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23600000006

第6章 故国古都(6)

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周王朝为了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又大规模地营建成周。先后派召公和周公去洛邑察看地形,进行城市规划。《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说明在涧水东、瀍水西和瀍水东洛水之滨建城都卜兆大吉。于是周公便把营建洛邑的地图和卜兆呈送成王,得到成王的批准后,才正式动工。当年年底,成周建成。为了表示对成周的重视,成王把代表国家的重器九鼎也迁到成周来。为什么叫“成周”呢?据东汉时的大经学家何休说:“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因为王都在此,所以后来也称为王城。

根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即北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据推算,城方大致与《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国方九里”相合。所谓“郛”,即城郭的“郭”。这座城“方九里”,外郭“方七十里”,可见规模是很大的。

王城的具体方位究竟在哪里?史无明确记载。只有在先秦古籍《国语·周语》中说到:“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谷水曾与涧水会合,此处所谓谷水实即涧水,王城的位置应靠近涧水入洛水一带。建国后。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个线索,终于找到了东周时期的王城旧址。这座城西跨涧水,东墙距隋唐敌城的西墙甚近。南面濒临洛水。西周王城在涧水之东、洛水之北。很可能在此范围内。

西周时期虽然对洛阳非常重视,甚至成王长期住在这里,但总的说来,当时的洛阳仍不过处在陪都的地位。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阳,以王城为国都,东边的下都便渐渐取代了成周之名。公元前519年,周敬王为了避王子朝之乱,从王城迁至成周,到赧王时又迁回王城。自周平王以后史称东周,直到赧王,历时五百一十五年,皆都洛阳。

汉魏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市东十五公里处,周武王灭殷后所营洛邑即在此。成王营建成周以后,这里称为下都。起初城的规模较狭小卑陋,春秋时晋国联合其他诸侯国加以扩建。本来在城的东北边的翟泉,也被圈到城内来。为了与王城相区别,后来这里被专称为成周。秦取洛阳后,置三川郡。汉在洛阳置河南郡。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正式迁都洛阳,在洛阳城内广建宫殿和台、观、馆、阁。另外,为了供帝王游猎,还修建了不少苑囿,例如上林苑、芳林苑、灵囿等。在洛阳城南修建了明堂、辟雍和灵台。明堂是天子的太庙。辟雍是作为“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灵台在明堂、辟雍之西,“高六丈,方二十步”,是用来观测天象的地方。现在洛阳汉魏故城南的灵台遗址尚存,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

东汉洛阳的商业也盛极一时。当时的著名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其时洛阳多弃农经商,市面上多是专供享乐的淫侈无用之物,“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东汉末人仲长统也说,当时的洛阳“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东汉末年,洛阳一度遭到严重的破坏。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三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在洛阳放起一把大火,致使“二百里内无复孑遗”。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秋七月,杨奉、韩暹等奉帝还洛阳时,还是一片惨象。也正是因为洛阳过于荒凉,不堪为都城,所以曹操入洛阳后不久,就挟献帝移居许昌。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篡权自立,才又营建洛阳宫,并迁都洛阳。魏明帝时在洛阳西北角筑金墉城。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又大修洛阳宫殿,修筑了昭阳殿、太极殿和总章观。同时在芳林园中开挖陂池,引谷水过九龙殿前,由著名机械发明家马钧制作的水转百戏,供皇帝观赏游乐。

晋代洛阳开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一当时洛阳有三市:一个是金市,在城内宫城之西;另一个是马市,在城东建春门外谷水南,或称牛马市;第三个是羊市,在大城南。据《洛阳伽蓝记》一书记载,洛阳城东门建春门外阳渠北有建阳里,里内有土台,高三丈,为晋朝旗亭,“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可见市的早放晚收均有定时。

随着洛阳城市的繁荣,朝中贵族在洛阳附近开辟的园林也很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晋代石崇的金谷园。在汉魏故城西北金谷涧中,地形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及“水碓鱼池”等,风景极其优美。

永嘉之乱以后,洛阳又遭到极大破坏,许多宫殿被焚烧,财产被抢掠,城市化成一堆瓦砾灰烬。

汉魏洛阳城的规模,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俗称“九六城”。汉代洛阳城,有十二个门,现在这座故城遗址的城垣轮廓还清晰可辨。根据考古工作者的实际调查,这座城东垣全长为三千八百六十二点七米,西城垣全长为三千八百一十一米,北垣全长为两千六百米。在东西城垣的南段,还可以看出被洛水冲断的痕迹。

北魏初期国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它统一北方以后,政治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以后迁都洛阳。

北魏洛阳城仍是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基础上建立的,共有十三门。《洛阳伽蓝记》记载:“京师(洛阳)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这是指洛阳城区和四郊而言。洛阳城内除宫室府曹外,居民住的地方称为“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共有“二百二十里”。这些“里”多为官宦府第,也有的为平民所聚居,例如御道北的延年里有阉官司空刘腾宅,“屋宇奢侈,梁栋逾制,一里之间,廊庑充溢,堂比宣光殿,门匹乾明门,博敞弘丽,诸王莫及”。又如修梵寺北的永和里,里内“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楸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但是洛阳城东北的上商里(北魏改为“闻义里”)情况就不同了,这里旧为殷的“顽民”所居,北魏迁洛之初,不少朝廷官员住此,互相讥讽,因而纷纷离去,惟有造瓦者留居其内,洛京的瓦器就出在这里。有一首民谣说:“洛城东北上商里,殷之顽民昔所止。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城市的区划已经形成,贫富悬殊的住宅区已经出现。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北魏洛阳城也有固定的商业区,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城西有“洛阳大市”,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酿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辆车(丧车)为事”。城东有孝义里,里东即“洛阳小市”。城南有“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馆和“归正”、“归德”、“慕化”、“慕义”四里,用来安置南朝、柔然以及东北、西北各族的降人和西域的商人。各地的人在这里居住的“万有余家”,“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当时成了一个国际贸易市场。在洛水之南有“四通市”,民间称之为“永桥市”,伊洛之鱼多在此出售。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佛教寺院大增,最盛时多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洛阳佛寺不仅数量多,而且建筑雄伟,结构精丽。例如北魏太后胡氏所立永宁寺,内有九层浮图(塔)一座,“高九十丈,上有宝刹复高十丈,总共高出地面一千尺”,距京师百里之外即可望见。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皇宫正殿)。寺内有僧房楼观千余间。著名的龙门石窟也是北魏时开始开凿的。

自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84年)迁邺,发洛阳四十万户北徙,洛阳又开始荒废。后来在不断的征战中,洛阳宫殿、寺院和民居又被付之一炬。

汉魏时期的洛阳不仅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我国文化的中心。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这里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著名科学家张衡在这里创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等建安七子,晋代的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以及潘岳、左思、陆机、陆云等金谷二十四友,都住在洛阳。左思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三都赋》,富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纸价为之上涨,从此留下了“洛阳纸贵”的美谈。城东南有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著名书法家蔡邕亲自将五经文字书写在石碑上,使刻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是极可宝贵的古代文献。

隋炀帝即位后,改洛阳为东京,不久又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炀帝命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字文恺营建东京。当时因为汉魏洛阳故城荒颓不堪,所以在故城西营建新都,并迁全国富商大贾数万家于此。

隋朝营建东京洛阳,工程非常浩大。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如此巨大的工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居然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隋唐东都城,北倚邙山,南对伊阙,形势非常险要。据唐韦述《两京新记》说,东都城“东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应为五十里六十步)。全城有城门十个,南面、东面各三门,西面、北面各二门。城内建有宫城和皇城,都在城的西北角地势较高的地方。宫城在皇城北,称为紫微城,唐初号洛阳宫,“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皇城在宫城南,称为太微城,“东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周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宫城北又有曜仪城,曜仪城北有圆壁城,皇城东有东城,东城之北即含嘉仓城。皇宫的主体是宫城和皇城。宫城的中央各殿和皇城的正门端门都正对伊阙,全城以此为中轴线,看起来气势非常雄伟。

东都城西建西苑,“周二百里”。苑内沿龙麟渠建十六所宫院,征集了各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供炀帝观赏游乐。今洛阳市金谷村以西,到新安县境,北自邙山,南到伊阙诸山,都是隋时西苑之地。

隋王朝大规模营建洛阳,说明洛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隋唐以前,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周建都镐京(今西安市西),洛阳为陪都,东周以后始迁都洛阳。西汉时又都长安,洛阳仍为陪都。但东汉以后,长安因为屡遭战争破坏,关中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要维持京都的费用感到相当困难。京都设在长安,最困难的是运输问题,要把全国各地,特别是富庶的东南地区出产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运往京师,要经过黄河三门峡天险,非常不便。洛阳位居我国的中部,物资转运方便得多,而且从政治上考虑,建都洛阳也便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因此政治、经济重心从长安转移到洛阳。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动工开凿运河。首先开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今涧西)引涧水、洛水到黄河,再从板渚(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蒗荡渠达淮河。然后又疏浚邗沟,引淮河水达长江,以沟通江淮。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到涿郡(今北京市西南)。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又开江南运河,自京口(江苏省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八百余里。运河修成后,洛阳成为全国运河中心,交通更加方便,经济也更加繁荣。

唐初废隋东都之名,到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称为洛阳宫,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改洛阳宫为东都。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东都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即以神都为周都,并“徙关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总的来说,唐代洛阳和长安的地位差不多相等,甚至超过长安。

唐高宗上元中,在东都苑东部修建了上阳宫。宫城的西南隅,是唐代洛阳宫殿中最壮丽的建筑。上阳宫西,隔谷水又有西上阳宫,虹梁跨谷,往来极其方便。高宗末年常居上阳宫听政,武则天后来也在这里主持朝政。从此,上阳宫就成为东都的主要宫殿。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在乾元殿的基址上造明堂,凡三层,“高二百九十四尺”。又在明堂北造天堂,高五级,以贮大佛像。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东侧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圆形建筑基址,直径为六十四点八米。这座圆形建筑物建在夯土台基上,其中心部分是一座用青石砌的圆坑,直径为十四点八米。在圆形建筑基址之南,同时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宫殿基址。有人认为,这里很可能就是武则天时建筑的明堂。

据《唐六典》记载,东都“郛郭南广北狭,凡一百三坊,三市居其中”。根据实测资料。隋唐东都的外郭城东墙长七千三百米,南墙长七千二百二十三点三米,北墙长六千零三十米,西墙长六千八百九十一点六米。东都城外郭南宽北狭,与历史记载完全相符。东都城内街道、坊里和市场,主要分布在皇城区的东面和南区。由于洛水横贯全城,街坊区跨洛河南北。“三市”是指:一、丰都市,在洛河南偏东,隋为东市,居二坊之地,唐缩小了半坊。以其在洛水南,改称南市。《唐两京城坊考》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二、大同市,在城的西南部,隋称南市。《唐两京城坊考》说,此市“周四里,市开四门,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唐迁于固本坊,改称西市。三、通远市,在洛水之北,称为北市。《大业杂记》说,此市“东合漕渠,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唐显庆中迁于临德坊。三市之中,西市存在的时间最短,长期存在的只有南市与北市。

安史之乱以后,洛阳遭到严重的破坏。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说,这时的洛阳“宫室焚烧,十不存一”。到五代时,梁太祖朱温令张全义加以修葺,筑南北二城,数年后才又兴盛起来。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朱温迁都洛阳。后唐李存勖于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灭梁后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后又改称东都。

宋代建都东京(今开封)。此时洛阳虽然不是都城,但仍为学术中心。例如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就是洛阳人,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另外,司马光、欧阳修等也都曾在洛阳居住。司马光居洛十五年,他的一部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由于一些名流会集洛阳,北宋洛阳的园林也还是很盛的。据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载,当时号称“财雄洛阳”的董氏,在洛阳城中修了“东园”、“西园”两个大花园,里面满是亭台花林。“富郑公园”是富弼新辟的花园,景物最胜。内有四景堂,登堂可观赏一园美景。洛阳花木中最有名的是牡丹,号称花王,洛阳园林中无不种植牡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说过,洛阳“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这些园林到北宋末年都渐渐荒废。后来金人南下,洛阳成为战场,隋唐旧都宫阙,破坏殆尽。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徙都汴京,兴定元年(1217年)以洛阳为中京,设金昌府。今天的洛阳旧城就是金代修筑的。

元明清三代在洛阳置河南府。城墙本为土墙,到明洪武六年(1373年)始改筑砖墙。清初对洛阳城又加以重修。

同类推荐
  • 了却君王天下事:张居正

    了却君王天下事:张居正

    他是明朝第一大臣,是天地立命政治家,独揽大权内阁首辅,开天辟地的改革家,还是一个天生异才,是一个临终仍使朝廷风起云涌的老人,他叫张居正。
  • 晚清——黑暗与希望交织的年代

    晚清——黑暗与希望交织的年代

    本书内容包括:坚船利炮于欧风美雨、晚清社会的改良与革命、风云激荡的大变革时代、新式文明浪潮中的社会风貌、潜变中的晚清文学艺术、历史探微。
  • 爷们当自强

    爷们当自强

    不是我不想写了,而是真心写不下去了,都快二十万字了,收藏不到三百!看来历史真的不是我的风格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回去写我的科幻吧!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曾经我还尝试了一个都市,结果也非常失败!我是:牧神空
  • 诛国

    诛国

    害至亲者,我必杀!乱家国者,我必诛!人挡杀人!神挡杀神!任你是一镇强藩,亦或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照杀不误!争地盘,夺天下?又有何不可!
  • 明牛

    明牛

    帝国迟暮,群雄蛰伏。历经国运二百载的大明朝,终于在万历年间,走到了国祚的末期!我本是一介布衣,应该隐居俗世,还是要问鼎至尊?!
热门推荐
  • 暗金风暴

    暗金风暴

    世界征途,小人物有大世界,手牵美人,背后有兄弟,成为世界霸主十分潇洒
  • 冷妻残夫:五岁童养媳

    冷妻残夫:五岁童养媳

    为了报复她父亲,他狠心的将年仅五岁的她囚禁,让她成为他的妻子。他对她极尽恩宠,也给了她无尽的残忍伤害。终于,当她再也无法忍手,将一纸离婚书扔给他。他的身躯微震,一把拽住她,“我不签!我不同意!”她左手拉着行李,右手牵着女儿,冷冷斜睨着他。
  • 杀神重生:廢材三小姐

    杀神重生:廢材三小姐

    人人都知顾家三小姐,是个毫无灵力的废材,是顾家的耻辱。一朝穿越,她变成她,浴火重生,显露风华,废物?废材?花痴?一切皆是笑话!欺她者,她必十倍奉还!某男满是宠溺地看着怀里的人儿“十倍?熙儿,你太温柔了,至少要千倍吧”某女“....”
  • 我爱你,孙悟空

    我爱你,孙悟空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孙悟空,你若成佛,我便成魔……追随你千万年,得到的却是你成佛我成魔,呵呵,为何老天爷要这般折磨与我!孙悟空,你可为我心动……,可否说一句爱我……
  • 无人街传

    无人街传

    是夜,孤灯下一个人影被拉得特别长,他在干嘛?重复?一个动作,对!只有一个动作,看的都觉得乏味,他竟然可以一做就是八个小时,记住是每天八个小时!真让人佩服他的持之以恒,不过结果也是很让人满意的。他成了这个城市最快的人,拔枪,开枪,整个城市没有人可以超过他,因为跟他比过的都已经疯了,不是死是疯!一梭子弹从你耳边划过,那穿破空气的声音就在你耳边停留,然后又一梭,再一梭…接着就疯了!很多人都想问他为什么每次都只是把对方吓疯而不杀了他?没人敢问他,因为没人真正的见过他的眼。后来江湖上传其实他就是为了吓疯对手,让对手生不如死,也有人说他枪法太臭。他叫阿东!是个职业的杀手,不对,应该叫职业的吓疯手。
  • 最轰动刑事案件:重案追踪

    最轰动刑事案件:重案追踪

    犯罪,这个行为具体应该追溯到何时,估计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只知道从有人类的时候开始,这个行为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前进的步伐走到了今天。可以说,它的生命力比世界上任何的生物都顽强,蟑螂、老鼠或许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早晚会有灭绝的一天,可是犯罪行为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也同时在进步着,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或许这也和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是密不可分的。本书收录了近年来中国最为刺激、惊险、复杂的真实案件,以档案小说的形式,深度剖析犯罪动机,完美演绎犯罪情节,并对罪犯的心理做了深入的解剖探讨,最完整地还原了扑朔迷离的复杂案情。此书作为犯罪记录的范本,将给研究犯罪这一课题提供最具权威性的参考借鉴价值。
  • 赛尔号之光明封印

    赛尔号之光明封印

    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高手勿喷,剧情有一点很猥琐,但是没关系的
  • 穆江引

    穆江引

    谁是谁的傀儡,谁又真的掌握住命运,一切,不到最后,谁都不知道结局。
  • 陛下咱们生猴子

    陛下咱们生猴子

    “颜书玉,你还压榨的朕不够吗!?”某皇帝欲哭无泪的大喊着,怎么娶个如花似玉的皇后回来是压榨他的?她想要啥啥都有,他想要干什么门都没有!“不够!”史上最牛掰的皇后一手抓住了某皇帝,吼道:“你还有什么值钱的都给本皇后交出来。”娶个彪悍女子进宫来,国库已空,没错,是压榨他一个一国之君而得来的,某皇帝只想说有苦说不出!看到某只活泼乱跳的皇后朝这里跑来,某皇帝还没有来得及逃跑就被扑倒:“陛下咱们生猴子。”
  • 残梦九忆三生石

    残梦九忆三生石

    前世今生,三生三路。“只怕那第三世,却是再也等不到了吧...”她凄凉的笑,在那人怀里浑身浴血,生机渐逝。“不,别怕。我带你回家,别怕...”他双目毫无神采,喃喃自语。俯下身用脸紧贴她冰冷的脸庞。.......“昔日的魔君如今竟如此狼狈。永生锥心剔骨之痛你却也忘不了她。”悲悯而又嘲讽的语气。“如何忘,怎能忘。若是再许我一世,定不负她。这不死不灭,永生锥心剔骨之痛,又算得了什么。”回顾三生泪难断,怎奈忘情至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