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对方弱点,进而投其所好
胡雪岩的精明之处,还在于他善于抓住不同的人的特点,区别对待,也就是通常说的“投其所好”。
在胡雪岩的那个时代,要想把势力稳固好,金银是至关重要的。胡雪岩深谙此道,自然也从不吝惜银子,甚至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像现任浙江藩司麟桂调署江宁藩司,换位时在浙江亏空的两万多两银子需要填补,又一时筹不到这笔款项,便找到胡雪岩帮忙,胡雪岩二话没说便爽快地应承下来,以至麟桂派去与胡雪岩相商的亲信也“激动”不已,称胡雪岩实在是“有肝胆”、“够朋友”,要他一定不要客气,乘麟桂此时还没有卸任,需要什么尽管开口,反正惠而不费,他一定肯帮忙。胡雪岩做得实在“漂亮”,他没有提出任何索取回报的具体要求,只是希望麟桂到任之后,有江宁方面同浙江方面的公款来往,能够指定由阜康代理。这一点点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财政的藩司来说,九牛一毛。事实证明,胡雪岩的投资是有眼光的,最终获利不少。
但是,解决问题并不是只有送钱这种办法,也有人爱金钱但更加爱美女的。胡雪岩深知这一点,忍痛割爱也在所不惜。
开始,浙江巡抚黄宗汉露出口风要动一动了,正在考虑自己的接班人。
从自己的利益上来说,这个位子让何桂清接任最合适,因此,胡雪岩专门去了一趟苏州,游说何桂清早日进京活动。至于费用,可以由胡雪岩放款(其实也就是代垫了)。
想不到他不为金钱所惑,何桂清年少得意,在情、色上免不了看不开,居然迷上胡雪岩的宠姬阿巧。让胡雪岩深感意外。
对于阿巧,胡雪岩从认识的那时候起,便有“西南北东,永远相随无别离”的属意。如今要做“断臂赠腕”的举动,这个决心委实难下。
最后,他还是做了“退一步想”的打算,忍痛割爱,将阿巧让给了何桂清。何桂清看胡雪岩竟然以美相让,非常感动,马上带阿巧上京打点,没多久便补了黄宗汉的缺。从那之后,他对胡雪岩非同一般,一直到死,都是胡雪岩生意场上的强实后背。
赠金、赠美,对以一品顶戴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使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而言,却无法使他动容。起初,因为杭州被太平军占领期间的谣言,这个时候的左宗棠对胡雪岩既早闻其名,也早有戒备,他收到许多告胡雪岩的状书,决定一律查办,指名严参。这位素有“湖南骡子”之称的总督,在胡雪岩前去拜见时,座位都不给他,很是“凉”了他一把。而胡雪岩最终还是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还被他当成知己,左宗棠由此成为胡雪岩在官场比王有龄更有力量的靠山。后来也就是因为左宗棠的大力引荐,胡雪岩才得到朝廷特赐的红顶子。
胡雪岩取得左宗棠的信任,其实只做了两件事:
第一,献米献钱。胡雪岩回杭州,带到杭州去的有1万石大米与10万两银子。本来这1万石大米有一个名目,那便是当初杭州被围时,胡雪岩同王有龄商量,由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采购大米以救杭州粮绝之急。胡雪岩将米运往杭州但无法进城,只得把米转道宁波,现在杭州收复,胡雪岩将这1万石大米又运往杭州,且将当初购米款两万两银子面交左宗棠,等于是他回复了公事,以此证明自己并非携款逃命,白给左宗棠1万石大米。那10万两银子则是胡雪岩为了攻下杭州的官军自我约束,不愿意打扰农民而自愿捐赠的犒军饷银。清军打仗,为鼓励士气,有一个定律,攻城部队只要攻下一座城池,三日之内可以不遵守禁止抢劫奸淫的军规。胡雪岩献出10万两银子,他想这个丝毫不犯错误。
第二,主动承担筹饷重担。左宗棠大军进军太平军时,每月需要的饷银达25万之巨,当时朝廷财政支出,用兵打仗采取的是“协饷”的办法,也就是由各省拿出钱来做军队粮饷之用,事实上是各支部队自己想办法筹饷。胡雪岩听到左宗棠谈起筹饷的事,马上就表示自己愿意为此尽一分心力,而且当即就为筹集军饷想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胡雪岩做的这两件事,确实做到了对“症”下“药”,因而也是一下子“药”到“病”除。所谓对症,是因为军饷、粮食,都是左宗棠最伤脑筋的事。杭州刚刚收复,善后是一件大事,而善后工作要取得成效,首先是要有粮食,其次,当时镇压太平军实际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协同进行,太平军败局已定,左宗棠领功急切,这个时候,粮草军饷也是当务之急。没有粮饷就无法进一步展开攻势,而且一旦“闹饷”,部队无法约束,成了马会之众,还会酿出乱子。胡雪岩的到来,使左宗棠这两件让他头痛的事情一下子就解决了,哪有不赏识他的理由呢!用左宗棠的话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不但杭州得救,肃清浙江全境他也有把握了。难怪胡雪岩去拜见他,开始连座都不让,到听说运来了粮食,不仅让座而且是升炕,而到了谈及筹饷,他马上吩咐留饭了。
这对症下药,说白了就是投其所好。正如送礼,要送得合适,这就叫对症下药,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而要对方喜欢,常常也就是送给对方急需的,又一时没有的。比如左宗棠喜奉承,求事功,胡雪岩正好给送去所需之物,一送之下,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胡雪岩说:“送礼总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可见他是深知这个道理。
胡雪岩在生意场中如鱼得水,和他有想法,善解人心,并进而投其所好的心计与手腕是分不开的。
精明的商人善于抓住对方弱点,进而投其所好,一切皆为自己的长远利益做打算。
把别人的力量变成自己的力量
在古代政治斗争中,有“借人成事”之说,统治阶级的“借人成事”策略是:利用甲之力量打倒乙,然后从乙手里夺取政权。所以“借人成事”是做大事者篡权的一种过渡方法。在夺权斗争中,所以采用“借人成事”,而不是直接进行夺权,主要是由于力量不足,必须借用他人过渡。如善于玩弄此计,则费力小而成效大。
战国时代,蔡公弃疾为夺取楚灵王的位置,就采用此法。当时蔡公弃疾首先推翻了楚灵王,拥玄子干为王。对楚灵王部下进行恫吓。他说:“新王即位,你们先回家务农的人给你们田地,后回家的人割鼻子。”
用这种方法来离间楚王的军士,紧接着又趁楚国人民不知楚灵王下落之机,派人假称楚灵王兵败,然后又对楚灵王兵土说要杀子干,以恐吓子干。子干懦弱,畏罪自杀,然后蔡公弃疾不费一兵一卒,便攫取了楚国王位。
三国时期,曹操为富国强兵,征集贤才,下令不论人的品行如何,只要有才就可重用。不少人才都投奔曹操去了。当时的有名之士祢衡却对曹操不屑一顾,自恃才高而目中无人。曹操周围的人,他只看得上孔融和杨修。
祢衡自幼才思敏捷,但傲慢放荡。24岁那年,他到都城许昌游玩,高傲自大,谈论周围人物时过于贬抑,所以不受欢迎。只有当时任少府官的孔融佩服他的才气,多次向曹操推荐,说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听了孔融的话,曹操确实动了心,想召见祢衡,委以重任。祢衡素来看不起曹操,因此,对曹操的邀请不予理睬,甚至说些无礼的话。曹操听后非常愤怒,恨不得把他捉来杀掉。但一想到祢衡是远近有名的人物,杀了他会影响自己的爱贤声誉,只好强压住愤怒。曹操想:“总要想个法子压一压祢衡的傲气,使他受一些耻辱,才能服从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