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34300000006

第6章 曾国藩的修身绝学(6)

德行操守,立身之本

曾国藩很重视人的德行操守,并把它摆在首要位置。在他看来,当今天下大乱、人欲横流之时,要有操守。但是对于有才而无操守的人也应该正确对待、更不能随便得罪,他告诉自己兄弟,对于“有才而无德者,亦当不没其长”,可稍远其人,但不能得罪。

曾国藩在官场驰骋几十年,平生不遗余力地施用过“权谋之道”。不过,曾国藩施用“权谋”很有特色。

对待下属,要讲究“诚”。他说过:吾辈所应畏惧者有三,第一则以方寸为师其次则左右近习之人,如巡抚、戈什、幕府文案及部下营哨官之属,又其次乃畏清议。他又说:吾辈若专尚强劲,不少敛抑,“则委员引、从等不闹大祸不止”。因为下属和左右近习之人对自己的态度恭敬,所以曾国藩立下“待下以诚”来劝勉自己、鞭策他人、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微妙关系,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并且还勉励兄弟子侄及同僚待人也要这样。曾国藩时刻都有忧患意识,他深恐出乱子,常规劝其弟应“待下以诚”,特别是对待地方乡绅更应“爱之以其道”,然后又指出自家兄弟在绅士问题上背道而驰的危险性:“初出办事,而遂扬绅士之短”,“是大失用绅士之道也”。

曾国藩懂得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不是一人一力、一手一足所能维持,必须“举天下之才会于一,乃可平天下”。人才是靠掌握权柄居上位之人培养和扶植的。他对其子说“余所见将才者极少,但有志气,即可予以美名而奖成之”。

“家和福自生”。在曾国藩看来,只有家和,他本人在外从军从政才能无后顾之忧;只有家和,才能在人前、在下属面前说得起话来;只有“家和,才能福自生”。但是,他的一家前期几代同堂,人口众、矛盾多,要“家和”还真不容易;弟兄们在家“不听教训”、“不甚发奋”者有之;兄“教弟千万言,而弟不听”者有之;弟写信责备其兄“待人不怨”,使其兄“读之不觉汗下”者有之。

越是不容易,就越要做工作。曾国藩不只一次地向胞弟、侄子阐明了“家和”的重要性。他在家信中说:“夫家和则福自生。假如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而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越是不容易,就越发要从自己做起。曾国藩不断地征求弟辈们的意见“余蒙祖父余泽,频叨非分之荣,此次升官,尤出意外,日夜恐惧修省,实无德足以当之。”他希望以至诚赤子之心以感动弟辈。越是不容易,就越发要做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曾国藩鉴于古往今来的官宦人家,常常“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进而引起家族怨恨,兄弟内讧,闹得不可开交,他曾经立誓以向弟辈们表白:决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越是不容易,就越发要防止别人妒忌挑拨,曾国藩一再提醒大家,要防止别人妒忌我们兄弟,试图在我们兄弟之间打个缺口。他说:“人之忌我者,唯愿弟做错事。唯愿弟之不恭;人之忌弟者,唯愿兄做错事,唯愿兄之不友。看破此等物情,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愈平和矣”。

善于应酬。第一,以接待客人而言,他的经验是“杜门谢客”。在一封家书中,曾国藩说,家乡的书吏往往欺人肥己,党邪疾正,是惹不得的,并且是惹不起的。“没有公正之乡绅,取彼所鱼肉之善良而扶植之,取彼所朋比之狐鼠而锄抑之”,他们一定会大发雷霆,“并且造作谣言,加我以不美之名,进诲于宫,代我构不解之怨,而官亦荫庇彼辈”,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为此,不如“一切谢绝”、“杜门谢客”,少惹麻烦。

第二,以管公事而论,他的经验是“不宜与闻”。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个忠于封建礼教的教书先生,因为儿子的官运亨通,权势增大,也慢慢习惯在人前指划,经常往来省城、县城,干涉一些政事。曾国藩对此深为担心,他在给叔父母的信中写道凡乡绅干预公事,地方官没有不怀恨的,因此“无论有理无理,苟非己事,皆不宜与闻”。现在的地方官外面应酬,心实鄙薄,“望劝父亲总不到县,总不管事”。

第三,以与本县父母官的关亲而论,曾国藩的经验是“在若远若近、不亲不疏之间”。曾国藩嘱咐兄弟:吾家于本县父母官,“不必力赞其贤,不必力诋其非”,其关系“宜在若远若近、不亲不疏之间”。县官有公事须绅士相助者,“吾家不出头,亦不躲避。”

第四,以盛衰得失而论,他的经验是“于极盛时作衰时设想”。曾国藩针对局势,意味深长地对兄弟们说过: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接着说,吾兄弟“当干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为百事衰时拂逆地步”。还说:“今天吾家门庭可谓极盛,然非可常恃之道”,为此,“当盛时预作衰时设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第五,以受人人情而言,曾国藩的经验是“不可轻取人财”,曾国藩回顾原来在京,多次扰人,“心殊不安”。原因是:“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假如他找到府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财施一报十,尚不足以满其欲。”

第六,以远亲近邻而论,他的经验是“不可轻慢近邻”。凭着多年的经验阅历,曾国藩既看重远亲,又十分视近邻。他说:“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

第七,以办盗贼而论,他的经验是“不要使人恨我之太恶”。曾国藩在写给其弟的信中说:“我们参与办贼,必须使我们的亲房人家知我家此举是图地方安静;不是为一家逞势张威,使人人畏我之威,而不恨我之太恶”。办贼既毕“不特面上不可露得意之色,即心中亦必存一番哀种之意”。这里面的奥妙和诀窍,“诸弟人人当留心也”。

第八,以做人而论,他的经验是“学为和平,学为糊涂”。曾国藩刚刚跻身仕途,“自愧自恨”之处就许多。于是他感激万千地向兄弟们传授经验说:大抵世之乱也,必先由于是非不明,黑白不分。诸弟年轻气盛,必将一一强为区别,“则愈求分明。愈致混淆,必将怄气到底。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

内省

【原文】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修已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盖君子立身,在其所处。诚内度方寸,廉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故冶长无愧于其师,孟博不惭于其母,彼诚有以自伸于内耳。足下朴诚谆信,守己无求,无妄之灾,翩其相戾,顾衾对影,何悔何嫌。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虑,稍喻素衷也。国藩滥竽此间,卒亦非善。肮脏之习,本不迭于时趋;而逡循之修,变难跻于先进。独是娟守介介,期不深负知己之望,所知惟此之兢兢耳。

持矫揉之说者,譬杞柳以为梧祷,不知性命,必致戕仁义,是理以逆施而不顺矣。高虚无主见者,若浮萍遇于江湖,空谈性命,不复求诸形色,是理以豕恍不顺矣。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挠,惺惺常存,斯随时见其顺焉。守之以一,以不贰自惕,以不已自循,粟粟惟惧,期终身无不顺焉。此圣人尽性立命之极,亦即中人复性如命之功也夫!

阅王夫之所注张子《正蒙》,于尽性知命之旨,略有所会。盖尽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易·系辞》“尺蠖之屈”八句,尽性也;“过此以往”四句,知命也。农夫之服田力穑,勤者有秋,散惰者歉收,性也;为稼汤世,终归焦烂,命也。爱人、治人、礼人,性也;爱之而不亲,治之而不治,礼之而不答,命也。圣人之不可及处,在尽性以至于命。尽性犹下学之事,至于命则上达矣。当尽性之时,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验或有应有不应,圣人于此淡然泊然。若知之若不知之,若着力若不着力,此中消息最难体验。若于性分当尽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学,则以淡泊为宗,庶几其近道平!

心术之罪,上与天通。补救无术,日暮途穷,省躬痛改,顺命勇从。成汤之祷,申生之恭。资质之陋,众为指视,翘然自异,胡不知耻!记纂遗忘,歌泣文史。且愤且乐,死而后已。

古来圣哲之所以彪炳宇宙者,无非由于文学事功。然文学则资质居其七分,人力不过三分;事功则运气居其七分;人力不过三分。惟是尽心养性,保全天之所以赋于我者……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足;充无穿窬之心,而义足。此则人力主持可以自占七分。人生著力之处,当自占七分者,黾勉求之,而于仅占三分之文学事功,则姑置为缓图焉。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今译】

仔细思古人的工夫,其中成效十分显著的大约有四个方面:谨慎独处,则心胸安泰;端肃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悦服;专守诚意,则神灵钦敬。慎独,就是说制止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刻刻都这样,内省而无愧,所以心里坦然。主敬,就是说外表整齐严肃,内心思虑镇定专一,时时端恭庄严,所以身体强健。求仁,就是说从根本上讲,能保养心性;从运用上来说,有爱民惜物之胸怀,大公无私,所以人们悦服。思诚,就是要内心忠贞坚定,言语笃实无欺,以至诚与万物感应,所以神也钦服。假如真能达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这四种效验就自然到来。

古来圣哲胸怀非常宽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已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面,孔颜曾盂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自身修养以及管理他人的道理,有四句话便可以终身受益无穷:“勤于国事,节俭治家,所说的话忠信可靠,行事诚笃无欺。”话不在于多少,也不在于是否深刻。

古往今来的圣哲们的胸怀非常宽广,而达到齐天之大德的,大致有四种境界:通过恭敬修己而生出聪明睿智,这是二程的观点;精诚感动神灵而可以生而知之,这是子思的观点;安贫乐道而身体健康无忧色,这是孔子、颜回、孟子、曾子的宗旨;欣赏自然万物、吟诗作赋而心意安适、精神愉悦,这是陶渊明、李白、苏轼、陆游的人生乐趣。

一般而言,君子之立身处世,在于他所处的环境地位。的确做到了反省自己的内心,毫无愧疚之处,那么仰望苍天日月,俯视大地万物,就胸怀宽广不惭不羞。就因为这样,公冶长对于他的老师没有愧对的地方,孟博没有辱没其母的教导,他们都有内心足以自信的东西。‘你淳朴诚实,恪守自己的本份而无求于人,可是那些意外的灾祸却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你的身上,夜晚独处,对影沉思,有什么可悔恨嫌憎的。这种时候,正应当加强提高修养,不能因此而增添疑虑,稍稍降低自己以往的信念。我在这里滥竽充数,无所作为,最终不会有好结果。自己的那些坏毛病,本来就跟不上眼下的形势;而缓慢地学习,也很难进入高明的境界。只有一件,那就恪守自己的原则,以期不辜负知己朋友对我的希望,所知的只是小心谨慎地做到这些。

主张矫揉造作观点的人,就好比把杞柳树当成枝条编成的杯盘一般,不通晓性命之理,一定会残害仁义,这是逆着而不是顺着行理。高谈虚玄之论没有主见的人,好像浮萍漂于江湖之上,空论性命之学问,不再讲求事物的形状与颜色,这种理论,事实上是模糊不清的,也难说得通顺。只有体察精微,并不隐藏自己的心意,不扰乱自己的欲望,清醒与机灵常常存于心中,这样才能随时看到顺利行事。坚守持一贯之道,常常提醒自己专一不二,遵循前进不已的原则,战战兢兢,始终有恐惧之念,这样就会终身顺利的。这是圣人尽自己性情,而立身处世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一般人恢复自己本来性情立身处世的方法。

王夫之所注解的张载的《正蒙》篇,对于尽性知命的宗旨稍有理解。靠一个自己就能知道的,这是性;而听顺自己无法知道的天意,就是命。《易·系辞》“尺蠖之屈”八句话,讲的就是尽性;“过此以往”四句话,讲的就是知命。农夫致力于耕田种庄稼,勤劳的人将有所收获,懒惰的人,就会歉收,这就是性;在大旱之世种庄稼,不论怎样勤劳,终归庄稼焦枯,这就是命。热爱别人,治理别人,礼让他人,这就是性;热爱别人而别人对自己不亲近,治理别人而别人不听从,礼让别人而别人不应答,这就是命。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只尽性而且知命。尽性还属于下层的学问之事,然而达到知命就是超越之事。在尽性之时,努力已达到十分,而效验或有或无,圣人对于这种情况淡然处之。好似知道,又似不知道,好像用力,又似不用力,这里面的分寸十分把握。如果对于性应当尽力之事,百倍努力以追求之,而对于听天由命之事,则以淡泊为原则,这样就似乎可以接近大道了吧!

心理上所犯的罪过,可以与天相通。没有办法加以补救,就好比日暮途穷一样,反身内省,决定痛心改过,依据命运安排。像成汤那样去祈祷,像申生一样恭敬。自己的禀赋并不很高,旁边的人都已经看得十分清楚,自己却仍自以为了不起,一点羞耻之心都没有。把遗忘的事情记录下来,为文史中的事迹又歌又泣。既忧愤又欢乐,至死方休。

从古至今的圣哲之人,他们之所以在天地宇宙间不会磨灭,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和立下的功业。文章之事七分靠天赋,后天努力只占三分;功业则七分靠运气,人力只占三分。只要修养心性,保存好天所赋予的内容。把不去害人的心养足了,就可以达到了仁;把投机取巧的心去除了,就达到了义。在这个问题上人的后天努力可以占到七分。人的一辈子应该在人力可以占七分的事情上下功夫,而对于人力只占三分的文章功业,就可以慢慢加以用心。

同类推荐
  • 小故事大道理:希望是心灵的灯塔

    小故事大道理:希望是心灵的灯塔

    本书选编了古今中外故事中的精品,文字清新隽永,读后令人终生难忘。故事结束后的心灵智语,灵气十足,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故事的寓意,点明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宛如从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读者心田。短小、灵动、真切、睿智、感人是《小故事大道理:希望是心灵的灯塔》的特色;青春、活泼、真挚、真情、直爽是《小故事大道理:希望是心灵的灯塔》的感怀。
  • 人际交往8堂课

    人际交往8堂课

    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独特的处事方式,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处事风格。为了适应人际发展,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我们需要主动塑造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本书详解了人际交往中常遇到的困惑,在帮你轻松掌握人际关系窍门的同时,培养你驾驭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中讲述的种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帮你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助你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 成大事必备的做人心态

    成大事必备的做人心态

    一个人如何成大事?根据通行的回答,一般都能找出几种似乎较为满意的答案。当然,也可以寻找出另外的答案。本书则以“做人心态”为思考点,对此问题做出一些可行的探索。
  • 胜在制度赢在执行

    胜在制度赢在执行

    制度是管理的法宝,是企业成功的基石,而用制度进行管理则是企业成长壮大的推动力。正如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所说,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强于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执行力是决定团队成败和企业兴衰的关键。星巴克、麦当劳全世界开花,其经营手段和管理制度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却没有哪一家企业能与之争锋。分析发现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它们的员工拥有超强的执行力。《胜在制度赢在执行》用创新的理论、经典的案例以及全新的视角,诠释制度与执行的关系,点击执行的现实意义,探寻执行不力的根源,并传递出这样的工作理念:执行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促进企业腾飞的助力器。
  •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

    本书浓缩了卡耐基成功哲学中的思想精华,帮助读者解决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学会为人处世,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获得自信自尊,在演讲场合表现突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从而赢得听众的尊重。
热门推荐
  • 神魔追梦

    神魔追梦

    每一个人的丹田,都是一个未成形的世界。修行者可以开辟出自己的丹田空间,按照自己的喜好,改造成一个小世界。然而,只有其中的至强者,才能将丹田世界无限的扩宽,直至无边无际。一株神秘的青莲,在辰峰开辟丹田时孕育而生,他的世界从此不同……
  • 妖玉卖玉

    妖玉卖玉

    她是上天的宠儿,不管是现代还是在这修仙的朝代。现代,她是商场上的凤凰,展翅间让众人只余心惊和无以言诉的钦佩。古代,她拥有着傲人的天资,天下都能为她所用,呼风唤雨,保护她爱的男人,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王朝,仅为这一世家族。亲们,亲爱的亲亲们~文的名字更为《妖玉诉离殇》,小的更喜欢这个名字捏~暂时改不了了,亲爱的亲亲们,先将就着看~敬礼~
  • 朽烂红木殿

    朽烂红木殿

    《大国杀》系列第二部。海洋文明新兴国家萨克森温莎帝国VS老牌世界头号强国马森帝国,鹿死谁手,较量之后见分晓。本部看点是蚂蚁小人物在大历史中制造的蝴蝶效应。很多时候,能决定历史的不仅仅是皇帝国王和将军们,蝼蚁亦可为之!!
  • 首席夺爱:重生老婆很腹黑

    首席夺爱:重生老婆很腹黑

    她,佣兵界的头牌,一朝重生,成为宋家傻子四小姐;上一世,她受尽家人欺凌,这一世,她势要展开报复,把属于自己的一切夺回来。他,一个掌握整个城市经济命脉的神话,冷酷邪魅霸道,从不近女色,却唯独被她所吸引。某天,他当众宣布:宋绾晴是我女人,今后由我来保护她,当初谁负了她,我将千倍讨回来。他愿为她负了全世界,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她觉得他鸡婆,上一世的教训,让她不信感情;然、这男人却是个毒药,令她一步一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 一柳成荫

    一柳成荫

    一梦数百年,一梦一世界。商界精英一夜梦醒,穿越成异界悲催童养媳。恶婆当道难委身,且看她如何走出命运的桎梏。独柳轻摇风雨中,一柳成荫倾天下!
  • 幽冥狼啸

    幽冥狼啸

    江易是混元大陆最年轻的强者,是受万兽敬仰的狼族之王,他集荣耀于一身却只是一个受父亲唾弃的孩子。他被封印了,被自己的父亲亲手封印了。千年怨气,不甘沉沦,以命为契,魂魄分离。他要剑指那个曾唾弃他的人,混元大陆无论神魔鬼怪,臣服者生,反抗者死!冥狼怒,伏尸百万,冥狼啸,万界臣服!
  • 狼行九洲

    狼行九洲

    上古时期,天地未分,混沌肆虐,有大能者劈开混沌,祛浊气,造九州,天地之气得以孕万物有两者尊为万物之灵,一曰人,一曰兽人性好斗,故有诸侯割据,帝王争霸,兽不得已退居山野,偏安一隅,曰青丘之国千年之后,九黎乱世,战火连绵孤狼自青丘之国而出,独闯九州与兽斗,与人斗,与天斗,为了所爱所恨,他无所畏惧......
  • 承担世界

    承担世界

    ‘奇怪的戒指’听说它是魔王带过的,为什么会在我手上?神魔两界,持续了上千年的斗争终于再几百年前终止,不过,沉睡的魔王即将带着罪恶降临人间,二十世纪的文明,将被打破。曾经有一位蓝色头发个蓝色眼珠的少女问我,“你为什么妖拯救这个世界。”“因为我想,用我自己的双手,去保护我想要保护的东西。”
  • 混世天枭

    混世天枭

    苏焕自小聪颖,但无法修炼,偶尔的一天,得到了一份神秘的宝塔,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修炼之旅。“没错,我的确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我知道,与我有关的一切必将欣欣向荣。”(求收藏,求打赏,求票票)
  • 癌人

    癌人

    一位生物学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使用自己去世祖母的癌细胞克隆了一个黑人女孩。不料,这个拥有超常生长速度和器官再生能力的女孩很快就成了“蛇头”的目标;与此同时,“维护人类纯洁联盟”也发觉了女孩的存在,视其为异类,欲将其置于死地。在“新人类”系列作品中,王晋康用一贯的苍劲笔触和悬念迭起的情节为读者展示了人与非人的较量。在本书中,作者构筑了一个身世离奇的异种人类和一个险恶复杂的社会群体。从不自知到渐晓身世,从懵懂到成熟,黑人少女的成长史及心理境况的变化亦是周遭社会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