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16900000028

第28章 钱玄同:向学生求教的教授

——做一个谦和、虚心的人

钱玄同治学求知常常不耻下问,作为北大的音韵学教授,虚心向学生请教,坦率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他的这种治学态度,充分体现了一位著名学者的治学风范。

■人生范本:不耻向学生请教的教授。

“虚心使人进步”,这句不知为多少人所传颂的话,在北大学者身上尤有突出的体现,人活在世,在谦恭,平实,做人要有风度与气质而这些,唯有从“谦”字开始。只有不耻于问,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钱玄同(1887-1939)中国某种名语言文学学家、文学家。名夏,后名玄同,字德潜,浙江吴兴(今湖洲市)人。早年留学日本,师事章炳麟。曾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创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字拼音方案。著有《文字学音篇》以及《重论以仿古文学问题》等论文。就是这样一位大教授,却不耻下问,虚心向学生求教。充分体现了一位著名学者严谨的治学风范。

钱玄同在北在讲授的是音韵学。他口才流利,思维敏捷,讲课时滔滔不绝,风趣诙谐,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但是,在一堂讲授广东音韵的课后,他竟收到了一位广东籍学生李锡予的信,对他的讲授进出了不同意见。

钱玄同认真地阅读了李锡予的来信,认为李讲的有道理,下次上课时,钱先生当众宣读了李的来信,他不仅表扬了李锡予,还坦率地承认,自己不是广东人,对广东音韵确实是不甚了解。同时,他还希望同学们都能独立思考,对他讲课中的不当之处,多多提出批评与纪正。钱玄同作为闻名中外的著名人物,竟能不耻下问,虚心向学生求教。他这种谦虚、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深深赢得了广大师生们的尊敬。

□谦恭质朴,胸如大地

北大是广博的,在她的怀抱中,你可以畅行于知识的天空,你可以任游于学习的海洋,没有人会阻碍你,相反,会有更多的人帮助你。这样的胸怀,培养出的后人,当然也是胸襟宽广,如天地般宽厚的人物。

有一些人,由于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而名扬四海,受人崇敬,被人爱戴,而他自己的行为举止却丝毫无异于常人,甚至表现出布衣百姓所特有的那种单纯、憨厚、谦恭乃至羞涩。

杨晦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有一位北大毕业的学者这样回忆:

我知道杨晦的名字是在中学时代,这个名字是与几位成就斐然的著名学者同时闯入我的眼帘的,他们是魏建功、游国恩、周祖谟等。他是解放初期中学语文课本的编委,我读高中时,念的就是这套课本,一次,我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1948年出版的《文学杂志》,那一期是纪念朱自清先生专号。这一期刊物还发表了朱自清的几封书信,其中一封是致杨晦的,那是在杨晦50寿辰时,朱自清写给他的祝寿信。这我才知道,他们原画是北大哲学系的同班同学。从信中看,他们毕业后一直没见过面,不久前朱自清才得知杨晦就蛤了的同学杨慧修。朱自清在信中对杨晦的文学成就和文笔颇多称赞,并回忆了当年在北在红楼同窗的时的情景,几笔便色勒出了杨晦青年时代的形象和风采。

1953年秋,我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第,我们系的主任就杨晦先生留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平凡和朴实。他似乎同我想象中的那位著名作家、学者和“五四”运动中的闯将相去甚远,他只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长者。然而,他却又总是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他常是穿了一身极普通的旧灰布制服,到了冷天,他穿着一身不太合体的旧粗呢衣服,戴一顶东北人通常戴的那种大皮帽。他那一张清癯的脸和直立着的灰白半长头发,总使我想起鲁迅,仿佛那也是这样的一副平和的面孔,只是多了几根胡须。他说话时一口浓重的东北辽阳腔,很随便,还时常夹带着一些劳动群众的口语,全没有咬文嚼字的斯文。他时常伸出手,连续地去搔抓那头上二寸长的华发,动作迅速,举止粗犷,这种下意识的习惯动作似乎是同他的身份不太协调的。然而,这却表现出他是一个平凡和朴实的人,一个全然没架子、极容易接近的长辈。

我听到过不少关于杨晦先生的故事,有些还带有传奇的色彩。喜欢寻根问底的同学常去查找各种资料,去探寻这些传说的可靠根据,我们就是通过这些对他的经历逐渐了解的。这种查阅旧资料的工作直到今天我仍在继续着,因而对他的了解也逐渐深化着。

杨晦于1899年出生在辽宁生活上辽阳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原名杨兴栋,字慧修,由于痛恨旧社会的黑暗,才改名杨晦。他的身上一直保存着农民的粗犷与淳厚,犹如边东大地那样丰腴而质朴。冬天里他戴的那一顶长毛大皮帽,像一个小筐似的扣在头上,这样的装束使他酷似一个同土地紧密联系着的东北老乡,而不像一个斯文人。而这些,又是同他那朴实淳厚的思想和各调相谐趣的,毫无做作和矫饰的样子。

来到北大以后,他便兢兢业业于培养新中国语言文学人材的工作了,虽然他被选为全国文协委员和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经常参加文艺界的重要会议,报刊上常常能够见到他的名字,但他却很少再写文章了。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化似乎沉默得久了,以至使许多青年人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他把时间和精力全投入到办教育事业上,为办好名牌大学的名牌系,他甘愿默默地奉献着。

在北大中文系教师中,他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授,他老是出现在同学们中间,有时还到学生宿舍里坐坐,这是同那个时代的教授们很有些不同的。他是平易近人、不拘礼节的,因而大家也愿意到他家里去。学生们一批批地到他家里,常常剥夺了他做学问和休息的时间,有时甚至延误他用餐。

他是很谦逊的,这谦逊和那朴实在他身上相得益彰,构成了他的完美性格。每到“五四”青年节,总是有些校内校外的人去访问他,我们也在那个日子去找他,请他谈谈五四运动的情况。他讲时,总是去讲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也讲鲁迅,讲当时北大的情况,而对他自己参加火烧赵家楼的行为却只字不提。其实,在一引进历史书和回忆文字中,我们早就知道了这件事,但还总想知道得更详细,更具体。而他,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上几句,仿佛那是微不足的情况。他只是说“那会儿,思想也不是怎样明确,别人说去,我也跟着去了。那个运动,当时也不觉怎么的,时间越久,越觉得伟大。”

□谦受益,满招损

在中国的文化里,谦虚始终是一种美德,而且这种美德指导着千百年来的志士仁人,走向追求奋斗的不息之路。“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里仁》);“良要课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无。”(《礼记》);“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做人,做学问的原则之一。

《荀子·宥坐》篇有一则故事;孔子参观鲁桓公庙的时候,看到一种器皿,叫宥坐之器。这种器皿里面空的时候倾斜着,里面注适量的水就端正,里而水注满了就要翻倒(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于是孔子喟然长叹道:那有盈满而不要倾覆的呢!宥同右,宥坐之器是放于座右的器皿,如同座右铭一样,教导,人们牢记“满则覆”的教训。

在现代社会里,显露才智当然不会招来杀身灭族之祸,但妒贤嫉能的社会心理仍然存在,遭到别人的非议、责难是完全可能的。我们要考虑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注意待人的态度和方式。我们不主张明哲保身,但也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否则就难被别人接受,甚至于遭到别人的猜忌和打击。

“上智者必不自智,不愚者必不自愚。”(《陈确庥·瞽言》)最聪明的人不自以为聪明,最愚蠢。因而我自我炫耀、锋芒毕露,往往是浅薄幼稚、盲目自满的表现。炫耀学识的未必真有学识,炫耀才华的未必真有才华。他们往往是坐井观天,见闻狭小,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没有学识炫耀学识,没有才华炫耀才华,自然是幼稚可笑;有了一得之功,一孔之见,就到处张扬,这也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作风。有超人的才智而不自我炫耀,有突出的成就而不自满自足,这才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李羡林先生在他们的作品中谈及“谦受益,满招损”这一话题曾说道:

这本来是中国一句老话,来源极古,《尚书·大禹谟》中已经有了,以后历代引用不辍,一直到今天,还经常挂在人们嘴上。可见此话道出了一个真理,经过将近3000年的检验,益见其真实可靠。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谦虚,做学问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学者,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中年的、老年的,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够大了,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他就不会再有进步。事实上,不管你搞哪一门学问,决不会有搞得完全彻底一点问题也不留的。人即使能活上1000年,也是办不到的。因此,在做学问上谦虚,不但表示这个人有道德,与表示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的。听说康有为说过,他年届30,天下学问即已学光。仅此一端,就可以证明,康有为不懂什么叫学问,现在有人尊他为“国学大师”,我认为是可笑的。他至多只能算是一个革新家。

在当今中国的学坛上,自视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虚怀若谷者,则绝无仅有。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有不少年轻的学者,写过几篇论文,出过几册专著,就傲气凌人。这不利于他们的进步,也不利于中国学术前途的发展。

我自己怎样呢?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常常讲,我是样样通,样样松。我一生勤奋不辍,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但一遇到一个必须深入、更深入钻研的问题,就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有时候不得不临时抱佛脚。人们都承认,有自知之明极难。有时候,我却觉得,自己的“自知之明”过了头,不是虚心,而是心虚了。因此,我从来没觉得自满过。这当然可以说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我又遇到了极大的矛盾:我觉得真正行的人也如凤麟角。我总觉得,好多学人不够勤奋,天天虚度光阴。我经常处在这种心理矛盾中。别人对我的赞誉,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赞誉冲昏了头脑,我头脑是清楚的。我只劝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对我赞誉的话,特别是那一些顶高得惊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

李老不但言谈中是如此谦虚,在他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无不时刻实路着这一原则。所以我们减低自己的成就,我们对人谦虚,不能自夸,“满招损,谦受益。”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可以使我们受益。

有一位杂志的专栏作家李先生,就是一位最懂得谦逊的人。有一次为了涉及一件诉讼案件,对方的律师,因为知道他是名作家,所以准备攻击而且嘲弄他,于是问他说:“李先生,你是当今最享盛名的一位作家,是不是?”李君十分谦虚地回答说:“不敢不敢,我徒有虚名,毫无实学。”对方律师见他如此谦虚,也就无法攻击和嘲弄了。由此可见谦虚并不会吃亏;我们只要细细想一下,就会觉得尽可以让别人去多说话,自己实在没有自夸或多说的必要。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北大人实践着这样的原则,在他们身上,不仅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折射出了做人的优秀品质,无不值得我们从中学习,汲取其精华,为我们的品格充入强大的力量。

同类推荐
  • 商务礼仪全书

    商务礼仪全书

    注重礼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表现。本书全面介绍了现代商务交往中的每一个环节所应注意的礼仪细节和基本原则。本书适合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培训经理以及想在职场和其他社交场合有所作为的人士阅读,还可以用作商务礼仪培训教材。希望本书能有助于您在商务场合中事事合乎礼仪,处处表现自如、得体,从而使商务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 狼道全集:卓越个人、团队、企业的狼性法则

    狼道全集:卓越个人、团队、企业的狼性法则

    在100多万年的自然变迁中,狼之所以能够生存并成为兽族中最优秀的种族,就是奉行狼的独特而卓越的至高生存法则。从狼的生存法则中,我们不由联想到人类自己。在竞争愈烈的今天,如何生存,如何胜出并发展壮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直面和深思的问题。狼的智慧是竞争的智慧,是强者的智慧,是成功的智慧。对于人类来说,它们的智慧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因为,面对愈加激烈和残酷的竞争环境,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但是,狼族却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倔强而顽强的生存着。
  • 每天改变一点,离成功近一点

    每天改变一点,离成功近一点

    奉献的是一份别具特色的心灵鸡汤,以养心、修心、强心为主线,用简洁平凡的语言和心灵小故事告诉我们,要借助心态的力量学会与当下世界和睦共处,学会与自己的内心温暖相拥。本书主要通过三大心理能量来改变自己,征服世界,还给心灵以澄澈与安宁:首先,借助平衡内心的能力,帮助我们在浮躁不安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淡定和舒适;其次,借助强大内心的能力,帮助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世界里从容应对、立命安身;最后,借助拓展内心的能力,教给我们学会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世界,从而得到世界对自己的宽容。书中的心灵感悟文字唯美而温暖,如同一位亲切的心理导师娓娓道来,让你在百忙之中静下心来细细地审视自己、沉淀自己、提升自己。
  • 要言不烦:开口说到点子上

    要言不烦:开口说到点子上

    本书从社交、职场、情场等种种人生重要场合出发,列举鲜活的事例和有效的方法,通过交际要交心、职场要赢心、谈判要攻心、销售要撩心、饭局要捕心、演讲要勾心、恋爱要猎心七个方面,告诉读者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人,说出最在点子上的话。
  • 中国式创业:中国著名CEO的生存哲学与经营智慧

    中国式创业:中国著名CEO的生存哲学与经营智慧

    中国有中国特色,中国人要讲中国式商道,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所有创业人手头必备的“中国式创业圣经”。本书以经典的中国式管理理论为依据,对各种创业成功案例进行详尽分析,帮你排除创业中的各种困难,手把手教给你中国式创业的成功之道。
热门推荐
  • 穿越成乞之莼枫忆寒

    穿越成乞之莼枫忆寒

    什么?!穿越?!啊,木关系,反正她无牵无挂。可是,犯二是种病!得治!很可惜,你中二已经深入骨髓,无药可救!前世的殇,今世的缘。前世的遗憾,今世又能否圆满?前世有着太多的无奈,那么,就在这一世——活得潇洒,活得肆意!
  • 鬼眼神相

    鬼眼神相

    少年林无相偶遇神秘老者传授相命绝学,但凡任何一张面孔都逃不过《鬼眼相法》的诡异推算。改容换命,看人面,相鬼面,辨妖面,万物苍生任你权力滔天,势力无边,也要尊请林无相推衍一算。不过,林无相自己的命相却是应了相命人的一句老话:无相无极,无始无终,鳏寡孤独,天煞徵终。且看一名天生无命无相的九流人物如何凭借无形鬼眼,绝霸术门,问鼎天机!
  • 无情的爱

    无情的爱

    故意安排下的偶遇,让他有一个机会教给她什么是感情,让她有一个开始来明白世间的情感。夹杂着痛苦和温馨,鲜血和泪水,两个人相遇相知。
  • EXO未伤

    EXO未伤

    孤独是与生俱来的种子,萌发于爱上一个人的瞬间;但既然相逢,纵无携手,总好过一生陌路。那又是如何深爱,才会低微到尘埃里?十年,也不过只是为了换你的一个转身,可惜,你的眼中从来没有我。你知道吗?有些人离开了,才会发现离开了的人是自己的最爱。可是,日子那么长,有谁敢念念不忘?如果,这不是你的愿望,得到了,也不会有多开心。其实,此一生,你未取我性命,我未负你承诺,无憾。另:以上简介大部分取材于杂志,本文作者只是将它们杂糅了一下并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请切勿较真。(此文仅供娱乐,与明星本人无关,切勿挂钩;微虐,心脏不好者慎入)
  • 唤我之名

    唤我之名

    九天帝女夜安珞跌阶,并活不过二十岁,为重修幻术,延长寿命……
  • 十七年表

    十七年表

    本书叙述了1990年至2006年间一个当代中国平庸青年的成长历程,萨达姆从1990年登上《新闻联播》,到2006年被绞死,权势起伏贯穿其间。这十七年被作者定义为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萨达姆时期”,也可看成那个时代青年的成长年表。如曹寇本人所说,“或许两相参照倒别有趣味”。和曹寇一如既往独树一帜的语言和结构一样,这个小说仍然是曹寇式的,但更加绵密和平实,语言也更为简洁、质朴、野性、畅快。小说在成长的快乐与迷惘中,折射出的是某种反都市的迷思。
  • 我的绝美剑侍

    我的绝美剑侍

    因为一滴血,苏源被掏空了。一只比麒麟臂还麒麟臂的罪恶之手就诞生了。面对这强大的左手,他很苦恼!明明有一个娇滴滴的美女剑侍,要这手有何用?废了!呃,还是以备后患吧...恼人的是,单纯校花、傲娇萝莉、冷艳总裁...又纷纷看上了他。咋办?这...当然是办了再说!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迟暮行歌

    迟暮行歌

    易宏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经有过希望也经历过绝望。易宏觉得自己一生永远在迷茫的道路上前行着。
  • 守望的夏纪

    守望的夏纪

    岛树、孟瑶、北冰用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接触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少年。故事温暖而真实,生活在南方偏远小镇上的少年,虽然物质匮乏,但正是因为这些,他们依然保持着最质朴的品质,他们珍惜友谊,不故作悲伤,相互温暖,他们渴望追求个性,有着各自的理想……然而,他们却被留守在一座空城。这些少年孤独、苦闷,彼此都无法温暖,青春如荒野般敞开着……
  • 樱花鬼女

    樱花鬼女

    在一个樱花大院,一次悬疑的经历遇到了她。一次咬牙的守护触动了她。两人的感情过不去,回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