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不仅是优美健康的品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载体,谈幽默,不能脱离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现实语言环境。比如,西方人善于表情严肃地表达幽默,而中国人则善于以幽默的方式表示严肃的态度。同样的幽默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思维研究所所长张玉明认为,幽默运用应区分不同对象、时机和场合,充分考量交往双方的关系满意度、了解接受程度和幽默使用倾向,把握好火候和分寸。“幽默是对一切存在事物热忱而温存的同情,它的本质是爱,不是蔑视;它不是出现在哄笑里,而是出现在安详的微笑里。”
“在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中,幽默扮演着最不重要的角色,在对创造力特质的认知中,更是没有幽默的影子。”这是心理学家岳晓东博士对451名北京、广州、香港、台北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创新特质的认识包含原创力、独创力、愿意尝试、想象力、好奇心、有个性等特质;对理想人格的认知则主要包括责任心、自制力、社会认可、社会服从、谦虚谨慎等核心特质,唯独少了幽默。
幽默是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幽默是乐观人格的象征,是创造力的直接表现。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向将幽默视作创新能力与国民素质的核心部分,并把幽默感培养作为情商教育的有机组成。一些家长甚至在婴儿出生6周时便开始对其进行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
“中国人不重视幽默,但并不缺乏幽默。我们有一种稳重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是以达观的人生哲学和广博见识为基础的。”采访中,几位专家列举了幽默气质的培养路径。
心胸豁达。一个有幽默感的人,能时时发掘事情有趣的一面,并欣赏生活中轻松的一面,保持自信、宽容的精神状态。有人请教幽默作家契诃夫:“您是如何成为一名幽默作家的?”契诃夫笑着说:“我的"绝招"只有一条,就是总让自己快乐,快乐乃幽默之源。为了不断感到幸福和快乐,就需要:第一,善于满足现状,第二,经常感觉到这事原本可能更糟糕。”
学识广博。卓别林说:“智力愈发达,喜剧就愈成功。”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而知识是智慧的核心。从文史哲经到世界风云,从珍闻轶事到漫画笑话,只有广泛涉猎,不断充实,才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
洞察深刻。幽默是对生活的洞察,是对事物本质的敏锐捕捉。周立波首先是个观察家,他每天光纸媒要看14份,股市跳水、官员贪腐都是他的幽默题材。泡在理财博览会上观察思考整整3天,在舞台上,他用3分钟时间就将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演绎得透彻又轻松。
思维求异。“幽默家是逻辑家,喜欢荒诞地说着话,并且从一种特殊的观点去观察人生。”幽默需要创新思维,只有跳出常规的圈子,融矛盾与协调于一体,才能创造出自然奇巧、出人意表的幽默。
幽默真正成为你人格中独特的一面时,你将听到世界的掌声!
孙权知错认错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是两朝开济的老臣,他在孙权面前从来是直言不讳的,因此获得孙权的信任,也因此产生了矛盾。
有一次,远在辽东的公孙渊派人递交降表,孙权一看,高兴极了,马上派张弥、许晏两人去拜公孙渊为燕王。
张昭听了,马上阻止说:“公孙渊背叛了魏国,怕因此受到征讨,所以才远道来求我们的援助,归顺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了主意,打算重新获得魏国的谅解,就会杀人灭口,这两个使臣肯定回不来了。那样的话,不是白白送了他两人的性命而叫天下人耻笑吗?”
孙权说出自己这样做的想法,张昭一一加以驳斥。这样反复了几次,张昭一次比一次态度坚决,言词非常激烈。孙权说不过张昭,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就变了脸,拔出宝剑怒气冲冲地说:“吴国的士人入宫拜见我,出宫则拜见您。我对您的倚重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您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我难堪。真担心有一天我会因为不能容忍而杀死了你。”
听了这话,张昭既没慌张又没退缩,他非常镇定地说:“我之所以明知道您并不按我说的做,还满腔热忱地来规劝您,是因为常常想到太后在临终时发出的遗诏,叫我精心辅佐您啊!”
说完,泣不成声。孙权见状也感到伤心,把宝剑扔在地下,和张昭相对而泣,但是孙权很固执,没有因此采纳张昭的意见。仍旧派张弥和许晏到了辽东。
张昭见孙权不听劝告,非常恼火,回府以后,就称病不理国事。孙权对他这样做很生气,干脆派人用土堵住了他的府门,表示永远不再用他为官。张昭看孙权把他家门堵了,非常气愤,他也不示弱,索性在院里用土封住了门,表示永远不出门为孙权办事。
张弥、许晏按照孙权的意图,来到辽东,公孙渊果真变了卦,把他们俩给杀了。
孙权万万没想到真让张昭言中了,他很惭愧,觉得对不住张昭,派人运走了堵在张昭门口的土,几次向他赔礼道歉,可张昭不理。派人前去,都吃了闭门羹。
怎么办呢?孙权灵机一动,派人放火烧张昭府上的大门。他想,大火一着起来,张昭还不往外跑?到那时,自己不就看见他了吗?
孙权觉得自己主意不错。可是,张昭看见孙权放火烧门,索性把大门关死,等着大火把他烧死。孙权一看这招不灵,大惊失色,真怕火着起来把张昭烧死。于是,下令扑火。
孙权在门口暗暗责备自己,恨自己办错了事,伤了这位股肱之臣的心。张昭的儿子一看再僵持下去也太不像话了,就连劝带拉硬逼着父亲去见孙权。孙权一看张昭终于出了门,就诚恳地请他到宫中一叙。
张昭来到宫里,孙权向张昭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要尊重他的意见,搞好君臣关系。张昭见孙权这样诚心诚意,满肚子的闷气顿时一扫而光,就又竭尽全力地协助孙权治理国家。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过也必以质,小人之过也必以文。”也就是说,君子犯了错误,会老老实实地承认它、改正它:小人犯了错误,却想方设法去掩饰、辩解。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有了错误自己能够及时发现、检讨、纠正而且不使自己重复类似的错误,这是很了不起的行为。
孙权作为一国之君,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且马上向张昭认错赔礼,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风亮节的非凡之举,值得世人称颂效法。
武则天智退留后路
武则天(624年-705年),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心怀博大、大智若愚的谋略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继续前进时,或再前进就危及自身的情况下,应当自觉地、主动地断然退避。这是保存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谋略思想。
武则天刚满14岁,就被年老的唐太宗召人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
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某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作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因其着实可爱,始终不忍弃而处置。
后来唐太宗病危,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心想一旦太宗离世,自己便要老死深宫,必须投靠新主子。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于是武则天发出暗示,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等唐太宗撒手,二人便可做比翼鸳鸯了。
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想着要确保子孙们的皇帝位置,于是欲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他当着太子李治之面问武媚娘:
“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益加重,眼看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话虽婉转,其意却鲜明,不过是让武媚娘自尽以示忠贞。武媚娘哪肯送死?她急中生智,想保自己一条后路,赶紧跪下说:
“妾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愿现在就削发披缁,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心想:现在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等于已死的武媚娘,大概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站在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他借机溜出来,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说:“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不沉湎嫔嫱妃妾,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太子李治十分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递给媚娘作为信物,并发誓:“我若负卿,有如白日……”
太子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进宫,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声赫赫的一代女皇。
武则天以其绝顶的“糊涂”之智,认清了形势,化险为夷,保住了性命。
面临危难能迅速分清主次,并且能果断地抛弃次要利益,以便明哲保身是练达人情的智慧,观时而动,耐心等待,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可丧失信心,放弃希望。
较好的人脉关系是办事成功的必要因素。人脉关系妤的人,我们通常称为“人缘”好。人缘好是安全感的来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好的人缘会使你在办事时左右逢源,事半功倍。我们社交办事时,必要的“礼”和“情”还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你的人脉关系,才能够提高办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