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求爱必须以其现实的交往为基础,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的求爱就是现实性的求爱。不过,认识既可以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又可能是双方的相互认识。因此,现实性的求爱又可以分为两种:单一认识基础上的求爱和相互认识基础上的求爱。前者是一方了解或熟悉另一方,而另一方则不了解或熟悉彼一方;后者是相互了解、互相熟悉。这两种求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单一认识基础上的求爱有如单相思一样,多半发生于对风流人物的爱。在一个生活区、一个单位、一个群体中,相对来说,总有一个或几个最出众的、引人注目的尖子人才。尽管这样的名人不一定了解、熟悉别人,但别人却对这样的人有所了解或比较熟悉。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好的、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男生,往往成为女生的进攻对象;而那些比较漂亮的、温柔可爱的女子则容易成为男生盯住的目标。然而,这种进攻或者追求往往很难成功。
首先,一般人对这些名人注意,但名人不一定对一般人有好感。因为有的名人认为一般人配不上自己,不构成互相建立关系的门当户对;有的人则认为对方之所以向自己求爱是因为自己有名气,对方爱的是名气,而不是自己其人。假如有别人代替了自己的名气,对方也许就会去爱别人;或者当自己身败名裂时,对方不一定继续爱自己,鉴于这种看法,名人就会拒绝自己不太了解的人之求爱。
另外,有的名人或许是因为不了解对方,或者是因为自己正春风得意而“目不斜视”,或者是因为另有选择等原因而拒绝对方求爱的。其实这些现象在生活中都是极其平常的,并不足以让人觉得很怪或者不近人情,这一切很正常。
其实,尽管有一些人向名人求爱是因其有名,但有相当多的人则并非如此,他们向名人进攻,决非为其名气所吸引,不是爱其名,而是爱其实。只有因为(她)出众才被了解和认识,名气并不是爱的对象和原因,仅仅只是诱饵,名人是易于被别人了解的。人们广泛地尊重、崇拜、宣传名人,求爱者对其情况可能了如指掌,一旦发现名人的思想本质能与自己构成心理平衡,便去求爱。这种人的爱是永存的,不管其名是否长久,因为追求者爱的不是人的名气,而是有名的人;并且只要是这个人,有无名气依然爱恋不变。但是,即使如此,名人却不一定能理解。
因此,要让求爱成功,必须首先设法让名人了解自己,进而让名人理解自己的爱,这就是恰当而充分的自我表露。把自己的基本特性:内在本质、思想情感、价值、信仰体系巧妙地表露给名人,以便他了解、熟悉自己。
其次,也是主要的,就是使名人确信自己的爱是高尚而不是低俗的。这关键在于正确地对待名人的名气,不是瞎吹乱擂,而是深入了解、客观评价;在其得意时,不去捧场沾光;在其困难时,要主动、热情、真挚地去帮助和支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名人的爱。很多名人爱上一个在众人看来不相称的人,其奥秘就在于此。
绝大多数名人讨厌那种势利型的人,每一个人都只爱自己看来值得爱的人,决不想爱一个奴才。一般来说,关心人、体贴人、贤惠的女子是有名气的男子所喜欢的,而那些庸俗的女子根本不可能成为其爱人,顶多只能充当一时的玩物。明理、刚毅而有志气、不卑不亢的男子正是姑娘们所要寻求的,而那些低三下四、投其所好、胸无大志的男子会使姑娘们退避三舍。每一个人都是喜欢有志者,在这一点上并无二致。
单一认识基础上的求爱失败,求爱者会感到很失望和可惜。因为他失去了一个好的对象,一个值得爱并且已经爱上了的人。自己所爱的得不到是痛苦的,失败者可能会产生自卑感,或者由自省到自强,在日常生活中,二者都存在。这种现象也多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林尼亚就是因为受到一位姑娘的冷落最后才发奋图强有所作为的。
求爱的另一种更为普遍的形式是在相互认识基础上的求爱。在这种情况下,求爱者与被求者之间相互熟悉、有所了解,并有一定的交往基础,甚至还可能有一段友谊。但是,通过了解后双方并不合适,即不能达到心理平衡——至少在被求者看来是这样,或者是出于家庭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以致求爱失败。这种失败,因为有一段交往,容易被误解为失恋,即把求爱前的交往特别是友好的交往等同于初恋,把友谊等同于爱情。这是—种最典型的假失恋,这种假失恋者几乎有失恋者的全部心理和行为表现。
一位在县银行工作舶姑娘,同在外地重点大学读书的中学时同班男同学通信一年后,相互之间均有所了解,并且开始建立亍同志式的友谊。有一天小伙子收到姑娘的求爱信,当时他考虑到双方并不真正、全面了解,时机不成熟,并且大学学习刚一年,因而婉言谢绝了。可是,这位姑娘感到非常苦恼,认为这位大学生欺骗了自己,抛弃了自己,于是就大肆攻击对方。这位姑娘实际上已经视对方拒绝求爱为抛弃自己。然而,每一个人都有爱和求爱的权力与自由,被求者也有白行处理的自由和权力:既可以接受和回报,也可以拒绝。
事实上,求爱失败并不真的是失恋,求爱只是建立恋爱关系的起点,在这时还根本没有恋爱,甚至没有沟通,怎么可能失恋呢?
因而,失败者的失恋感觉乃是一种错觉:把一般的异性交往等同于初恋;把友谊、异性间同志式关系等同于爱情;把拒绝求爱等同于抛弃爱人。这几个等式是以认同作用为契机建立起来韵。这种行为因为自己心中爱对方,并且也希望对方回报自己的爱。因此,就会把对方对自己非爱的但是友好的言行认作为爱的举动。于是,就满以为对方已经爱自己,一旦求爱就可大功告成。但一旦事与愿违,失败者就会把一切罪责都归于对方,自己在失恋的错觉世界中向隅而泣。这种错觉的产生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关。
在当代社会交往中,异性之间除了爱情关系、性关系外,还有更为普遍的和宝贵的朋友关系,爱情之外还有友谊。当代青年切忌把二者混淆,而要清除这种狭隘思想,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