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一个名叫马殷的诸侯割据楚地,以长沙为中心,注重民生,用心经营,统治长达50余年,被当地人尊称为马王。在长沙众多带马字的地名中,有一名叫马王堆的地方,根据清代的《长沙地方史志》,说是楚王马氏的疑冢。然而这是真的吗?1971年的挖掘却发现这个大土堆的价值远比马殷疑冢的时代早,文化价值也大得多……
喷火的古墓
1971年的长沙,“文化大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人们都在备战备荒。这天,一支军队又在马王堆附近的山脚下开挖地下防空洞,谁也没有料到,当挖掘深入到下层时,突然,地下土层的罅隙中喷出了闪亮的活火。现场的军人们都惊呆了。此事立即引起了现场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急忙向上级汇报,并向地质部门等多家单位咨询。防空洞中喷出的火焰已经变得越来越微弱。最后,大家想到了湖南省博物馆。此时已是三天之后了,喷火则更加微弱了。
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已经来不及收集防空洞喷出的气体了。根据文献记载,盗墓者有时会碰上一种古墓,墓中会喷出一种气体,遇火即燃,被称为火坑墓。千百年来,由于盗墓者对火坑墓充满着敬畏,把它描述得神乎其神。
然而在近现代考古学家们的正式挖掘报告中,还没有谁亲眼见过喷出火焰和气体的古墓。经过仔细地探测,考古学家证实,马王堆下埋藏有三座古墓,神秘气体确实出自其中的一个。遗憾的是,考古学家们此后再也没捕捉到神秘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只能做出没有实证的推测了。博物馆组织了一个大约30人的临时考古工作队。在发现神秘喷火的20天后,马王堆火坑古墓的挖掘正式开始了。十多天后,考古队员们找到了神秘古墓的位置。
那是一个巨大的古墓葬,共有四层台阶,占地面积350余平方米,开口长20米,宽17米。这么大规模的墓葬,在中国古代并不繁荣的中南地区并不多见,从挖掘的现场情景看,马王堆并不像是个疑冢,倒更像一个诸侯王的真实陵寝。
在马王堆现场,考古专家们顺着古人挖的墓坑台阶一级一级地向下挖去。几天后,挖到了第三层。在下挖的过程中,大家先后发现了三个盗洞,视力所及,洞深不可估测。人们不禁忧心忡忡,十墓九盗,此墓莫非已经被盗?
此时已是1972年的春天,尽管长沙淫雨霏霏,挖掘现场泥泞不堪,整整挖掘了17米后,盗洞突然间消失了。大家悬起的心不由得放松了下来,甚至有一些暗暗的庆幸。
不久,就在考古队员向下再挖掘40厘米的时候,出现了考古中常见的白胶泥。这是一种不渗水、气密性非常好的胶泥。秦汉时代,南:方墓葬多用它来密封棺术。马王堆的封土白胶泥竟然厚达一米,按照常规,白胶泥的下面应是一层厚厚的木炭,木炭的下边就应该是棺木了。专家们兴奋不已。因为,这样的墓制结构说明此墓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汉墓,而且,还是一座不寻常的汉墓。
湖南省博物馆感到马王堆古墓事关重大,停止了挖掘,将情况上报国务院。北京将一些下放的考古专家紧急招回,派往长沙马王堆,马王堆1号墓室终于打开了。最后一层木炭被移开后,金黄色的棺椁外席显露了出来,揭开席子,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仿如新鲜木质一样的棺椁,每个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木棺竟然保护得这么好!
椁板被揭开了,包裹着棺材的三层椁板之间储积着大量的陪葬品。其总数达到一千多件。古墓的棺木共有三层,每一层都绘有精美的图案,在最里面边的内棺棺盖上还铺着一幅祈祷灵魂升天的帛画。
在领导的要求下,棺木被仓促地打开了。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种深红色的棺液。抽掉棺液后,一个用丝绸严严实实地裹着的尸体露了出来,一位两千年前的汉代贵妇。专家们发现,墓中一些器皿中刻有“软侯”字样,通过与历史典籍相较,他们证实这座汉墓的主人是长沙国丞相、软侯利苍的妻子。利苍的妻子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7年)以后的数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随着清理工作的进行,他们发现了以前极少见到的两千年前的丝织品。丝绸纤维属动物蛋白质,极易腐烂,因而丝绸也最难以保存。他们用精致的手术刀作为剖取丝绸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剥离出裹在尸体身上的丝绸。那丝绸尽管像豆腐般柔软易碎,看起来却光亮如新。这批丝绸织品中,就包含国宝级文物——素纱禅衣。那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古代织品。
薄如蝉翼的禅衣
软侯利苍夫人的装殓豪奢华美。她的前额及两鬓有木花饰品29件,并贴涂彩金,头发编有盘髻式假发,全身包裹各式衣着、衿被及丝麻织物18层,然后横扎丝带九道,上面覆盖着印花敷彩黄丝棉袍和“长寿绣”各一件,一共20层包裹。随她下葬的陪葬品达3000多件,足以显示她高贵的身份地位。在她所有的随葬品中,丝织品最有价值,也最为珍贵。
经过整理,专家们从马王堆l号墓清理出土了50多件丝织成品,其中保存完好或基本完整的成件服饰有20多件。这20多件中,有素纱禅衣、素绢丝绵袍、朱罗纱绵袍、绣花丝绵袍、黄地素缘绣花袍、绛绢裙、素绢裙、素绢袜、丝履、丝巾、绢手套等十几种之多。服饰的颜色则有茶色、绛红、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丰富多彩的品类。花纹的制作技术有织、绣、绘等不同种类。花纹的纹样则有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几何纹等。这是中国考古发现中出土古代服饰最多的一次。所有丝织成品中,两件素纱弹衣最为珍贵。其中,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两件重量均不到一两。那件重48克的禅衣,长1.6米,两袖通长1.95米,腰宽O.48米,在领边和袖边还镶着5.6厘米宽的夹层绢缘。如果除去这领口和袖口较厚重的缘边,那么,全衣重量仅为20几克。据专家计算,该禅衣每平方米仅重12~13克,真可谓是“薄如蝉翼,轻若烟幕”。薄如蝉翼,但蝉翼比之更僵硬;轻若烟幕,而烟幕又没有它那么清澈通透。它们是世界上最轻的丝织物品。
这两件禅衣都是穿在锦衣外面的罩衫。在汉代,禅衣往往作为上层人士平日所穿的常服,也可作为一般官吏所穿的公服。在当时的南方,尤其是长江以南,禅衣的穿着可能更为普遍。汉代的衣服式样有禅衣,也有夹衣.绵衣。可以用作内衣,也可在春、夏、秋三季用于外穿。纱中最轻薄透明的被称为“轻容”,意思是重量轻、透明感强。纱的组织结构呈平纹交织的形状.其透空率一般为75%左右,轻薄透明也就可想而知了。而素纱,就是指还没有经过染色的纱织物。
素纱禅衣不多见,但是,有一种名叫“蝉翼纱”的丝织品,出现的历史倒比较久远。“蝉翼纱”就是纱里极为轻薄的一种。早在东汉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织出这种极为轻盈的丝纱了。那时的人们就将极轻的丝纱命名为“蝉”。古人这么命名蝉翼纱,大概是觉得它轻薄透明,宛如蝉翼吧。根据色彩的不同,蝉翼纱可以有银红、淡青、白色等各种不同的颜色,它有较为良好的染色性能。这种纱织品可不是一般小户人家所能消受得起的。在《红楼梦》里,贵为四大家族的贾家,库房里也只有数量不多的蝉翼纱。
秦汉的织绣工艺,尤其是汉代,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从马王堆古墓及其他出土的汉代织物中,可以看出,汉代的丝织品更为丰富,有锦、绫、绮、罗、纱、绢、缟、纨等各种品种。丝织品的花纹也比较多样化,常见的有云纹、鸟兽纹、花卉纹、吉祥文字、各种几何纹等。汉代刺绣的针法更是先进,主要有辫绣,也称锁子绣,其特点是针路整齐,绣线牢固。这样绣出的实物,不仅品类丰富,而且图纹、式样都非常之精美。
马王堆素纱禅衣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体现了古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达,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令专家们心急的是,如何有效地保护这~国家级文物。素纱禅衣在出土前,已在地下保存了两千多年,当它重现天日的时候,如何完全保证它不被腐蚀和降解,已经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专家试图对其进行复制,想达到既能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也能进行最佳展示的目的。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仿制,即使竭尽心智,穷尽工力,也没有能够达到马王堆的水平。这几年,一些工艺大师在著名丝绸专家的指导下,仿照素纱禅衣面料的纺织、绒圈锦制作到成衣方法,复制出了一件重量仅为49.5克的复制品。这已经是目前最接近原件的制品了,但还离原品有一定的差距。
由此可见,素纱禅衣具有非同寻常的保存、研究价值。
在中国古代,丝织品保存较好的大多在西北干旱地区,如新疆等,然而,长沙是个例外,这个潮湿多雨的地区,丝绸织物竟然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实在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