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也是挫折教育
并不是什么大事才是挫折教育,其实家务劳动也是挫折教育的一项内容。
如果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但可以强化孩子的劳动观念,还可以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美德。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态度是品格形成过程中小可缺少的。爱劳动的观念的形成光靠理论说教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让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
可想而知,如果孩子不亲自体验做家务劳动,那他可能永远也不会甩掉下面这些弊端:
(1)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不珍惜劳动成果。如果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劳动锻炼,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多么来之不易。假如孩子自己不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也就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即使大人告诉他几百次,他仍然不会注意。
由于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许多孩子不懂得珍惜所拥有的物品,认为那是本来就该有的,而不知道那是父母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渐渐地就会看不起体力劳动,产生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干体力活的观念,而更看不起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对他的健康成长非常小利。
(2)只能说、不能做,能力低下。对孩子来说,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了解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日常的家务劳动锻炼对孩子来说正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果在他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就很难激发他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和热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能说、不能做,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因为,毕竞没有实践,再多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
(3)独立意识弱。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自立、自理能力是连在一起的。据权威机构分析表明: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有显著关系,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我们无法想像一个孩子没有劳动的机会,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干,当他离开父母的时候,怎么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因为劳动毕竟不是光靠抽象的理解就可以胜任的,要想真正掌握,需要经过一个由理论到实践,从不知道到十分明了的实践锻炼过程。
(4)缺少爱心。孩子缺乏家务劳动,便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对父母为家庭、为自己的付出不以为然。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亲子间的体谅和沟通设置了障碍,也使得父母终日辛劳而不得解脱,难以得到孩子应有的情感回报,让人心生“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倘若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家务,则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方法和手段,理解“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价,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古训。
那么如何让孩子干家务呢?
下面提出的几个方法也许可供父母们参考一下:
1,制作日常工作表
一个学龄儿童可以做的日常工作包括:把玩具从房间的地板上捡起来,收拾碗筷,倒垃圾,给家庭宠物喂食。但是怎么合理安排这些工作呢?可以和你的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工作时间表,内容是不同的时间他要完成不同的家务,而且他必须按时完成。完成后可以给予适当奖励。这个表要相当洋细和精确,包括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当时间表完成后,要誊写一遍,这样看起来非常整浩而且正式,然后贴在家中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这样大家都互相监督。你甚至还可以留下一些空格,以便随时提意见。
家务劳动的真正数目,以及完成每一件家务所需要的时间,应该适合孩子的年龄,要留给孩子充足的自由时间。如果事情太多,要想全部而圆满地做好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若太少也不合适,因为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有益的影响。
2,安排一些为家庭服务的任务,培养责任感
除了“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之类为白己服务的责任外,这个表还应该包括一些为家庭服务的任务,比如“洗碟子”、“把报纸订一下以便于重新使用”。这些任务应该让孩子独立完成。在指定为家庭服务的家务时,要注意征求孩子的意见。每次都要让孩子做一些他自己愿意做的工作,即使它意味着改变了你平常做这些事的方式,只要有可能,就要对孩子的主动精神给予鼓励。
如果你的孩子想做某件被认为超出他能力的事,尽量把这件事拆成几部分,然后让孩子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当孩子已经可以全部完成这项工作的时候,也可以把拆开的几部分合起来。你会惊奇地发现,只要给他合适的机会,孩子会表现得非常能干,在特定的条件下,你可能为孩子的能力感到无比惊讶。
3,同孩子一起做家务
同孩子一起工作能够促进彼此间进一步的了解,在交往中学习如伺合作,建立亲子间更加牢固的情感纽带。
一起工作的情况下对孩子要特别有耐心。记住你的目标不仅仅是成功地完成这些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孩子之间长长期良好的伙伴关系。如果在给了孩子足够的尝试机会之后,他们仍然无法解决,那么不妨巧妙地结束这一切,等待一段时间,试着一起做做其他的家务。你选择的家务,应该是你感觉完成把握较大的工作。
4,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
让孩子看看他的疏忽导致的后果。比如,如果他忘记了摆桌子,就一直等这项工作完成后再进餐;如果他没有倒空垃圾袋,那让它们一直待在地板上,直到他把它们收起来。
以上这些方法可以灵活运用,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脾气,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逐步让孩子热爱劳动,认真地干好家务。
对于没有劳动要求的孩子,家长可以慢慢地培养,有意识地叫他去做一些家务活,比如帮助妈妈摘摘菜、扫扫地等。在干的过程中要一边教一边鼓励。对于教孩子干活一定要有耐性,千万不要苛求,切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许孩子不慎弄脏了墙壁或其他东西,甚至打碎了用具等,不要马上批评,而是要帮助孩子纠正劳动中不够正确的动作,教给他如何做得更好。如果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劳动过程中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就会再也不干家务劳动了。让孩子做家务劳动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父母应注意不要让家务劳动成为儿童生活中的负担,重要的在于养成习惯,形成劳动的观念。
美国哈佛大学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做家务,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些专家在对纽约地区456名少年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比后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这些调查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劳动对孩子的影响。
挫折教育随时行
挫折教育应随时进行。家长应当实实在在地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多劳动,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认识和使用劳动工具,这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开阔孩子的知识眼界。例如:修理家用电器、栽花养草、打扫卫生、洗衣做饭、买米打醋等都是锻炼孩子非常好的机会。这样做,既增进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兴趣,使孩子心灵手巧,同时也有利于养成孩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家长们何乐而不为?
孩子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以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变得更可爱了,你就能体会到更多为人父母的快乐。你生病了,孩子会照顾你;来客人了,孩子会主动倒水;而且学习也会变得更加勤奋。
有一个10岁的女孩,她虽然不娇气,可干点活却不是十分主动,总是能躲避的就躲避,对一些从没干过的活就更敬而远之了。有一段时间,由于父母上班时间经常很晚才回家,她放学以后就胡乱吃些零食,也不会做饭吃。母亲就说她:“已经上四年级了,应该自己学着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她反驳说不会用煤气,也不知放多少盐、多少味精。母亲又鼓励说凡事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不知道到知道,做饭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只要做两次就会了,要是不练习永远也不会做。经过几次实际操作,她终于能做出几样简单的饭菜了。她把这些全写到日记上,感觉很自信,认为自己能做很多事了。
做家务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更有利于发生紧急情况时孩子的自我保护。为应付意外,事先做好家庭成员的分工很有必要,这一点已被专家在研究一旦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各个家庭如何应付的问题时所证明。研究中发现,如果平时给孩子分派一些工作,在灾害发生时,孩子就小会成为妨碍父母行动的累赘,相反能凭自己的力量动脑筋,想办法脱离险境。
许多人都记得小时候分担家务的情况:五六岁时就可能被分派去看猪仔,七八岁时便帮着做饭,十来岁时便开始自己洗衣服……所以,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很强。
站在孩子背后
相信我!人生中要想有伟大的成就,要想有巨大的快乐,就该大胆地冒险。
——尼采
让孩子去尝试
让孩子接触从不知晓的事物,不仅可以增加体验、学习知识,而且借此机会还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养成面对挫折与挑战的坚毅个性。不少父母在让孩子做从未做过的事情时,都会因不安而将步骤详详细细地告诉孩子,像这样的做法,虽然想要让孩子有新的体验,但把过程说得太详细,新的体验就变成走程序了,孩子只是按父母说的去做,不能够从中获得体验和知识。
其实,只需要给孩子一点提示即可,即使孩子感到困难,也会自行发现问题,进而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也会有预料不到的困难,那发现问题后的惊疑,往往可以促使孩子向新的事物挑战。
日本的花田先生,有着丰富的挫折教育经验。一次他发现来露营的都市孩子,什么事情都不会做,感到很惊讶,但是他并没有把住在乡间的细节告诉孩子,他只给了他们一些提示,譬如要住在哪里,有哪些活动等等。于是从划火柴、起火、到烧饭、搭帐篷,都必须由孩子自己动手摸索,在不断的失败中,孩子必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然后以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几天之后,孩子们要回家时,已能做很多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事情,而且整个人也有另一种新的朝气与活力。
花田先生有一句名言:“父母应站在孩子的后面。”即今日所需要的,并不是父母站在前面的牵引教育,而是让他们能先行一步的教育。所以叫成长中的孩子做不曾接触的事清时,只要稍加提示就够了,而无需详细地告知细节。
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华英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为了培养她的独立处事能力,妈妈决定这次手续都由她自己办理。这些手续包括转户口、转粮油关系、转青年团组织关系、买火车票、托运行李等等一大串,办起来相当费时麻烦。事先,妈妈向华英讲清楚,你已经18岁了,应该有能力自己办理大学的手续。又告诉她,办手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正是锻炼你办事能力的机会,你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华英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果然,当头顶烈日好不容易骑车赶到派出所时,转户口的人不在;过两天再去,盖图章的又没来,华英回来哭丧着脸,垂头丧气,不愿再去。妈妈又一次告诉她,做事不可半途而废,坚持才能成功。听了妈妈的鼓励,华英这次又兴敛勃勃地上路了。就这样一个暑假,孩子陆陆续续把所有手续都办完了。在这过程中,她遇到过拒绝,忍受过训斥,尝到过自己粗心造成的麻烦,也尝到过误会与委屈,把一切办妥之后,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几岁。
不妨想一想,如果妈妈全部代办,不让华英去做,也许孩子永远也不会做。虽然挫折教育鼓励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切身体验一下,更最要的是提倡父母站在孩子背后,适时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再去尝试。
允许孩子失败
尔冬高考落榜了,他一个星期投出门见人,也不想再继续读书了。他决定参加工作,父母心态很平常地对他的决定表示理解,并告诉孩子应该振作起来,因为,失败在人生中谁都会有的,高考失败,并不代表你别的方面不行。于是他应聘到一家大型合资饭店做了服务员。也许因为换了一个环境,他的兴趣和情绪都很高,感觉每天都有许多要学的东西。不管是参加职工业务培训班,还是业余时间去上英语课,他都学得很投入、收获也很大,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工作中用得着的。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工作中不断受到提拔,还有幸获得了一个被送到国外的饭店培训半年的机会,回来后又业余参加了大学饭店管理专业的函授学习。5年之后,他当上了这个合资星级饭店的部门经理,比刚大学毕业的同学更具有竞争力。说起高考的失败,他感慨地说:“幸亏我选择了理智,没有掉进失败的陷阱。失败使我在审视总结自己中清醒,给了我一次面对挑战的机会。”
其实,失败是孩子的权利,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失败,在西方国家父母就非常尊重孩子的这种权利。当小孩子摔倒了、打架了、光着脚跑出去了,大人都不去管,让他们自己体验,他们才知道什么事应该怎么样,什么事不应该做。中学生参加夏令营,父母也不帮孩子整理行装,该带什么东西,由孩子自己掌握、孩子付出了一些代价后,就会学会如何为外出做准备,如了解地的天气,带上必要的物品等。另外,他们的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生活得快乐、健康和幸福,而不是对孩子施加期望过高的压力。他们知道,活得轻松、洒脱、自然的人,一般具有不过分看重功名的心态,他们反而容易获得成功。这些西方父母的成功经验,同样可以适用于我们中国今天的父母们。
我们知道,失败并非一定是坏事。父母应该这样思考:“孩子是在从失败中学到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失败能使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孩子经过自己努力而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要比从别人那里简单、机械地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更具实用性,作用也更大,将会受用终生。纵然失败,孩子从失败中获得的东西,也会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假如父母过度地害怕孩子失败,不允许孩子失败,而剥夺厂孩子从失败中思索、在痛苦中学习的机会,那么,孩子或许会成为大人心目中的“好孩子”,可是,他也可能只是成为一个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的人。当父母只让孩子走一条没有失败的、安全的道路时,他们的依赖性就会增强,自己解决疑难问题的积极性就会丧失。
允许孩子失败,这样宽容的心态反而会让你的孩子更轻松、更从容,也更容易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