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微软的高级人力资源培训主管给出了解释:
“软件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微软又是一个特别注重工作效率的公司,它需要的人,除了具备基本的软件知识外,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创造力,因为自由创造就是微软的企业精神。”
每个人都可以使自己的公司有所改变,公司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进步,都与个人密切相关。虽然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概念,但是却对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着名的公司都已经认识到发挥员工创造力的重要性。
美国惠普公司创建于1939年,该公司不但以其卓越的业绩跨入全球知名的百家大公司行列,更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与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惠普的创建人比尔·休利特说:“惠普的成功,靠的是‘重视人’的宗旨。就是相信惠普员工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更好。”
在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宣传画册上打着这样醒目的文字:“我们有全美国最出色的驾驶员。”的确是这样,西南航空公司为他们的驾驶员感到十分自豪。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西南航空公司一年内在汽油上的花销大概是3.5亿美元,管理者想尽办法,都无法使这个成本降低。但是西南航空公司的驾驶员们却在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这一成本缩减了10%。因为西南航空公司的每一位驾驶员都知道在机场内如何走近路,他们十分清楚走哪一条滑行跑道最节省时间,正因为每一个飞行员在飞行时都能有意识地主动节省时间,而节省一分钟就意味着节省8美元,这样算下来,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曾经有记者问爱因斯坦:“您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不是因为您充分开发了自己的大脑·”
爱因斯坦答道:“不,我大概只利用了10%的大脑能力。”记者十分震惊,继续问道:“那一般人能利用多少呢·”
“可能4%左右。”爱因斯坦平静地回答道。
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应对自己的创造潜力充满信心,就要唤醒自己心中潜在的创造意识,促使我们由普通人向创造性人格转化,重新重视存在于我们身上的宝贵的创造资源。
有一家小公司,每周都会评出一个“本周最佳创意奖”,虽然奖金不多,但员工因此得到的被重视的感觉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怎么样才能拥有改变公司的力量。首先,你要知道,你拥有无穷的潜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你拥有的智慧与创造力,足可以改变这个公司。伟大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极小的一部分。”人的潜能就如悬浮于海洋上的一座冰山,人们只看到了它露出水面的那隐隐约约的极小一部分,而它绝大的一部分都被海水淹没,被我们忽视。
几年前,英国的报纸传出一则消息,说英国打算取消国家专利局,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所有应该有的东西都已经发明出来了,所以专利局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当然,这个消息更像一个笑话。人的大脑有取之不尽的宝藏,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是在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推动下完成的。人类的每一个发明创造,都可能影响这个世界未来的发展。
创新是不断进取的表现
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突破,也会产生非凡的效果。日本东芝电气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就因为一个不太起眼的创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例。
日本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东芝公司当时的董事长石板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成为浅色,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董事长的重视。
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的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甚至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十万台电扇在几个月之内一销而空。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这个事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就能让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在几个月之内迅速成为畅销品!谁曾想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的其他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有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也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行业惯例使然。
电扇自问世以来就以黑色示人,各厂家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形成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能成为电扇。这样的惯例与常规,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所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在于,它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美国着名管理大师杰弗里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没有创新,企业管理者肯定会毫无作战能力,也根本不会有继续做大的可能。同样的道理,创新是一个员工的立身之本。创新突破常规,能创造机遇,能找到新招。
几年以前,有个人卖一块铜,喊价是28万美元,好奇的记者一打听,方知此人是个艺术家。不过对于一块只值9美元的铜来说,他的价格是个天价。他被请进电视台,讲述了他的道理:一块铜价值9美元,如果制成门柄,价值就增值为21美元;如果制成工艺品,价值就变成300美元;如果制成纪念碑,价值就应该值28万美元。他的创意打动了华尔街的一位金融家,在他的帮助下,那块铜最终制成了一尊优美的塑像--也就是一位成功人士的纪念碑,价值为30万美元。从9美元到30万美元之前的差距,恰恰就是创造力的价格。
奥列佛·温特·怀斯曾经说过:“人的智慧如果滋生为一个新点子时,它就永远超越了它原来的样子,不会恢复本来面目。”
创造力本身并不是奇迹,人人都具备它。但大多数人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这样,自然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新思考,这将是你成功的法宝。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创新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让你拥有无数的梦想,让你渴望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同,鼓励你去尝试做一些事情,从而把一切变得更美妙、更有效、更方便。
无论是产品创新的李彦宏、技术创新的邓中翰,还是模式创新的江南春,营销创新的黄光裕,如今最有“人气”的企业家都离不开两个字--创新,他们所介绍的经验和发表的感慨也都浓缩其中。
在成功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即创新引领他们走向了成功。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创造仍是陌生而神秘的,似乎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熊彼得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曾经责怪爱因斯坦创造了天才的物理学理论,却没有给后人留下他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因而使后人很难向他学习。
其实,创造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各不相同。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创造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已经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人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都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为了使目前已近饱和的牙膏销售量能够再加速增长,某世界着名的牙膏公司的总裁不惜重金悬赏,只要能提出足以令销售量增长的具体方案,该名员工一定会获得高达10万美元的奖金。
业务部全体员工正在绞尽脑汁,在会议桌上提出各式各样的点子,诸如加强广告、更改包装、铺设更多销售网点,甚至于攻击对手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用的地步。而这些陆续提上来的方案,最终都不被总裁所欣赏和采纳。
一天,一位刚进入公司不久的女秘书,在给总裁倒茶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对总裁说:“我想,每个人在清晨赶着上班时,匆忙挤出的牙膏,长度早已固定成为习惯。所以,只要我们将牙膏管的出口加大一点,大约比原口径多40%,挤出来的牙膏重量就多了一倍。这样,原来每个月用一条牙膏的家庭,是不是可能会多用一条呢?”总裁一听,大喜,立刻采用了她的建议。没过多久,公司的销售量就增长了。
由此可见,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某种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的叠加,普通人与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发展的。它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而许多员工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一味地墨守成规,害怕改变,不愿意尝试用新的方法做事。还有的员工认为创新是老板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要做好分内的工作,对得起那份薪水就可以了。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充其量只能作为“垫底”的,让老板放心,但绝不会令老板欣赏。因为在这个以新求胜、以新求发展的世界,员工创新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高低。
谁要抓住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职场上的赢家;谁要拒绝创新的习惯,谁就会永远沦为打工一族。
四川有位豆子大王,他的生意非常红火,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做豆子生意吧!每当豆子滞销时,他分三种办法处理:
(1)让豆子沤成豆瓣,卖豆瓣。如果豆瓣卖不动,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卖不动,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2)将豆子做成豆腐,卖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放几天,改卖臭豆腐;如果还卖不动,让它长毛彻底发酵后,改卖腐乳。
(3)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如果豆芽还滞销,再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再让它长大点,干脆当盆栽卖,命名为“豆蔻年华”,到城市里的各大中小学门口摆摊和到白领公寓区开产品发布会,记住这次卖的是文化而非食品。
如果还卖不动,建议拿到适当的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题目是“豆蔻年华的枯萎”,另外,最好还以旁观者身份给各个报社写几篇文章,说不定同时还可以拿点稿费呢!
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稿费也拿不到,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种下去,灌溉施肥,几个月后,收成豆子,再拿去卖。
豆子大王经过若干次循环,即使没赚到钱,但也不赔钱,反正几个月后,想卖豆子就卖豆子,想做豆腐就做豆腐!
“豆子大王”真的无愧于此称号。创新无止境,让我们大家在工作中都加入创新的队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