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档案
高倩
高倩,一个普通的女孩,既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也没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她的身侧并无许愿树,她的手中也无七色花和阿拉丁神灯。为什么她能轻松进入哈佛大学,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呢?如何能一胜哈佛而再胜哥伦比亚?
其父给出的答案是:人生设计在童年。现在,来看看高倩的成材历程:1981年,高倩出生于福州。五岁时,高倩在美国上幼儿园,自学了一学期的《爱丽丝漫游仙境》,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七岁时,高倩在父亲的陪同下参观哈佛大学,并立下读哈佛、做律师的志向。不到10岁时,高倩就开始学习中等数学,背GRE单词,到图书馆自学法语和西班牙语。一年后,她在中、英、西、法四种语言上游刃有余。
1992年,11岁的高倩写了200万字的英文日记。1995年,14岁的高倩获得地区即席写作第二名,在美国旧金山出版英文书《西方到东方》。1996年,15岁的高倩成为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三集中英文电视纪录片《长大》的主角。
1999年,18岁的高倩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历史及国际关系学。在哈佛,高倩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比如,为市民做义务法律咨询,在波士顿中国城教英语,与贫困家庭的小学生结为良师益友,任哈佛校园小商店的副经理,还进入《哈佛深红色》报社。高倩大学四年一直在报社工作,从发行部经理当起,最后坐上商务主管的位置。
2003年,高倩从哈佛毕业,同年进入一流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成为这个顶尖法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在读法学院二年级时,高倩独立撰写的一篇30多页的论文在全美最权威的法学专业期刊哥伦比亚《法学评论》发表。后来,高倩先后担任两本法学期刊的编辑,有权利决定是否采用及采用后如何编审世界各国法学教授、专家投寄来的论文。绝佳赞美曾经有人问高倩的父亲高燕定如何评价自己的女儿,他直言不讳地说:“她的优点很多,有自信、好强、极具表现欲,缺点?她应该没有缺点。”
成材有道
◆给孩子一个“哈佛梦”
如果一般人看见五岁的高倩信誓旦旦地说“我长大了要上哈佛大学,我要做律师”,会不会一笑了之,认为那只是天真的童言呢?可是高倩的父亲高燕定没有这样认为,他很重视女儿说出的话,而且不是一般的重视,甚至,他还会隔三差五地给女儿灌输的思想——“哈佛好,律师好”,为的就是让女儿树立考哈佛、当律师的目标。
1989年,是高倩来美国的第三年,暑假期间,高燕定带着七岁的高倩来到了哈佛大学。站在哈佛门口,高倩振臂高呼,郑重宣布:“十年之后我还会再来!”这个七岁的女孩说出的话把周围人逗乐了,但高倩却十分严肃,并认真地说:“你们不要笑我,我会做给你们看的!”她还说:“别看我现在个子小,10年后再来就不小了。”童年时的高倩对古典名著、人物传记、纪实文学非常感兴趣,由于博览群书,高倩小小年纪便异常自信、谈吐不凡。1990年11月,德州参议员菲尔·格南姆到高倩所在的小学去“拉票”,九岁的高倩挤到格南姆跟前与他握手,并向他提问。
1992年美国大选时,高倩才11岁,不过她参考《时代周刊》上的内容,写出了一篇助选演讲,并在大选当天在全校同学面前发表演讲。高倩在高中时,从学校广播的喇叭里听到“模拟法庭”辩论比赛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之后她与队友一起,拿到了地区比赛的冠军,还获得了参加全州决赛的资格。
16岁那年,高倩进入了当地城市的法庭,负责少年法庭中少年犯罪的审理工作,并坚持参加“模拟法庭”辩论比赛。两年的时间里,她积累了丰富的法庭工作经验及体验,做律师的梦想、进哈佛的梦想在她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
高倩从小就有了“哈佛梦”和“律师梦”,这与高燕定的教育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高燕定来到美国一所大学担任高级仪器研究专家。为了让女儿高倩将来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他想方设法规划女儿的求学成材之路。
高燕定首先分析美国的社会背景和就业状况,他发现,在美国学习人文科学的人是第一流的精英,是真正的社会领袖,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律师。基于这种分析,高燕定与当时只有五岁的女儿商量,计划让她将来进入哈佛大学,毕业后再进入美国顶尖的法学院,未来从事律师工作。高倩二话没说就同意了。高燕定认为,孩子年纪尚小,没有逆反心理,而父亲在孩子眼里是一般的人物英雄,孩子当然愿意听父亲的话。每个有灵气的孩子在幼年时期都会梦想成为伟大人物,这时最适合父母对孩子进行职业启蒙教育。高燕定费尽心机、日积月累地对高倩进行熏陶,使得高倩从小就有自觉的职业意识。时间一长,高倩就有了锻炼自己相关能力的自觉行动。
在高中时期,高倩有意识地选择参与跟律师行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律师要有很强的语言能力,高倩就很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
早在十几岁时,高倩就学会了英、法、西、汉四种语言。为了锻炼自己的口才,她去卖珠宝;为了接触更多的人,她去做电话调研员;为了让自己具备律师的基本素质,她通过应聘成为市少年法庭的检察官、律师;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知识,她去《哈佛深红色》报社,最后成为该报社的商务主管……高倩12岁时开始给自己写简历,第一份简历成了她人生的里程碑,让她在全美600多人申请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5项奖学金中夺得一个名额。从此,她学习更加努力,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更加积极,以便给自己的简历增添更多的亮点。每参加一次活动,每得一次奖,每担任一个新职务,高倩都会更新自己的简历。到高中毕业时,高倩的简历已经有上百种版本。
“忙碌”一词,最能总结高倩生活的特点。尽管如此,高燕定几乎从来不劝女儿“多休息,少做点,注意身体”,他觉得任务总要完成,延迟不是一件好事。不过高倩从来不觉得辛苦,因为她认为“靠自己足够”。上大学后,从波士顿(哈佛大学所在地)搬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所在地),租车、搬家具、还车,高倩忙活了整整一天,都没有让父亲高燕定插手。背包太沉,高燕定想帮忙时,她拒绝道:“我的包,我自己来。”伴随着“忙碌”,高倩收获的是“充实”、“提升”、“成长”“成材”,最后她实现了儿时的梦。毫无疑问,最大的功劳属于高倩,她的努力有了回报。但是父亲高燕定也功不可没,因为他有意识的灌输,使高倩从小就有了高远的志向。
◆把孩子当做大人,当做朋友
高倩和父亲非常亲近,从小她就喜欢跟父亲讲话,高燕定也非常喜欢听。他一直把女儿当作大人,尊重她、倾听她,和她成为无话不谈、“无恶不作”的朋友。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无忧无虑的快乐。
在美国,小学生通常比较早就放学了。每天下午,还没到五点,高燕定就等不及想见到女儿了。高倩也想早点见到父亲,为此她特意打电话到父亲的办公室,告诉他一整天的所见所闻。虽然,每次高倩都以“爸爸,你知道吗”作为开场白,并且叙述时絮絮叨叨、非常琐碎,但高燕定从来不烦,他总是听得兴致盎然。渐渐地,高倩养成了给父亲打电话的习惯。他们之间的话题也慢慢拓展,国际大事也在讨论之列,他持彼观点,她持此观点,有时候辩论得异常精彩。国内探亲到访的朋友看见他们父女俩每天通过打电话能足足聊一个小时,都非常惊讶:“父女之间,怎么那么多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