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青色,直接让人联想到的就是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一种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的陶瓷。在制作青花瓷时,会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燃烧后就形成了美丽的成品。因为原料中含有的氧化钴,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成色稳定的特征,因此钴料烧成后会呈现出美丽的青蓝色。
青花瓷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目前在我国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出品的。在唐朝,青花瓷并没有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有走向衰败的迹象。在宋朝也有青花瓷的制作,但数量不多。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处发掘是1957年,在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出土的13片青花碗残片,金沙塔的塔砖上有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字样,这再次见证了出土的青花碗残片的年代。另一处发掘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粗、细都有,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文案。在环翠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了此塔修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这也确定了出土青花碗的年代。两处青花瓷出土的碎片,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是一个有着丰富的钴土矿的地方,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由此说明它们与唐青花并没有直接的延续关系。
现在人们能见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在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扬州出土的这些青花瓷的余片颜色浓艳,带有结晶斑,胎质很粗松略带一点灰色,烧制的工艺较差。根据原料可以确定,应该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在这些出土青花瓷残片中的器型以小件为主,其中有复、碗、罐、盖等样式。纹饰除了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是花草纹饰。花草纹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这是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另一类是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唐代生产的青花瓷器主要以外销为主。通过对这些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标本进行研究,考古学者们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在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的窑址中也出土了少量的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中国历史上青花瓷的生产,直到元代才形成一定的规模,明清时期才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并在同一朝代走向了衰落。明永乐、宣德年间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间以制作精美著称。到了明朝的晚期,青花瓷绘画的取材上,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这让青花瓷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康熙在位时将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成为了瓷器中的主流。明清时期青花瓷的种类繁多,有青花五彩、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为主。青花瓷自乾隆时期以后逐渐走向衰退的,虽然到了光绪年间又一度中兴,但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在清朝,官窑制作的青花瓷要求严谨、精致;而民窑则更为随意与洒脱,画面的写意性很强。
现今,中国青花瓷的精品在世界各地都有收藏。在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