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7300000078

第78章 清(4)

顺治十一年(1654),徐元文在乡试中考中举人。顺治十六年(1659),在殿试中又高中进士第一名。当时他才21岁,顺治皇帝福临在乾清门召见了徐元文,对他抚慰有加。回宫后福临高兴地对孝庄皇太后说:“今年我大清得了一位好状元。”下旨赐予徐元文冠带、蟒服,任命徐元文为翰林院修撰。

徐元文在翰林院的任职期间,多次被顺治皇帝召见。有次他扈从顺治皇帝到西苑,顺治皇帝特赐他乘坐御马。他特意写下“空传枚马金门侍,只倚雕虫事武皇”的诗句以记此事。有一天,徐元文随顺治皇帝造访僧斋蕉园方丈,向方丈请教佛家典籍,事后,徐元文对方丈没有表示谢意。顺治皇帝也没有难为他,却说:“此人大有见解,他当状元是朕亲自选拔的。”

翰林院的日常事务很简略,徐元文就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学问。他不但钻研诗文,且努力通晓历史,求本探源,总结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

二、主持学政请废捐纳

自清初以来,江南地区拖欠钱粮现象一直非常严重。康熙初年,皇帝责成当地巡抚,按察使严加查办,江宁巡抚朱国治细加勘察得出一个数字:苏州(府治今江苏苏州)、松江(府治今上海松江)、常州(府治今江苏常州)、镇江(府治今江苏镇江)四府,未交齐钱粮的文武官绅共计13517名。徐元文也在其列。依照惯例,对徐元文应予以处罚,降职调任銮仪卫。徐元文以此事为借口请假回家,分辩解释这件事情的原委。经过四年的时间,事情终于澄清,才恢复了徐元文的原职。唐熙八年(1669),徐元文充任陕西乡试主考官,他主持陕西乡试期间,注意选拔人才,被录取的多数是政治上无所攀援,出身于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或贫寒之士,在陕西很有影响,陕西有人甚至这样说:“士子能够刻苦勤奋读书,就是从徐元文这次主持乡试开始的。”接着迁任他为秘书院侍读。

康熙九年,徐元文升任国子监祭酒,充任经筵讲官。他感慨学校废弛,毅然以师道自任,他认为:“自古人才盛衰,全看学校的兴废。汉唐以来,太学子弟都是认真选拔、精心培育的,所以人才辈出,清自开国以来,推行尚文皇道的政策,但是每年入太学的,除了官荫以外,只有缴纳贡品一条途径,由府、州、县学推荐入监的学生寥无几,而且多为年齿颓废之人,所以难于成才。”他请求按照顺治八年和十一年的旧例,让各省两年或三五年推举一批优等生,选送品学兼优的青少年入太学。并请求按照顺治时的办法,各置省乡试,取副榜生若干名,送入太学。这样,各地的才智出众的学士都集聚于太学,对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大有好处。他的建议被采纳,并颁布实施。对于捐纳一事,徐元文说那是因为平定“三藩”(吴三桂、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耿精忠)叛乱所需的军饷既多又急、朝廷迫不得已采取的权宜之计。他请求等到收复云南后,立即降诏停止捐纳。他指出捐纳造成四大弊端:(一)官府养士育才没有比质量更重要的,而捐纳却造成了官员平庸冗杂;(二)由官府主持的考试是入太学的正途,学习期满考取太学,必须学习三门科目,用九年的时间。而捐纳者就不计年限,随捐随考。这就形成了对依靠正途考取的学士严厉苛刻,而对捐纳入太学者却优先照顾。这样,势必会“阻寒士攻苦之心,长富儿骄情之气。”(三)质量观念和考取方式已经混乱,而原来又没有把不称职的差等生革除的先例,考课难以进行,学士之风日益淡薄;(四)历年来吏部考核官员授予职衔,需要派任州县助理方面的职员不少于数千人。现在考取途径积弊很多,补缺授职的日子遥遥无期。可是一经授职,就会着官服、坐车乘轿,一副官太爷模样,招摇乡里。这样选官制度混乱,朝政实在让人忧虑。疏上,皇帝令吏部商议,最后决定:捐纳之事“自河工外,得一切停止。”

徐元文就任国子监祭酒四年,任职期间各种规章制度得以认真遵守执行,端正了学风。他还同其他学者一起致力于教授众监生,徐元文举止文雅端庄,学识广博,他的讲解流畅明了,声音洪亮,学生们都很敬佩。他离开国子监以后,康熙皇帝曾经对群臣说:“徐元文为祭酒,条规严肃,满族子弟不认真学习的,也一定要加以斥责,甚至鞭挞,至今监生们还畏服他,以后难得这样的人了。”

三、伴驾侍读君臣切磋

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徐元文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重修《太宗实录》副总裁。第二年四月,改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充任日讲起居注官。每天在弘德殿进讲,颇受康熙皇帝赞许。熊赐履任经筵讲官时,“非尧、舜之道不讲,非儒家经典不言。”他盛誉孔孟程朱之学,视为思维和行为的准则。这时康熙皇帝已经22岁,讲官谈论的儒家学说,已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很想知晓历代王朝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他对讲它们的人说:“朕孜孜不倦求学的目的,无非是想明白义理,对治国有所帮助。朕学过的道理很希望能实践一下;仅仅玄谈义理,不是朕所追求的。”有一天,康熙皇帝对徐元文说:“《四书》屡经讲解,已通晓文义,每观《资治通鉴》,详细地记载了前代得失,很有利于治国理民,应与《四书》掺杂讲解”。于是徐元文从《通鉴纲目》中选择那些有关国君的品德,治国理民的方式的事例,让翰林院分别撰写讲章,他亲自审订,按照顺序为康熙皇帝讲读。聪明好学的康熙皇帝仍感到不满足,便规定讲官讲完以后,他也讲解一番,相互切磋,徐元文对此很高兴。在他进讲时,采用先儒的评论,加上自己的看法,推理发挥,务求重点突出,观点鲜明,结合现实问题立论。这一年的经筵讲读结束后,徐元文把讲义呈给康熙皇帝,希望皇上经常浏览,进一步体会。康熙皇帝对于徐元文等人讲授的《通鉴》非常满意,称赞他们筵讲的各章都很精当详细,对于他的学问和处理政务都有很大帮助。为了表达他是尊师重教的,特令徐元文等讲官一讲结束后,免于行礼。

康熙十五年冬,徐元文母亲去世,去官回家服丧。康熙十八年,设立史局。二月,徐元文丧服尚未满,康熙皇帝诏令他出任《明史》监修总裁官。他到任后,请求征购民间遗书文献,推荐李清、黄宗羲、曹溶、汪懋麟、万言等共同编纂,吏部没有批准。最后,是康熙皇帝下诏批准了他的建议,但因李清、黄宗羲、曹溶三人年事已高,没能参编。

康熙十九年,徐元文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经筵讲官。受命任职那天,他到乾清门谢恩,康熙皇帝降旨嘉奖他从前的讲解之功,赐给他手迹二幅,其中一幅写的是“鸢飞鱼跃。”

四、直言敢谏蒙君嘉许

徐元文在中央官署任职,遇事敢言,从不阿谀奉承。有一次,朝中举行九卿会议推举江西按察使人选,有人推举兴泉道张仲举,御史唐朝彝极力宣扬说,张仲举在福建没有做出好的成绩。九卿准备上书弹劾唐朝彝,可是副都御史李仙根、给事中李宗孔二人不愿在书上签名,于是连这两人一起弹劾。经吏部商议,把李仙根、李宗孔降五级调用,将唐朝彝革职,康熙皇帝认为对他们的处分太重。徐元文上奏说:九卿会议推举人选,本是朝廷中正当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怎能怕有分歧呢?现在因意见不一致,就对他们如此处分,如果所推举的不是有才能的人,那谁还敢提出驳议与更正意见呢?而且从原则上讲通过科举途径考中可以成为后备官员的,在公布名单时,必须全部列上,在讨论推举官员时,应当允许对所推举者提出相反的意见,如果任凭一二名势力大且强暴者对持反对意见的人妄加抨击,众人只能随声附和。这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康熙认为有道理,应对他们免予处分。徐元文再一次上奏说:“凡是免予处分的,都是有罪之人,但是皇帝圣恩予以宽免。唐朝彝等人却是无罪之人,如果圣旨只说不必处分,就周全多了。”康熙同意了他的建议。

当时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吴三桂的几十万叛军陆续投降,如何处置他们关系重大。徐元文上疏说:“对于受胁迫而参与叛乱的人,应格外施恩宽赦,允许他们悔过自新。但如果让他们留在云南,却不是长久之计;移调到其他地方又耗资巨大;如果改换将领,会导致兵将的互相猜疑,终将留下隐患;划归各旗,又怕难以管理,所以应该区别对待。凡是可以留用的,应该与绿营、八旗将士一样录用,剩下的一律遣散为民,由各道安置,参加生产。这样既可以减少俸禄的开支,军需用品也可以逐渐宽裕。至于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的老部下与嫡系,尤其应予解散,绝不能让他们仍用藩旗的名目。三藩作乱期间,受害严重的是广东、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叛贼在这些省份广征关税、贸易税,加重盐税,圈占了大量土地,无恶不作。现在,三藩已相继被消灭,而他们占夺民利破坏国政的事却由来已久,现在,朝廷大军势如雷霆,该处百姓渴望早日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应当先发布敕令,命令将军、总督、巡抚自进入贼境之日,马上废除以往所有的苛政。”康熙皇帝对这些建议很赞赏,下令讨论实行。

三藩之乱平定以后,有的大臣对康熙皇帝歌功颂德,请求登封泰山,而徐元文独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国家当务之急,不是搞那些礼仪活动,而是“振纲纪”、“核名实”、“崇清议”、“厉廉耻”,乘此武定功成之时,应该明白告谕大小官员,清除疑虑,共成千秋大业。革除沿袭下来的苟且积习。不要安于现状,要奋发进取。疏文写好后,同僚们觉得他的言辞太直,劝他不要上奏。而徐元文却坚持己见,毅然上奏。康熙皇帝对徐元文的建议颇为称赞,认为是合理的。于是登封泰山的典礼就被免除了。

清朝初期曾经多次下令清查大户人家隐占土地,来充裕国库的税收。规定:凡查出隐占田地的人户,或充军,或下狱。州县官吏为了升级进爵,捏造事实上报,以冒领功俸,这种现象不断出现,造成极大危害。徐元文通过查访得知:隰州蒲县(今属山西)庠生王命新、曹大明被迫出卖子女,康生贾松平竟把自己卖到平阳军营,夫妇同去服役,来交纳赋税。因此,徐元文极力陈述朝廷下令清查隐占田亩案,在具体实施中的弊端,他说:“有些土地,本来就是无主的,不是人们有意隐占不报。地方官吏谎称是诡诈的人隐占,错误地依靠惩罚人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是把无主之地强行摊派于人,然后借此搜刮钱财,敲诈勒索,到现在这种做法已沿袭多年。百姓不堪其苦,许多人举家逃亡。这样做名义上给国家增加粮产,实际上是虚耗粮产;名义上是清除弊端,实际上这才是弊端的根源”。督抚们在做之前共同进行欺骗,在做了之后又为做的事作掩盖。徐元文极力请求进行整治:“凡是以前假报的,实行自己检讨、主动坦白和互相检举,这些姑且予以宽免,始终掩盖不讲实情的,应加重给予治罪。”徐元文任左副都御史三年,兢兢业业致力于重振纲纪,整顿吏治。他与同他同属一个等级的官吏相处非常融洽、和睦,但是遇到问题却敢于极力争辩非弄清楚不可,没有什么顾忌。关系到八旗之内的事,众人大多退缩畏惧,不敢直言,唯独徐元文敢于讲话,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先后上奏弹劾福建总督姚启圣纵恣谲诈,妒功喜能;浙江副都统高国相纵兵虐民,两淮巡盐御史徇私包庇贪官。将军马哈达提出民间有很多隐名逃亡的人,请求自行拘捕,不移交地方衙门。徐元文认为不能这样。他说:文武兵民的划分,历来如此,现在以拘捕窝藏的逃犯为名,辗转倾害,必将扰民。满员大臣主张,应当命令以将军为主和督抚共同协商去处理。徐元文认为:这样仍然是将军为政,应当以督抚为主会同将军去处理。双方争论不已。最后,康熙皇帝听从了徐元文的主张。徐元文认为,吏治清明首先要严格官吏的选拔,清朝初年连年用兵打仗,国库已告贫困,于是决定实行捐纳授官。规定凡是捐纳做官的人,任期满3年以后,称职的给予升迁或转任,不称职的则予以罢免。但是,却没有坚持实行下来。后来又规定3年满期,如果再有捐纳,则一律升迁转任。这样实行捐纳就造成了吏治腐败。那时各部寺院有数千名笔帖文书一类的小官,他们一致要求依照旧例捐纳当个州县官吏。徐元文极力主张不可以这样。有些人惧怕激成事端,主张让步,满员大臣也好言相劝。徐元文和他们争论了三天,他对同僚们说:“这事除此别无他法,若出了事,由我一人承当,绝不连累大家。”

五、修史撰书任职两部

康熙二十二年(1683)冬,九卿会议推举道员王垓、胡悉宁为湖北按察使。康熙认为两人人才平庸,追问是由谁推举的。为此事,徐元文受到牵连,但是他并没有申辩,吏部商议将他降三级调用。康熙二十三年二月,康熙皇帝又命他专门管理史局,负责监修《明史》。当时,史局已建立5年,但修书未成。这时他既然不参与政事,于是便专心修史。他取来史局的人们所写的纪传稿,考订史实,参用诸家之说,以年为经以月为纬,亲自编辑。如果遇有疑难问题,就写信花钱请来熟知前朝典故的人,虚心求教,细心商榷,经常直到深夜。徐元文为修史,终日孜孜不倦,经过一年的努力,完成十分之六七的传记,缮写7卷本纪,撰稿15卷列传,呈进宫内。

修史名义上是学术性工作,但在清代,却包含着极强的政治敏感性。关于南明诸王及其大臣史事如何撰写,是《明史》编纂体例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会触怒皇上。历史上,由于秉笔直书而触犯皇上、遭致被革杀的史官,也不在少数。一些人出于顾虑,主张以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覆亡为断,南朝诸帝不必写入。徐元文不同意,他认为南明诸王是客观存在的史实,不写入他们,《明史》何以为史书。争论不决之后,他毅然上疏,提出了关于编纂南明诸王史事的意见。他认为:《明史》的编写,本纪可以崇祯帝终止,但南明福、唐、桂三五史迹,不可以不著,如何写入?请援用《宋史》益、卫二王和《辽史》耶律大石之例,将三王著入附传。至于明末诸臣尽忠前所事者,凡考之有据者,都应当采摭。康熙帝看了徐元文的奏本,一时也难以处置,他召见徐元文,详细询问原由。康熙帝沉思很久,点首同意徐元文的编纂意见。南明诸王及为其尽忠的大臣们的史事,由于徐元文的力谏,在《明史》中得以再现。

徐元文为人外和内刚,直言无忌。他为政不畏权贵,遵礼守法。然而由于家门子侄不贤,巧取豪夺,为恶乡里,给政敌提供不少口实,使得徐元文一再遭劾。先是副都御史许三礼劾他入阁拜相后,收受贺银五千两。康熙帝置之不究。不久两江总督傅拉塔纠劾他及其子侄家人:“以官生理,公然受贿,扰害地方。”此次是满族封疆大臣的弹劾,康熙帝不能不问,追查结果,所讦各条虽多为徐元文子侄和家人所为,但他未能辞其咎。康熙帝法外加恩,让他致仕回籍,徐元文回乡后,昔日煊赫热闹的门庭变得门可罗雀。他感慨人情万端,官场险恶,终于抑情成疾,一病不起。不到一年,在康熙三十七年闰七月二十七日,这位清代名臣便郁郁而终。

同类推荐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管理学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管理学家

    本书主要写了世界著名的二十位管理学家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求学历程,以及成名作品,还有对世界的贡献。
  •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

    如果我们对人类文化科学史上走过的风流人物,作一回眸和审视就会发现,即使在我们即将走进21世纪的今天,他们的丰硕遗产和崇高风范对我们,特别是对我们的青年一代,还是大有教益的。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和爱国主义者,巴甫洛夫在科研中所表现的那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计得失、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特别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一句话,即他的高风懿范,是没有时代与地域的限制的,对我国正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学者、青年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楷模。作者在作品里不仅塑造了巴甫洛夫和谢拉菲玛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道路,而且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 名人传记丛书——梵高

    名人传记丛书——梵高

    梵高自幼性格孤僻,年轻时做过画廊职员、教师、牧师、直到而立之年才决定踏上绘画之路。他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并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本书讲述了荷兰画家梵高独特的生命历程,以及他为艺术不懈追求和探索的一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梵高及其作品的价值。
  • 理想爱情的歌唱家:屠格列夫传

    理想爱情的歌唱家:屠格列夫传

    本书用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记录了这位给世界文学和我国现当代文学以重大影响的世界文豪的创作和人生经历,带引读者走进他迷人的艺术世界。
  • 忠信笃敬-何炳松传

    忠信笃敬-何炳松传

    本书详细真实地记载了现代历史学家何炳松的生平活动、思想发展、学术成就、社会交往,并注意叙述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学术思潮、师承传习、历史影响等。
热门推荐
  • 御史不好当

    御史不好当

    沈筠棠觉得自己绝对是大燕朝最倒霉的人。作为三代单传的永兴侯府世子爷居然是个不带把的!上有老弱病残的祖父母,下有弱质纤纤的妹妹们。娘死的早,爹走的急,阖府上下只靠她一个“假男人”!偏偏朝堂上还有如狼似虎的大龄剩男摄政王虎视眈眈。沈筠棠:摄政王殿下,微臣虽然喜欢的是男人,但真的不是断袖啊!
  • 明白为什么奋斗:优秀员工要明白的28个本质问题

    明白为什么奋斗:优秀员工要明白的28个本质问题

    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工作?我们是在为老板打工,还是在为自己工作?你为什么要工作,你的工作和公司有什么关系?公司为你做得多,还是你对公司的贡献大?为什么要做一个忠诚于公司的人?为什么优秀的员工不会找借口?如何理解“任务之中包含机遇”这句话?为什么工作之中要学会感恩?阅读《明白为什么奋斗:优秀员工要明白的28个本质问题》,这些萦绕于你心头的困惑都将一一解开,同时,也会让你对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带你走进一个全新的工作境界。
  • 天之境界

    天之境界

    当你发现一个人突然变了外貌,但身边人都说他本来就长这样,是你的眼睛欺骗了你?还是你的记忆欺骗了你?亦或是,这个世界欺骗了你?
  • 海豚2号:神秘拾金岛

    海豚2号:神秘拾金岛

    《海豚2号:神秘拾金岛》同学们在车长莫杰大叔和管理员房妮老师的带领下,于午夜12点开始旅行,海豚2号在海上遭遇了绿尾鱼的追踪攻击,好不容易在一个岛上停下来,车长莫杰大叔却无故失踪,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怪事令人匪夷所思。
  • 花之国的魔法公主

    花之国的魔法公主

    她是花国的公主,她的母亲因为暗黑女王而离开她,把她交给了自己的贴身仆人,仆人并未听取她母亲的嘱咐,相反对她非常严厉,什么都不准她学,可是她和哥哥偷偷地学,暗黑女王再次复活,对她们发起了攻击……最后,她战胜了暗黑女王,保护了花国,而她因为战斗死去,转世到了人类世界……
  • 烈焰重生:宰相千金狂天下

    烈焰重生:宰相千金狂天下

    她,特工组美艳的电脑高手,追踪敌人时意外穿越;被二小姐一掌幻力拍死的宰相家大小姐死而复生,再度醒来,她已是统领万灵兽的森林之女。她,修高强幻力,寻元神,唤醒无人能匹敌的神力。终一日,她成幻罗大界之王,灭妖魔,扰天神,神人魔三界以她为尊……
  • 致爱王俊凯

    致爱王俊凯

    爱上这个少年,也许是错误的,但却是个美好的错误,美好的让我不想醒来。却终究有面具滑落的那一天,当看到真正的我时,你还会爱我吗?
  • 令人无法抗拒的心理说服

    令人无法抗拒的心理说服

    本书的特色在于分析对方的心理需求、行为意识,从“心”去掌握优势,使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比别人更敏锐、更正确地说服对方。
  • 这是缘分么

    这是缘分么

    神马情况!我穿越了!穿越就穿越呗,可是我好好的一个大男人,干嘛会被一堆男人追着不放,一群“饿狼”啊!好歹我在现代也是个世界第一杀手,在这里居然连“饿狼”里面最弱的一只也打不倒。饿狼一号:水泠风。一身白衣逍遥江湖,江湖上的黑白双煞之一,被人称之为白煞,性格清冷,不善交谈,不近人情。饿狼二号:花温然。一身红衣隐匿朝廷,羽稀国三王爷,人称逍遥王爷,妖孽一枚,热情无人能敌,能说会道,只对男人感兴趣。………………
  • 没落界

    没落界

    恰是那一日,苍茫红透,天火陨!那一日,乾坤动荡,神灵殇!此后贪嗔痴,迷人意。喜怒哀乐愁,催人忧。红尘三千海,众生苦渡。这个时代,叫“乱”.直到,一人横空现……轮回颠倒因果乱,成仙古道一指断。众生在向天怒号,横刀一斩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