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尾涂中”反映了庄子超越名利,返归自然的人生态度。魏晋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先官后隐的田园隐士。
译文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不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
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原文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过之,仰视而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活学活用
接受命运,随遇而安
人从出生开始就受到了自然、社会的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自然和社会环境是无法抗拒的,必须顺从和适应它,否则就会使人遭到不幸和痛苦。庄子把这些必然到来的东西叫做“命”。面对命运的安排,我们只有顺其自然的生活,报怨的悲哀都是没有用的。
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告诉信者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毕。”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毕。”
禅师:“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者:“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说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为人之贵,是尽量培养自己的才智与力量,不断努力;但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成败均非一己之力所能定,所以成功与失败,在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都没有什么好挂怀的,应能够宽容宁静甚至愉快地接受。
返归大道,通达权变
外部环境是随时都在变化着的,你不可能要求世界来适应自己。因此,为了不被淘汰,你就必须注意改变自己,要让自己如同水一般,装在任何形状的容器都可以。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一个国王有两个儿子,当他们长大成人时,国王决定把王位交给他们其中的一个。于是国王把两个儿子带到野外,让他们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然后指着离他们等距离的一座山峰说:看,那就是王冠山,你们俩在这里等候,看那个山向谁走来,谁就是国王。大儿子虽然很希望得到王位,但他很听父亲的话,在那里等着王冠山向他走来,而小儿子也是如此,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儿子仍在等候,而小儿子却突然向王冠山跑去,等大儿子也想有所行动时,小儿子到了山顶。国王把他们叫到身边,他问大儿子:你为什么在那里傻等?大儿子说:我在等着王冠山向我走来,如果它是我的就一定会向我走来。而小儿子就回答说:如果山不向我走来,那么我就向山走去。国王微笑着点点头,将王位传给了小儿子。
在我们的一生中,许多成功的机会就像那王冠山一样离我们每个人一样遥远,但很多人都像故事中的大儿子一样在那里等待,认为不是我的就不会属于我,但小儿子说的对:“如果山不向我走来,那么我就向山走去”。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开始,就是改变我们的心态。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经历过种种的尝试。我们曾想改变世界,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为什么不改变自己呢。以世界的博大和纷繁,要去改变它当然是自不量力,但以一己之力去改变自我,却是责无旁贷。以前许多我认为十分出色的人,在奋斗中都失败了,我百思不得其解,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他们找错了努力的方向,他们首先要改变的不是世界,不是他人,而是他们自己。事实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标准去改变自己,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会真正得到改变了。
万物为一,不要自大
举凡小草和大树,丑陋的东施和美丽的西施,以及一切稀奇古怪、变化莫测的事物和人事现象,从人世间的大道来讲,都可以通融为“一”。也就是说,现象复杂纷繁,看起来多姿多彩,议论起来各个不一,确确实实是不同的,但它们却又遵守造物主统一规律而存在。在社会人生上许多现象、许多是非,它们也归于人生在世必然发生的种种情态。
立身处世,地位尊贵和地位卑下,实际也是同一的。这里尊卑、高下只是一种世俗的、甚至是无知的评价。
人的地位有高低,工作有不同,无论做工务农,或者行商坐贾、做官坐府,都是为了生存。生存既是为了自己衣食住行,也是为了社会存在与发展。所以各种行业、各种营生在生存这一根本问题上是通而为一的。
既然人生没有高下尊卑,所以自食其力的生存手段也无高下荣辱比较的必要。春秋战国时的范蠡,先是帮助越王打败吴国,而最后只身逃走去做生意,成为名扬千古的大富翁“陶朱公”。
庄子认为,世间万物,无论是成全还是毁坏,尊贵与卑贱都是可以复归于一的。所以智者从不会让别人的评价影响自己。
人自身所站立的角度跟自己的环境、背景、阅历和见解有关,层次越高,站立的角度也就越广阔崇高,看到的范围也就越加广大全面,认识到的事物也就越加准确,把握到的真理也就越加真实。相反,人类只能被囚禁在自己的狭小圈子里,被自己的自私和欲望、自大和狂妄所毁灭。
为了把观点的观点说清楚,他举例说,河伯的广阔的确超过了千百溪水,可以使他自己志得意满,但是一旦看见了海若的广大而谦虚,就自惭形秽而无地自容了。人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去审视天下万物,不能够把自己当做天地万物中的一个点去反省和观照,所以认识不了真理。正是河伯说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井蛙不可以谈论大海,夏虫不可以谈论冰冻,曲土不可以谈论大道,就因为受到了自己角度的狭隘限制,不可能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海若能够从宇宙天地的角度来反观自己,得到的结论是,自己在天地之中仅仅是大山里的一株小树、一块小石,而中国在海内只是大仓库里的一粒米,人类在万物之中只是马身上的一根毫毛。那么人类所争夺战斗的那些名利权位,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类只有站到自己的身外去看问题,站在宇宙天地的角度去看自己,那么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生与死、大与小、精与粗等等的分别了。真正的人因为无己无人,无物无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行为起来有益于人,但却不是为了仁义,虽然他不图利益,但也不轻视那些苦力,他不争夺货物财富,但也不赞美谦让廉洁,他遇事不会借助人力,但也不会事事靠己,也不鄙视贪污,他的行为与人不一样,但却不是故意做的。世界上的名利地位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刑罚耻辱对他来说形同虚设。一句话,他是自在的人,对一切人为的因素都已无动于衷。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大道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没有任何贵贱之分,都是一样的;只是从万物各自的角度看,都认为自己是最宝贵的而他物是最微贱的,然而再从世俗人情的角度看,说贵说贱都是他人的感觉和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决不会自己说贵就贵,说贱就贱的,反过来说,决不会别人说自己贵就贵,说自己贱就贱。所以,人类只有像那大道一样,无贵无贱,才是真正潇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