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49000000001

第1章 新课程及其在农村实施(1)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即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称之为新课程改革、新课改、课改。称其“新”,主要是有别于前七次国家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为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次革新。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反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一、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现在正处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和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在迎来新世纪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迎接挑战需要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人才。由此,“科教兴国”便成为我国在新世纪谋求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在此战略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便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科教兴国”关键在人才。在竞争与挑战面前,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把着力点放在教育上,都抓住教育改革大做文章,希望从教育改革上找到出路,他们深知抓教育就是抓人才,有了人就有了一切。英国学者培根说过:“人是一切的中心,是世界的轴。”在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位、最根本、最关键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就源于教育,源于基础教育,源于基础教育为未来人才奠定的足以促其终身学习的学习素质和能力。所以,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其实,我们国家同样也非常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的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而且,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就经历了八次革新。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变革和建设。因此,“科教兴国”战略必然要求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2.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世纪之交,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之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一是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现在的学生能成为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三是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四是充分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并相继研制出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3.素质教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惯性大、影响深,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近年来,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者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认真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但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地落实,总体上看推进素质教育步履维艰。素质教育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还只是停留在文件上、计划中、口号里,教育内容、教育实施、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都还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陈至立同志在会议的报告中也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如何使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李岚清提出要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此,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因此,素质教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现行课程的弊端要求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尤其是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并逐渐形成了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拓展,审视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当前突出地强调课程改革,就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一些专家预测,如果不进行课程改革,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将在民主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学生。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和将来发展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问题,我国于2001年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历程

从1996年7月开始,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所大学及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了调研,总计调查了全国9个省(市)近16000名中小学生,2000多名校长、教师和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的落实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宜性、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试与评价中的问题等,并于1997年底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调查报告》。调查发现,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与教育规律的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苦于死记硬背而教师乐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而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据此,遂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997年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烟台召开素质教育会议,会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会后,遂组织专家转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期研究工作:一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与经验研究;另一方面,开始规划与设计面向2l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到1998年年底,基本形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以及推广新课程的政策与策略。

1999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成立了由来自师范大学、省教研室、教科院的课程、教育、心理方面的专家及中学校长代表40多人组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专家组在基础教育司的领导下,历时两年半的勤奋工作,就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标准、考试、评价、实验区工作以及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综合课程设计、农村课程改革、课程政策改革等,组织召开了100多次的专题研讨会,起草并形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

2000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通过课题申报、评审、签合同等程序,确立了11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门课程的国家标准与指导纲要、教材,以及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综合实践活动指南、课程与教材评价等综合类研究项目。至2001年7月,已制定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并审定通过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2000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

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语文、数学等21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3年,又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语文、数学等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以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2002年秋季,除上海、西藏之外,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达870余万人。到2003年秋季,全国共有1642个县(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

2004年秋季,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等四省区开始进行实验,2005年增加了江苏,2006年又增加了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和辽宁,全国已经有1/3的省份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随后,针对2004年首次进行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的高中学生,出台了新课程标准高考大纲,对于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任务目标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力度之大、挑战之强、难度之高都是前七次课程改革所不能比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概括而言,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历次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考虑到现代社会发展、信息技术进步与学生性质变化等因素,确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提出了六项具体的改革目标:

一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总之,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同类推荐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尚勇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尚勇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 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教师

    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教师

    本书围绕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提出新时代当一位好老师的必备条件和方法,是广大教师快速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好教材。本书教育的对象是班主任、家长以及学生们,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 民族过程与国家

    民族过程与国家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民族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民族共同体产生问题和原始社会的民族过程;资本主义以前的阶级社会的民族过程;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过程;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过程;现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过程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过程等;
  • 汉语词汇认知心理研究

    汉语词汇认知心理研究

    本书共分6章,着重对汉语单音节词汇词义识别的内在心理过程进行了研究。
  •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的编写宗旨,仍然以不同行业、系统的不同来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视觉反映了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这些来稿大都来自实践第一线,对一些新观念、新思维、新现象、新发展进行了较有力度的探索与研究,注重了改革与发展主旨的积极发挥。作者都在一定的高度上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论述充分,见解比较独特,阐述较为独到,明显地提升了论文的课题价值,对当前深化各项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引导作用。
热门推荐
  • 网游之凌天剑仙

    网游之凌天剑仙

    终焉之神被邪族召唤到人类世界,人类世界陷入的一场巨大的危机。众神前往终焉神殿讨伐终焉邪神,众神苦战,最终将邪神斩杀,邪神有不灭之体,众神无奈之下将邪神分尸,尸体碎块被封印在世界各地。终焉之神死后吼道:“我若苏醒,必将灭世!”山川大地,星辰大海。被众神之力毁约大半。生命之神为救终生消耗全部神力,化为生命巨树矗立一座海岛之上。光明之神身化太阳俯视万千生命。被邪神杀死的众神,化成万千星光聚在星河之上。余下众神搬山填海,创造了一片片新的大陆。一起都将从头开始。灭世之战后,众神传神力授于下界众生。最终众神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留下来的生命也开始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 非法武力

    非法武力

    一把神秘的武器原子枪引发了非法组织与剑派世家及神兵军团三方制衡的战争,由两名地下组织特工组的年轻女杀手盗取以最新研发不知名武器样品开始,牵扯出一个由古代发展而来,延续至今的世界。原来古代武林一直延续至今,它交织于我们的生活,对通常人保密,被称为,新武林。特工组杀手柯景恩和韩漫初战华家失败,于是混进他们所在的宁合高中,柯景恩和韩漫决定叛离特工组之后事迹败露与华影风等人划为一线,先后经历夺命符之战,心理战,神兵巨款之战,剑派群雄之战,最终与神兵相互利用覆灭特工组。不同的江湖纷争,不变的儿女情长,明枪暗箭的组织斗争,错综交织的友情爱情,这里是一个漫画般热血,纯洁而立体的世界。
  • 邪王独宠呆萌王妃

    邪王独宠呆萌王妃

    她是2016的超级乖乖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有一天突然有人告诉她只有她拥有重生体质,还非要她帮忙!好吧……帮就帮吧!可是谁能告诉在现代堪称完美的自己为什么会变成人人唾弃的妖怪!还是个最没有地位的庶出!还有个传说中阴狠邪媚的王爷自称是自己的未婚夫!不管怎么样!看她这个新世纪的新兴人类怎么玩转这个奇葩王朝!
  • 涅世魂

    涅世魂

    战火起,硝烟漫。复仇路,谁阻我,杀!傲气少年无心搅动波澜,却又不得不惊起玄界的三千浪涛。以血为我道,踏破通天之法,夺尽玄机之妙,唯涅独尊大界!曾经天赋异禀的绝世强者,曾经傲视群群雄的狂傲青年。家族中的背叛,被自以为的亲人迫害……如今从头再来,阴谋的面纱一层层揭开,是谁才是真正的幕后。撕裂吧,用血来磨平内心的仇恨!曾经不畏天地的狂傲稚嫩,也将真正的生死历练……这世界,你手中!
  • 嗜宠而娇

    嗜宠而娇

    不小心上错车,居然钓到了一个美男,而且还是一个超级有型的帅锅,沐简简觉得自己赚翻了。直到登了堂,入了室,被某只腹黑吃干抹净,她才知道,这厮,原来不是个纯洁的爷儿。她出国,他尾随;她出事,他总会在一旁;她勾搭帅哥,他在一旁浅笑怡然,第二天,那人无故失踪。他总在她的眼皮底下,转转悠悠;他总在她的世界里,来来回回;直到看到了他心底的秘密,她才知道,原来他暗恋了她十年,原来这一切,他早有预谋,接近她,只不过是为了得到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血色野望

    血色野望

    强者制定规则,强者改变世界。他虽然一无所有,但他是个强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会去寻回曾经拥有过的一切,找到那些未曾拥有过的东西。为此,他已经准备好了行走在满是荆棘的路上!那你呢?要不要一起来?
  • 金陵秋

    金陵秋

    以作者同乡辛亥革命将领林述庆军中日记的真实经历为背景,以虚构人物女学生胡秋光为纬,记叙、描写了辛亥至民国元年间社会的鼎沸纷扰状况。
  • 逃离洪荒3

    逃离洪荒3

    鸭子河畔沉寂的青铜文明,一段湮灭的传奇历史……破碎的大陆,复醒的神魔……一个长生不老的青年,无数的传说……
  • 卿若天下

    卿若天下

    紫云山上:你为武盖江湖,我为山稳人乐,拼劲全力天子脚下;你为权倾天下,我为还你眼明如镜,周旋在狼牙虎豹中你说,你等着,我会送给你全天下最尊贵的东西,然后一天天的不见人影。可是你却不知道,对于我而言,陪伴,是最好的承诺。(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以为曾经是山

    我以为曾经是山

    一场不可预见的天灾,带走了数千人族鲜活的生命,也同时为人族带来了超越现在百年的科技。人族崛起,兽人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迫。天灾中存活下来的主角,开启复仇之路。可是随着复仇的进行,他却发现了有关天外来物的更大的阴谋。面对强横的人族机甲,兽人族该如何奋起反抗。而深陷阴谋的人族又该面临怎样的命运呢?我以为曾经是山,却不想,只是被山遮住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