旁边不是有个“不“字吗!也就是说它不是木头做的。
杯,形声字。从木,不声。本义:盛酒、茶或其他饮料的器皿。是形声字,在这里,被按照会意字解析了。意义上跟木应该有联系。这个字有两个异体字桮、盃。
(38)甲午海战前,李鸿章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双方举行联合记者会,日本人故意刁难,除了一副对联并说“我们日本有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上联,联曰:“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李鸿章略一思索对出了下联,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打击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
拆字主观随意性太强,无规律可循。因此,当王安石的《字说》一问世,就遭到了时人的批评。徐健《漫笑录》记载录苏东坡故意嘲笑的事件:
(39)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又曰:“鸠字以‘九’从鸟,亦有证据。《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爹和娘,恰是九个。”
字的解说出现胡解的情况,主要是把形声字当作会意字来解。把形声字的声旁,表音的部分当作意义来解读了。
(40)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人云亦云’。”
正如宋人叶造指出的:“凡字不为无义,但古之制字,不专主义,或声或形,其类不一。”(《石林燕语》)
这些拆解主要是针对形近字而言的。形近字指字形比较接近,但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组字或一对字,比如:戊戌戍这一组字。形近字常被写成别字。
(41)打扮时髦的一对男女青年手挽手,走进一家报刊门市部。
男青年指着一本《大众花卉》对营业员说:“买一本《大众花开》。”营业员冲他一笑,递给了他。身旁的女青年摘下蛤蟆镜,拿过来一看刊名便问;“这个开字怎么上面多了竖?”
男青年答:“这是书法艺术?”
“哦。”女青年点点头。
(42)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在黑板上写了“现在另售”四个字。
旁边一顾客说:“同志,零售的‘零’,你写的是别字。”
售货员瞪了顾客一眼说:“得了吧,‘别’字还有个立刀旁儿呢!”
(43)胡主任总是写错字,念错音,笑话百出,却从不虚心学习。
一次,单位开表彰大会,他把冯建国读成马建国,引起哄堂大笑,他估计又是念错了什么。秘书提醒道:“还有两点呢!”
胡主任想纠正一下,又怕失面子,便板起面孔说:“大家不要笑了,少两点也没什么关系嘛!都是革命同志,何必在乎这一点两点的?”
(44)周先生接过陈先生递过来的名片,看了一下说:“东先生,久仰,久仰。”陈先生接过周先生的名片说:“你是吉先生?”
周先生听了不高兴:“我姓周,怎么扒了我的皮,我哪里得罪你了。”
陈先生说:“我姓陈,兴你割我耳朵,就不兴我扒你的皮?”
(45)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46)一女知青到边远山区插队落户,给家里写信说:亲爱的爸爸妈妈,下乡三个多月来,我和贫下中农已经愈混愈熟,完全打成一片。白天我和社员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就和老大狼(娘)睡一个坑(炕),现在我的肚(胆)子也越来越大了。这里雨水多…,我没有命(伞),请妈妈把家里的旧命(伞)寄来。我别的不想,就是想好好锻炼…争取早日上吊(调)。
(47)男青年决定到农村老家举行婚礼。男方的父亲给市里的亲家来电报问:“能来多少人?好作准备。”亲家回电说:“去不了多少人,只准备一吨饭就行了。”他把“顿”写成“吨”。很快又接到农村的电报:“婚期推迟一月,因一吨饭的米一时难以凑齐。”
(48)两口子带着爷爷去医院看病。丈夫看到挂号单上年龄的“龄”错印成“令”了,就对大夫说:“这个‘令’字漏掉一个‘齿’字。”“是掉个‘齿’字,大夫说,因为我们这是老年人门诊嘛!”
对于形体相近容易混淆的字,应该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看看偏旁部首的不同之处,比如管理的管和草菅人命的菅很容易混淆。这两个字一个从草,一个从竹,通过偏旁可以区分,不至于用错。
菅jiān,叶子细长而尖,花绿色,结颖果,褐色。形声。从艹,官声。本义:菅茅白华菅兮,白茅束兮。——《诗·小雅·白华》
(49)明朝有个书生成名,生了八子一女,他请人给他的儿女取名,要求名不离姓氏之形。有位老先生就按这样的要求给她的儿女起了名。老大叫剜了心肝成戊,老二叫空肚钩成钺,老三叫横下心成戌,老四叫横腰剑成戎,老五叫有点良心成戍,老六叫双十戈成戒,老七叫空心草包成茂,老八叫背时哥(贝十戈)成贼,老小叫舞衣女(戊一女)成威。
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只有一个形体,但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字的形体出现了分歧,表示同一个意义的汉字出现了不同的字形。尤其是在阅读古代文献典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些形体各异的字。语言学家把它们按类归纳为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
(50)苏东坡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有一天煮了一条鲜鱼,正吃着,他的好友黄庭坚来了。他随即将鱼藏到了书橱顶上,另安排了几个菜,在书斋里与黄吃酒。不料藏鱼的事给黄发现了。
酒过三杯,黄庭坚说:“你这姓苏(苏)的苏字,草字头下边,有人把鱼放在禾字右边,也有人把鱼放在禾字左边,你说究竟放在哪边才对呢?”
苏东坡不知是计答道:“左右都行。”
“要是把鱼放在上边呢?”
“那如何了得?不行,不行!”
黄庭坚开心地大笑说:“既然放在上边不行,那你就把上边的鱼拿下来让我饱饱口福吧!”
字的偏旁可以移动位置,由此形成异体字。这是形成异体字的原因之一。比如群,在古汉语中,君可以在左边,也可以放在上边。
(51)姚某与李某在茶亭相遇,交谈颇融洽。李问姚曰:“请教贵姓?”
姚曰:“姓姚。”
李曰:“可是不祥之兆字,旁边是一男盗女猖的女字?”
姚听其语,亦转问之,答以姓李。
姚应声曰:“可是棺木之木字头,下头绝子绝孙之子字耶?”
这样的拆字非常惹人厌,完全是拒绝交际的意思。孝经说“姓名发肤受之与父母,不敢损伤”,在国人的心目中姓名对人是非常重要的。
文字对语言的加工作用,文字对语言不仅仅起记录作用,更起着锤炼语言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确和优美。
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贾岛的推敲二字早已众人皆知。
(52)苏询门下,不是才子,就是才女,这与他的教诲当然分不开。
据说有一天,苏询买了一幅画,打算配一副对联,但他把对联拟好后,不写中间一字,抄出来,让儿女们去填,借此考一下他们的才学: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苏轼文思最快,立刻填上了两个字,使之成为:
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哥哥所填,固然不错,但所用的词不够精彩。倘若用“扶”和“失”二字,不知如何?”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苏询问老二的看法,苏辙赞赏小妹,说:“这是炼字,用‘扶’字,更显得风之温柔,用‘失’字,才有天地溶为一色,扑朔迷离诗画意。”
(53)据说大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赞扬一位将军,横刀立马身手敏捷,灵活得象一只鸟那样,其中有句诗是;身轻一鸟。。可惜只有四个字,最后一字传抄时给丢了。这可难坏了诗人学士们,他们纷纷猜测,这丢掉的字应该是啥字呢·
有的说是“疾”字!身轻一鸟疾是形容急速。。
有的说是“落”字,身轻的象飞鸟落地一样。
有的说是“起”字,武将跃马出征就象鸟儿展翅起飞。大家争来争去,谁也不服谁,只好作罢。
几天以后,他们发现了杜甫诗集的善本,那句诗原来是“身轻一鸟过”大家又议论不休:这“过”字用的妙!一闪而过,有多快轻灵活脱,飞掠而过,正象骁勇善战的英雄!
一位老先生看到他们自以为是的样子很生气,就嘲讽说:你说“疾”他说“落”,谁也没有猜到“过”,诗才不如老杜甫,何必班门甩大斧!——小六子的。
(54)与许多着名的作家和诗人一样,郭沫若对文章的语言也十分讲究。他在《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中说:“言语文字必须熟练,要力求其大众化、近代化、明确化、精洁化,要绝对地能操纵自如,并不断地采用或制造新武器。”在他的历史剧《屈原》中,屈原的女侍婵娟有一段痛斥宋玉投靠南后,背叛老师的话。台词本来是:“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演出后有人建议郭老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拍手叫好。好在哪里?原稿是不带感情的判断句,改后便带上强烈的感情色彩,骂得痛快淋漓。
注释:
1高文元《汉字教学漫话》p60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