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不如说是个人的一种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我们每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新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所组成,各种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期望获得某种荣誉。当我们听到四周响起的掌声、听到他人的赞美之辞时,恐怕没有人会表现出一种厌恶与不满的情绪。因为这种场合会令你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你一种美妙的感觉,你当然没有必要放弃生活中的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而且受到恭维是一种令人惬意的事情。有些人往往会因此忘忽所以而丧失原则,否则生活中就不会有那种溜须拍马之人的存在了。如果寻求赞许的心理成了你生活的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愿望,那你就陷人了生活的另一种误区。
事实上,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大量的反对意见,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是你为“生活”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
罗斯是一位需要他人赞许的典型,无论是对工作还是针对社会生活的各种重大问题,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每当自己的观点受到他人的批驳与嘲讽时,他便感到十分沮丧。为了让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能得到大家的赞同,他可谓耗尽了心思。有一次,他同父亲谈到安乐死的话题,明显表示自己赞同这一做法而当他察觉父亲疑惑不解、继而极为不满地皱起眉头时,就立即本能地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其生命,那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罗斯一边说一边察觉着父亲的神色,当他注意到父亲似乎认同这一说法时,他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后来,罗斯又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谈到对安乐死持赞同的态度,这下他遭到了上司的强烈训斥:“你怎么能这样认为呢?这难道不是对上帝的亵读吗?”罗斯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责备,便马上改变自己的立场:“……我刚才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如果经正式确认绝症患者在法律上已经死亡,那才可以截断他的输氧管。”最后,罗斯的上司终于点头同意了他的看法,他又一次摆脱了困境。
还有一次,罗斯又与自己的哥哥谈起自己赞同安乐死的看法,他的哥哥马上表示同意,这终于使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倒是轻而易举的胜利,罗斯不用做出其他任何解释就得到了哥哥的赞许。
类似上例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并不少见,有些人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将自己变成了一条“变色龙”,有时他们还不惜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甚至牺牲自己的人格,这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处世态度。同自我否定心理一样,寻求赞许心理会导致各种自我挫败行为。从而会使自己丧失生活热情。举一些最为常见的寻求赞许行为: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得到每个人的赞许,但是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得不到赞许时便不会感到沮丧。你将把反对意见视为一种自然现实,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对世事有自己的看法。
环顾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我们会十分明显地感到一点,要想使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十分困难而且不大可能的。实际上,如果有50%的人对你感到满意,这就算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了。要知道,在你周围,至少有一半人会对你说的一半以上的话提出不同意见。只要看看西方的政治竞选就够了:即使获胜者的选票占压倒多数,但也还有40%之多的人投了反对票。因此,对一般的常人来讲,不管你什么时候提出什么意见,有50%的人可能提出反对意见,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你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人的反对意见了。当别人对你的话提出异议时,你也不会再因此而感到情绪消沉,苛责别人或者为了赢得他人的赞许而即刻改变自己的观点。相反,你会意识到自己刚巧碰到了属于与你意见不一致的50%中的一个人。只要认识到你的每一种情感。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或每一件事都总会遇到反对意见,那么你就可以摆脱情绪低落的困扰。当我们做事之前已经意想到某种后果,而一旦出现这种后果时,你就不会出现很大的情绪波动,或者措手不及。因此,如果你知道会有人反对你的意见,你就不会自寻烦恼,同时也就不会再将别人对你的某种观点或某种情感的否定视为对你整个人的否定。
培养反省的习惯
注意自己,了解自己——没有什么比这件事看起来更简单,而做起来却更困难的事。
没有比自己更认识自己的人,同时没有人比自己更不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从此以后有志者均体验过认识自己是件如何困难之事。但也有人批判过这句话。法国作家西特说:“这一句格言是有害的,同时也非常丑恶。注视了自己乃阻止了自己的发展。力求认识自己的毛虫,永久无法变成蝴蝶。”他的批评也有道理。有时自我意识的过剩会使人以异常的洁瘤分析自己,无法算出的尽力去算出来,慢慢地引发了热情,然而到达的地方也就是虚无的深渊。但凝视自己不一定会产生自我意识的过剩。自己由秉性、能力方面看来,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如果能“诚实”地带着勇气反省一下,事情便能解决了。
每一个人都关心自己的事,每个人都不喜欢碰到自己本身的弱点,因此这个观念便会与克服和阻止秉性弱点的行为发生抵抗。
培养诚信的习惯
没有友谊,则此世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没有信任,则无友谊可言。富兰克林说,“记住:每年6镑,就每天来说,不过是一个微小的数额。就这个微小的数额说来,它每天都可以在不知不觉的花费中被浪费掉,一个有信用的人,可以自行担保,把它不断地积累到100镑,并真正当做100镑使用。”不诚实的人,在他说话的每个语调中,在他面部的表情上,在他谈话的性质和倾向中,或者在他待人接物中,都可显露出他秉性的弱点。
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的。成功者信守承诺,珍视这合作的基础,以诚实取信于人。
俄国作家班台莱耶夫写过一篇《诺言》的小说,主要内容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在公园里同几个比他大的孩子玩打仗的游戏,一个大孩子对他说:“你是中士,我是元帅,这里是我们的‘火药库’。你做哨兵,站在这儿,等我来叫你换班。”小孩点头遵命,一直坚守着岗位。天黑了,公园要关门了。“元帅”还不来,“中士”又饿又怕,只是因为诺言在先,他不肯离开“火药库”。幸亏有人从路上找来一位红军少校。少校对孩子说:“中士同志,我命令你离开岗位。”孩子这才高兴地说:“是,少校同志,遵命离开岗位。”
这个故事,初看觉得好笑,细细想想,一个孩子那么信守自己的诺言,这是很了不起的秉性。
为了确保某事的如期完成,处事双方往往可以经商讨达成协议,或立军令状、订契约、签合同。一旦一方背约,则将依约或罚、或斩。但人们在共事时,更多的情况是凭信用,凭对对方人格的信任,相托要事,相信所托之事会如期实现,所谓“可信任”、“可信赖”、“信得过”,正是对讲信用之性的人的高度赞扬。
每一位犯有自欺之症的人都应明白:从古至今,人们公认:“人之交,信为本。”交往必须讲信用,这是起码应当遵守的生活准则。尔虞我诈,欺骗人心互相失去信任,就会影响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是的,商业是那样的简单:借用他人的资金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条致富之路。富兰克林是这样做的,立格逊是这样做的,希尔顿是这样做,凯撒是这样做的,散得斯是这样做的,克洛克也是这样的。即使你很富裕,对于这样的机会,你也不应放过。
现在,如果你不富裕,你更要阅读本书。
借用“他人资金”的前提条件是:你的行动要合乎最高的道德标准:诚实、正直和守信用。你要把这些道德标准应用到你的各项事业中去。不诚实的人是不能够得到信任的。“借用他人资金”必须按期偿还全部借款和利息。
缺乏信用是个人、团体或国家逐渐失去成功诸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请你听从明智而成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忠告。
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了一本书,名为《对青年商人的忠告》。这本书讨论到“借用他人资金”的问题:
“记住:金钱有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金钱可以生产金钱,而它的产物又能生产更多的金钱。”
富兰克林又说,“记住:每年6镑,就每天来说,不过是一个微小的数额。就这个微小的数额说来,它每天都可以在不知不觉的花费中被浪费掉,一个有信用的人,可以自行担保,把它不断地积累到100镑,并真正当做100镑使用。”
富兰克林的这个忠告在今天具有同样的价值。你可以按照他的忠告,从几分钱开始,不断地积累到1000元,甚至积累到几百万元。这就是希尔顿做到了的事。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
希尔顿旅社公司过去靠数百万美元的信贷,在一些大机场附近为旅客建造了一些附有停车场的豪华旅社。这个公司的担保物就是希尔顿的诚实的名声。
诚实是一种美德,人们从来也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词来代替它,但很容易找到“虚伪”,这个词来反衬它。诚实比人的其他品质更能深刻地表达人的内心。诚实或不诚实,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甚至脸上,以致最漫不经心的观察者也能立即感觉到。不诚实的人,在他说话的每个语调中,在他面部的表情上,在他谈话的性质和倾向中,或者在他待人接物中,都可显露出他秉性的弱点。
虽然此处似乎只是论述如何借用别人的资金,但也提出了品性问题。诚实、真诚、守信用和成功在事业中是交错在一起的,一个人具备了其中的第一种——诚实,就能在他前进的道路上获得其余三种。当然,虚伪是与诚实相反的最令人痛恨的一种秉性。
培养尊重别人的习惯
每个人都想得到你最好的礼遇。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希望当你们谈话时,他是你心中惟一的对象,无论你天内要和多少人相处,对他都不重要,他只在乎你和他在一起时,是如何与他相处的。关于正直有一点很重要,不论对方是谁,都必须要全心全意。
同时,你也寻找他人最好的一面,并向他们学习。寻找那些在这世上表现杰出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的言语,并尽量多和他们交往、学习。
我和我太太克丽丝朵常一起出游,欣赏一些有天赋的音乐家们的演奏或去看一些出色演员的舞台剧和别人一起分享他们在专业领域中的最高表现,是个愉快的经验。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在合理的价格内提供体贴的服务及优良的产品,商品的价格可以打折,但产品的品质则不能有折扣。给予你的职员及同事们应有的奖励。”
没有友谊,则此世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没有信任,则无友谊可言。信任是通心的药剂。
“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小仲马在他的剧本《金钱问题》中这样说。
失去朋友和友谊,你就会陷于无助、孤僻的境地,而深感恐慌。朋友是你的依靠,友谊是你人生的资本。在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看到一个人想方设法在他朋友的缺点或疮疤之前善意地保持沉默、为他朋友抵挡来自于冷酷无情者或鲁莽草率者尖锐的批评,并站到屋顶上大声地宣告他朋友的德行更令人感动的吗?朋友的信任是一种永久的推动力。科尔登就曾经说过:“真正的友谊就像健康一样,其价值通常只有在失去它时才会被认识到。”
培养善于交往的习惯
因孤僻秉性而导致人生挫败的例子,举不胜举。可先举一例:
杰克·伦敦的童年,贫穷而不幸。十四岁那年,他借钱买了一条小船,开始偷捕牡施。可是,不久之后就被水上巡逻队抓住,被罚去做劳工。杰克·伦敦瞅空子逃了出来,从此便走上了流浪水手的道路。
两年以后,杰克·伦敦随着姐夫一起来到阿拉斯加,加入到淘金者的队伍。在淘金者中,他结识了不少的朋友。他这些朋友中三教九流什么都有,而大多数都是美国的劳苦人民,虽然生活困苦,但是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充满了生存的活力。
杰克·伦敦的朋友中有一位叫坎里南的中年人,他来自芝加哥,他的辛酸历史简直可以写成一部厚厚的书。杰克·伦敦经常与他在月光下的乱石堆里聊天,听着他讲故事,常常不禁潜然泪下。而这更加坚定了杰克·伦敦心中的一个目标:写作,写淘金者的生活。
在坎里南的帮助下,杰克·伦敦利用休息的时间看书、学习。1899年,二十三岁的杰克·伦敦写出了处女作《给猎人》,接着又出版了小说集《狼之子》。这些作品都是以淘金工人的辛酸生活为主题的,因此,赢得了广大中下层人士的喜爱。
杰克·伦敦渐渐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他著作的畅销也给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刚开始的时候,杰克·伦敦并没有忘记与他共患难同甘苦的淘金工人们,正是他们的生活给了他灵感与素材。他经常去看望他的穷朋友们,一起聊天,一起喝酒,回忆以往的岁月。
但是后来,杰克·伦敦的钱越来越多,他对于钱也越来越看重。他甚至公开声明他只是为了钱才写作。他开始过起家华奢侈的生活,而且大肆地挥霍。与此同时,他也渐渐地忘记了那些穷朋友们。
有一次,坎里南来芝加哥看望杰克·伦敦,可杰克只是忙于应酬各式各样的聚会、酒宴和修建他的别墅,对坎里南不理不睬,一个星期中坎里南只见了他两面。
坎里南头也不回地走了。同时,杰克·伦敦的淘金朋友们也永远地从他的身边离开了。
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写作的源泉,杰克·伦敦的思维枯竭,秉性孤僻,他再也写不出一部像样的著作了。于是,1916年11月22日,处于精神和金钱危机中的杰克·伦敦在自己的寓所里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一生。
失去朋友和友谊,你就会陷于无助、孤僻的境地,而深感恐慌。朋友是你的依靠,友谊是你人生的资本。
薛曼曾经写过一首诗,给予了朋友高度的评价:
“这是我生命中令人喜悦的发现,
在旅途的每个转弯处,
都有位朋友强壮的手臂,亲切地,
分担我的重担,助我向前,
既然我无黄金以为回赠,
便只有以爱做补偿,
我惟一的祈求是,当我还活着的时候,
上帝让我配得上我的朋友。”
有一篇《坦诚相待赢得友谊》的文章,其中写道:“友谊是无价的,患难之交的倾心相待,素昧平生的神交之缘,同生死不渝的友谊,时时焕发出圣洁的光辉……
朋友,他会在你困难时雪中送炭,在你春风得意时锦上添花,朋友是夏天的凉风,是严冬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