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打算买这些。看,那儿有……你觉得怎样。”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哭闹着要买新玩具
2岁8个月的强强看见邻居小朋友龙龙手中拿着一辆小坦克,兴致勃勃地跑上前要拿,龙龙不给,强强干脆抢了过来,跟在身后的爸爸夺过坦克还给龙龙,一边训斥强强:“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抢玩具!你怎么不长记性?”强强愣了一下放声大哭,嚷着要爸爸去买,爸爸不耐烦了,“哭什么?难道别人有什么你就要买什么吗?不许哭!”强强哭得声嘶力竭,惹得四周的人都朝这边看。强强爸爸恼羞成怒,抓起儿子走回家,警告怀里又踢又打的儿子,“你闹吧,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案例分析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必对孩子喝止,倒要明确拒绝孩子。直视孩子的眼睛,认真地对他说:“我不打算买这些。”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心意已决,从前不也是说到做到吗?如果孩子仍然不死心,就该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了。尝试吸引孩子看别的东西,询问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不再纠缠。另外,孩子很喜欢别人询问他的意见,“你觉得怎么样?”这样令他们有使命感、虚荣感。他们真的会很用心替你想,给你意见。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父母禁语
“宝宝,以后再买好吗?”
父母不打算购买,不答应孩子就是了,要向孩子解释原因。不要对孩子使用“拖延战术”使用拖延的方法,只会令孩子发现父母只是搪塞自己时,对父母失去信心,孩子觉得父母不守信誉,有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而孩子下次也会就范,让父母马上答应自己的要求。父母假如真的买了,孩子又会把此招留待数日后加以使用。所以,父母这种说法可不明智哦。
“我没有钱,你有钱自己买。”
现在的孩子,兜里都有零花钱,所以父母不期然也会说出以上的话语,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父母应向孩子解释不购买的原因:“不需要,家中已有相同的玩具。”而不是叫孩子有钱便自己买。因为这会给孩子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有钱,买什么都可以,不用管那样物件是否有需要,从而养成浪费的习惯。
亲子沟通心法
对孩子要信守承诺。
2.“我也很希望跟你玩,可是……”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老缠着父母玩
“我要妈妈陪我玩……”正在洗衣服的李女士突然一怔。小女儿不是正在睡觉的吗?为什么又缠着自己玩了?跑进屋里,一看才知女儿在说梦话,事实上,女儿成天缠着她,让她陪自己玩,这已让李女士十分烦恼了,她不知该怎么办。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养成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案例分析
孩子不会无比无故缠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一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
二是有一种心理依赖性。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
三是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不缠人呢?首先父母先不要撩孩子。这一点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时候恨孩子缠住自己不放。但仔细想想,当你和孩子一样闲得没事的时候,你是否主动先撩孩子呢?有的家长高兴起来撩孩子磨你,不高兴起来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这种情况,孩子缠人的情况就说不上改了,因为你们彼此都需要对方关注,都缺乏感情独立。
如果孩子是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独而缠人的,那么父母是不是从下面两方面去做好一些呢?一方面是注意安排出时间与子女讲话,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导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游戏,逐步使孩子感情独立。
如果孩子整天缠着父母玩,父母应先体会孩子的心情,表示很希望跟她玩,然后向孩子道明暂时还能跟他玩耍的原因,对孩子说:“我也很希望跟你玩,可是……”所说的原因亦要具体,如:要做家务、想休息一会等等。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陪孩子玩,千万不要答应孩子,孩子会有所期望,结果不能跟他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守承诺。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另一个建议,让他去做其另外的事情,例如帮父母拿取简单的东西、写字或者画画等,孩子也会感到其中的乐趣;如果孩子玩厌了自己的玩具,父母不妨鼓励他自创游戏,甚至建议他废物利用,为自己创制新的玩具,或者跟其他小朋友去玩。
父母禁语
“别烦我,自己玩去,我忙着呢!”
父母这样说,其实是想用这些话来逃避孩子的要求。一句“别烦我,自己玩去!”听进孩子耳中,孩子会感到自己被拒绝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的寂寞情绪被父母忽略,这样做对孩子可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呀!
同时,孩子觉得父母喜怒无常,心情好时才跟孩子玩,心情不好时则觉得孩子烦,将他们拒之门外,孩子又怎能适应情绪多变、反复不定的父母呢。
“妈妈从前都是乖乖一个人玩的。”
妈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孩子不是不好,但说得不够具体。这令孩子对妈妈的童年没有兴趣,难以产生共鸣感,说话便不容易奏效了。换个说法看效果如何:“妈妈以前没有太多玩具,但会自己想出很多好玩的游戏和玩法。你现在有那么多玩具,可以寻求更多一个人也可以玩得很开心的趣味玩法。”
亲子沟通心法
别让孩子粘着你。
3.“来,宝贝儿,妈妈和你一起玩好吗?”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走到哪里都要抱着布娃娃
也许你也听说过,在英国,有两家最大的超级市场连锁店,要求玩具制造商生产更接近真实人体比例的玩具。而风靡欧美的芭比娃娃,漂亮迷人,身形纤瘦,是儿童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许多孩子长时间与芭比娃娃相处,会受到芭比娃娃纤瘦身材的影响,食欲过低,甚至患上厌食症。许多家长为此而苦恼,纷纷投诉,要求改变芭比娃娃的身形,使其尽量反映一般女子的身形,他们认为这样有助于减少儿童饮食习惯紊乱。
案例分析
孩子常搂着娃娃不放,很多是因为孩子与父母沟通太少、亲热不够所致的“恋物癖”。这些小“恋物癖”们从三四岁到十一二岁的都有。他们有的身边少了玩具熊就哇哇大哭,有的不嗅着浴巾就没法入睡,有的枕边少了发黄的玩具小白兔就不睡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住房条件也越来越好,很多家庭的孩子都被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白天父母上班,跟孩子接触的时间少,晚上除了吃饭看电视之外也少有“亲热”,这样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使孩子缺少亲情的“滋养”,往往使一些儿童转移他们的感情投入方向,慢慢形成恋物癖好。
为了防止孩子出现这样的倾向,专家建议父母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多用亲情和孩子沟通,和孩子起玩耍,亲切地对孩子说:“来,宝贝儿,妈妈和你一起玩好吗?”一般来说不提倡过早地给孩子安排独立的“单人间”。对有此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增加感情投入,除了用亲情沟通外,可以多准备几个“迁移载体”,使他们无法对恋物“专情”。
玩具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书”,它可以启迪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过,如果你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要抱着它,可你要当心了,布娃娃也潜伏着许多危险哦!它陪伴着儿童的成长,对孩子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起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禁语
“这么大人了,还老搂着娃娃,羞不羞啊!”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则是儿童最好的伙伴。知道吗?有人曾经统计过,6岁以前的孩子,有一半的时间是与玩具一起度过的,玩具给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玩具是你的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它能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启迪你的孩子的创造力。如果讥讽孩子,会给你的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不准再玩这东西了,不然我给你扔掉!”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玩具那样吸引儿童,家长为了限制孩子玩玩具,竟然用“不准再玩这东西了,不然我给你扔掉!”来威胁孩子,多么令孩子呀!
亲子沟通心法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少他的伤害。
4.“宝贝,你好聪明喔,自己试试看,一定能行。”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对你说“我不会”
妈妈正在急急忙忙地准备早餐,6岁的儿子小刚跑到厨房:“妈妈快帮我挤牙膏,我不会。”“怎么又不会呢?你自己不是挤得很好吗?”一边说,妈妈已经帮儿子挤好了牙膏。尽管她认为儿子应当自己来做这件事,但早晨时间宝贵,不能多费口舌,还是先打发了他再说。
小刚将牙刷塞在口中,开始在厨房里东游西转。“快一点,小刚,妈妈要迟到了。”“晤。” 小刚小心地注视着妈妈脸上隆起的乌云,仍坚持着说:“我系不上,妈妈给系。”
“为什么你总要妈妈给你做这些你会做的事呢?”
“因为妈妈喜欢我。”
妈妈无奈,只好给小刚系上扣子,带上些食物就匆匆出门了。小刚慢慢地向楼下“蹭去”。妈妈有些冒火了,声音不由得大了起来:“快一点!”小刚感觉到这声音中的威胁成分,脚底下加快了步伐。
案例分析
小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他说“我不会”时,有妈妈来替他做,他的依赖心理可够大的呀!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照顾自己是很光荣的事,从而避免上述的情况。让他知道让别人照顾自己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孩子们都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做一个有自主权的成人,他们常常会说:“我要当大人,就可以决定自己吃什么,做什么。”还要加上照顾自己的观念,对自己负责。
小刚之所以将“我不会”三个字挂在嘴上,是因为当他说这三个字之后有人来帮他,金句“宝贝,你好聪明喔,自己试试看,一定能行。”开始夸奖孩子,然后再鼓励他自己去做,你想想,谁不愿意听夸奖自己的话呀,当然他就会屁颠屁颠地去做了。
父母禁语
“你真笨!”
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原来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做不好。“你真笨”是自己亲爱的父母给自己下的定义,孩子心里能不难受吗?
“这是你的责任,必须自己做!”
父母虽然所说的是事实,有些活确实应该孩子自己干,但“责任”一词,会为孩子带来压力,使孩子听起来也感觉沉重,与其说是责任,不如说成大家分工合作来完成好一些,孩子心里也比较容易接受。毕竟,孩子还小,对“责任”这么抽象的词不能完全理解,他还可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从前没有的责任,现在却突然跑出来了呢?
亲子沟通心法
真诚的鼓励,可增强孩子自信心。
5.“你是个很惹人喜爱的孩子,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你,去和他们玩好吗?”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不合群
十一岁的李明亮因为找不到可以一起玩耍的伙伴,自己只有一个人玩,经常觉得很孤独、没意思。由于长期没有可以讲话的朋友,他的心理负担就慢慢加重,甚至晚上都睡不着觉,真是太可怕了!
有关专家对1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3.7%的孩子放学后经常和同学、邻居玩耍;有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表示担忧:青少年儿童中出现的“伙伴危机”,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案例分析
现在,喜欢独自一人玩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与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有关。在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他们哪舍得让孩子一个人出去玩呢?因此,造成了这种局面,真是可悲呀。对这些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到外面玩玩,和小朋友们多多接触,对他说:“你是个很惹人喜爱的孩子,小朋友都很喜欢你,去和他们玩好吗?”给孩子提供各种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孩子进入伙伴群体。另外还可试试下面的方法。
(1)增进皮肤触觉学习。对触觉防御过当的孩子,关键是提供有益而丰富的触觉刺激。父母可每天用半小时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亲子触觉游戏。如用梳子为孩子梳头;用电吹风轻柔的风吹吹孩子的面颊、颈颊和前胸;用软毛刷刷孩子的手心、足底等敏感部位;还可以用小被子将孩子像卷蛋卷那样卷起来。对那些不合群比较严重的孩子,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2)注重奖励孩子助人、宽容、合作的行为。让孩子多注意朋友的优点,并且让他喜欢上这些优点,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格。许多父母只要求孩子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的事,这对孩子是不利的。在家里,应鼓励孩子帮父母做家事,即使孩子因能力不足而越帮越忙,父母也应真诚地表示感谢,让孩子从助人中得到满足。
(3)必须要求孩子遵守规则。父母在与孩子游戏时,不能允许孩子“耍赖”而取胜。否则,孩子并不能从中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只是为自己拥有特权而得意。当然,父母在选择游戏和制定规则时,应充分考虑孩子的能力。
父母禁语
“你去找小朋友玩,妈妈在后面跟着你。”
“你去找小朋友玩,妈妈在后面跟着你。”嘿嘿,这不是在给孩子当“跟屁虫”吗?父母跟在孩子后面,对孩子干预或引导太多,孩子还是没有勇气独自走入伙伴中,那不合群的毛病什么时候才能改掉呢?
“总是你不好,要不小朋友怎么不愿和你玩呢?”
孩子没有小朋友和玩,心里本来已经很苦恼了,父母再用“总是你不好,要不小朋友怎么不愿和你玩呢”这样的话来刺激,也太残忍了吧?在一颗受伤的心灵上再撒把盐,父母忍心吗?
亲子沟通心法
鼓励孩子走进伙伴中。
6.“小鸟长了鸭爪,哈哈,你好厉害,真敢想!”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想像力不丰富
张军3岁的时候,和正常孩子一样,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神奇的。看汽车在街上跑来跑去,他会想,它们为什么会跑,它们吃什么呢?看电扇转动着送出阵阵凉风,他会想,它为什么会转呢,为什么转出来的是凉风而不是热风?按一下电视机的开关,里面就会出现图像,画面上的人不但能走能跑还会说话,是谁在指挥他们呢?总之,那个时候的他,脑子里有无数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