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自然就没有学习效率。
缺乏兴趣的同学,学习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专家调查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一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他这门课的成绩一般都不是很好。不仅如此,缺乏兴趣的同学,往往也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1. 兴趣是什么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知,只有当同学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兴趣,是指人们对一定事物或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人的倾向性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倾向性,它主要与人的无意注意相联系,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另一种是内在倾向性,它是由于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形成了肯定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而导致的。当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渴望从事某种活动,并从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时,就对这项活动产生了兴趣。
根据兴趣的指向性,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比如,人们对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诸如影视、戏曲等所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由活动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兴趣。比如,有的同学对某门功课本不感兴趣,但它是中考、高考必考的科目,只有学好它才能考出好成绩。为了考出好成绩,会硬着头皮去学这门课,慢慢地,也许会从获得知识的快乐中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如果同学们缺乏直接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缺乏间接兴趣,就很难维持长久的学习。因此,只有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结合,才能使自己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啊!
2. 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
兴趣是一种动力,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的重要动力。它既有“引起”的动力作用,又有“维持”的动力作用。
“兴趣”是我们对自己所进行的学习的爱好,是一种神奇而又巨大的能量。古往今来,凡是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的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都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要有成效,就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有克服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难怪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这样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兴趣的产生是十分微妙的,通常是由环境影响、家庭熏陶而产生的,但更多人的兴趣似乎是自发的。比如,同一父母养育的几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程度都相同,但其爱好和兴趣却完全不一样,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很多很多。
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兴趣,可以使人废寝忘食地学习,坚持不懈地努力。兴趣让达尔文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人烟稀少的荒岛和密林中采集生物标本;使罗蒙诺索夫以白干40天活儿的代价换一本《算术》书;让舍勒去亲自品尝氢氰酸;使列文虎克为发明显微镜而整整磨了10年的玻璃片;使发明柯达照相机的伊斯曼全心扑在研究上而忘记与女朋友约会,后来终身未娶;……从这些人物身上中我们不难看出兴趣的巨大魅力!
只有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会如饥似渴、勤勤恳恳地去读书学习,全身心地投入,聚精会神地钻研,时时刻刻地去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取得成功。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能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总之,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相反,如果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必将成为一个庸人。
3. 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人的认识和学习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和最活跃的因素,它可以推动人积极地获取知识,易于集中智力和精力,提高学习效率,使人不易产生疲倦。
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的成功,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对学习厌烦,学习必定会失败,学习失败又加重了学习上的厌烦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善于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人。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道题的成功解答,一次偶然的经历,都可能激发同学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同学们只要做到下面几点,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 善于发掘学习内容中能激起自己学习兴趣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现我们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2. 勤于思索并保持对学习的好奇心。经常思考并解决问题,就会体验到成就感,就会对经过思考而发现答案感到兴奋,就会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 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乐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学习兴趣与掌握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习;相反,掌握了一定知识同时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4. 运用知识,形成能力,最终把知识变成力量。学习,求知,贵在运用。把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兴趣的源泉。
理论上懂了不等于实践中就会操作,操作过程中有许多细节必须认识,必须掌握。通过操作,既可检验自己对学过知识掌握的程度,又可使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总之,只要肯动脑筋就会对某些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
将“兴趣”进行到底 ■
爱迪生在校学习时,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愚笨的孩子,经常责怪他,而爱迪生的母亲却发现了自己儿子爱探究的特点,于是用心培养他,后来他终于成了发明大王。
台湾作家三毛自幼对艺术的感受力极强,5年级上课时偷偷地读《红楼梦》,读到宝玉出走时,竟进入空灵忘我状态,连老师叫她都不知道。她很快意识到文学就是自己的追求目标,此后专心于写作,成了人们喜爱的女作家。
国学大师钱钟书,1929年报考清华大学,数学只得了15分,但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均名列前茅,被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录取。此后他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潜心钻研,成了学贯中西的奇才。
由上可见,天才就是将兴趣进行到底的人。
科学人才中也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应该有自知之明。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学习中不缺少热忱,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也许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有“相对论”这样的伟大理论了。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接触动植物却灵光焕发;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开始把全部精力转向科普创作,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便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一些专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性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5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对中学生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在你既有的能力上再加入什么新奇的力量,而是如何使你现在所拥有的能力100%地得到发挥。
演技派电影明星达斯丁?霍夫曼在“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提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30年前,有一次,他为了《毕业生》那部电影宣传,碰巧与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在同处接受访问。主持人问起音乐大师,何时是他一生当中最感到骄傲的时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声四起?大师都加以一一否认,最后,他说:“我坐在这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我一直不断地在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1’比较好,还是‘3’比较好?当我最后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那一个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刻!”霍夫曼后来说,他被大师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
如同伟大的作曲家心无旁骛、孜孜不倦地寻找一个最能感动他的音符,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那最令人满足、安慰的时刻,的确是在自己亲历“千山万水”、“柳暗花明”,终于找到了的一瞬间。登山者攀越高峰,淌着血汗、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去,面对挑战,战胜挑战,达到顶峰,那一刻“皇天不负苦心人”的心灵震撼,绝对是无可比拟的!
人生最大的骄傲,不在外来的掌声、名利或权势——掌声会停,名利、权势也不过是暂时的锦上添花、过眼云烟!倒不如试着学习认识自己的潜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在设定方向之后,不畏艰辛,静心、努力、不懈地追寻,一旦真的找着了最能感动自己灵魂的“那一个音符”,必得人生至乐!
每个人都具有特殊才能,要紧的是学会在各方面都能尽量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特殊才能。鲁迅、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作为医生,他们并不出类拔萃,但都发现自己在文学上的才能。于是他们转向搞文学,最终成了文坛巨人。如果他们坚持学医,那就等于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人生的旅途上,有些人或许已经找到自己所要的那个音符了,这可喜可贺,却也要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那些仍在寻找的人,更无须气馁,“铁杵必能磨成针”。过程也比结果来得重要,像莫扎特那种天才,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的英才都是将自己的兴趣进行到底的人。
治疗“心灵倦怠”的四味良药 ■
当我们一个人独自在书房里看书时,会比较容易感到疲倦,但如果和同学在一起看书就不容易产生这种倦怠感,而且效果也会比较好。这种厌倦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灵倦怠”。如果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的话,那么,单纯而重复的学习恐怕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的确,一个人在学习中很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疲倦,以至于学习效率降低。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为自己寻找新的刺激因素,使自己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
下面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四个好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1.多一点勤奋、多一点认真
只要努力认真地去学习就会有所收获,你也会变得更愉悦,进而产生学习兴趣,不再动不动就说没兴趣。
2.兴趣不是与生俱来,是后天形成的
心理学理论指出,“兴趣不是与生俱来,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经过各种努力而达成的结果:只要你尽力,你就能得到一定的收获,就会产生自我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进而产生兴趣。所以说,兴趣往往是在做了努力之后才产生的。
3.不要忘记体验成功的愉悦
兴趣总是伴随着愉快的体验。在学习时,每完成一件学习任务,每有一些学习上的收获,都会令我们产生愉悦感。这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体验这种愉悦感。随着这种“我可以”的自我肯定意识的不断增加,自信心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兴趣自然也越变越浓了。
4.有时候面子还是要的
如果认真学习了,成绩也提高了,那么同学、老师和父母都会赞许你,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如果不好好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业上就无法得到他人的重视,自己也会没有面子。因此,有时候面子还是要的。
如果你能按照这四种方法去做,它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那时,学习对你来说已不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差事,而会变成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了。
专注方能成功 ■
明人赵世显说,再难的事,只要专心致志,即“有志”,就能做成,但如果“心分”,即三心二意,就会失败。再远的路,慢慢走下去,也能到达目的地,为什么要急于求成呢?
清人申居郧说,树枝一动,上面的所有叶子就会跟着乱动。心志一散漫,所有的思虑都会变成妄想。
两位古人的话都意在说明,成就事业要专心致志、锲而不舍,不能见异思迁,一曝十寒,没有常性。
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只有全神贯注,才能有效率,才能出成绩。
牛津大学的教授勒格斯?克伊拉就是靠专注才取得了成功。勒格斯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英雄那样改变世界,服务于全人类。不过,要实现他的目标,他需要受最好的教育,他知道只有在美国才能得到他需要的教育。然而,他身无分文,而到美国足有1万英里的距离。而且,他根本不知要上什么学校,也不知道会被什么学校招收。但勒格斯还是出发了。他徒步从他的家乡尼亚萨兰的村庄向北穿过东非荒原到达开罗,在那儿他可以乘船到美国,开始他的大学教育。他一心只想着一定要踏上那片可以帮助他把握自己命运的土地,其他的一切都置之度外。
在崎岖的非洲大地上,艰难跋涉了整整5天以后,勒格斯仅仅前进了25英里。食物吃光了,水也快喝完了,而且他身无分文。要想继续完成后面的几千英里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勒格斯清楚地知道回头就是放弃,就是重新回到贫穷和无知。
他暗暗对自己发誓:不到美国我誓不罢休,除非我死了!他继续前行。有时他与陌生人同行,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孤独地步行。宿营在野外,依靠野果和其他可吃的植物维持生命,旅途的艰辛可想而知。
由于疲惫不堪和心灰意懒,勒格斯几欲放弃。他最终未回家,而是翻开了他的两本书,读着那熟悉的语句,他又恢复了对自己达到目标的信心,继续前行。
要到美国去,勒格斯必须具有护照和签证,但要得到护照他必须向美国政府提供确切的出生日期证明,更糟糕的是要拿到签证,他还需要证明他拥有支付他往返美国的费用。勒格斯只好拿起纸笔给他童年时起就曾教过他的传教士们写了封求助信。传教士们通过政府渠道帮助他很快拿到了护照。然而,勒格斯还是缺少领取签证所必须拥有的航空费用。勒格斯并不灰心,而是继续向开罗前进,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某种途径得到自己需要的这笔钱。
几个月过去了,他勇敢的旅途事迹也渐渐地广为人知。关于他的传言已经在非洲大陆和华盛顿佛农山区广为流传。斯卡古特峡谷学院的学生们在当地市民的帮助下,寄给勒格斯640美元,用以支付他来美国的费用。当他得知这些人的慷慨帮助后,勒格斯疲惫地跪在地上,满怀喜悦和感激。
1960年12月,经过两年多的行程,勒格斯终于来到了斯卡古特峡谷学院。手持自己宝贵的两本书,他骄傲地跨进了学院高耸的大门。勒格斯凭着自己的专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必须专注于一件事情。要想找到做事的窍门,也需要我们全神贯注,不得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