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57500000011

第11章 正信希有分(1)

人生本来就是残缺不圆满的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布目。何以故?”

明陈洪绶无法可说图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向佛表白说:“世界之尊,很多的生命能听到这样的言语说法,会不会产生真实的信心呢?”

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说这样的话。如来佛入灭清净自在以后,再过上五百年,有行持戒律、修炼福德的人,对于这样的说法会产生信心,并把它当作真理。应当知道这个人不仅仅在一个佛、二个佛、三个、四个、五个佛前播种过善良的根基,已经在无可估量的千千万万个佛地播种过各种善根了。听到这样的说法,以至于一念之间能产生清净的信心来,须菩提,如来佛就会全部知道、全部看见了。因此,这一切的众多生命,就能得到这样不可估量的幸福和功德了。为什么呢?”

这些生命不再抱有自私贪爱的意识、分别人我的意识、愚蠢痴顽的意识、长生不老的意识,没有了法理的意识,也没有不是法理的意识。为什么呢?

这一切众多生命的心中抱有了法理的意识,就是执着了自私贪爱、分别人我、愚蠢痴顽、长生不老等意识的人;若抱有不是法理的意识,就是执着了自私贪爱、分别人我、愚蠢痴顽、长生不老意识的人。所以说,不应该抱有法理,也不应该抱有不是法理的意识。

“因为这样的一个缘故,如来佛常对人说:你们这些大和尚,知道我说法理,曾经用筏子作比喻。法理都应该抛弃,更何况那不是法理的东西啊!”

【解读】

这段意思有两重:一是解答须菩提的疑虑,申明后世修行如果听到此经的理论一定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为这种人已经在远古无限长的时间里,在千万位佛处种下了善根,因而听到此经的内容,在一念之间就能产生真正的信仰。二是再次强调无相的道理,不执着任何法相,甚至连不着相的道理也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不着相。对于佛所宣说的道理也是如此,因为佛法只是如同渡过苦海的舟船(筏),仅是一种工具而已,得到解脱之后它就没用了。另外,如果拘泥地死守佛法,反而会曲解佛法。

“法相”之“法”指的是一切事物,“说法”之“法”则特指佛理的理论(佛法)。

【活学活用】

说来说去还是没有回答第四品中的那个问题,如何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也就是有很多很多具备根性的弟子们、众生们、善男子、善女人们,“得闻如是言说章句”,意思是听你这么说了,“生实信不”,意思是能不能生实信呢?“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就是别这样想,别这样说,不是这样子的。“如来灭后”,是等释迦牟尼这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后五百岁”,佛陀离开我们,到现在是五个五百岁,是现在这个时代。五个五百岁是两千五百年,今年是佛历2552年,是指从释迦牟尼去世那年开始算的,西历是指耶稣基督诞生那一年算的。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回到问题上了,刚才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怎么样?其福德不可思量超于东方虚空,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这是说后五百岁有了持戒,持什么戒?佛法分了五乘教法。五乘教法中第一个叫做人乘教法。人乘教法专门以五戒为基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第一个不杀生。我们不妨来畅所欲言,不杀生在今天有没有现时代的意义?对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星球与星球之间的交往,如果说全球七十亿人都奉行不杀生戒,把一些军备竞赛的钱全都用来全世界的环保,这些钱够不够?全世界的人奉行不杀,这个世界就没有杀,简单不简单?可奇怪的是,你看天天杀的猪、鸭、牛、羊、狗,天天打的四害蚊子、苍蝇、老鼠、麻雀,有没有绝迹呢?没有。相反,受保护的大熊猫、亚洲虎、非洲象却越来越少,人工繁殖还不行,为什么有的动物越杀越多,有的动物越保护越少,这关乎佛法的一些认知,可能是跟现在科学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认知,也就是佛法的认知早就存在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现在科学的认知,还刚刚是阶段性的认知,不是个终极的认知。所以如果每个个体生命都能够放下屠刀,也不一定能立地成佛,但起码会有种心理上的依托。所以佛法是难信易行之法,就这么一条戒,如能坚行,全世界可以消弥战争于无形之中。

第二个不偷盗。佛教的不偷盗界定得非常严,凡是有主物,你让人做丢失想,皆算犯偷盗罪。有主物,顾名思义是有主的嘛,我的、你的、他的,包括是猫狗的都一样。凡是有主物,你让人家产生丢失想,就是犯盗罪,不该得的就不能拿,大家想想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能不能做到?桃源世界可不可以做到?

第三个不邪淫。受法律保护的合理的性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如果能做到不去伤害其他的婚姻关系,艾滋病、性病基本上就没有人传染了。

第四个不妄语。中国三个财神中,被供的最受尊敬的财神是武财神。为什么?因为武财神能够坚守信和义这两个字,就是商人要注重这个信用,大家都不说假话了,就都能解决了。

第五个不饮酒。佛陀那个时代还没有麻醉品,麻醉最厉害的就是酒精。如果佛陀出生在今天,相信大麻、鸦片之类的毒品,大概都是最要戒的,比酒还可怕。但佛教不禁烟,禁烟反而不是佛教的戒律。但是后来有人说烟影响人的修行,还编了一个故事,说佛陀临证道前,魔王派魔女来引诱太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希望他放弃修行,能够回到世俗的享乐之中。佛陀跟她说,在我眼里你就是一个装满了大粪的躯体,就因为这一句话,这个很漂亮的魔女,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特别丑陋的老太太,愤怒而去。后来佛陀去世了,这个魔女就开始来修理这些修行的人,用她的大便变成烟草。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很多修行的人自然就容易戒烟了。佛教后来的一些祖师大德编了很多故事,目的是让人放下一些不好的执著,很有效果,比跟你说“你不要抽烟”要强得多。

这是做人要修行的五条戒律,保证人与人的相处之道,然后修天法,叫十善法,在这五戒之上,把不妄语戒又增加了三条,第一条叫不两舌。一个人当然有一个舌头,但是跟着张三说李四,跟李四又去说张三这就叫两舌。指传播争斗是非,从中娱乐。第二条叫恶口,就是很粗恶的骂人。第三条叫绮语,就是说那种非常低级下流的话,比如黄色笑话。颠倒是非的话叫做妄语。从妄语上又开发了几个戒律,加上不贪、不嗔、不痴,这就是十善法。你看摩西十戒基本上就是十善法,佛教也有。十善法死后是升天,感恩的生命是死后上天堂去。那么这个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咱们看看泰国、老挝的和尚们,他们修的是什么法昵?叫四圣谛法,开始是声闻法,所谓声闻就是听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而修行,叫苦、集、灭、道。苦不是痛苦的苦,而是残缺的意思,残缺不圆满叫做苦,那苦的原因是什么呢?叫做集,叫集其为因。我们想要超越这个苦,改造这个残缺让它变得圆满怎么办昵?叫做悟灭修道。道是一个道路方法,灭就是烦恼停下来之后的那个状态,生命照样还存在着,只不过生命处于没有烦恼了那样一个状态,这是声闻乘的教法。

还有缘觉乘,缘觉乘就是十二因缘法,这个就难了。得懂一些心理学,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做心理学的,导引人做心灵关爱,做这个特殊人群的辅助、辅教。十二因缘讲的是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就是我们投胎,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那一刹那就开始有了名色。五个礼拜三十五天之后,开始有六人,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时候去照B超,会看见大脑的形象开始形成了。有一本经叫做《佛说入胎经》,里面详细地记录肉胎在子宫里的长大过程,虽然那时没有这些科学仪器,但却比现在医学解剖还要精细到位。十二缘觉、十二缘起叫因缘观,名色缘六人,有了六人后,这个小生命已有了自身的业力使然,比如有的时候特别馋,想吃某个东西,这种特殊的业力,使四川人即使转生到北京来了,还是喜欢吃麻辣烫,这是现在医学都解释不了的原因,这种感觉在佛法上的解释,叫缘觉。

还有一种菩萨乘,专门修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智慧,所以佛法和教法分了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我们从哪里入手更容易呢?从人上更容易入手是不是?但是恰恰现在佛教的传播不是这样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不去抓,学禅的说你赶紧明心见性、成佛做祖;学密的说,你虹化而去吧,留个指甲在这让人供养去;学净土的说,赶紧死后上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多痛苦啊。整个是把你剥离到离开这个世间之外去,离开你现有的生命,去建立一个修行体系。所以现在佛教出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它忽略了根本,人乘即佛乘,是名真现实。人乘即佛乘,所以要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五戒做起。如果一个佛教徒平时总拿着一个念珠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吃饭到素菜馆,去了后让服务员把勺都得洗洗,锅碗都得烫烫,然后服务员一端上来韭菜,便把人骂一顿,刚才那个慈眉善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形象全在一骂之间毁掉了。念阿弥陀佛没有错,诵经没有错,打坐没错,吃素也没有错,但是那都是辅助,最根本的是把这五戒形之于生命的流程之中,念兹在兹,呼吸之间,儒家尚且讲日三省吾身,那佛家讲得更具体,就是以五戒来持身和口,以五戒来框范我们的身体和语言,心念还做不到控制它、训练它,那么我们先从身和口做起。

“持戒修福者”,修福者该怎么修?修桥、补路、放生、绿化、做义工、布施是不是就是修福的?“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也就是这些持戒修福的人他满足吗?看看佛陀的法眼、天眼、慧眼,早就看出我们现实当中的问题了,虽然大家在积极地行善,但有些做善事的人,却心里污浊还不如那些不做善事的人昵,他们只是沽名钓誉,仅仅满足于做表面功夫。不住相布施,就是不要追求人家知不知道我,人家记不记得我,不再追求了,也就是不住相布施。

“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陀把我们现代人的弊病早就看出来了。“当知是人”,要知道这个人不是一尊佛前,两尊佛前,三、四、五尊佛前种过善根,而是已于无量的千万佛前种过善根。“闻是章句”,听到这样的说法,“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一念,是多长时间?《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念为0.018秒。一念是极短极短的时间单位。“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大家想想看,这个悉知悉见,厉害不厉害?为什么佛陀能做到悉知悉见?我们做不到呢?

佛陀如来,是如其本来,他没有固定的形象,是不是?没有固定的方所,也没有固定的空间给他,诸法本来的样子,就是如来,所以这一切都发生在本来的状态,你说这个本来能不认知本来吗?当然认知,所以悉知悉见。这里是高度的理和事的不二。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这样的众生,不满足单纯的狭隘的行善,而是能够从福德走向智慧了,这样的众生,开始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那么这类众生一开始有没有相呢?有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呀?有。所以这里说“无复我人”,他不再有了,一开始有,因此佛法的教学非常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也就是你这个人,一开始还打坐坐不住,嫌腿疼,念经嫌累,只有做善事又有名,出点钱,然后还能载歌载舞的,被人家记颂,这当然没有问题,佛陀也欢喜这样的人去行善,但是最后发现这样有为法的行善让自己累,让他人受苦,很辛苦,所以开始不满足,要超越它。

同类推荐
  • 踏着荆棘轻松前行—不惧挫折

    踏着荆棘轻松前行—不惧挫折

    本书的内容是以教育学、事理学为准绳,以实验数据、凋查资料和统计分析结果为依据,书中的实用方法切实可行,让孩子如何更好的处理困难,积极面对挫折。适用于各种人群学习各种知识。
  • 像奥普拉一样成功

    像奥普拉一样成功

    奥普拉·温弗瑞,一位美国尽人皆知的大人物,一位打动亿万人心的魅力女郎,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传奇人生而又颇受争议的美国黑人女性。她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偏僻的小镇,凭借着自身非凡的个人魅力,在访谈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美国和世界亿万电视观众的喜爱。她不仅是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娱乐界明星、商界女强人,也是慈善活动家,是“美国最便捷、最诚实的精神病医生”,是美国的亿万富婆。在2003年的《福布斯》世界100富翁排行榜上,奥普拉在美国黑人亿万富翁中名列第一位。对于她的成功,有人称之为“奥普拉现象”。那么,她的身上到底有什么魅力?为什么成功总是与她如影随形?
  • 犹太企业家传奇

    犹太企业家传奇

    本书介绍了50位犹太人,包括商业家、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诸如洛克菲勒、巴菲特、海涅等一批伟人和名人,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的骄人成就,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 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

    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

    从古到今,正是这些伟大的人物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的进步。阅读他们的成长故事,有益于我们熟悉历史,认识社会,懂得道理,明白人生。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汲取激励人心,催人上进的力量。他们成功的人生之路,能够激发我们更高的人生追求。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教训,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
  • 礼仪金说4:公关礼仪

    礼仪金说4:公关礼仪

    进入21世纪,公关礼仪在企业的公共关系、形象宣传、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 星痕月破

    星痕月破

    欲上青天览明月,岂能不登楼。练武一途,是慢慢求索,是高处不胜寒。
  • 失落之渊

    失落之渊

    一次奇幻的梦境之旅,诡异的秋湖山之行,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莫名消失的二叔,性情大变的欧阳,让事情的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但就在一切陷入迷茫的时候,一个人的突然出现,改变了故事的发展。
  • 公子爱,红颜魅天下

    公子爱,红颜魅天下

    她爱他,用尽生命,他爱她,用尽真情,她付出了似水年华,他拿出了所有眷恋,可这昙花一现的爱情,美则美矣,却伤人伤心。“陌炎枫,我爱你,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好处,这三天就是我的一辈子。”“夙妖黎,我爱你,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好处,这三天就是我一生所有。”
  • 师父个个太绝色

    师父个个太绝色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个陌生男人压在身下,反射性的便一脚将人踹飞了出去。姐的便宜也敢占!当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女保镖穿越到一个废材大小姐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修灵术,习剑法,拜神山圣君为师,只是这学艺之路好像……雾气氤氲的温泉池内“小鹿,进来给为师搓搓背。”“大师父,这种粗活怎么能让徒儿来做呢?更何况男男授受不亲……”“嗯?”“是!这种粗活当然是徒儿做了!”【特别注明:此文主角性别为→_→女。】
  • 权力潜规则

    权力潜规则

    《史记》是个文学宝库。既有小说式的铺述,又有散文式的抒怀;既有一气呵成的大篇,又有老健简明的短章;既有诡育种旖旎的隐喻,又有慷慨激昂的直陈。笔致婉丽,准天之极。《史记》是中国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上自炎黄,下至汉武,是中国文化的发韧期。司马迁选择了一两百个侧面勾其大概,勾勒得系次井然,条分缕析,淋漓跌宕,机势沛然。本书是对《史记》的解读以及对那段历史的思考。作者借用司马迁提供的史料(只取“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表达了对那段历史的个人理解。譬如对中国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国民性的探寻,对中国早期历史形成之迹的揭示等等。
  • 三国志(上)

    三国志(上)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 鱼游

    鱼游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一个逆旅者,溯流而上的故事,这是一条鱼跳出光阴的长河的故事!
  • 难相见易相别

    难相见易相别

    他是名门之后,轮回一世,只为再次寻回她的爱……曾经,他许下一诺,让巫师帮他实现,当他倾其所有,换来的却是阴谋与背叛。她前生是贵族千金,为了爱他,忍受他的冷落与背叛,历尽奸人陷害和无尽的孤独,最后含恨而去……当宿命再次降临他们身上,是否有爱就可战胜一切?当前世的妻和今生的她只能有一个可以活,他又会如何选择?有些执念并不是因为爱……
  • 萌:倾城菲菲

    萌:倾城菲菲

    微笑初,伤落幕,断断续续,重重叠叠。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发神经的某人)
  • 快穿之半醉半浮生

    快穿之半醉半浮生

    大改中,原章节逻辑不通处当笑话看就行。改完后才会重新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