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岁智擒鳌拜,平定吴三桂等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沉重打击沙俄侵略,签定《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他一生苦研儒学,表倡程朱理学,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文治武功,堪为帝王楷模,当然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他六下江南的故事……
《康熙南巡图》为绢本设色,纵66.1厘米,每卷长约七八丈,共有12卷,总长近百丈,约合300米,是中国现存最长的长卷。这幅最长的画卷作于1691年,由清代著名画家王翚主绘。全画主要描绘了康熙皇帝六下江南的故事。画面从京城永定门开篇,至浙江绍兴大禹庙,再经金陵城返京。康熙六下江南并不像戏文或者电视剧里所表现的那样,仅仅是为了赏凤逐月,康熙自有其深刻的政治目的。
满清入关时与中原汉人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又因落后的生产观念,给中国内地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康熙年间,由于当时清朝政府调整了政策,使遭受战争破坏的农、商、工各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进入相对安定的局面。
康熙皇帝玄烨为了进一步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为了笼络江南的士大夫阶级,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684~1707年)的24年之间,先后六次到东南一带南巡。他从北京出发,由山东入江苏,渡江而南到苏州、南京、杭州,最远则渡过了钱塘江,到达古代的会稽——绍兴。江南一带山青水秀、物阜民丰、人文荟萃,令这位祖籍在东北黑土地,生长在燕山脚下的满族皇帝大开眼界,他决定将自己逸个所谓的“南巡盛典”记录下来,将他的功业标榜画册,流传青史。于是,在第一次南巡之后,康熙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求并选拔绘画能手来绘制《南巡图》。这就是《康熙南巡图》的由来。国家盛典,画坛盛事
《康熙南巡图》规模巨大,绘制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那些被征集的宫廷画院画家和江南名画家齐聚到皇宫后,彼此相互推诿,不敢贸然主笔。在康熙首次南巡后的第三年,著名画家王翚得到御史宋骏业、老师王时敏及其孙子户部左侍郎王原祁,以及词人纳兰性德、刑部侍郎徐乾学等人的推荐,于60岁花甲之年带着学生杨晋,到北京担任侍诏,主持《康熙南巡图》的集体绘制工作。
王犟,生于1632年,死于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称乌自由人、剑门樵客。王翚出身于风景清幽秀丽的江南常熟的一户绘画世家,从小喜欢绘画。他早先曾亲得太仓“二王”(王时敏、王鉴)的指授与推许,经常博览大江南北的秘本精藏,对于古人作品,下苦功临摹,力追董源、巨然,醉心范宽,对王蒙、黄公望的山水画取法最多,对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的山水也很有悟解。司此,他的绘画有很深厚的传统功底,可谓摹古高手,但是,他又不一味地依从古人,他在古人的基础上自出新意,最终形成自家风范。因为绘画的实绩,所以,王聚在清代画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画史上将他和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再加上恽寿平、吴历又称“四王吴恽”,或者“清六家”。当时的绘画界甚至称誉他为“画圣”。
他的传世作品很多,如《千岩万壑图》、《溪山红树图》、《断崖云气图》,《石泉试茗图》、《夏木垂荫图》以及《唐人诗意图》等,都汲取了各个名家的精华,具有古雅清丽的特色。但是,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这幅《康熙南巡图》无疑是最有影响的。
在绘制《康熙南巡图》之前,先得绘出草图。草图的绘制也由王翚主笔。当时,天下绘画的高才妙手,都聚集在一起,大家和墨的和墨,润笔的润笔,张罗着铺开画绢,一旦画绢铺开,他们互相顾缩,不敢先动,只等待着王翚发出口令。王翚轻轻曳起自己那再普通不过的布衣,坐上最具权威的上座,瞪目凝神,思索良久,然后.才授意画家们如何起草、构图。草图的绘制这才展开起来。画家们共画了12卷草图,呈给康熙过目。
这幅草图也是纸本设色,内容与正本大致相仿,略有些差异,尺寸比正本略小些。草图经过康熙御览审定后,一直由宋骏业家族保存着。宋当时官任兵部左侍郎,因为善于书画而担当了主持《康熙南巡图》绘制事务的重任。宋骏业以为这幅草图汇集了当年各路名手的优长,不是寻常草图可以比拟的,因此,他叮嘱宋氏子孙要严格保守,世世代代永传为宝。宋氏家族遵循祖训,历经沧桑而将此卷保存下来。前不久,宋氏后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院博士宋湛谦教授受其父辈宋鸿铿先生等的委托,将宋氏家族珍藏了200多年的这幅粉本草图捐赠给南京博物院,在收藏界被传为佳话。
《康熙南巡图》草图通过后,画家们便开始了绘制。全图树石的绘制出自王翚之手,而图中的人物、动物、屋宇等则由杨晋和其他画家合力绘成。12卷巨制的《康熙南巡图》,经过王翚、杨晋等众多画家的努力,历时六年才告完成。图成之日,康熙帝玄烨觉得非常满意,当即给予王翚大量的赏赐,并要赐他为官。心胸淡泊的王翚,对官场仕途毫无兴趣,“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一生所爱,唯在画苑。他婉言谢绝了康熙的美意,随却告辞而去,和自己的弟子杨晋一起回到了家乡常熟。画家精湛的画艺与高尚的人品,令当时众人赞赏不已。当他离京的时候,宫廷画家、诗人词士为他作画的作画,做诗的做诗,纷纷前来送别,一表对他的景仰与达慕之情。
中华第一长卷
画家走了,他所创作的巨画却留给人们无限的审美愉悦。这幅《康熙南巡图》以写实记叙画法,描绘了康熙皇帝即位后第二次南巡的全部过程,首尾相接,每卷画中康熙皇帝的形象出现一次。遗憾的是,这幅鸿篇巨制难逃散佚的厄运。此画卷的第一、九、十、十一、十二卷,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第三卷,为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第七卷,为丹麦私人收藏,其余各卷则下落不明。据现存各卷,其绘画内容大概如下。
第一卷,描绘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从京师出发的情景。车驾从北京外城的永定门到京郊的南苑,画面开始即为永定门。康熙一行已经出城,送行的文武官员,站在护城河岸边。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大路上行进,玄烨高坐在一匹白马之上,由武装侍卫前呼后拥,沿途路旁还伴有舆车及大象。队伍的前哨已经越过一座石桥,抵近南苑。路边仪仗鲜明整齐,一直排列到南苑行宫门口,画幅到此为止。
第三卷描绘了康熙南巡至山东境内的情景。画面开始为丘陵地带,一座城池出现在众山环抱之中,应该是济南府。康熙正站在城墙上检阅,身后若干随后紧紧跟随;济南城门大开,南巡的先行骑兵已从城里出发,进入绵延的山丘之间。画面上,山势雄伟、高耸险峻,山上草木葱茏。队伍翻山过河,穿过村落,画面出现了泰安州和泰山,康熙率扈从诸臣到泰山封礼。经过泰山后,山势略趋平缓,画面到蒙阴县止。
第九卷描绘康熙一行已经从浙江杭州出发,渡钱江塘,经萧山县,抵达绍兴府大禹陵。画面一开始即为钱塘江,江面风平浪静,康熙乘座的龙舟在许多小船的簇拥下,驶抵对岸,无数民夫正肩扛人搬或用车将船中装载的物品运到岸上。康熙随行还有大量马匹。再往前行,有一城门,门洞结彩,那是西关,关里是一小镇,为西兴驿。沿途村民行旅不断,一河直过萧山县城。该城有瓮城,门为两层,河流通过水门穿城而过。城内街市整齐,热闹非凡;城外河中舟船,岸上农商,一派繁忙。过了柯桥镇,即抵达绍兴府。这里的城市更显繁华,街市、古塔、校场、府山、望越亭、镇东阁等被一一绘出。出绍兴府,田垅阡陌无数,到大禹庙和大禹陵,康熙站立在华盖下,周围侍卫戒备森严,百官民众跪迎。此卷最后以起伏的山峦结尾。
第十卷描绘康熙一行从浙江北返过江苏句容至江宁府(今南京)的情景。画面开始为句容县,过大平庄秣陵关至江宁通济门,沿途一派江南农村的湖光山色。一进通济门,皇帝所要经过的主要街道都搭有长达数十里的彩棚。画面上的江宁为江南繁华之地,商业发达,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秦淮河缓缓流过。之后出现了校场,康熙端坐在校场看台阅兵。最后,康熙过鸡鸣山、钟山、观屋台,到后湖为止。后湖上,渔舟点点,湖水浩荡,开阔无比。
第十一卷始于江宁府的报恩寺,经水西门及旱西门,秦淮河河中舟船往来,跟随康熙的官员正在登船。再往前则山峦乍现,山尽头是一突入江心的巨大山石,那就是天险燕子矶。矶下是雄伟壮阔的万里长江,江水奔腾翻滚,康熙乘坐的龙舟顺江而下。画面上时而出现江南景色,时而出现江北风光,最后,以迷蒙的远山作结。
第十二卷,这一卷描绘康熙一行结束南巡,回到京师的情景。从紫禁城太和殿、太和门开始,向南过金水桥,出午门。午门外两边各列大象五头,仪仗卤薄严整,一直排列到端门。端门五个洞城门大开,门外即康熙出巡归来的先行侍卫。在正阳门外大街牌楼南,康熙皇帝乘坐在八个人抬的肩舆上,以华盖为前导,武装骑士护卫,缓缓返回皇宫。康熙后面,是大群的人马和货物,大街上闲杂人等一起回避,店铺、住家门窗紧闭。队伍的末尾,有士、农、工、商各界人士组成的“天子万年”四个大字。
康熙御令制作《康熙南巡图》本有歌颂他平定吴三桂等三蓉叛乱、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以及统一全国、经济发展繁荣的意思,《康熙南巡图》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生产劳动。此画还继承了我国长卷风俗画的传统,吸取了《清明上河图》等优秀作品的精华,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