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比父母更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第一,父母对生活、家庭的态度会对孩子成功的心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睦的家庭会使孩子感到温馨,父母对家庭充满责任感,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是一个成功者,从而吸收其中的营养。
第二,和睦的家庭容易在教育子女方面达到统一要求,步调一致,使家庭教育产生合力。相反,有一些父母整天不是大吵就是小闹,家庭气氛非常紧张,孩子整天处于很大的压力之下而无安全感。这就会影响孩子正常心理的形成,他们无法从父母那里体会到成功的心态。
第三,父母对工作的态度对孩子成功心态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生活在父母工作非常出色的家庭中的孩子,成功的概率很高,也就是常说的“将门出虎子”。其实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工作勤奋,成就显著时,会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能吃苦,在自己做事情遇到困难时自然像父母那样努力克服;相反一些父母靠投机取巧获得了成功,给孩子的印象是成功等于投机,而不是努力奋斗。
第四,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态度也影响着孩子成功心态的养成。现在有一些家长可以说“上过山,下过乡,甚至吃过糠”,青春岁月是在动乱中度过的,往往会把自己失去的成功一下转加到孩子身上,渴望孩子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正是由于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太高,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成功真的太难了,孩子取得成功的愿望就越来越小。也有一些家长由于溺爱孩子,对孩子无要求或要求很低,孩子很容易就能达到目标,感到成功很容易实现,克服困难的能力越来越差,当遇到困难时就会害怕从而停滞不前。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李维榕博士曾说过: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被爱;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和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的探索;而成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其中任何一圈未完成,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而不会完全。当我们费尽心血,对孩子做出一切努力后,留下的却是不断的失望与悔恨,而最令人心酸的是我们这种急于成功的心情,会给孩子的心态带来极负面的影响,甚至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一个孩子如果被剥夺了以天真之心享受单纯生活的权利,在个性上就难以弥补,所以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孩子的成就,就忘了最重要的一面,那就是孩子能否幸福。只有孩子得到了真正的幸福,才可能有良好的成功的心态。
1. 在享受幸福中,培养成功的良好心态
首先,要给孩子以爱,享受爱是孩子最大的幸福。孩子最需要的是成人的理解与鼓励,充满爱的关心与引导以及和他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孩子只有知道自己被爱,才能感到幸福,这种爱的感觉是成功心态的基础。我们应该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我们可以对孩子表达出来,说声“我爱你”;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当他们成功时祝福他们,哪怕是竖一下大拇指,孩子都会在内心深处感到父母在关注着他,他的成功会使父母更爱他,父母与孩子因此能心心相印。但是爱孩子绝不是“溺爱”,而应该是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尊敬为基础的,即使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也应有适当的“敬畏”之心。一些父母在工作上花很多时间,以图成功,对待孩子的“约会”却很随便,长久下去就会被孩子冷落,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也十分勉强。被人承认,被人关爱,受人尊敬这种幸福感会在孩子的心理荡漾,只有在爱的基础上孩子才会有良好的成功心态。
其次,我们可用内心的满足感使孩子产生幸福感,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只有在内在精神满足的平衡下,一个人才能发挥出最巨大的最持久的潜力,这种“内在精神的满足”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个真正对孩子负责的父母,应该在孩子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用内在的满足来鼓励孩子的努力。物质的引诱会使孩子最终走向何方?即使幸运地达到了目标,获得了财富,是否真正就幸福了呢?不要用那些奢华、风光来引诱他们,这样会害了孩子,使他们看不到生活的淳朴意义,看不到内心最宝贵的追求是什么。物质的引诱是短期有效的,只会使人肤浅。其实,我们不妨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指导孩子看一些有意义的书或电影或电视剧。让他们从中领悟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使其明白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才是正确的。
最后,父母的赞赏要不厌其烦,指责要适可而止。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不断的成功会给父母带来无尽的快乐,从而不断强化孩子成功的心态。我们知道成人也不喜欢被人指责,而成人对孩子往往难以顾及这一点,父母有时对孩子是毫不犹豫地随时随地地批评。随意指责的后果会使孩子十分反感,认为自己本来如此:如说孩子“很笨”,说多了孩子就会说“我就是笨”之类的话。
同样的意图,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效果是很不相同的。成人之间相处要斟酌词汇,对于孩子更应如此,切不可脱口而出,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指责。另外,我们要对孩子经常进行赞评和鼓励。例如当孩子心血来潮做了好事,应当充分肯定他,为他讲解这样做对人、对己、对环境的影响,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可以对周围的人产生多么好的影响;再如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需要提醒甚至纠正他们,但当他们改正并养成了好习惯后,我们还要给他们足够的肯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进一步巩固良好习惯。虽然每个进步都要赞扬确实很累,但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因为这样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成功的心态就在表扬和激励中不断地前进发展。
2. 在生活的细节中,培养成功的良好心态
成功心态的培养,常常来自于生活中的细小之处。一些小的习惯和爱好是优秀个性与心理素质的基石,忽视它们会影响孩子日后在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谦让,但不能使孩子懦弱。谦让一向是受人称赞的美德,这种品质应当受到鼓励。但是过分的谦让将成为懦弱,这种谦让主要是出于震慑、畏惧、讨好而并非是一颗博爱之心,而一个出于怯懦而不敢维护自己应有权利的人,就会拥有一颗扭曲的心灵,会丧失原则、自信与抗争的勇气。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愿望是什么,立场又是什么,必要时要学会说“不”;其次我们应在心理上支持他们,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我意识。通过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比赛,以锻炼他们适度的成功的心态,以防止形成“别人肯定比我好”的心态。让他们理解生活中一切成功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如果怯懦就不可能拥有成功。
其次,父母应尽量地“推卸责任”,简单地讲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由孩子自己负责,父母不应成为孩子行为的“替罪羊”。如我们在督促孩子起床这件事上,如果由父母每天提醒的话,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如果规定时间起床,设一个闹钟提醒,迟到了是孩子自己的责任,这时孩子听到铃声就很快起床,这样效果好于父母的督促。说到底问题就在责任心上,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有“推卸”责任的本性,对于孩子来说有一个漫长的建立责任心的过程。如果孩子可以把责任推给父母,他们肯定会这样干,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千万不能代替,而应不断推卸,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最后,培养孩子面对失败的坚忍态度。能够承受挫折,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要求。没有一个人这样幸运,一生中没有挫折,一帆风顺。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就造成孩子的物质欲望很容易满足,但他们殊不知这一切都是父母为他们创造的,到他们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往往表现出无望、失去信心或者暴跳如雷。
父母应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时时处处对孩子灌输,任何事都可能有不理想的结局,当这种思想进入他们的大脑后,遇到挫折后就会反应得平淡一些,理智一些。如当孩子在考试中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时,我们最好不要责怪,应该正确引导,如说“这一次失败了,还有下一次,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一定会属于你”,千万不要喋喋不休地指责。只要能使孩子认识到这次失败,并总结出失败的原因,将失败的压力转化成动力,这样就可以正确认识失败的打击,并形成良好的成功的心态。
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有成功的心态,成功心态的培养主要来自父母的教育。父母应意识到自身的教育是细微的、无处不在的,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语言、生活习惯、处世态度、工作态度、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作用,让英才教育落在实处。
积极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个性 ■
无数成功人士的先例说明,正面的个性在一个人的生涯中极具重要意义。凭着高贵的个性,优秀的品格,可以使人获得成就,赢得名誉。
贝多芬拉小提琴的时候,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可正是这个贝多芬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乐圣”。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医学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缺乏理解力和想象力,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富兰克林出身寒微,因为家境贫穷,他只读了两年书便在家帮父亲干活。12岁到印刷厂当学徒,长年一边做工、一边自学。后来他成为文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参与起草了举世闻名的《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就是他领导50多位专家制定的。
爱迪生只念了3个月的小学,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而且总爱给老师提些怪问题。老师认为他生性愚钝,又调皮捣蛋,是个骚扰性的坏孩子,因此他被开除了。12岁时,他一边卖报纸卖糖果,一边搞他的科学试验,以后又当过报务员。他曾多次被供职的公司辞退,因为人家认为他“异想天开”、“存心捣乱”。然而,他完全靠着自学和不断研究试验,走向科学的殿堂,据统计,其发明创造高达1100多项。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时:“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在申请瑞士联邦技术学院时也被拒绝。后来,爱因斯坦创造了对现代科学思想具有革命性巨大影响的相对论。他的老师和同学都对此迷惑不解,这个所谓的“笨蛋”和“懒狗”怎么会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坦言:“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并且,他曾针对人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尖锐地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否则,他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见解真是卓越不凡,70年过去了,至今仍有振聋发聩、指点迷津的作用。
父母的期望和教育的目标都在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备较高的素质,而衡量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如何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心理特征,它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尤其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特征。因而,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态度,就是要重视和培养孩子的个性。
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怎样做”,说明了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如果一个人对现实的反应,在类似的情境下不断地出现,逐渐得到巩固,并且使相应的行动方式习惯化,那么这种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心理特性,就是人的个性。个性的形成包括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一方面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人的心理活动。人的个性是在社会活动与个体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有关专家对成千上万成就卓著的人调查研究,也发现了与爱因斯坦成功的奥秘相同的基本因素:自信,主动,喜欢不受束缚的独立思考,具有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乐于求实创新,敢于竞争和冒险。情绪稳定,能控制自己,行动起来专注而快速,能仔细地观察事物、查询问题,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喜欢和别人交流等等。
心态的决定作用还包括了积极心态对智能开发、事业成功有五大促进作用:动力作用、选择作用、交流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所以,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心态的积极和性格的伟大。在教育中,培养心态、塑造性格比灌输满脑子知识、考试能考高分有用得多,也高明得多!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比如内向型的性格表现为好静,善于思考,情绪较为稳定;而外向型性格则活泼开朗,能言善辩,容易激动……但这只是粗略的比较,实际上是同中有异,各有长短,是很难划分为几种类型的,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成年人来说,主要在于自我塑造;而对孩子来说,主要在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然而,话又说回来,“本性难移”这句话自有它的道理,因为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这已经成为习惯的潜意识,所以改变起来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如果家长嫌孩子做事慢或做不好,嫌他“帮倒忙”,因而给予过多的限制,或过多地包办代替,百般照顾,就会使孩子由勤快变得懒惰。许多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老实巴交”、“规规矩矩”,似乎只有“老实听话”,才是稳重、懂事而又保险的。孩子的个性品质就是在这些细枝末节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
个性如何,主要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当然,在孩子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其初步的自我意识也会起作用,但其初步的自我意识归根结底仍然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所以,人的个性绝非天生,而只能是后天形成的。即使是先天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兄弟或姐妹,长大后也会有不同的性格,甚至是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