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56600000026

第26章 阴阳思想(8)

钱宾四先生指出现代中国学者“以乱世之人而慕治世之业所学底结果便致,“内部未能激发个人之真血性,外部未能针对时代之真问题”。这话,在现象方面是千真万确,但在解释方面,我却有些不同意见。我看中国“学术界无创辟新路之志趣与勇气”底原因,是自古以来我们就没有真学术。退一步讲,只有真学术底起头,而无真学术底成就。所谓“通经致用”只是“做官技术”底另一个说法,除了学做官以外,没有学问。做事人才与为学人才未尝被分别出来。“学而优则仕”,显然是鼓励为仕大夫之学。这只是治人之学,谈不到是治事之学,更淡不到是治物之学。现代学问底精神是从治物之学出发底。从自然界各种现象底研究,把一切分出条理而成为各种科学,再用所谓科学方法去治事而成为严密的机构。知识基础既经稳固,社会机构日趋完密,用来对付人,没有不就范底。治人是很难的,人在知识理性之外还有自己的意志,与自己的感情意气,不像实验室里的研究者对付他的研究对象,可以随意处置底。所以如不从治物与治事之学做起,则治人之学必贵因循,乃旧贯,法先王。因循比变法维新来得更有把握,代表高度发展底祖先崇拜底儒家思想,尤其要鼓励这一层。所谓学问,每每是因袭前人而不敢另辟新途。因为新途径底走得通与否,学者本身没有绝对的把握,纵然有,一般人底智慧,知识,乃至感情意气也未必能容忍,倒不如向着那已经有了权证而被承认底康庄大道走去,既不会碰钉,又可以生活得顺利些。这样一来,学问当然看不出是人格底结晶,而只为私人在社会上博名誉,占地位底凭借。被认为有学问底,不管他有底是否真学问或那一门底知识,便有资格做官。许多学者写底传记成墓志,如果那文中底主人是未尝出仕底,作者必会做“可惜他未做官,不然必定是个廊庙之器”底感叹,好像一个人生平若没做过官就不算做过人似地。这是“学而优则仕”底理想底恶果。再看一般所谓文学家所做底诗文多是有形式无内容底“社交文艺”,和贵人底诗词,撰死人底墓志,题友朋或友朋所有底书画底签头跋尾。这样地做文辞才真是一种博名誉占地位底凭借。我们没有伟大的文学家。因为好话都给前人说尽了,作者只要写些成语,用些典故,再也没有可用底工夫了。这样情形,不产生“文抄公”与“誊文公”,难道还会笃生天才的文豪,诞降天纵的诗圣么?

学术原不怕分得细密,只问对于某种学术有分得这样细密底必要没有。学术界不能创辟新路,是因没有认识问题,在故纸堆里率尔拿起一两件不成问题而自己以为有趣味底事情便洋洋洒洒地做起“文章”来。学术上的问题不在新旧而在需要,需要是一切学问与发明底基础。如果为学而看不见所需要底在那里,他所求底便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也不会有什么用处。没有问题底学问就是死学问,就是不能创辟新途径底书本知识。没有用处底学问就不算是真学问,只能说是个人趣味,与养金鱼、栽盆景,一样地无关大旨,非人生日用所必需底。学术问题固然由于学者底知识底高低与悟力底大小而生,但在用途上与范围的大小上也有不同。“一只在园里爬行底龟,对于一块小石头便可以成为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物,设计铁道线底工程师,只主要地注意到山谷广狭底轮廓;但对于想着用无线电来联络大西洋底马可尼,他底主要的考虑只是地球底曲度,因为从他底目的看来,地形上种种详细情形是可以被忽视底。”这是我最近在一本关于生物化学底书(w。O。Kcrmock and P。Eggleton;。rhe Stuff WeIc of。Pp。15-16)里头所读到底一句话。同一样的交通问题,因为知识与需要底不同便可以相差得那么远。钱先生所举出底“平世”与“乱世”之学底不同点,在前者注重学问本身,后者贵在能造就人才与事业者。其实前者为后者底根本,没有根本,枝干便无从生长出来。我们不必问平世与乱世,只问需要与不需要。如有需要,不妨把学术分门别类,讲到极窄狭处,讲到极精到处;如无所需,就是把问题提出来也嫌他多此一举。一到郊外走走,就看见有许多草木我们连名字都不知道,其中未必没有有用的植物,只因目前我们未感觉须要知道它们,对于它们毫无知识还可以原谅。如果我们是植物学家,那就有知道它们底需要了。在欧美有一种种草专家,知道用哪种草与哪种草配合着种便可以使草场更显得美观,和耐于践踏,易于管理,冬天还可以用方法教草不黄萎。这种专门学问在日前的中国当然是不需要,因为我们底生活程度还没达到那么高,稻粱还利不好,哪能讲究到草要怎样种呢?天文学是最老的学问,却也是最幼稚的和最新的学术。我们在天文学上的学识缺乏,也是因为我们还没曾需要到那么迫切。对于日中黑点底增减,云气变化底现象,虽然与我们有关系,因为生活方式未发展到与天文学发生密切关系底那步田地,便不觉得它有什么问题,也不觉得有研求底需要了。一旦我们在农业上,航海航空上,物理学上,乃至哲学上,需要涉及天文学底,我们便觉得需要,因为应用到日常生活上,那时,我们就不能说天文学是没有底了。所以不需要就没有学问,没有学问就没有技术。“不需无学,不学无术?”,我想这八个字应为为学者底金言;但要注意后四个字底新解说是不学问就没有技术,不是骂人底话。

中国学术底支离破碎,一方面是由于“社交学问”底过度讲究,一方面是为学人才底无出路。我所谓社交学问就是钱先生所谓私人在社会博名誉占地位底学问。这样的“学者”对于学问多半没有真兴趣,也不求深入。说起来,样样都懂,门门都通,但一问起来,却只能作皮相之谈。这只能称为“为说说而学问”,还够不上说“为学问而学问”。我们到书坊去看看,太专门的书底滞销,与什么ABC,易知、易通之类底书底格外旺市。便可以理会“讲专门窄狭之学者”太少了。为学人才与做事人才底分不开,弄到学与事都做不好。做事人才只须其人对于所事有基本学识,在操业底进程上随着经验去求改进,从那里也有达到高深学识底可能,但不必个个人都需要如此底。为学人才注重在一般事业上所不能解决或无暇解决底问题底探究。譬电子底探究,数理底追寻,乃至人类与宇宙底来源,是一般事业所谈不到底,若没有为学人才去做工夫,我们底知识是不完备的。欧美各国都有公私方面设立底研究所、学院,予学者以生活上相当的保障。各大学都有“学侣”底制度,使新进的学人能安心从事于学业,在中国呢?要研究学问,除非有钱、有闲,最低限底也得当上大学教授。才可说得上能够为学。在欧美底余剩学者最少还有教会可投;在中国,连大学教授也有吃不饱底忧虑。这样情形,繁难的学术当然研究不起,就是轻可的也得自寻方便,不知不觉地就会跑到所谓国学底途程上。这样的学者,因为吃不饱,身上是贫血的,怎能激发什么“真血性”;因为是温故不知新,知识上也是贫血的,又怎能针对什么“真问题”呢?今日中国学术界底弊在人人以为他可以治国学,为学底方法与目的还未弄清,便想写“不朽之作”,对于时下流行底研究题目,自己一以为有新发见或见解,不管对不对,便武断地写文章。在发掘安阳、发见许多真龟甲文字之后,章太炎老先生还楞说甲骨文都是假的!以章先生底博学多闻还有执着,别人更不足责了。还有,社交学问本来是为社交,做文章是得朋友们给作者一个大拇指看,称赞他几句,所以流行底学术问题他总得猎涉,以资谈助;讨论龟甲文底时候,他也来谈龟甲文,讨论中西文化底潮流高涨时,他也说说中西文化,人家谈佛学,他就吃起斋来,人家称赞中国画,他就来几笔松竹梅,这就是所谓“学风”底坏现象,这就是“社交学问”底特征。

钱先生所说“学者各榜门户,自命传统”,在国学界可以说相当地真。“学有师承”与“家学渊源”是在印板书流行之前,学者不容易看到典籍,谁家有书他们便负芨前去拜门。因为书底钞本不同,解释也随着歧异,随学底徒弟们从师傅所得底默记起 来或加以疏说,由此互相传授成为一家一派底学问,这就是“师承”所由来。书籍流行不广底时代,家有藏书,自然容易传授给自己的子孙,某家传诗,某家传礼,成为独门学问,拥有底甚可引以为荣,因此为利,婚宦甚至可以占便宜,所以“家学渊源”底金字招牌,在当时是很可以挂得出来底。自印板书流行以后。典籍伸手可得,学问再不能由私家独占,只要有读书底兴趣,便可以多看比一家多至百倍千倍底书,对于从前治一经只凭数卷抄本甚至依于口授乃不能不有抱残守阙底感想。现在的学问是讲不清“师承”底,因为“师”太多了,承谁底为是呢?我在广州曾于韶舞讲习所从龙积之先生学,在随宦学堂受过尤伯纯先生底教,二位都是康有为先生底高足,但我不敢说我师承了康先生底学统。在大学里底洋师傅也有许多是直接或间接承传着西洋大学者底学问底,但我也不敢自称为哲姆斯,斯宾塞,柏格森,马克思,慕乐诸位底学裔。在尊师重道的时代,出身要老师推荐。婚姻要问家学,所以为学贵有师承和有渊源,现在的学者是学无常师,他向古今中外乃至自然界求学问,师傅只站在指导与介绍知识底地位,不能都像古时当做严君严父看。印板书籍流行以后,聚徒讲学容易,在学问上所需指导底不如在人格上所需熏陶底多,所以自程朱以后,修身养性变为从师授徒底主要目标,格物致知退于次要地位。这一点,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从师若不注意怎样做人底问题,纵然学有师承,也只能得到老师底死的知识,不能得到他底活的能力。我希望讲师承底学者们注意到这二层。

至于学问为个人私利主义,竞求温饱底话,我以为现在还是说得太早。在中国,社交学问除外,以真学问得温饱算起来还是极少数,而且这样底学者多数还是与“洋机关”有关系底。我们看高深学术底书籍底稀罕,以及研究风气底偏颇,便可理会竞求温饱底事实还有重新调查底余地。到外国去出卖中国文化底学者,若非社交的学问家便是新闻事业家。他们当然是为温饱而出卖关于中国底学问底。我们不要把外国人士对中国文化底了解力估量得太高,他们所要底正是一般社交的学问家与新闻事业家所能供给底。一个多与欧美一般的人士接触底人,每理会到他们所要知道底中国文化不过是像缠足底起源,龙到底是什么动物,姨太太怎样娶法,风水怎样看法之类,只要你有话对他们说,他们便信以为真,便以为你是中国学者。许多人到中国来访这位,问那位,归根只是要买几件骨董或几幅旧画。多数人底意向并不在研究中国文化,只在带些中国东西回去可以炫耀于人。在外国批发中国文化底学者,他们底地位是和卖山东蓝绸或汕头抽纱底商人差不多,不过斯文一点而已。

在欧美底学者可以收费讲学,但在中国,不收费底讲学会,来听讲还属寥寥,以学问求温饱简直是不容易谈。这样为学只求得过且过,只要社会承认他是学者,他便拿着这个当敲门砖,管什么人格底结晶与不结晶。这也许是中国学者在社会国家上多不能为国士国师而成为国贼国狗,在学问上多不能成为先觉先知成为学棍学蠢底十个原因罢。我取底是“衣食足而后知礼义”看法,所以要说说:“温饱才能讲人格。”中国学术界中许多人在饥寒线底下挣扎着,要责备他们在人格上有什么好榜样,在学问上有什么新贡献,这要求未免太苛了。还有,得温饱并不见得就是食前方丈,广厦万间,只求学者在生活上有保障,研究材料底供给方便与充足就够了。须知极度满足的生活,也不是有识学者所追求底。

学术除掉民族特有的经史之外是没有国界底。民族文化与思想底渊源,固然要由本国底经史中寻觅,但我们不能保证新学术绝对可以从其中产生出来。新学术要依学术上的问题底有无,与人间底需要底缓急而产生,决不是无端从天外飞来底。一个民族底文化底高低是看那民族能产生多少有用的知识与人物,而不是历史底久远与经典底充斥。牛津大学每年间所收底新刊图书可以排出几十里长,若说典籍底数量,我们现在更不如人家。钱先生假定自道咸而下,向使中国学术思想乃至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在与西洋潮流相接触之前先变成一个样子,则中国人可以立定脚跟;而对此新潮,加以辨认与选择,而分别迎拒与蓄泄。这话也有讨论底必要。我上头讲过现代学问底精神是从治物之学出发底;治物之学也可以说是格物之学,而中国学术一向是被社交学问,社交文艺,最多也不过是做人之学所盘据,所谓“朴学”:不过为少数人所攻治,且不能保证其必为进身之阶。朴学家除掉典章制度底考据而外,还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格物之学呢?医学是读不成书底人们所入底行;老农老圃之业为孔门弟子所不屑谈;建筑是梓人匠人底事;兵器自来是各人找与自己合式底去用;蚕桑纺织是妇人底本务;这衣,食,住,行,卫五种民族必要的知识,中国学者一向就没曾感觉到应当括入学术底范围,操知识与智慧源泉底纯粹科学更谈不到了。治物之学导源于求生活上安适的享受底理想和试要探求宇宙根源底谜的学者在实验室里用心去想,用手去做,才能有所成就。中国学术岂但与人生分成两橛,与时代失却联系,甚至心不应手,因此,多半是纸上谈得好、场上栽筋斗底把戏。不动手做,就不能有新发见,就不能有新学术。假如中国底学术思想乃至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会自己变更底话,乾嘉以前有千多年底机会,乾嘉以后也不见得就绝对没有。

同类推荐
  • 走进中南海

    走进中南海

    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档资料、报刊材料和回忆录,吸收了党史、国史、民国史、革命史研究的一些成果。内容包括:从西柏坡到香山、离开最后一个农村司令部、西柏坡群贤毕至、毛泽东绘制新中国蓝图等。
  • 中国船

    中国船

    军人加诗人,他的诗,首首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忱,对历史的关注,对生活的深情,他是把自己整个心灵都放进诗句中写作的诗人,因此写出的诗有血肉、有骨骼、有痛感、有生命,有极大的情感冲击力和震撼心灵的力量。
  • 幼儿文学鉴赏

    幼儿文学鉴赏

    本书从审美的角度介绍了幼儿文学鉴赏的独特之处,阐述了幼儿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对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图画故事、幼儿寓言和幼儿戏剧等文体如何进行艺术鉴赏进行了系统介绍。
  • 情到深处即为诗:诗人的眼泪

    情到深处即为诗:诗人的眼泪

    《情到深处即为诗》不是一本鉴赏诗词的学究书,这是一本充满悲伤力度与情感慰藉的人文读本,本书用忧伤的笔调、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情感,从诗人的泪水、悲伤这个角度出发,精心为我们描绘了古代诗人旖旎多彩、真挚感人的生活画卷和情感经历。
  • 我在美国读高三

    我在美国读高三

    我在美国读高3》就是以日记的形式细致而真实地描述了这样一位中国高中生在美国留学上高三直至顺利高中毕业前前后后的学习、生活经历。优美而朴实的文字中无不透露出美国的高中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高中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作者和接待家庭一起快乐的生活等等。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可读性的短篇小说4

    世界最具可读性的短篇小说4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大象历险记、消声器事件、空中历险记、我,机器人、翼龙复活了、神秘的计算公司等内容。
  • 哪怕等你半世纪

    哪怕等你半世纪

    故事,从我跟你说的第一句话开始生根发芽,蔓延了这整个寒冷的冬日,我能到的地方都有你的陪伴,呼出的热气里全是你的笑和美好,我喜欢拥抱就能听见你的心跳,我喜欢抬头就能望着你的笑脸,我喜欢你对着深情的唱《天梯》,你的一切好像我都喜欢并且深深的爱着,又怎么舍得在你说再见的时候怪你呢?又怎么舍得给你看那个远走的背影呢?你又怎么舍得扔下你那么爱的那个我呢?
  • 穿越奇缘一一缘来为你

    穿越奇缘一一缘来为你

    一夜高烧她穿越到不知名的年代。迷糊中被“火烧深埋”天降甘霖,死里逃生。可女女竟穿到了男人身体一忠武将军!据说他生性冷冽、暴戾、不与人亲近却是年少有为,战功赫赫!可为何他没有下面?那长长的裹胸布!他竟是副标准女儿身!女扮男装欺君罔上罪诛九族的伽锁让她如履薄冰。带兵打仗?不会!伶牙俐齿平息战乱,却让辰王对她心生芥蒂。武艺高强?没有!老天眷顾赐“仙师”一枚嫡传授艺,她却对他一见倾心不能自拔。什么!她家老爷子竟不顾族人性命为她以正女儿之身!眼看性命不保与辰王一笔交易换得有惊无险。可辰王妃的头衔之前就不能商量一下吗?这让她情何以堪?那日对着师傅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你可以不喜欢我,却不能阻止我喜欢你……”
  • 溯龙道

    溯龙道

    我们是武侠,怎么甘心被奴役?怎么甘心成为阶下囚?以我之力,杀破囚笼!!!
  • 魅惑系列:妃洛舞Ⅰ

    魅惑系列:妃洛舞Ⅰ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一个月儿高挂的夜晚却莫名的出现了一种叫做彗星的不明物体。一个满天繁星的夜空却突然劈下一道诡异的雷,直接打中了她,让她直接从现代穿越到了古代,就连买车票的钱都省掉了。一次莫名的穿越,让她尝遍了人世间的情,爱,恨与痛。虽然是以狼狈的的出场方式现身,但却以绝对精彩的方式退场。她的第一愿望是以寻找回家之路为目地,却在无意之间混了个山寨大王,此寨名为‘七星寨’。咱也不是吃素的.小样的,咱出来混的时候,你还在哪里吃奶呢?噢!貌似错了,这些古人好像比咱还多活了好几百年了吧!你是神医?我看更像是捡破烂的吧!什么鬼才神医?什么在世菩萨,我看是神棍才更贴切吧!简直就是死马当成活马医.小心咱揍的你真的见上帝.哇!鬼啊!去、去、去,这孩子怎么说话的,你有见过这么帅的鬼吗?我可是京城四大美男之一,什么鬼不鬼的.在几个男人之中玩转的如鱼得水。她虽身在古代,但她还是那个她,那个在现代混黑道的她。
  • 被流放的女将军

    被流放的女将军

    一场流放,一次驱逐。尚渐,你怕吗?你恨吗?不!我不怨亦无悔!能够逃离那个肮脏不堪的世界。能够逃离那个让我双手染满鲜血的世界。我尚渐何其荣幸!杀戮半生,寂寞半世。尚渐以为,她天生便是冷情冷心之人,这一生都不会懂得情为何物。直到……遇见那那个名为尚竹的温暖生物。阿渐,我们一起白头偕老可好?阿渐,打完仗,我们回家成亲可好?阿竹,来到这里,遇见你真好!鲜血染红衣,未亡等归人。何奈归人亡,痴等一世殇。《不忘》
  • 湮狱

    湮狱

    所谓命数虚无缥缈,而许多沽名钓誉之辈更是妄言可通天数,知人命。可所谓命数由无数人的性情,心念化成,再加以年代时局,天地变化,水土动向才能完整前进。预知这命数又哪是人力可行之事。疯狂之人加快命运轮转,世外人修行人剑舞楼兰。阴谋阳谋绕,谁更无情。
  • 凡间的毒药:嬴政的女人

    凡间的毒药:嬴政的女人

    迷离是一只未得道的狐狸精,却爱上一个冷漠无情,又心有所属的男人,他说,“我的温柔,只会对待一人,那便是阿房,我的爱也只会对待一人,那也是阿房,而你迷离,什么都不是。”清楚他所爱的迷离,丝毫不计较付出……当赢政与迷离相爱时,可恨的王母娘娘竟然将迷离送往千年后,并惩罚她一辈子得不到所爱人的真心,身处千年后的迷离,该怎样面对生活种种痛苦与磨难……
  • 单翅蝶

    单翅蝶

    十年系列丛书。书海苍茫,此套系列小说是笔者计划利用十年之功来完成,故曰“十年”。笔者想通过此种方式传达给众多写手和读者们一个信息,未能成神的不一定就不是好书,成神的也不一定就写得多么精彩。世间可笑之事本就这么多;另外,如今的网文的商业气息太重了,到处都是重复的桥段。小说是什么?无非是讲一个好故事和把一个故事讲好。至于天命,就不是我辈所能揣测的了......《引》在遥远的南方,川黔一带,边远的村镇一直有一个传说。世间总有种种机缘,可以令你一瞩另一个世界的风采,踏上一条通天之路。有人穷其一生却终不可得。至于你是否有缘摆脱尘世间的纷杂与无奈,最终找到它,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 那个女孩叫夏小雪

    那个女孩叫夏小雪

    我叫夏小雪,我是一个喜欢下雪的女孩,因为我这辈子与雪有着奇妙的缘分。。???我是这个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孩,因为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叫夏浩然,二哥叫夏浩宇,大哥可比二哥疼我多了,大哥今年18岁,学习成绩优异。在美丽的校园里我遇见了今生最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