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樱眼中的新型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意识,在教育活动中,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大朋友。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漂亮老师米兰的诸多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行为吧:老师家访一般都是要向家长告状的,而米老师的家访却是给学生送来了礼物;米奇为猫旷课,这已经让所有的老派教师觉得不可思议,而更让他们惊诧的是米兰老师非但不责备米奇,反而二话不说去帮助米奇;每个老师巴不得所有的学生都能乖乖地听话、守纪律,而米老师竟然教李小俊打架来保护自己;“师道尊严”的老师在学生面前往往错的也是对的,而米老师仅仅是在误解学生之后便能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真诚地给学生道歉;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惜时如金,老师们连假期的时间都不肯放松,给学生们布置了如山的作业,而米兰老师为了缓解学生的疲惫和压力,不仅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睡觉,还在周末的时候同学生一起出去踏青……米老师的所有行为,并不是在故意讨好学生,而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真诚挚爱的自然流露。这种爱虽然不是惊天动地,也算不上伟大崇高,但这些举手投足、细枝末节之处的爱更能显现师爱的重要内涵。只有在这样的爱的教育氛围中,孩子的天性才能得到勃发,心理健康才能得到保障,生命的成长才能茁壮。
漂亮老师的“离经叛道”行为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杨红樱说:“我在书中借助漂亮老师表达的,也正是一种非常规的、反传统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漂亮老师对一些学校里约定俗成的准则毫不客气地进行了颠覆,有心的读者们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所谓准则里面,原来包含着那么多经不起推敲的荒谬之处。”“一个被学生真心喜欢的老师,最有资格做老师。”杨红樱认为,“小学老师就应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孩子光鲜、阳光的形象。能获得孩子喜欢,是评判好老师的第一标准。”米兰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米老师漂亮、前卫、时尚,带班第一天的课间操上,奔放的芭啦芭啦舞就感染了所有的学生们,学生们见多了为维护“师道尊严”而不苟言笑、因循守旧的教师的面孔,漂亮而时尚的米兰无疑为他们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米兰老师尊重学生,为了让自己在学生面前有一个精神整洁的形象,她会在上课前化妆;为了“不带着病容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她会因为患了感冒而请假,这让曾经身患肝炎都还坚持站在讲台上的马老师很不理解,在马老师他们看来,教师是智慧的化身,与美丽无缘,而“带病坚持工作,是我们要树立的一种榜样,要发扬的一种精神,甚至是衡量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在传统教育观念中,似乎只有放弃一切、牺牲一切,教师才能换得崇高的美名。杨红樱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教师“神”化论,赋予新时代的教师以独特的形象魅力:教师的工作绝不能只靠崇高的理想来托起,如果一个教师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健康,不顾及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尊重学生的感受,再辛劳也不值得我们推崇,也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具有蓬勃向上人格魅力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好评。
学生喜欢米兰老师,不仅仅是因为米老师漂亮、会跳时尚的芭啦芭啦舞,更主要的是因为米老师身上体现的是一个真正教育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在周末组织学生出去踏青的山路上,米兰老师和学生们遇到了捕捉金丝猴的山民,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捕捉珍稀动物,是犯罪行为。为了主持正义、救下金丝猴,学生们据理力争,但是凶狠的山民拿着砍刀严阵以待。米兰拦住学生,对山民赔着笑脸说因为喜欢麻袋里的猴子,想把它买下来。他们花光了所有的钱,还加上手机、戒指、望远镜等,买下了金丝猴,把它交到动物保护机构放归大自然。颜玉老师知道此事后,指责米兰说:“你们为什么不跟那两个卖金丝猴的人进行搏斗,而要用钱去买?这不是在坏人坏事面前屈服吗?”米兰回答:“我把我学生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那两个人身上都带着砍刀,逼急了,他们是会行凶的,何必去做这种无谓的流血牺牲呢?我决不会让学生受一丝一毫伤害。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金丝猴从这两个人手中救出来。至于用什么方式,我以为并不重要。”对坏人坏事,我们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要有正义感,这是我们教育的成功之处,但如果面临伤害,我们不是教育孩子如何躲避、量力而行,而是鼓励学生走向危险,这样的教育难道不应该受到我们的谴责吗?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教育中有什么比学生的生命安全更重要?
杨红樱作品中的新型教师形象不是人们传统思想中的“蜡烛”、“春蚕”的形象,也缺乏一种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他们的行为甚至颠覆了许久以来教师习以为常的专业准则和职业信仰,然而也正是在他们身上,杨红樱寄予了人们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中对教师职业乃至中国教育生态的一种殷切期许。教育是师生之间的一场心灵晤谈,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为楷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当发扬敬业爱岗的传统美德,也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与“阳光”、“幸福”、“魅力”为伴,也应当与“信仰”、“智慧”、“爱心”结缘。毋庸置疑,这些外塑形象、内铸品格、宽严相济、情理共促的新型教师形象对当今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童年是有色彩的,五彩斑斓而又纯洁无瑕;童年是有价值的,光怪陆离而又与名利无缘。真正的孩子,顽皮可爱而质朴纯真,善良真诚而毫无城府,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希望。是成人世界里对童真天性漫不经心的搁置,让许多的孩童在成长过程中遗失掉了可贵的天真特质。现实社会中诸多教育实践证明,家长迫使孩子提前起跑未必意味着日后成功,将成人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忽略孩子自身的愿望和要求,用课本的知识和机械重复的大量作业挤占童年的自由和快乐,这种扼杀儿童的天性的教育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负面影响。追随杨红樱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是自然天性蓬勃张扬、创造潜力自由发展的过程,是成人与儿童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的过程,这个旅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对我们现在的教育的启迪更是弥足珍贵。像马小跳一样并不完美的、纯粹的生活着,在成长的话题中便显示出了其时代所独有的价值和意义。让孩子从中懂得自尊自爱、积极向上,让家长们带着理解走进孩子的心灵,让每个老师学会以更加立体和多元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让美好的童年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快乐,杨红樱的作品让这一切变成了可能。杨红樱的作品,携裹着不带世俗的纯净,传达着宝贵的童真,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用爱来聆听。
让游戏精神成为教育的一种精神
长久以来,人们对游戏抱着排斥和抵触的心态,游戏以及游戏所体现的精神被认为是引发心灵迷乱的、懒惰的根源,因此,儿童身心发展的两种需要——游戏与教育之间一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游戏是一种无功利的活动,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游戏在教育中的位置一直处在失语、失衡的状态。我国的教育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到今天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一直将游戏排斥于外。游戏精神强调儿童内在生命活力的自由舒展、自主释放,是对儿童难以实现的梦想与愿望的补偿。教育则旨在教导和激发人本身所具有的尚未觉醒的内在规范法则,教育儿童,规范儿童,从而使儿童中规中矩地发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如此看来,教育与以自由为本质的游戏精神之间似乎难以共存,在教育活动中对游戏精神的提倡是否会与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产生碰撞和冲突?
完整理解游戏的含义,游戏应该包括实体性的游戏活动和抽象性的游戏精神,既指具体的游戏在现实生活中的结构、秩序和规则,又指游戏活动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意蕴,两种指向在游戏精神中是融合一体的。游戏精神同人类精神一样,是一个内涵特征极其丰富的概念。究其本质,自由与快乐是游戏精神的最基本特征。康德认为,自由是游戏的灵魂所在,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它标志着人的精神的自由和生命力的畅通。席勒将游戏的自由本质与人的天性相提并论,将之提升到了人的本真生存状态的高度。儿童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一个依据成人的规范和原则构建的世界,其行动常常受到限制,是生活中被动的服从者,愿望和情感往往处于压抑之中。而儿童又渴求自由,游戏中创造的自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就满足了儿童这种潜意识无限渴望而现实中又无法实现的愿望。儿童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自由选择游戏的对象和游戏的内容,平等参与游戏活动,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中实现了真正的无拘无束、平等和谐的生存状态。游戏这种自由不受理性的约束和外力限制的形式,满足了儿童的心理愿望和情感需求。由于愿望的满足和自由的体验而获得的情感的愉悦亦成为游戏精神对生命个体的最大诱惑,快乐因此成为最直接的代表游戏精神的特色。游戏精神的实质就是自由的精神、愉悦的精神、创造的精神、平等的精神等多种精神的结合。徐冲曾撰文指出:“‘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是一种超越现实、自我满足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是一种交流对话的精神,是一种主动建构和自我生成的精神。”这种呈现自由与愉悦、体验与平等、开放与创新的内在精神品质,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少年儿童时期正处于迫切汲取知识的人生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中,游戏仍然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当我们孩提时代的那些游艺离今天的儿童越来越远,当儿童的童年穿梭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之间,当一沓沓堆积如山的证书像五彩的糖果一样引诱着孩子前行时,孩子的童年生活已经变了味,变成了灰色的、不快乐的。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僭越、侵蚀,让儿童的生活越来越远离了自然、游戏、童话与梦想,“社会化”儿童过早背负着成长教育的悲哀。现在的孩子拥有快乐游戏的闲暇越来越少,我们的教育充斥了功利、弥漫了浮躁,我们的无情剥夺了儿童以游戏的精神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权利。呼唤游戏精神,还孩子一个属于儿童的快乐世界,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
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现的是社会的权利。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担负着将这种居于支配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和外在的社会价值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观的职责。教师是塑造灵魂的职业,但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今天,教师自身鲜活的话语权在教育权势和现实困境之下不得不走向消解,自由、平等、创造的游戏精神被剥夺。教育专家李庆明对现在的学校教育有这样的描述:许多教师把教育和学校梳妆打扮成一张紧绷拉长的脸,神情严肃,不苟严笑,举手投足,字里行间,处处要讲微言大义,事事都与命运关联。在这种严肃的教育体制之下,教师没有教的自由,学生没有学的自由,师生沦为教与学的机器,失去了从容自由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激情和主动生发创造的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高高在上,按照教育大纲、课程标准、规定教材进行知识的传递,不敢灵活地对教育进行解读和创造,也无暇考虑接受主体的发现与感悟。他们成了照本宣科的传声筒,习惯于对既定的知识进行传播和重复,对课堂严加控制和规范,属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内在体验被排除在职业角色之外,甚至不敢想也不曾设想过自己也可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正因如此,在教师权势话语、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挟持之下,儿童成了知识的奴仆,学习的乐趣与自由从他们的天性中剥离,成为整日只知围着“分数”旋转的学习机器,他们丰富的奇思妙想始终被一个标准的答案检验着,一旦“离经叛道”就会被制止甚至遭到批评。杨红樱笔下聪明伶俐的杜真子就遭遇了这样一个缺乏游戏精神的语文老师。老师问“落叶出现在什么季节”?因为书上写的是秋天的落叶,所以当杜真子回答是春天的时候,老师不容置疑地认为杜真子在“跟她捣乱,跟她唱对台戏”,甚至说她“疯疯癫癫,癫,脑子出了毛病”;杜真子写了一篇猫和老鼠成为朋友的文章,因为违反常规,非凡的想象力被老师指斥为“胡编乱造”。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思想的阻滞就这样使教育偏离了育人的初衷。通过模式化的规训,计划中的知识人被塑造了出来,无限的创造智慧却被泯灭殆尽。
儿童正处于人生的最好阶段,是身体和智慧迅速增长时期,他们本应该思维活跃、灵动四射,但缺失游戏精神的学校教育,束缚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交流、探究的自由,压抑着他们本有的朝气和活力,使得教育将教师的激情和学生的活泼碾得粉碎,成为了被动的、虚假的、封闭的、重复性的活动。这种教育,获得的是短期急功近利的高分价值效应,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发展——精神的成长,是无法培养人格健全、富有创造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即使再努力、再勤奋,也不会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和成长的自由;教师即使再辛苦、再奉献,也不会体验到职业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