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个大型海鲜企业——海鲜市场和餐馆。它的广告牌只有一句话:“海里游的,这儿都有”。大到鲸鱼身上的每一可食部位,小到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富有营养的浮游生物,应有尽有。至于龙虾、鲍鱼、梅花参等更是常品,随时可以买到。广告牌所说的似乎不太可能。
怎样才能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呢?那就是去掉惰性,不惜重金,不吝时间与精力,到世界各渔业公司组织货源。一次,一位客人要吃新加坡活的壳鱼,海鲜公司闻讯立即行动,派人用特殊鱼网到特定海域打捞,鱼网出水前一刹那,用特殊吸管连鱼带水一起装入一特殊容器,并用专车送到机场,等待的专机立即起飞。在飞机上,还要保证适当温度的海水、适量的氧气供应。到达目的地,又有专车抢运,保证客人得以尝鲜。
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是被胆怯束缚,打破了胆怯,许多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
一个成功者的一生,必定是一个与风险拼搏的一生,除非不干事业,干事业则必有风险。
松下幸之助发迹之前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学徒。他不屈服于命运,将小小的客厅改为作坊,把积攒的全部家当97美元全部用来制造电器插座。几次试验的失败,竟把老本全部用光。松下又把结婚时购置的衣物送入当铺,终于渡过难关,发明出第一项新产品——20双插座接合器,从此走上了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如果松下当初胆怯了,不敢冒倾家荡产之险,就不可能有20年以后的松下公司。变不可能为可能必须要承担风险,拼搏人生。
从创新的角度看,你的工作风险较大;从竞争的角度看,你的工作反而风险较小,因为无人与你竞争。在发明创造和市场营销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正是在上述各战例中起作用的因素——未预料性。所以,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你不妨试试。
四、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很多人对这个题目感到很奇怪:这个问题还用强调吗?我们当然是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含义,或者说他们并不是真正在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
我们不妨看看一向以头脑竞争激烈着称的商界的例子:很多商界名人会自嘲(也很得意)地说:“如果没有秘书和助理在身边,我都不知道怎样处理旅行中的琐事”。这当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大人物可以不做小事情。但不自觉地,这种惰性可能会蔓延到头脑上。而这种惰性或无能比较隐蔽,因为老板们要面对的“战略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一时看不出他的想法只是拍拍脑袋,毫无新意和深刻可言,还是煞费苦心、独辟蹊径的高明之选。但是这种惰性或无能还是有明显的症状。比如,有些人肯出钱引进“外脑”,但对咨询公司要么奉若神明,要么贬低得一钱不值,走向两个极端。这说明这样的企业领导人根本没有“以我为主”吸纳别人的经验和智慧,而寄希望于别人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在战略选择上往往是“随大流”,投资“一窝蜂”,这样的经营者显然没有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这种“思考”的结果只能是企业投资的不理性和效率低下。
测测你的思考力:
1.法庭正在审理一起间谍案,涉嫌的有3个人A、B、C。已经调查清楚了,3人中有一个总是说真话,另一个老是在撒谎,而第三个是间谍,他时而说真话,时而说假话。法庭的目的是找出那个间谍来。
在审理过程中,让A、B、C依次提供证词,并且每个人都必须指出,另外两个人中的一个是什么样的人。A的口供是下面两个中的一个:C——撒谎者,C——间谍。但我们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个;B的口供是下面3个中的一个:A——撒谎者,A——总说真话的人,A——间谍。但我们也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句;C的口供是3个中的一个:B——撒谎者,B——总说真话的人,B——间谍。同样,我们还是没弄明白,哪一句是他说的。根据A、B、C的供词,法庭查明了谁是间谍,并依法给他判了刑。
到底3个人中哪个是间谍呢?
2.有一天,天已擦黑。一位富家老太太提了个包袱在路上行走。突然,从路边的小树林里蹿出一条黑影,抢了老太太的包袱就跑。老太太摔倒了,一时爬不起来,就坐在地上又哭又喊。
正巧有个赶路的小伙子,听到喊声,立即速跑过来,问明了情况后,朝黑影逃跑的方向追去。不大一会儿,就把那个盗贼抓了回来。
谁知那个劫贼竟反咬一口,诬赖过路的小伙子是贼。当时天色黑蒙蒙的,老太太没看清他们的面孔,其他人自然就更难以分清谁是谁非了。于是,巡逻的士兵只好将他俩和富家老太太一起送进了法庭。
法官问明了情况,说:“谁是谁非很容易分清楚,叫他们两个人赛跑,先跑出城门的就不是贼。”
不大一会儿,他俩跑完又回到官府。法官非常严厉地对那个后跑出城门的人说:“你明明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还要诬赖别人?”
没想到那个贼坚决不承认。
法官说:“你们可以当场比一比武术,谁输了谁就是真正的贼。”接下来对左右的官员以及其他所有在场的人说出了他如此判案的道理。
大家听了,都不由得佩服起法官的智谋来。那个劫贼知道无法再抵赖,只好承认了抢劫老太太的罪行。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法官大人如此判案的道理何在吗?
3.普拉弗金城的居民总是说真话,而与之毗邻的克里弗金城的居民总是在骗人。有一次,一位外来的游客遇见了3个当地的居民A、B、C。其中有一个是普拉弗金城的人,两个是克里弗金城的。“您从哪儿来?”游客问居民A,A回答的声音很小,游客没有听清他的话。就问B和C:“他对我说的是什么?” B和C说:“他说,他是克里弗金城的人。”
您能从这段对话中判明A、B、C分别住在哪里吗?
4.A
为了证明他们中间谁更聪明一点,3个聪明人争吵不休。一个偶然路过的人向他们提议,通过一次智力测验来判定高低。结果使这场争论有了分晓。
“你们都看着我,”他说,“这里有5顶帽子,3顶黑的,两顶白的。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说着他给每个人戴上一顶黑帽子,而把两顶白帽子藏到口袋里去。
“现在睁开眼睛吧。”过路人说,“谁能猜出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那他就有权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
聪明人都久久地呆坐着,你看我,我看他……最后其中的一个喊了起来:“我戴的是黑帽子。”
他到底是怎样猜出来的呢?
B
由于夏日的酷热,加上争论不休,3个聪明人都感到疲倦了。他们躺下来打算稍微休息一下,但是马上就睡着了。当他们熟睡的时候,几个爱开玩笑的人用木炭把他们的脸都涂得乌黑。等他们醒来相互一看,都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但是谁也没有彻底察觉到这一点,因为每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互相取笑呢。
突然其中的一个聪明人不再笑了,因为他推想了出来,自己的脸也是黑的。他究竟是怎样推测出来的呢?
5.红、蓝、黄、白、紫5种颜色的珠子各一颗,都用纸包着,摆在桌上。有甲、乙、丙、丁、戊5个人猜纸包里的珠子的颜色,每人限猜两包。 甲猜:第二包是紫的,第三包是黄的;乙猜:第二包是蓝的,第四包是红的;丙猜:第一包是红的,第五包是白的;丁猜:第三包是蓝的,第四包是白的;戊猜:第二包是黄的,第五包是紫的。 猜完后打开纸包一看,每人都猜对了一种,并且每包都有一个人猜对。 请你也猜一猜,他们各猜中哪一种颜色的珠子?
思考题答案:
1.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A的供词是,C——撒谎者,或者 C——间谍。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种可能性。
可能性1:
A供认,C——撒谎者。现在往下推就又存在着3种可能的情况,这些说法都要由B的供词内容来决定。
第一种情况: B说,A——总说真话的人。那么,就可以这样推理:
如果A是诚实的人,C就是撒谎者,因为A说C是撒谎者。所以,B是间谍;如果A是撒谎者,证明B说了假话。这表明,B是间谍,而C是诚实的人。
因此,产生了下列3种说法:
a.A是诚实的人,B是间谍,C是撒谎者;
b.A是撒谎者,B是间谍,C是诚实人;
c.A是间谍,B是撒谎者,C是诚实的人。
现在假定,C说B是间谍,那么a和c就被排除了,只有说法b能使法官断定,B是间谍。
假定C说B是诚实的人,那么只有说法a能使法官给b治罪。
假定C说B是撒谎者,那么只能排除说法b,法官左右为难,究竟是a还是c可靠,也就不能断定,A与B中谁是间谍,所以不能给任何人判罪。因此,C没有说B是撒谎者。
这样在情况1中,法官只审判B。
第二种情况: B说,A是间谍。这很容易就可以证明,只有下列的说法是可能的:
a.A是诚实的人,B是间谍,C是撒谎者。
b.A是撒谎者,B是间谍,C是诚实的人。
c.A是间谍,B是诚实的人,C是撒谎者。
如果C说B是间谍,那么无论是b还是c都能成立,这样法官不能审判任何人;如果C说B是诚实的人,那么只有a是可能的,法庭应当判的是B;如果C说B是撒谎者,那么a和c说法都能成立,法官没法给谁判罪。因此,C应当说,B是诚实的人。法官因此断定,B是间谍,并给他判刑。
由此可见,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的结果相同,B是被审判者。
第三种情况: B说,A是撒谎者。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4种可能性:
a.A是诚实的人,B是间谍,C是撒谎者;
b.A是撒谎者,B是间谍,C是诚实的人;
c.A是撒谎者,B是诚实的人,C是间谍;
d.A是间谍,B是撒谎者,C是诚实的人。
如果C说B是间谍,无论b 还是c都能成立,法官不能确认罪犯。如果C说B是诚实的人,a和c成立,法官还是不能审判任何人。如果C说B是撒谎者,无论是a还是c或者d都能成立,法官也不能确定谁是间谍。
所以,第三种情况被排除了。我们可以作出结论,或者是第一种情况,或者是第二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法庭审判的是B。
因此,如果是可能性1发生的话(A说,C是撒谎者),B应当是间谍。
可能性2:
现在我们假定, A说C是间谍。可以通过推理证明,必将存在着法庭给A判刑的可能性,也存在着给B判刑的可能性。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先假设,A说C是间谍,那么就存在着法庭审判A的可能性:
假定B说A是诚实的, C说B是撒谎者。
如果A是间谍,B就是撒谎者——他作假证说,A是诚实的人,而C是诚实的人——他正确地指出,B是撒谎者。A(间谍)提供假证说,C是间谍。因此,A、B、C提供上述的证词是可能的,因此,可以断定,A是间谍。
现在如果B是间谍,A应当是撒谎者——根据A的证词,他说C是间谍,而C也应当是撒谎者——根据C的证词,他说B是撒谎者。这是不允许的。如果C是间谍,那么A应当是诚实的人——他正确地指出了,C是间谍,B也应当是诚实的人——他也说对了,A是诚实的人。这同样也是不允许的。所以,A应当是间谍——如果B作证,A是诚实的人,C作证,B是撒谎者。因而,可能被审判者是A。
下面的推理证明,B也可能是间谍:
假定B作证,A是诚实的人,C作证,B是间谍(我们仍然以A和C是间谍为前提)。如果A是间谍,B是撒谎者——他说,A是诚实的人,而C也是撒谎者——他作证,B是间谍。这是不允许的。如果C是间谍,那么A是诚实的人——因为他说了,C是间谍,而B也是诚实的人——他说A是诚实的人。同样,这也是不允许的。但是,假如B是间谍,就不会导致任何矛盾了——A说C是间谍,他是撒谎者,C说B是间谍,他是诚实的人;B也作证,A是诚实的人。由A、B、C能够提供上述的证词,所以法庭审判的是B。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如果A作证说,C是间谍,那么存在着法庭审判A和审判B的可能性,当然不能偏向这两种可能性中的任何一个。
2.如果捉贼的不如贼跑得快,那一定追不上;如果捉贼的武艺不如贼,即使追上了贼,也捉不住贼,既然捉贼的已经把贼捉住,那么跑得慢的、武艺差的,就必然是贼了。一经比赛,什么都清楚了。
3.克里弗金城的居民不会说自己是那个城市的人,B和C对这同一个问题的答复是异口同声的,所以,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克里弗金城。A的回答不是B、C所说的,因此他住在普拉弗金城。
4.
A
这个聪明人是这样推理的:我能看到面前的两顶帽子。假定我头上戴的是白帽子,那么另一个聪明人看到的是一顶白帽子和一顶黑帽子,那么他应该这样推理,如果我戴的是白帽子,第三个人马上就会推出来,他戴的是黑帽子。但是他默不作声,可见我戴的不是白帽子,而是黑帽子。但正因为第二个人没有说这句话,这就是说我戴的也是一顶黑帽子。
B
甲是这样推理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想,自己的脸是干净的。乙相信,自己的脸是干净的,于是引他发笑的是丙弄脏的脸。但是,如果乙看到我的脸是干净的,那么丙的嘲笑就会使他感到惊讶,因为这种情况下,丙没有理由发笑。可是,乙没有露出一点吃惊的神色,这就是说,他一定是这样想的,丙是应当冲我发笑的。所以,我的脸也是黑的。
5.第一包只有丙一人猜是红的,所以肯定是对的。丙猜第一包是红的对了,那他猜第五包是白的就错了;此外,只有戊猜第五包是紫的,所以这也是对的。因此,戊猜中了第五包的颜色,他猜的第二包一定是错的,而第二包又不可能也是紫的,只能是乙猜对了,是蓝的。这样,我们很容易推理出第三包是甲猜对了,是黄的;第四包是丁猜对了,是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