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赛尼的官方网站:http://www.khaledhosseini.com)
2在专利局上班的贝斯手
“做自己”论坛是“新精英”每年举办的一个公益论坛——我们邀请每个行业的精英来做18分钟的演讲,讲述自己的经历。2011年的主题叫作“做现实世界的精彩英雄”,我们团队提出一个策划方案,邀请的嘉宾要全部都“无背景、非名校、没留学”——牛人活得精彩算什么英我们就是要看看普通人能不能在现实世界依旧活得精彩!
其中一位演讲者崔凯讲的《成功的另一种可能》深深打动了我。他是个从小特淘气的北京本地孩子,中学时期学过贝斯,因为高考搁置了。毕业后找了一份安稳得要死的工作——专利局审查员。后来崔凯开始捡回他的贝斯。练习一段时间后,他们哥们儿几个组了个乐队叫CAM。
我们知道,专利局审查员是个出大师的职业,爱因斯坦写《相对论》的时候,就是个专利局职员——我建议每个看本书的专利局局长都去盘查一下自己的员工,查查档案,跟踪他们下班后的行踪,没准里边就能诞生一个爱因斯坦,或是两个歌手。
困扰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崔凯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稳定的职业,去追寻心里的音乐他来到“新精英”,就想要一个决定。在这里,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梳理和职业调查:音乐为什么吸引我到底想要从音乐中获得什中国乐手的生涯又是否能够获得这他甚至走访了后海的很多乐手,他们这样告诉崔凯:
“一个标准的乐手的生活是这样的:晚上七点开始上班,然后连续换几个场子,一直到晚上一点。然后第二天中午醒来,吃一顿早午饭。下午的时候基本就是在排练。”
“大部分时候收入不太稳定。”
崔凯有一个很聪明能干的女朋友,他们打算两年后结婚,崔凯觉得乐手的生活太不安定。
当他知道还有Pro-Am的选择的时候,他恍然大悟——这正是他想要的。
“既然当年明月可以做着海关官员写出来《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我不”
现在崔凯是个快乐且能平衡生活的乐手,他每天五点半从单位下班,然后换下蓝衬衣,套上件有汗味的T恤,披上皮衣,背上贝斯盒子去后海弹奏。
如果哪天在后海,你看到个11点多闹着要回家的贝斯手,也许那就是他。
在微信公众号“新精英做自己”里输入“做自己”,将推送一段崔凯的演讲和演奏视频给你看。
我表弟是某台的节目制作人,他告诉我一个故事:他们做过一期齐秦的节目,结束后大家和小哥(齐秦)一起唱歌。有人点了一首《外面的世界》跑到齐秦面前说我最爱这首歌了,我们一起唱吧——齐秦脸都绿了,兄弟我出道30年每次出场都要唱这首歌,能不能换一
当兴趣一定要换回价值,兴趣就开始变味——因为兴趣源于不确定,而职业往往是稳定的。所以业余专业者的概念一经提出就非常流行。其实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世界上第一批乐手和运动员都是Pro-Am,这也是乐器和球类都可以play的原因。
有些人像胡赛尼一样,在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完全转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另外一些人则选择即使成功,也依然从事原来的职业,比如崔凯,还有当年明月做自己的海关官员,海岩继续经商,而我也是作家Pro-Am。
什么人适合选择Pro-Am的事业方
①需要个人技艺,但是不太需要团队合作的职业,如音乐、艺术、文学、心理、职业咨询、色彩、健身、瑜伽教练、户外等方面,都容易出现Pro-Am。
②网站站长、个人博客、淘宝店长这些不需要固定上班时间也能完成的职业,也是Pro-Am的重要领域。你能想象Linux系统是几千个世界顶尖程序员自发免费开发出来的
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漫长的积累期,前期回报不明显,全职进入往往无法跨越生存线。这个时候,Pro-Am往往是最好选择。
在工作中找回真义
看完了前面绚烂的转身,有人以为事业期如算命先生说的“你45岁那年必有一劫”那样,一定伴随着天翻地覆的改变。其实有很多人的事业期完全没有职位上的变化,事业期的展开带来的是他们的工作观点的改变——从我能赚多少钱、我如何做才会成功,到我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再到我在这个世界所为何来、我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改变。
《入殓师》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小林君毕业后借钱买了昂贵的大提琴加入管弦乐团,本来准备好好实现音乐梦,而四个月后乐团被解散。失业的他无力承担生活费,带着新婚的妻子回了乡下老家,迫于生计四处求职。偶然看到一个NK代理公司的广告:帮助旅行,高薪短时。小林君一面试,马上就被佐佐木社长录取,但是关于业务内容,社长死都不说。
直到到了客户家里,才真相大白。NK公司代理的其实是入殓师职位,就是去死者家里为死者化妆的人。“赚死人的钱”,小林君心里接受不了,无奈高薪利诱,穷困夹击,最后还是从了,从此开始了偷偷摸摸的职业生涯。
在见过了尸体已腐烂不堪的孤寡老奶奶、男儿身的美女、留下年幼女儿死去的母亲、脸上留下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的爷爷、穿着长筒袜离去的奶奶……小林君逐渐接受了现实,度过一开始面对尸体的恐惧期,可以独自胜任这份工作了。
这时他的职业终于暴露,所有人都劝说他放弃。面对朋友断交、妻子生气回娘家的胁迫,小林君还是一个人留了下来,继续工作。他的手开始越来越稳,动作越来越流畅,他眼中开始散发出对死者温柔的光。小林君逐渐理解了这个职业的意义。
电影最后的高潮,令小林君没想到的是,他在一次任务中重逢了自己离家出走的父亲,30年毫无音讯,没想到等到的竟是死讯。小林君开始为自己父亲做入殓的仪式,当惊喜又怨恨的儿子和入殓师的两种身份突然集合到他的身上,小林君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最深的顿悟。片中的小林君最后卖掉大提琴,说:“很不可思议,突然觉得很轻松,觉得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定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小林君最后接手了NK社,正式成为一名入殓师。
到底小林君领悟了什么,电影中并没有说。豆瓣上的一篇影评《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被8000多个“有用”含泪顶到了头条,我想这也许提及了一些什么:
当他的手温柔地握着死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额头,为他们擦拭身体,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儿子梳好头发,为妻子点上口红的时候,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
我的父亲卧病十七年,最后三年,他浑身插满管子躺在那里,被人们搬来搬去、翻来翻去,我一直很希望,人们可以对待他温柔一点,但你知道你无能为力,你不是医生不是护士,不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你不能挑人家的不是。
在这个世界上,粗暴是大多数普通人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被粗暴地对待,然后又粗暴地对待别人,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循环,大多数人内心已经麻木,浑然不觉。所以,在一个连活人都不能被温柔对待的世界里,就更别说对死者的尊重了……他(小林君)像一个孩子一样软弱,没有竞争能力,却善良、温柔地平等对待每一个死者,不管他们是怎样的死法。
……我深爱过的人,我是多么希望你们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地对待,哪怕是在你们离去的时候,能够有一双手,温柔相握。
小林君的职业生涯一直都没有变,从表面来看,就是实习入殓师、熟练的入殓师和很熟练的入殓师;但在心里却结结实实地经历了生涯三阶段:为生存,为做好,为世界。当一个人从职业期进入事业期,他的职业虽无变动,但立意转换,格局扩大,他变得心灵宁静,他的眼神也变得平静且坚定。
三阶段,人生只有一次
其实每一时期都有生涯三阶段——
我在新东方当老师的时候,自由瑟得不行,完全在事业期漂着。一旦我决定做生涯规划,马上掉回到生存线以下,入不敷出,进入纯粹的生存期。第一年累得要死才赚了20万,自己往里搭了30万。从第三年才开始盈亏平衡,走上稳定上扬的职业发展线,算是进入了发展期。
但是一旦有点资本,我们这群人就开始闲不住地闹梦想,开始各种古灵精怪的项目尝试、开发,鼓捣“做自己”论坛。当然要记得坚持做好主线业务(职业线),并不断投资新业务(事业线),或许就有一条事业线、一个梦想突然萌芽,让“新精英”腾飞起来。
再过几年,也许这条事业线也会慢慢稳定,那个时候,一定又孕育着新的梦想。
写书何尝不是如从我第一次战战兢兢地写《拆墙》,我就处在写作的生存期,并无太多积累,文体、素材都是最适合大众的路子。等到写这本书,已经走到职业发展的阶段,可以慢慢地按自己心中所想,搭自己喜欢的架子,建构一个完整的学科。这个时候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对畅销有太多的欲望,守住生存线就好。一旦有了这种定见,自由度大增。
这本书还在偷偷地发展事业线。我暗中探索了很多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刘邦和项羽的对话体、价值观的童话、诗歌、插图……也许哪天,我要写个剧本,或者为孩子写个童话,拍个电影。这简直是“必须的”,只是需要时间罢了。
现实和理想总如蝴蝶的双翼,只有一起扑腾才能飞。
人生无处不“三阶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