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第二个预言就是,引力场很强的恒星发出的光谱线向红端(波长比较长的一端)推移。1924年,在天文观测中证实了有引力红移现象。爱因斯坦还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关于宇宙的有限无边模型,推动了宇宙学的发展。
广义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人类曾经做出过的最伟大的科学发现。正像科学史家认为16世纪下半叶是牛顿的时代那样,人们常把20世纪的上半叶看成是爱因斯坦的时代。因为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几乎整个20世纪物理学的创造历程都有他的巨手在指引方向。
阅读点睛: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世界科学界的两大巨人,他们的成功都是从自己的理想而起的,然后一年如一日,将全部的身心铺在了自己所爱的事业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成功,更应看到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没有艰辛的付出,哪里换来巨大的成功?
华罗庚:苦尽甘来的书呆子
刘东伟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华罗庚自幼矮小,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一家人靠父亲的杂货铺维生。
华罗庚原来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来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12岁上,华罗庚在金坛县城中学读书。他的数学老师姓王,在当地小有名望。王老师不但是位教育家,还经常翻译一些外国著作。有一次,王老师布置了几道数学题,等学生们交上作业后,王老师发现华罗庚不但没有认真解答,反而把习题划的乱七八糟。王老师是个严肃的人,他正要动怒,突然又发现,那些习题的数字虽然经过了涂改,符号也和以前不同了,却变成了一些更高深的习题。王老师心里一惊,开始对这个胡闹的学生注意起来。
一晃,初中生涯结束,华罗庚毕业回家了。因为家境贫寒,华罗庚无法继续读下去,只好每天在父亲的小杂货铺里帮忙。
一次金坛中学校庆。坐在王老师身边的一位老师,突然叹息一声。王老师问他,你叹息什么。那老师说,想我金坛,毕竟是个小县,不知多少年后,才能培养出一个人才来,这样的庆典又何必呢,不搞也罢。王老师心中闪过一道亮光,他突然想起了华罗庚,忍不住说,我想就要有了。老师们都问,你说的人是谁?王老师说,华罗庚。
老师们都笑了,他们谁也不会相信。
校庆过后,王老师去了华罗庚的杂货铺。当王老师看到,华罗庚正穿着补丁衣服,站在柜台后,用熟练的商业语言和顾客交流时,他心中的亮光忽地灭了。
难道是自己看错了人吗?王老师走到华罗庚对面坐下来。
华罗庚认出了王老师,说,您要买些什么?王老师没有说话,只是看着他。华罗庚又问了几句,见王老师仍不说话,就去忙了。
华罗庚忙完,见王老师还在盯着他。他发现,王老师的眼神很复杂,有期翼,又有失望。华罗庚问,王老师,你不是来看我的吧?王老师说,是的,我就是要来看看你,还是不是我心中的样子。华罗庚问,我在您心中是什么样的?王老师说,我心中的你是条即将腾空的龙。华罗庚热血沸腾,突然抓住王老师的手,嘴唇颤抖着,过了一会儿,又叹声说,王老师,我没有钱,没法继续读高中。王老师说,你会成功的,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你会让自己证明一切。说着,王老师从怀里一本《代数》,一本《微积分》,递给华罗庚。华罗庚如获至宝。
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漫游。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正在这时,他却得了伤寒病,躺在床上半年,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但左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在贫病交加中,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他永不放弃心中的追求,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就像他后来自己说的:“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
1930年春,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引起了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重视,不久,华罗庚便去了清华。在清华,除了工作,华罗庚仍继续自学课程,还自修了英文、德文。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他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华罗庚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直到1950年,华罗庚才回到祖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他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他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阅读点睛:华罗庚的成功之路充满了苦难。在经济生活条件优越的当今,我们已经很难体会到他当年所品尝的一切。然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这一段苦难的历程,坚韧了他的意志,造就了这位数学界的奇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佚名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属马,被称为“调皮的小马驹”。他的祖籍江西德安,是庐山脚下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德安西部青竹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他的先祖世代在此躬耕垄田,繁衍生息,19世纪后期弃农经商,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他的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中县高等学校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等职;父亲袁兴烈曾任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北平铁路局高级职员。
袁隆平少年时经常闯祸遭罚,做事又显得笨手笨脚。父母想训练和调动他的积极性,要他帮助拿碗,碗却摔破了;要他拿杯,杯掉到地上。但是父母不因为他摔坏了东西便停止差使他,相反更频繁地让他参与。他好奇心特强,有什么问题必追根究底,父母往往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母亲贤惠善良,酷爱花卉。母亲伺弄花卉的时候,小马驹在一旁手忙脚乱地“帮忙”。他爱动脑子,感兴趣的必亲自体验。比如第一次看到荞麦粉,他想弄点尝尝,结果弄得整个成了白粉人;看到木匠钉钉子时嘴衔铁钉,他也拿一个衔在嘴里,一个跟斗,铁钉掉进肚子,送到医院才取出来。袁隆平七岁时随父母逃难乘船渡浣江时,被四弟不小心碰了一下掉入江水,幸被船工救起,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到重庆后,去长江边照图例一步步练习分解动作。一个暑假下来,仰泳蛙泳来往自如,后又学自由泳。他还参加过比赛,出人意外地游出了“汉口赛区一百米、四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的成绩。袁隆平从小就是这样,一旦认定目标,就百折不回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读中学期间,袁隆平好学勤思,成绩优异,志趣高远,爱好广泛,课余博览群书,思维比一般同学敏捷活跃。他喜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喜欢提问,琢磨为什么。这种寻根究底的执著,在他以后的科研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后,同行们引用学术用语与他开玩笑:“袁教授,你有那么多常人没有的优点,是不是远缘杂交造成的?”袁隆平回答:“差不多吧,母亲江苏人氏,父亲江西人,个性不同,父亲小聪明多,母亲聪慧善良。”这虽然是说笑戏言,但事实上他确实从父母身上得到了丰厚的给养。
父亲袁兴烈是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当年平汉铁路被日寇占领,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在抗日烽火中成了上校秘书,抗战胜利后在南京政府中任侨务科长。这给了袁隆平深刻的印象,他有了立志报效祖国的宏愿。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学附属高中部毕业时,父亲希望他考南京名牌大学,学数理化。他却另有打算。那根深蒂固的忧国爱民振兴中华的情怀,那种探索自然奥秘的献身热望使他决定学农。开明的父母见劝说无效,便尊重他的意愿,长叹一声道:“俗话说望子成‘龙’,我是望子成‘农’了,好在我们袁家先祖世代务农,但愿你这个农民与祖先不同,能超越祖辈,成为新型农民。”
袁隆平重温少年的梦,考入重庆相辉农学院(1950年改成西南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学。
在学校里,袁隆平非常努力地学习遗传学,为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他被分到安江农技学校当教师。教课以外,他不忘自己的理想,在学校里开始试验,先搞无性杂交。他认定以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指导选育良种,从分子角度找问题,搞清作物遗传内因,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就这样,他的科研选题,从大处着想,与国家的兴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学校试验田频繁出现他的身影,六年无功,他却没有被一次次失败压倒。“平生清苦何所有,水稻为伴书作友。”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2年,杂交水稻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又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阅读点睛:袁隆平坚信“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他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乐观向上的情操,以及“十年磨一剑”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精神,是成功的基础。
炸药之父诺贝尔
贺景文
诺贝尔,瑞典籍科学家、发明家。
诺贝尔一家是土生土长的瑞典人。他的父亲就是个发明狂,诺贝尔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诺贝尔幼年时,家境并不好,父亲为了一家生计,只身前往波兰,但仍不能谋得好职业,后来又辗转来到俄国。由于生活极为困苦,诺贝尔营养不良,瘦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母亲没少为他担心。八岁时,他就读于镇上的一所小学,因身体虚弱不得不经常请假。
诺贝尔身体瘦弱,没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么活泼,而是经常独自玩耍。他喜欢安静地看童话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虫儿,捡捡小石头赏玩一番。在校园里,他经常远离同学,独自坐在树荫下,看天空中变化不定的云彩或地上昆虫的各种动态。因此老师觉得他将来可能会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诺贝尔的外婆很疼爱他,经常给他讲一些瑞典和丹麦的童话故事,这时他总是乖巧地静静地听着,脑海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所燃起的无数幻想,可能就是日后发明创造的胚芽吧!
诺贝尔九岁那年,父亲从俄国来信说,他已在圣彼得堡开设了一家制造军用机械的工厂,俄国对他很重视。父亲叫全家到他那里去定居。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诺贝尔十岁生日那天,全家人离开瑞典,乘坐轮船渡过波罗的海向圣彼得堡出发。
到达新居安顿下来后,父亲对三个孩子说;“今后你们弟兄三个要彼此勉励,努力学习,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诺贝尔说:“爸,我将来要当发明家!”诺贝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读书很用功,很快学会了俄语,接着又学会了英语、德语。他的学习兴趣广泛,不仅阅读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更喜欢文学,偶尔还作诗自我欣赏呢。
有时候,诺贝尔和哥哥们到父亲的工厂去,他总是被那些转动中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住,不久,他又发现了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那就是装入水雷的火药。当时的火药,无论是用于枪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诺贝尔会偷偷地带点火药回家,为了避免让爸爸发现而挨骂,他经常把火药粉放入纸袋中悄悄带走。从玩耍中,诺贝尔发现了火药包扎的松紧与爆炸强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转眼间诺贝尔长到十七岁了。父亲跟母亲商量,想让诺贝尔学习一些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技术。
于是,诺贝尔第一次离开父母,远涉重洋到了美国。他投入到了美国大发明家艾利克逊门下。诺贝尔跟艾利克逊学习了许多机械的技术,并帮助艾利克逊从事热空气引擎的研究工作。热空气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轮机,在当时还没有普遍使用。诺贝尔从这项研究中,得知物体燃烧发热使气体膨胀产生力量的原理,并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
十九岁时,诺贝尔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亲人身旁。父母的身体都很硬朗,公司业务也相当景气。他的大哥担任了公司经理,二哥担任工厂厂长,都成了优秀的技师,且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父亲决定把诺贝尔安插在指导发明的单位工作。诺贝尔第二天就到工厂上班了。俄国和英法联军发生战争后,诺贝尔家的工厂大量生产水雷,供不应求。水雷的威力被证实后,有两位化学专家来到工厂访问,他们就是在俄国学术界留下许多功绩的希宁和特拉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