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自然比古人站得更高,胸怀也更宽广了。毛泽东历来强调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山头主义,交各方(左中右三派)朋友,团结反对过自己的人一道工作。他本人也一直是这样做。在王明路线统治全党时,他曾受过打击与排挤。但后来,他还是强调团结,“七大”时亲自提议选王明当中央委员。虽然王明本人仍然不可救药,但犯王明路线错误的多数同志,却都成为对党做了许多贡献的好同志。这包括1946年牺牲的“四·八”烈士之一秦邦宪(博古),他虽然曾是王明路线的另一代表人物,但在整风运动中认识错误以后,在担任中央组织部长及创办、主持延安《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的工作中,都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韩诗外传》中引用颜回的一句话:“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就是说,别人对我好,我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也对他好。这样才是气量宽宏。当然,豁达大度并不等同于好好先生,遇到原则问题还是必须明辨是非,这是不言而喻的。
智慧金言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就事业的助推器。《尚书》说:“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事情稍有不如自己的意愿就勃然大怒,是无涵养之功,薄福之人也。范忠宣公纯仁,每诫其子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人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一言以蔽之曰“惟俭可以养廉,惟恕可以成德。”
私心太重、心灵扭曲的人,往往媚上欺下,人格尊严低下,为人所不齿。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不要过分苛责别人,也不要随意迁怒于人。千万别把别人不当人,更不能把自己不当人。否则,你就难以为人。
待人处世,唯敬唯谨
原文
事上使下,处人接物,以敬为主。敬则立,怠则废。
译文
接受上级的领导或者使下属服从吩咐,在待人处世上,以“敬”为主。尊重他人才能够立足,怠慢别人则导致自己被废黜。
活学活用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想要进攻楚国。楚成王得知消息后,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但他分析了双方的实力,觉得与齐国直接交战,楚国没有任何优势因此极其希望齐国退兵。但如果真要打起来的话,那就只能两败俱伤了,谁也不会得到好处。因此他一边积极备战,一边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楚国的使者对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问问,我们两国相距甚远,又素不往来,真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何你们要来攻打我国呢?”楚国使者说得本来是事实,但他却忘了国与国之间不是以空间距离来划分的,而是以利益值来进行衡量的。
听了楚国使者这一番话后,管仲立刻反击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的属国。当初齐国太公姜尚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了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周天子,齐国就有权去征讨它。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再进贡呢?”管仲话里的潜台词是:不是我们齐国要来攻打你们,而是周天子派我们来征讨你们楚国,所以我们是正义之师,师出有名。可是齐国真是师出有名吗?不进贡能够成为攻打楚国的理由吗?其实当时诸侯国都已经不再向周天子进贡了,你齐国为什么不攻打它们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只不过是管仲随意找的一个理由。但楚国使者不知是给吓住了还是由于太希望齐国退兵亦或本身口才就不行,竟然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楚国虽然已经承认了错误,但齐国的联军却不能就这样撤退,如果仅凭使者的一句话就撤退了的话,齐国不仅是无功而返,还会在诸国联军面前失去颜面。于是,楚国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
此时,楚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楚成王不得不派出第二个使者,这一次,他派了屈完去探问。
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齐桓公本就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向屈完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们也不想跟你们楚国打仗,但你们太不尊重我了,现在你们得给我一点赔偿。
屈完正是看穿了齐桓公这一点,说:“君侯协助天子,扶助弱小,讲究道义,那样人家才会真心真意地佩服你。要是光凭借武力使人屈服的话,那么,我们楚国虽然国力不强,但是却可以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做城墙,用汉水做壕沟。您就是带再多的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屈完的潜台词是:楚国虽然国力不强,但要真打起来,你们也占不了多大优势。你们想到楚国来占便宜,那是打错了算盘。大家如果好好谈的话,那还有和平解决的希望。屈完的话语中既有想和平解决的柔顺意图,又有话语威胁、声明策略的刚硬一面,态度可谓刚柔并济、不卑不亢。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强硬,心里有点不高兴,可是他认识到真要打起来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到时还会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进,需要投人更多的人力财力;退,那就是前功尽弃,尽遭天下人耻笑。与其那样,还不如与楚国订立盟约,只要它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就行了。因此,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楚国表面上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各诸侯国退兵回国去了。
齐国的退兵可以说屈完功不可没,正是屈完刚柔并显、不卑不亢的话语,使得齐桓公认清了当时形势。屈完的不卑不亢,既表明了和解的意愿,又陈清了交战的利害,最终化争斗于无形。
智慧金言
做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重要的不是看别人在做什么,而是自己能做什么。只有知道了自己所处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才可以更好地做事,更好地发展自己,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与人相处唯敬唯谨,君子相互敬重,才可以获得长久的友谊。依持权力或是利用小的恩惠拉拢人,只能得到势利小人一时的欢心与亲附,不可能得到永远的支持。
无论做人或是做官,最要紧的就是“诚敬”。尊重别人,平等待人。
气度恢宏,有容乃大
原文
不可以怒威民,不可以刑饰怒。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
译文
不要以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别人,也不要随意地使用刑罚来发泄自己的怒气。能够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事,容忍一般人所不能容忍的愤怒,只有见识度量非同一般的人才能够做到。
活学活用
心胸狭窄之人,无论在安邦治国,还是在图谋某个方面的发展上,都不可能成大器。“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虽然一生杀人无数,但当遇到不该杀之人时,他也能放下弓箭,饶人性命。
一天,成吉思汗率部外出打猎,恰好遇上与自己有仇的泰赤乌部的朱里耶人。部众请求说:“这是我们的仇人,请您下令把他们杀个一干二净。”
成吉思汗望着惊慌失措的朱里耶人,说道:“他们既然现在已不再与我为敌,为什么还要杀他们呢?”并喝令想动手的人放下武器,不得动眼前的朱里耶人。
朱里耶人开始颇为疑惧,现在见成吉思汗被没有要杀他们的意思,便纷纷上前搭话。言谈中,成吉思汗得知他们常受泰赤乌部的虐待,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于是,成吉思汗慷慨地说:“既然如此,那你们就同我们一起住吧,明天打到猎物分给你们一半。”
第二天,成吉思汗果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朱里耶人对此非常感动,皆曰泰赤乌无道,而成吉思汗才是大度的主子,便纷纷投靠了成吉思汗。此事传到泰赤乌部后,大将赤老温和曾经射杀成吉思汗坐骑的勇士哲别也都投到了成吉思汗的帐下。
武力可以使人屈服,却难以使人心服。所以,高明的御人法,就是与人为善,容人之过,这样最后的受益者,还是自己。
智慧金言
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民众之怒,不可轻犯。因此面对民众的愤怒时,首要的是克制、缓和情绪,并给以发泄的通道和缺口,然后进行沟通,寻找解决的方法。
忍得一时之怒,换得冷静思考的时间,以免再意气用事激化矛盾,将事情弄得更糟。尤其是面对含愤上访的群体,更得耐心、容忍、镇静。求得一刻之时机,就多一分了解真相的可能,便增加一分解决问题的把握。
制怒是官员的必备素养。忍受并不是怯懦,而是一种积极冷静的解决问题的求实的姿态,是面临变故时唯一正确的应对策略,是一种自信,是思想的坚定,是对事业的忠诚。
只求一时痛快的发泄愤怒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影响到问题的解决,严重的还会导致情况恶化。情绪化的震怒,带来的只有伤害。盛怒过后,所剩下的只是情绪的狼藉,失去的却是威严。人们在平静之后,就会觉得一切也就是那么回事,也无非就是如此,有一种解脱的轻松和轻蔑。
能忍一时之气,足见修养;能忍不能忍之事,足见度量。
养成良好的品行
原文
信而后谏,惟友亦然。欲主人之必用吾言,必先使主人之不疑吾行。为主人忠谋,大要顾名,而不计利。凡与主人相依,及效用于主人者,率惟利是视不得遂其所欲,往往易为媒孽。其势既孤,其间易生,稍不自检,毁谤从之。故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
译文
只有树立信义,才可以规劝别人,对待朋友也是这样。想让主人听取你的建议,就得先让主人信任你的品行。忠心耿耿地为主人出谋划策,要领就是只考虑名节而不计较那些蝇头小利。凡是跟主人相互依附,效忠于主人的人,都是惟利是图之辈,如果不能达到他的目的,往往就会成为坏事的根源。这类人不来就容易被孤立,和主人也容易产生隔阂。言行上稍不检点,毁誉攻击也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想要实现远大志向的人,不可不首先树立自己的良好品行。
活学活用
钱财或多或少都是世人生活必须要有的东西。但对于钱财则应该抱着知足常乐的心态,而不要贪欲太多,更不要异想天开,指望天上会掉馅饼。那些江湖骗子们虽然手段方法千奇百怪,但利用的都是人们的贪欲。假如人没有贪欲的话,骗子不管如何高明都不会得手。
然而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别说人有贪欲,就连猴子也有。有经验的猎人捕捉猴子靠的就是猴子们的贪欲:猎人在崖壁的小洞里放入猴子爱吃的东西,这个小洞能勉强让猴子的手伸进去,但是手里抓了东西就没法把手取出来,贪心的猴子宁愿被猎人抓住也不愿将东西扔掉。其实人有时也不会比猴子聪明,比如说唐朝时与姚崇一起当宰相的张说就是这样。
姚崇和张说一直不和,姚说张贪财,张说姚假道学。姚崇临死前对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得请张说给我写墓碑文,这样才算尽了孝道。”由于张说文笔很好,又当朝是宰相,所以人们都以有他写的墓碑文为荣,而姚崇的目的就是希望张说能在自己的碑文上说些好听的话,以便于后代的安身立命。
姚崇死后,文武百官都亲临相府吊唁,皇帝还下旨让张说主祭。张说来到相府看到姚崇的灵前摆满了古玩和书画,而且都是稀世珍品,便觉爱不释手。姚崇的儿子见此情景,趁机对他说:“这些是家父平日喜欢的东西,叔叔不妨拿些留个纪念吧!”姚崇的儿子又说:“先父墓碑还空着,如果能得到叔叔的大手笔,我们活着的子孙和故去的父亲都会感激的。”
张说一高兴,就要来纸笔,一挥而就。回到家中后,张说才发现不妥,心想平日里老是诋毁姚崇,如今却在他的墓碑上写了些谀辞,岂不违心?当他派人将宝物送回,并企图取回手稿时,姚家早已将碑文送到皇帝那里,盖上了印玺。为此,张说后悔地说:“姚崇死后还能支使我给他写碑文,我真是不如他!”
活张说之所以被死姚崇捉弄,完全在于姚崇掌握了张说贪财这个致命的弱点。一个人如果见利忘义、利令智昏,迟早会上当受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