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齐国首都临淄,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报告说:“管仲的才能比我强,可以让他辅助君王。”
齐桓公说:“用箭射我的仇恨不报倒可以,但不能再用他来辅助我。鲍叔为相足可矣!”鲍叔牙立刻推辞道:“我不如管夷吾的地方太多了,大体说来有五个方面:宽怀联系民众并给民众恩惠,不如夷吾;治理国家不失国家的权柄,不如夷吾;忠于恩惠能跟百姓结合,不如夷吾;制定礼仪制度能使四方国家效法,不如夷吾;在军前击鼓行令,使将士都增强勇气,努力作战,不如夷吾。”
齐桓公说:“尽管如此。有鲍叔为相,齐国可治好。”
鲍叔牙见齐桓公如此坚信自己而不用管仲,就费思索了。两天后,又对齐桓公说:“君王要是只为了治好齐国,那么有高梗和我两人,就可以了。若国君要在天下称王称霸,那就非用管仲不可了。”
鲍叔牙见齐桓公没立刻反对,而且似乎有同意的神情,就补充道:“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兴旺发达,不能失掉这个人才呀!”齐桓终于公听信了鲍叔牙的意见,用管仲为相。
齐国果然逐渐强大起来,并称霸于诸侯。
“管鲍之交”可谓千古绝唱。没有理解,就没有友情。只因为鲍叔牙对管仲的人品、才华了解得一清二楚,他们之间才建立了不分彼此,相互信任的友情。交朋友的目的不是想占朋友的便宜,而是心灵上沟通的一种需要。交朋友如果是为了利益的获取,友情是短暂的。朋友有了困难,当拔刀相助,朋友的才智高于自己,当引以为荣,不能心怀忌妒。庞涓跟孙膑是同窗但称不上是朋友,朋友之间没有忌妒。友谊有时候像一根拐杖,有时候像一片辽阔的海洋。
阎锡山军阀之中巧立足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解放前夕去台湾,卸职后避居阳明山著述至去世。1939年12月至1943年4月任山西大学校长,其著述有:《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阎伯川言论集》等。
军阀割据时代,阎锡山与冯玉祥两人各自都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雄踞西北一隅,并对中原虎视眈眈。两人虽割据一方,但仍保持较好的关系,而一直想打倒军阀、独霸中国的蒋介石南京政府,在与桂系的战争刚一结束,就把战刀挥向这西北双雄。
鉴于两人的力量合在一起过于强大,蒋介石决定运用离间、分化战术。依据形势和地理因素,蒋介石选择了占有河南大部分的冯玉祥作为首攻的目标,于是他积极地拉拢起阎锡山来。两人的信使来往频繁,不久,蒋介石就与阀锡山商量起联合讨伐冯玉祥的问题来。没想到阎锡山竟以与冯玉祥有协议为由拒绝联合。蒋介石说,既然不能联合,保持中立总可以吧。为了使阎锡山同意,蒋介石又补充说,讨冯结束后,河南的大权归你支配。阎锡山早已对这一肥肉垂涎已久,终于点头同意,保持中立。
得到阎锡山的许诺后,蒋介石集中大量兵力向冯玉祥驻扎在河南的军队发起全面进攻,接着向他的老剿陕西推进,很快取得了胜利。冯玉祥战败后宣布下野,蒋介石则逼其出洋,并准备整编他的残兵败将。这时,阎锡山决定不再中立,而与冯玉祥联起手来,以阻止蒋介石对西北军的收编,同时利用冯玉祥作筹码与蒋介石讨价还价。
该怎样向冯玉祥开口,提出重归于好的意愿呢?正在这时,机会送上门来了。原来冯玉祥在宣布下野后,还心有不甘,便不计前嫌派亲信到太原会晤阎锡山,商谈联合反蒋事宜,以便借此重整旗鼓。阎锡山满口答应愿意与冯玉祥联合,但不明确反蒋,只说急盼冯玉祥来太原详细商讨。
但是,冯玉祥怀疑阎锡山有诈,不敢贸然入晋。不久事情又有了变化。蒋介石窥知阎、冯有交往,为了拆散他们刚刚搭起的独木桥,蒋介石致电阎锡山请他敦促冯玉祥出洋,并委任阎为北路军总司令,要求山西出兵配合他对西北军发动五路进攻。精明的阎锡山从电报中立刻意识到自己现已占据主动的地位,可以公开打出冯玉祥这张牌了,即利用拒蒋来赢得冯玉祥的信任,然后再用冯玉祥来压蒋。
第二天阎锡山即回电蒋介石,称不主张内战,提倡和平解决,还表示愿与冯玉样一起下野出洋,以显示自己倡导和平的诚意。随后即派人到天津订购船票,到日本安排住房。冯玉祥看到阎锡山的行动如此坚决,心中的疑虑也顿时消解,在阎锡山特意请来的自己的老相识李书城劝说之下,带上妻女到达太原。
两人相见,阎锡山滔滔不绝,可所谈的都是些闲杂事务,每当冯玉祥提到联合抗蒋之事,他总是避而不谈。会谈一结束,阎锡山就抓紧着手实施他的策略。他一边向南京再次发电表示坚决与冯玉祥一起下野出洋,一边又派人四处活动,造成阎冯要一起出洋的假象。
蒋介石一看急了,他知道,如果阎、冯果真并肩出洋,无疑会使西北军与晋军联合起来,他的各个击破的目的就难以达到了。于是,紧急采取措施,极力劝阻阎锡山出洋,同时委任阎锡山为西北宣慰使,全权处理西北善后事宜。阎锡山为了继续蒙骗冯玉祥,对蒋的委任不作明确答复,却详细地向南京报告冯在山西的一切情况。蒋介石对阎锡山的含糊态度困惑不解,于是派人到山西去摸底,并具体协商敦促冯玉祥出洋、改编西北军的办法。但阎锡山认为蒋介石给他的好处还不够多,于是决定继续利用冯玉祥的这张王牌向蒋介石要高价。因此,他以强硬的态度再次向蒋介石提出,一定要与冯玉祥同时出洋。
蒋介石急忙表示挽留,并函请阎锡山与冯玉祥到北平,共同商讨冯玉祥出洋考察实业的问题。但阎锡山并不理会,而是电请中央撤销对冯玉祥的处分,并对冯玉祥佯称到北平见蒋之后即与冯一同出洋。但是,他到北平后却另行一套,用冯玉祥与蒋介石亲热地做起交易来了。经过讨价还价后,蒋介石委任阎锡山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作为交换条件,阎锡山答应协助蒋介石尽快解决西北军。这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了。这下阎锡山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但是,为了掩饰,他在公开场合仍表现出一副与冯玉祥共沉浮的姿态。回晋后他又再次通电南京政府,又一次地表明要坚决出洋,称此举是“其济艰难”,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并召集部下开会,重申此项旨意。再次表示坚决与冯一同出洋。
阎的此番表演是与蒋介石商量好了的,意在继续麻痹冯玉祥。蒋介石为了配合阎,又派人到阎锡山那里装作苦劝一番。结果,阎锡山第二天就突然“得病”住进了医院,闭门谢客;又把去日本的船票退了,并以冯住晋祠不便为名,将冯玉祥骗到建安村软禁起来。李书诚知悉后,会同山东名流王鸿一力劝阎锡山不可出卖朋友,阎锡山以沉默来对付各种谴责。
阎锡山虽然出卖了冯玉祥,但又极想在冯的面前充当好人,极力解释自己暂缓出洋并非本心,而是有种种苦衷的。此时,冯玉祥已看穿了阎的诡计,知道他与蒋介石做了交易,但他不动声色,表面应付说,他非常理解阎锡山的处境,实地里则令部下向南京政府靠拢,以拆散蒋、阎并不稳固的联盟。
蒋介石看到西北军已归顺屈服,即派人送去军饷加以抚慰,而此时阎锡山对他来说再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了。加上他对阎锡山的左右摇摆的不定性格很反感,于是不再答理阎锡山了。但阎的亲信在南京看到西北军与南京政府来往频繁,很是焦急,立即把情况电告阎锡山。
阎锡山看了电报后,隐隐感到一种灭顶之灾正向他袭来,老蒋的下一个目标该是自己了。冯玉祥这张牌还是不能丢,于是他立即改变对冯玉祥的态度,于中秋之夜亲自前往建安村,当面向冯玉祥赔礼道歉,共商联合反蒋之计。冯玉祥看到自己的拆蒋、阎之计已奏效,也就乐意地接受阎锡山的歉意,阎、冯联盟暂时又建立起来了,阎锡山也获得了一时的安宁,躲过了一场将要临头的灾难。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方的势力也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联手,求得外援,方才可以站稳脚跟。这在数学上是三角形的稳定性,而在物理上是力的平衡关系。外援虽然不是足够强大,但犹如砝码,可以从中巧妙地获取自身的平衡。
阎锡山虽然想得到河南的支配大权,但当他看到蒋介石着手整编冯玉祥的残兵败将时,他如再中立,势必会出现自己独个儿面对蒋介石大军打压的局面。在三角关系中,他最明智的便是与冯玉祥联起手来。这是一个保全自己、发展自己的绝妙良策。
阎锡山凭借自己的圆滑手腕,在蒋、冯、阎三角争斗中巧妙地游移。
狄仁杰:天下桃李满京城
狄仁杰,生于隋大业三年,即607年(一说生于唐贞观四年,即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宰相,但有一件事当初他并不知道:正是一个他不大瞧得起的将军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了他。
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你看娄师德这人怎么样?”
狄仁杰说:“娄师德做个将军,小心谨慎守卫边境,还不错。至于有什么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说:“你看娄师德是不是能发现人才?”
狄仁杰说:“我跟他一起工作过,没听说过他能发现人才。”
武则天微笑着说:“我能发现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
狄仁杰知道真相后,十分感动,觉得娄师德为人厚道,自己不如他。从此,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一天,武则天要狄仁杰物色一个能当宰相的人才,狄仁杰就推荐了荆州一位官员,名张柬之,年纪虽然大了一些,但办事干练,是个宰相人选。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推荐,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司马。
过了几天,狄仁杰上朝,武则天又向他提起推荐人才的事。狄仁杰说:“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
武则天说:“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了吗?”
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宰相人选。不是让他当司马的啊。”
武则天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宰相。
像张柬之那样的有才能的官员,狄仁杰一共推荐了几十个人,后来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这些大臣都十分钦佩狄仁杰,把狄仁杰看做他们的老前辈和师长。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门下了。”
狄仁杰谦逊地说:“这算得上什么,推荐人才是为了国家,又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
一心为国、忠诚无私地为国家荐贤,不仅能使国家寓强,也是自家门下的福气啊。武则天时期社会的兴旺繁荣,少不了狄仁杰的功劳。狄仁杰活到七十岁。他曾多次要求告老,武则天总是不准。他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就夺走我的国老啊!”
其实说到感恩,我们并不是提倡一定要感激的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表现美和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一事长把久,如果我们都被局限在这种不如意中,终日惴惴不安,那么生活就会变的索然无趣。
但当今又有多少人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事物,人若不知感恩,则他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满足,总认为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从而对生活不断抱怨,对社会不断抱怨,从而失去对生活的热爱,步入一个“黑色的生活”。
回想我们虽然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但多少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假设你所处的环境很好,但你总是感到不满,这时你或许就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例如:你在享用丰盛的晚餐时,是否你会想到要感谢你的母亲或妻子,感谢她们,为你做了顿丰富的晚餐。永远也不要认为这是多此一举的,否则,你将永远也不知感恩。又例如:当你坐出租车时,你已经到达你的目的地,在你付钱的时候,是否你会感谢一下司机呢?或许你认为是多此一举的,但请换个角度,这位司机把你安全快速的送到了目的地,难道就不应该说声感谢吗?
生活中有许多事我们应该以感恩的心态去面对,可人们总认为多此一举,这样就使本该美好的生活变了味,人们总是对生活不满,从而不断的抱怨,不断的去厌恶,以至于失去时,才感到它的可贵,后悔当初!后悔是没用的,覆水难收,失去的东西是很难回来的。若在失去之前便知感恩,从而去珍惜,难道会轻易失去吗?
如果你不是一个会感恩的人,现在开始慢慢去发现,一点点去感恩,或许这以后你会发现生活变得如此美好,如此值得去珍惜。
狄仁杰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推荐之恩,自己就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向朝廷多多的推荐人才。从某方面上来说,也是娄师德的功劳。狄仁杰的这一做法不仅对朝廷做了贡献,也使自己结交了很多的人才。
机遇来到你面前,最终能不能为你效力,能不能替你创造财富,这还要看你的选择能力。机遇不等人,如果我们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就会失去机遇。有人说:“人生的悲剧说穿了就是选择的悲剧。随便选择机遇将失去更好的机遇。”世间让人感到可惜的就是那些不能决断的人。事情对他有利时,他不敢拍板,前怕狼后怕虎,这也顾忌那也犹豫,往往会失去很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