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们某些家妊总是对孩子挑剔指责过多、要求过高。家长会这样问孩子:“你怎么总是这样”“你为什么从不……”“你应该知道……”“我告诉你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总是孩子气?”“你什么时候能长大?”“你能不能……”
他们指责埋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不是尊重孩子,站在孩子角度想问题,与孩子沟通,他们这样不光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使孩子离家庭越来越远,有话也不愿意对家长说,有情况也不报告,变得根本不再与家长交流。
父母站在自己的成人角度要求这要求那,完全看不到孩子的成绩。于是即使只是让孩子打扫一下房间,孩子也只胡乱地搞一下,心想反正我已经照你说的去做了,你不就是要求我打扫一下吗?而根本不管事情办到何种程度。因为孩子们的看法与大人完全不同。
如果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抱着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换看法,多昕少说这才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当孩子有话要对妈妈说的时候,妈妈不管如何忙碌,也不要说:
“妈妈没空!”
当妈妈有空了,想倾听孩了说话时,孩子可能已经失去再说的兴趣了。
当孩子功课上有难题时,妈妈不要马上指出他的错误或教导他正确的方法,也不要不时插嘴追问孩子:
“究竟想到没有?”
“这么容易的题目,别的孩子早已懂得怎样做了!”
妈妈应该让孩子有一段真空时间,让他慢慢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灵感或唤回记忆。否则孩子在妈妈不断的催促下,会感到烦恼慌乱,无从作出思考。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令孩子明白,当遇到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这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便可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得以全面的发挥。
和孩子交心
一般来说,家长很少会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只习惯于做“道貌岸然”的训导者,但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完全吐露内心世界,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便不愿再向父母吐露心事,而去和同龄人交流想法。但同龄人的经历毕竟有限,经验往往肤浅.思想也不成熟,孩子们虽在·起有过更深的交流,但大家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相对来说得不到提高,这样,父母就因不平等的待遇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父母向孩子敞露内心,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与信赖,有利于加强与子女间的情感联系。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显得尤为重要。十几岁的年龄是孩子们的黄金年华,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与子女问在感情上有密切联系,就容易沟通,从而有效地避免青少年时期容易遇到的问题,使孩子顺利成长,而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地来培养的。当孩子们开始询问:“爸爸您为什么不高兴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的时候,做家长的就泼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我们一语搪塞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们就很随便地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挡在门外。孩子感受不到你的尊重,自然就和你有了隔膜。
孩子遇到烦恼、失败与挫折而向父母倾诉时,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坦诚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种种情绪向孩子倾诉出来。让孩子知道父母和他一样有喜怒哀乐。
春子读书不用功,妈妈无论责备或鼓励,都是徒劳,孩子总是将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每日放学同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觉,便是看电视。
一天,妈妈又在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专心做功课,孩子仍然是一边做,一边东张西望,妈妈看见孩子爱理不理的态度,愈劝愈气愤,愈想愈伤心,不禁掉下眼泪,无奈地对孩子说:
“是妈妈不好,妈妈没有用,妈妈以后不会再向你唠唠叨叨的了。”然后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间。
孩子听到妈妈这番发自内心的话语后,自点内疚不安,走到妈妈的房间,摇着妈妈的手说:
“妈妈不要再哭了,我知错了,我以后会很用功地读书,不会再令妈妈伤心了。”
有时用这种表现内心难过的真挚态度教诲孩子,比恶言恶语或责骂会来得更有效。
和孩子交心,就得让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妈妈的喜怒哀乐。
你还可适时让孩子知道过去的事情。比如,父母可以将自己的失败和挫折的经历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过的抱负、梦想与目标,曾经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付出多少代价;怎样由失败、痛苦中积累到经验,逐步走向成功的经历等等,这一切都可以向孩子尽情倾诉。
孩子的求知欲很强,特别对自己小时候或父母童年时的生活片断,都很想知道,常常央求妈妈讲述童年时的有趣故事。有时看到电视节目里讲述小孩子的片断,也会表现得很有兴趣、很好奇地问妈妈:
“妈妈,你小时候是不是那么顽皮的?”
“妈妈,你小时候是不是那样害羞的?”
不少孩子对父母有认同作用,尤其是对爸爸,许多时候孩子会视爸爸为偶像,认为爸爸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大英雄,希望将来也和爸爸一样,这种崇拜的心理,多会发生在三四年级的孩子身上。爸爸为保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许多时候都不敢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特别是挫折与梦想的经历,坦诚地向孩子倾诉。
其实,只要你现在是一个信念坚定、勇于面对任何挑战的人,在孩子的心目中,你永远都是个值得尊敬的好爸爸。
假如你幼年时代家境清贫,没有机会受教育,最后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学课程,成为一个出色教师的话,你应该这样告诉孩子有关你的奋斗史:
“爸爸小学毕业后没有机会再继续读中学,只有一边工作,一边在夜校上课,有时假日和晚上的睡眠时间,也要用来温习书本。爸爸还要储备一笔生活费给家里人,然后辞去工作,专心应付会考,最后才读上了学,爸爸领悟过没有机会读书的苦况,于是决定大学毕业后,要做一位好老师。”
孩子会很专注地听你的倾诉,并会受你坚毅不屈的精神的熏陶。
如果你曾经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设想的独生子,你也可以告诉孩子当年你不懂与同学沟通而遭到排斥,其后又如何改过的经历,让孩予通过倾听你的经历领悟与他人相处的技巧与重要性。
假如你当年经常尿床,也不妨坦白告诉孩子,如何被同学取笑,不敢上课,自卑、孤独,其后如何得到自己的妈妈的支持和鼓励,将这习惯革除,重新过着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孩子他日如遇到困扰时,也会懂得如何面对,不会因此而自卑,失掉自信。
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有白己的梦想,如果你小时候曾经梦想做一个出色的足球运动员,只可惜因一次意外,弄伤,脚踝,令你难圆好梦,你曾因此变得自暴自弃,且消极悲观,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幸好得到体育老师的帮助,重新培养起对其他类型运动的兴趣,从而体会到人生不如意的事,会经常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只要积极面对,便可处之泰然。孩子也会从你的过去中学会如何面对挫折,而不再以对挫折束手无策。
孩子会从你一点一滴的经历中,领悟到许多做人处事应有的态度,不会因为你的过失或梦想没达到而不看你,更可能因此将你未兑之志完成也说不定呢!
父母还可以叙说自己工作的艰辛。
孩子只知道,父母要工作,因此没有时间陪他们一起玩,并不真正了解父母为什么一定要工作许多时候孩子都会问:
“妈妈陪我玩好不好?我很闷呢!”
“妈妈要上班,没有时间陪你,自己玩吧!”妈妈说
“你不要上班.陪我玩吧!”孩子不理解地缠着妈妈。
“如果妈妈不上班便没有钱头衣服、买玩具和戈宝宝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了。”
对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妈妈作出以上的解释,虽然孩子仍然不十分了解,但也会明白“妈妈仍然爱孩子的”,“妈妈工作是为孩子好”的道理。
当孩子年纪稍大时,妈妈可以作更详细的解释:爸爸一个人工作,所赚的薪金,不够支付家中所有的开支,比如租金、电费、电话费、购买饭菜、全家人的交通费、出外活动费用等等。要让孩子明白,妈妈也想在家里照顾孩子,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然而为了应付这许多的开支.只有出外工作,减轻爸爸的负担。孩子就会从中体会妈妈的困难之处。总之如果你把孩子当大人对待,经常适度地同孩子交谈一些你的喜、怒、哀、乐,同孩子谈心,孩子不仅感觉到被信任,更会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加强孩子的情商教育
情商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不是智力所能替代的。父母要成为孩子适当的情感教练。
——赫尔尼·卡林
□良好的情商可以抵御挫折
关于成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公式:成功=能力+机会。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是能力和机会的适当结合。在这里,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的主观条件,机会是指这个人所处的社会客观环境。
不同的人对于能力可能有不同的定义。总体来讲,一个人的能力是由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两个部分组成的。情商是衡量人非智力能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是重视了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孩子未来成功与命运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缺乏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
在传统父母的教育下,我们的孩子只知道按照父母、老师和书本的经验按部就班地做事,缺乏想像力与主动性、创造性。而情商教育则可以让孩子不光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可以让他知道采取什么做法是能够成功的,对于人生是能够得到奖励的,在竞赛中是能够得分的。
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这种心理素质。
如果童年时期一再重复相似的经验.将会在孩子心灵上烙下一生难以磨灭的情感信息,甚至因此决定一生的方向。家庭是孩子学习情商的第一所学校,在这个亲密的熔炉中,学会许多基本信息,诸如自我观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如何看待自己的感觉,是否有政变的可能,如何判读别人的情绪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这种学习的过程不仅是透过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还包括间接观察父母的行为及彼此相处之道。有些父母天生是情感的导师,但反面教材也不少。
无数的研究显示,父母对待了女的方式,对子女的情感生活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但直到最近才出现具体的科学证据,情商高的父母对子女有很大的帮助。小孩子多半善于察言观色。对家庭中细微的情感动态相当敏感。夫妻的相处之道对孩子影响巨大,父母直接对待子女的方式当然更不用说了。
父母亲要成为适当的情感教练,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情商知识。譬如小孩子要学习的第一课是分辨不同的感觉。身为父亲,如果无法分辨自己的悲伤情绪,又如何教导孩子区别失落和悲伤?此外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课程,譬如说告诉孩子愤怒常源自被伤害的感觉。
随着孩子日渐成长.他们需要的情感教材也要跟着调整。同情心从婴儿期就应开始学习,并由父母做出与孩子的感受同步的反应。有些技巧可以在交友的过程中慢慢磨炼,但父母的适当引导可以让孩子提早充实情商的基本条件,包括学习认知、管理、驾驭自己的感觉,培养同情心,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