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5100000020

第20章 纪念《文艺报》创刊60周年(7)

1982年至1983年间,为编辑《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我与王元化先生有过不少通信。翻检书箧,他给我的信件,保留下来的还有八封之多。这些信札里记录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冯牧、阎纲和我三人编辑《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时的一些情况。而作为《文艺报》工作人员的我们所主编的那套文学评论丛书,至少体现了八十年代版的《文艺报》主持者们的一种时代思想和文学理念。

八十年代版的《文艺报》、或曰新时期版的《文艺报》,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其历史功过、成败得失、是非曲直,留待后人评说。但我坚信,当年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恢复和坚持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文学为人民代言,倾吐人民的心声;在文学理念上,要树立评论与创作是文学双翼的新格局。评论要有独立的品格和地位,既不再是“哨兵”,不是站在创作的头上发号施令、指手画脚,也决不是寄生的“木耳”,不是创作的附庸。为此,除了日常的约稿编辑工作外,我们还筹划编辑作家作品选集、举办评奖选优、举办读书班培训评论队伍、编辑评论丛书等,梳理和总结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经验,以期作为办刊、推动文学运动的辅助。我们编辑了《文学:回忆与思考[1949-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收录了62位作家写的创作经验类的文章,可以认为是1949年至1979年这三十年文学创作经验的一个总结;《女作家作品选》(上中下卷,花城出版社1980年至1982年出版),选录了72位女作家的代表作,大致可以窥见此前中国女作家的阵容和创作概貌。启动了中篇小说评奖并出版了《1977-1980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1980-1982年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出版)。

接下来,我们计划编一套包括健在的、有成就、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家的丛书,以展现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成就、总结文学理论批评的经验。1982年5月前后,我的这一构想,得到了同事兼评论家阎纲和主编冯牧的赞同,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袁琦的大力支持。于是,我和阎纲共同拟订了老一辈评论家的约稿名单和中年评论家的约稿名单。第一步是先出老评论家的选集。老评论家是:罗荪、冯牧、王元化、荒煤、胡采、萧殷、洁泯、黄秋耘、朱寨,共九人。这个约稿名单定下来后,由我起草了一份稿约,我们俩人分别与作者联系,写信和致送稿约。按分工,王元化是我的约稿对象,我给他发了一封约稿信函。

认识王元化,记得是1979年8月11日,在上海巨鹿路675号《上海文学》编辑部。那次见面,在场的,有编辑部的李子云、周介人,还有吴强、罗竹风、王元化。王元化是我十分崇敬的文学理论家。前一天,我们刚刚在上海友谊剧院听取了陈沂对上海市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创作座谈会与会人员的讲话。对他的讲话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又恰逢某权威期刊的柯某到上海来,全面肯定和强调坚持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说:台湾选了我们20篇作品,要给每位作者5000元奖金,相当于大陆一人五年的生活费,我们不能被敌人利用!他的谈话,自然也就成了我们这次见面的话题。王元化针对柯某的话说:“二战中,苏联剧作家柯涅楚克写了一个剧本《前线》,希特勒大演而特演,斯大林也给予肯定。不能认为敌人肯定,我们就要反对!”王元化的这番话铿锵有声,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次会面后,吴强邀请我到梅龙镇酒店去吃午餐,其他人作陪,席间大家的话题很广泛,谈得很是投机。

王元化收到我的约稿信后,给我回信称:

锡诚同志:

手书奉悉。

承嘱编选一本文学评论辑(集),编入您几位编辑的《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自当从命。七月底前我可将编好拙作送上请您几位审定。在编选拙文时,我当尽量遵照来函所示各要点,可能未编入集内的新作会多些,也许将超过1/3。

本年第三季度我原定将“四人帮”粉碎后之新作交上海文艺(出版社),其中包括古典文论研究及美学论文等。其中也可能选入一些文学评论性文章,但此书将于明年第四季度才可出版。不知您对此事有无意见。盼示。

又同此函同时邮挂寄拙作《向着真实》一本,请批评指正。

匆此即颂

撰安

王元化(1982年5月)二十七日

在收到他的这封回信的同时,也收到了他寄赠的新版《向着真实》(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出版)一书。此《向着真实》是三十年前署名方典的《向着真实》(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出版)的再版。如《改版说明》所说,这本书是他的“一个历史阶段所写的论文选集”,虽然改版时作了些增删,却保留着《向着真实》这个书名,也仍然坚持几十年来一贯的文学理念,即:“‘写出真实来!’斯大林同志说的这句话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文艺上的许多错误,不正是因为忘了它才滋生蔓延起来的吗?那么,坚持现实主义,向着真实努力,这是必要的。”这本书对于了解和研究王元化的文艺思想,很有价值。所以,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它。他在信里所说的已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那本书稿,就是后来他赠阅的《文学沉思录》。

晚些时候,天气转暖,王元化便上了黄山。在山上休养期间,到7月中旬他已经编完了我嘱编之《王元化文学评论选》书稿,并从黄山直接寄给了我。然后他就回了上海。发自上海的电报说:“刘锡诚同志:在黄山寄上拙稿,收到盼复。我已回沪。王元化1982年7月20日。”收到他的书稿后,我立即给他发了一封电报,告知书稿已妥收无误。7月24日,他又从上海寄来一信:

锡诚同志:

来电奉悉。我很想知道您几位对拙稿的意见,望不吝赐教。我不知“丛书”的要求和出版时期(原说年内,不知有无改变),也不知每本书的书名是否是××论文选之类。这些方面您倘能于便中示知一二,则感甚!前经孔周、敬东同志约稿,近又得罗荪同志来函嘱向《文艺报》投稿。听说您现在负责编务。我曾回信罗荪同志,说倘拙稿序言可用,就请编辑部审阅裁酌。您是“丛书”主编人之一,如序称什么集名序(倘有统一名称就用统一名称,如无统一名称就用《论文选集》序为题名),主编中是否有主副之分等,均望改定。

我九月间要来京开会(参加十二大),届时当可把晤。请向编辑部诸位问候。

匆此

祝好

王元化(1982年7月)二十四日

他在此信中所提的几个问题,如丛书名、书名、大致出版日期、以及序言先期在《文艺报》发表等,我即向冯牧作了汇报和请示,然后把商讨的意见写信告诉了他,请他释念。

锡诚同志:

手书奉悉。承将“丛书”诸事见告,并为拙稿与冯牧同志洽谈,诸多费心,感激无量。拙着倘能年内出书,是所至盼。不过很希望您和冯牧同志(倘他有空)对拙着提出直率的意见,使我可以酌情修订,使质量有所保证。我虽忝列文艺界,也写些东西,但始终是个业余的写者,眼光局于一隅,对于许多情况多不了解,因此在角度上、分寸上、提法上可能有不妥之处,您和冯牧同志倘能拨冗指出缺点及如何修改,则对我帮助极大。至于拙序倘《文艺报》可用,就投《文艺报》。希能复制二份,一交《文艺报》,一给我存底。再者《文艺报》倘能早日将校样打出见寄,则最好。拙序中对“丛书”主编及副主编说法倘不确(如未分主副),请您修改。又,文末写于黄山听涛居,在听涛居上加“人字瀑下”四字。现以这些琐事相烦相扰,甚觉抱歉,让我在此先向您致谢!

请向编辑部诸位同志一一问候。

专此即颂

编安

王元化手上(1982年)八一晚

锡诚同志:

昨奉一函,谅已先此达览。

再有一事奉恳,即拙序中在两句诗下,烦代为修改如下:

“我不想为自己掩饰,这是‘由于渴望工作却不能工作而流露出来的’一种颓唐情绪,自然不足为训。”

一再相烦,感激无量。

匆此

祝好

王元化(1982年)八月二日

王元化是一个受过磨难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他为《王元化文学评论选》写的《前言》,是一篇信念坚定而文风犀利的好文章,读之,不难见出他对于多年来失去工作的权利和时间而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惆怅。他要我代为修正的这句话是:“我不想为自己掩饰,这是由

于渴望工作却不能工作而流露出来的一种颓唐情绪,自然不足为训……”在这句话的前面,他略述了他在心灵上无法忘怀的那段前尘往事:“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我曾写了一首七律送给一位和我共遭磨难如今已故的友人,借以抒吐当时的抑悒情怀。我从来没有作过诗,今后大概也不会再作了。其中有两句是:‘豪情都作断肠梦,岁月渐催鬓发斑。心事茫茫谁堪诉,问君更得几时还?’”

接下来,他以“欢欣”的语言表达新的时代和形势下“理性再觉醒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给他带来的喜悦。有他的老友、我们的第二主编罗荪约稿在先,现在又有他本人的要求,由我执行,把他的这篇序言安排在《文艺报》上发表了。在书稿编辑过程中,我和阎纲都通读了一遍,我又给他回了一信,并向他索要一帧可以用于扉页的照片。他在回信里说:

锡诚同志:

十九日惠寄大札已收到。

弟甚少拍摄照片,近年所拍摄的多系与人合影,恐不适用,再有工作证照片,更不合适。今检出过去所摄生活照一帧,光线较暗,不知可用否?倘勉强可用,望即用这一张。现随函奉上。拙稿经你和阎纲同志阅过,倘觉其中有欠妥之处,望不客气,予以斧正。现“丛书”即可发付出版社六七本,您等工作效率极高,令人钦佩。又拙稿有二处,望代改正。一,《关于文艺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关于毛主席、少奇同志称呼,仍照原稿未改正的字样恢复过来。二,《文学与真实》的题名请改为《对文学与真实的思考》。诸多费神,感激无量。

匆此

祝好

王元化(1982年)八月二十二日

弟不日即将来京。请问候《文艺报》各位同志。

序言决定安排在《文艺报》发表,校样很快就出来并遵嘱寄给了他。下面的一札,就是他审阅校样后的回信。

锡诚同志:

校样已改定。奉上,收到后请赐一简短回音,以免悬念。拙照不日寄上。

匆此

祝好

王元化(1982年9月)十四日

由陈望衡担任责编的《王元化文学评论选》,自1982年7月底交稿,半年的时间,便于1983年3月出版了。收到样书后,我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文集的篇幅不大,总共才13万字,薄薄的一册,分量却并不轻。这本书,和差不多同时出版的《文学沉思录》一起,是王元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历程和思想信念的记录。元化自己也还算满意。我保留下来他于1983年5月23日写给我的一封信:

锡诚同志:

久未见面,近来忙不?念念。

选集已出,谅已见到。弟另有一集《文学沉思录》,为六年来结集,将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不日即可问世,出书后当寄奉给兄及《文艺报》诸同志叱正。

兹有一事奉恳,即华师大张德林同志(副教授),《文艺理论研究》责任编辑,是解放初我在复旦教书时的学生,他写了不少文艺论文,有一定成就。不知可将他论文编入中青年当代评论家选集丛书中否?现附上他近年所写论文目录一份,请兄与冯牧、阎纲同志酌裁,尚希赐复为感。

匆匆不尽。请问候《文艺报》编辑部诸位朋友。

即颂

撰安

王元化手上五月二十三日夜

张着倘蒙采用,请与他直接联系: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

经我们的手,《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第一辑推出了九位老一辈评论家。无庸讳言,这九位评论家的选定,体现了我们的取舍标准和眼光;别的人来选,会有另外的取舍标准和眼光。第二辑是中年评论家。计有:李希凡、王春元、张炯、顾骧、潘旭澜、陈辽、王愚、陈丹晨、缪俊杰、谢冕、李元洛等11人。作为主编,阎纲和我,都不加入这套丛书。老阎的《小说论集》(1982)和我的《小说创作漫评》(1981),作为单行本,由同一出版社另行出版。王元化提议的张德林,固然是当时崭露头角的优秀中年评论家之一,但考虑到这套丛书还要继续编下去,故而第二辑暂未列入。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于1982年5月启动,1983年3月第一种出版,1986年4月出版最后一种,前后经历了四年时间,一共出版了20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文学评论丛书及其历史作用,在建国五十年前后出版的文学史上,已为几位文学史家所关注和首肯。所惜者,在出版了两辑之后,由于人事的变动和情况的变化,未能再继续下去。被誉为“老黄牛”的黄起衰,责编张永如、唐维安、萧汉初诸公,功不可没。大约十年后,由前辈评论家荒煤和冯牧联名主编了一套《文学评论家丛书》16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选入了好几位青年评论家。那已是后话了。

由阎纲执笔撰写的《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的序言里说的一段话:“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的文学,不但由那个时期或那个时代的作家为标帜,而且以那个时期或那个时代的评论家为标帜。出现一个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和出现一个伟大的作家,对于文学史来说,意义同等重要。”这是我们的文学理念和文学宣言。现在,在纪念《文艺报》创刊六十年的今天,冯牧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我也还这么坚信。只是,似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坛,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局面,或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格局。

原载2009年9月26日

文艺报的简易楼房

贺绍俊

二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来到文艺报社。沙滩北街2号,门口还有解放军战士荷枪守卫,顿时感觉到我去的地方将是一个多么威严的部门。没想到绕过那幢高大的红楼,来到一座简易楼房前,看到了墙上钉着的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文艺报》编辑部”几个红字,这与我进大院时留下的威严印象相距太远。但很快的,我就适应了这座简易楼房,并且慢慢发现这是一座不简单的简易楼房。我在这座简易楼房工作了四年多,直至文艺报社搬迁到文联大楼。当我准备为《文艺报》创刊六十周年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座简易楼房,因为这座简易楼房在我心目中就像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文艺报》的传统和品质。

简易楼房的确很简陋。它夏天酷热,太阳把薄薄的墙板烤得发烫;冬天寒冷,北风从四面八方的缝隙里钻进来。但人们习惯了这一切。无论是烈日下,还是在寒风里,照旧将贴着墙外的楼梯踩得咚咚响。

简易楼房里充满着亲情与友爱。在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概念,不论是主编或主任还是普通编辑或司机,都是相互间老某或小某之称。进了每一个房间,都是一张张和善的笑脸,亲切地叫一声“小贺”。从此,小贺的称呼伴随我在文艺报社的二十年,哪怕更年轻的人调进报社,仿佛约定俗成似地仍然叫我小贺。不是老师,更不是主任、贺总之类的叫法,折射出文艺报社难得的平等友爱的氛围。因此我喜欢“小贺”的称呼,当我遇到文艺报社的老同事,一声小贺的呼喊,会让我怦然心动。

同类推荐
  • 高高的白杨

    高高的白杨

    本书是小小说,作者用自己平实的笔触为读者勾描了一幅社会百态图。内容涉及校园、职场、情感等多个领域,共九十余篇,读后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可以开阔视野,认识社会,给自己的写作以及日常生活带来帮助,是本值得一读的课外读物。
  • 我们,江湖未有期

    我们,江湖未有期

    12位江湖“萌友”,13篇热血江湖故事,他们潇洒自由,他们友善亲切,他们是生活在北京上海的友人,浪迹在丽江西藏的过客,求学在美国巴西的浪子,还有定居在遥远地方的江湖人,他们每个故事都无可替代,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冒险。
  • 一个守望者的幸福

    一个守望者的幸福

    这里的文字就像水,那么静静地流淌着,把前尘往事都叫到跟前,与你促膝谈心。她给你备好了月亮,备好了星光,甚至备好了手帕,让你疲惫的时候得到依靠,让你困惑的时候得到指引,让你哭泣的时候得到慰藉。
  • 水样的春愁:郁达夫散文

    水样的春愁:郁达夫散文

    这里,有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这里,有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这里,有最具有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这里,有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如果你正青春,或者你曾经青春,《郁达夫散文》你怎能错过!郁达夫散文的思想倾向,确实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他对于旧中国那种阴暗发霉的生活,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愤懑情绪,用一种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心态,大声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
  •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会是些什么样感动人的故事呢?
热门推荐
  • 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荷塘月色

    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荷塘月色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仙师别动,劫个色

    仙师别动,劫个色

    大婚前夕“被”捉奸在床,横遭陷害身中奇毒,须在月圆之夜与男子阴阳调和九十九次方可活命,否则便七窍流血经精元碎裂而亡。穿越而来的二十一世纪少女为了活命被迫走上了诱男之路,上灵山拜仙师,谁知美男各个都是高岭之花,只可远观难以亵玩。
  • 命运卡牌之死神少年

    命运卡牌之死神少年

    冥冥之中,被死神命运承载的14岁少年欧阳辉,为了他的强者之路,踏上了征程!一路上尽管无比危险,总是在死亡线上徘徊,也不曾放弃!他相信命运失踪在他的手里。在这路上,他从一个中学生开始蜕变,为了死神的仇恨,带着一股赤血闯维度空间,战恶霸,英雄救美,为死神报仇,一战方休,最终屹立在宇宙的巅峰!
  • 异世十二族

    异世十二族

    野性小丫头、清纯小霸道美女、冷美人、御姐美人、表妹、邻家小妹、魔族神秘性感女孩、王族个性女孩、金族傲娇大小姐……看不尽的妹子!看光十七怎样一边将自己弱小的家族光族(排位86)带入强大的12族之列、抗击魔兽,一边怎样周旋于各色美女之间......
  • 因她有三年

    因她有三年

    主人公应为一次被人打,而受益匪浅。证明了丑小鸭变成百天鹅滴,嘻嘻(咳咳,主人公是男滴)。
  • 幸好错过了你

    幸好错过了你

    当初年少遇见你,也曾刻骨铭心的爱过,伤的体无完肤之后,型号,错过了你。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才不辜负我们;在最苍老的时光遗忘你,才能让我们幸福的生活下去。致,我曾爱过的你。
  • 独听荒鸡

    独听荒鸡

    金城三界魔头白先生是个白骨精,在阴阳两界都拥有巨大的势力,在人世是金城隍庙管委会副主任,他企图为自己修建一个真正的人的肉身,从妖邪变成真神,获得金城城隍之位,从而真正控制金城三界。从此一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生存与死亡、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较量在白先生与失学少年丑旦等人之间展开了……
  • 来自地狱的请柬

    来自地狱的请柬

    这是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本小说主人公赵达因为一封特别的请柬展开了一段离奇的冒险。想要知道更多的话,就和我们的主人公一起开始冒险吧。
  • 无尽苍宇

    无尽苍宇

    作者吼道:前期的苦逼,是为了以后完美的装逼,开头屌丝,是为了将来逆袭各种白富美,哈哈哈!!有仇一定会报、有美人肯定要抱、有敌人必须得爆!众读者:滚蛋......作者弱弱的道:这是一个丹师主宰天地的世界,一个以丹为武,借丹喻道的世界。丹师下可炼金石草木,上可炼大陆星辰,而至强者更是能转阴阳、逆生死,无物不炼,无所不能!大陆之上强者为尊、男尊女卑、等级森严,一个大千世界随着少年的来临缓缓展开......
  • 横扫五洲

    横扫五洲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共工祝融大战,共工不敌怒撞不周仙山,从而引发山洪地裂,大地从回混沌时期,不知明的怪物从洪水中走向大地开始屠戮人间,女娲连同各路天神将其镇压,但妖兽却源源不绝,女娲舍身补天联合众天神修复天维之力,从此天地隔绝。没过多久潜伏在山中的妖兽又伺机出动,大地又被染成一片红色,就在此刻,天空中突然出现一声龙吟,随后更出现一条身长百丈的金色巨龙,巨龙杀入妖兽中与其对战七天七夜,后飘落山上化为一名翩翩少年,少年双手同时放出五种神器,将妖兽镇压并将大地分为五块,这就是如今的人龙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