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家长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不少家长认为对孩子拥有至高的权力,可以随意打骂孩子,根本不知道去尊重孩子的人格,更谈不上理解。有些封闭、孤独、狭隘、自卑的学生往往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的牺牲品。
第三,家长应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不可过高,否则,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
三、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
中学生的活动大部分在学校中进行,学校教育应该说是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第一,为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我们认为初中不应该设重点学校,所有学校都不应该设重点班。这种等级划分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弊多于利。解决这个问题是预防某些心理障碍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二,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应该成为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学生是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中学生对此的要求尤为强烈。而尊重是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沟通与学生的感情,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第三,提倡疏导,忌用堵塞,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对学生严格要求无疑是正确的,但绝不能用关卡压的手段来对付学生,更不能随意训斥和惩罚学生,特别是对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堵塞会适得其反。只有通过感情交流、意见沟通、热情帮助、积极引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四,学校应施行正确的性心理教育,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把青春期教育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
四、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是关键
社会、家庭、学校的综合治理可以产生强大的外部力量,但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还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产生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一,帮助中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每个升入中学的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自豪感,也都有重新开始好好干一番的潜在愿望,这时教育者一定要及时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学习目标,这样他们才不会松懈,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多学科的学习要求,适应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
第二,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使他们在学习上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集中注意力;在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制,克服盲目冲动,把中学生的“独立性”、“成人感”导向自强、自尊、自控的境界。
第三,教育中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听课、自习、复习、作业都要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学生要学会主动反馈学习情况,如主动回答提问,及时反映疑问,对不懂的、不适应的,甚至不满意的问题都要虚心向老师请教和反映,以求得老师的了解和帮助。
第四,帮助中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总结过去的学习经验和教训,看哪些方面对自己有效;也可以比较自己各科的学习情况,思考一下为什么某门课学得好些,某门课却不行,从中找出原因和方法,使学生养成善于总结、思考和自我调节的习惯,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第五,培养中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温暖的班集体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和生活的好园地。
第六,逐渐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起着完善班集体的作用。
第七,引导中学生每当烦恼、苦闷时,要坦诚地向老师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或批评时,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时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的心境。
学生学习焦虑异常的典型表现
一般说来,一个学生的学习焦虑心态是否正常,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并且能够通过心理实验测定。但是因为在中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学习焦虑呈现一种复杂的不稳定的状态:有时偏高,有时偏低;同一时期内,在某些方面有偏高的表现,在某些方面又有偏低的表现。所以我们不能单凭某些心理测定的结果来断定某个学生的学习焦虑是否正常,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与了解,把观察、了解到的某个学生的种种表现,与对其进行测定的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得到符合这个学生实际的正确结论。
当前学习焦虑异常的学生,主要有以下8种类型:
1.自疚自责型
这类学生学习勤奋努力,要求自己颇为严格,把满足师长的愿望当成自己的学习奋斗目标,对师长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恩戴德”,在“望子成龙”的阴影下学习、生活。他们在学习上唯恐出丝毫差错,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至有负罪感。他们不论学习能力强弱,都会因一时的失误导致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忧心忡忡。此属焦虑度偏高。
2.羞涩自卑型
这类学生或因学习基础较差,或因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他们有较重的自卑感,却总是想获得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风光”、“地位”,于是埋头学习,暗地里与人攀比,同时又十分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在同学中说话的分量。他们平时不太言语,羞于与人交往,不愿与人谈论学习,以保“面子”,逐渐脱离群体,变得孤独。此属焦虑度偏高。
3.自视过高型
这类学生能力较强,学习刻苦、自觉,但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往往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周围同学,一心想出类拔萃,终日辛劳,却有“付出”多于“收获”的失落感,又不甘于现状。他们非常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名次,嫉妒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造成他们情绪上的波动,甚至怀疑自己的意志力,责备自己不够坚强,未能完成计划。此属焦虑度偏高。
4.逆反对抗型
这类学生独立意识很强,学习上有自己固定的模式,认为师长的严格管教完全是多余的,不愿别人干预他们的任何事,自己的学习情况绝不与家长交谈。特别是当学习出现滑坡时,他们对家长的询问,尤为反感。这类学生,轻者独来独往,闷闷不乐,对家人不予理睬;重者,烦躁激动,大发脾气,甚至负气出走。这类学生多为学习较差或一般。此属焦虑度偏高。
5.寻求表现型
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多次努力后,自知在学习上难以有所作为,因而有较重的自卑感,但他们不甘心被人瞧不起或被别人忽视,故有强烈的引起别人重视的欲望。因此,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或考试中常有出人意料的异常举动:或不经思考抢答问题,或大声取笑别人的答题,或考试时早早交卷;在与同学交往中,或主动为他人做些有益的事,或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以维持自己的“自尊”和让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此属焦虑度偏高。
6.考试恐慌型
这类学生对考试有一种恐惧感,总是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平时学习情况比较正常,但每逢考试就紧张不安,出现审题不清、解答不如平时的情况,有的人连听到他人翻动试卷的声音都害怕,以为时间不够用了,手忙脚乱,匆忙答题,也顾不上正确与否了。严重的还会出现思维混乱,记忆力短时消失,头脑中一片空白,连最简单的题目也不会解答。总的说来,此属焦虑度偏高。
7.娇惯松弛型
这类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凭借家庭的力量升学,一帆风顺。未来前途家中也早做好安排,尽管他们中一些人的父母对他们要求也较严格,但只限于学业,生活上则采取放纵的态度,忽视对他们人格、素质的培养与训练。这类学生平时学习敷衍了事,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后不摸书本,临考时匆忙应付。此属焦虑度偏低。
8.自由散漫型
这类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在学校里完全是混日子,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无进取心,纪律性不强,上课精神不振,课后却很活跃,社会交往较多,喜欢赶同学中兴起的各种时髦。他们偶尔也有心血来潮搞学习的时候,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此属焦虑度偏低。
以上种种学习焦虑度异常的情况,无论是焦虑度偏高还是偏低,都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上不同程度的观察力减弱、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降低、思维迟钝等不良后果,对中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中学生学习焦虑异常的主要原因
中学生学习焦虑异常应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焦虑度过高,一种是焦虑度偏低。导致这两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大体可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类。
外源性因素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是中学生焦虑异常的促发剂。比如说当前中学生面临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社会、学校、家庭存在一种“以学业成败论英雄”的主导舆论导向,学习材料往往偏深偏多,对大部分中学生的自尊心和价值感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即可能产生焦虑度过高的现象。同时,近年来社会上又泛起了一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浊流,对中学生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崇拜明星、好逸恶劳、讲究吃穿等等,都使一部分中学生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发生“畸变”,而家庭离异的比例上升又使一些中学生失去了正常的家庭管教;有的学校,成绩中下学生过于集中,对学校管理十分不利,诸如此类的原因又都可能导致中学生学习焦虑度偏低。
但是,对于学习焦虑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内源性因素。导致中学生学习焦虑异常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对中学生的内在自尊心和价值感直接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某些成就动机,心理定势,情绪、情感,气质类型和学习成败的归因分析等等。当然,也包括学生的原有焦虑水平和能力水平。
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识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其中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与学习焦虑关系密切。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用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这两种或其中一种内驱力,那么可能导致他焦虑偏低,如果一个学生这两种或其中一种内驱力很强,一旦不能满足他的需要,那么可能导致他焦虑偏高。
心理定势又叫心向。它是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刚刚发生过的感知经验,这些经验很快整合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随之而来的知觉活动产生影响,制约着知觉的速度和方向。另一类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如需要、情绪、价值观以及已养成的习惯、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等,都可构成某种心理定势,它将不自觉地,甚至无意识地对人的活动发生影响。其中第二类心理定势与学习焦虑关系密切。这类心理定势能使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甚至造成认识的歪曲反映。学习焦虑原有水平较高的学生面临新的问题需要临时解答时,往往认为这些问题是对他自尊心的极大威胁,因而产生过分恐慌的反应。这类不能随机应变的、固定的反应心向、会使他产生学习是很难对付的想法,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导致焦虑过高。
情绪、情感具有动机性功能。它能使内驱力信号得以放大、提高和补充。情绪体验附加在内驱力之上,二者合并之后,使其发挥其动机性功能。情绪信号也可单独发挥动机的作用。学习焦虑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情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些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明显、不稳定、多变化、情感脆弱,多愁善感,这些都可能转化为学习焦虑异常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