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手”戒律不带进攻性,奉行者图的是安全、保障。其要点是“制”,“制”而不进攻,似乎是出自“善”。
不久前看到报上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只猫在瑟瑟发抖,一步步退向枝梢,两眼盯着一只老虎攀上树,张开血盆大口向它逼近。画的标题是:就因为没有留一手!
老虎的本领是猫教的———这是中国的民间传说。我是9岁那年暑假读鲁迅散文时知道这故事的。鲁迅则是幼时听祖母口述的。不过故事的结局与漫画上全然不同:老虎自认本领全学到手了,欲独霸天下,遂起了杀心,扑去吃猫。不料猫翻身上树———这一手没教给老虎,老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老师逃走。
漫画依传说翻出新意,构思可谓巧矣,所传达的训诫却并无二致,都是教导国人凡事要留一手。
传说比“载入简册”者更能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尤其在中国。常有人说:“这是上了书本的!”借以论证所说废话的真理性。于是,大量重要材料因没有变成文字或变成印刷品的机会,湮没散失了。有些即使上了书,也终于被消灭掉,例如隋文帝的烧谶书。要研究文化传统,不得不深入民间搞调查,像两千年前司马迁做过的那样。然而。文字材料中多多少少还是可以搜寻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留一手”可说是不少国人奉行日久的基本戒律之一。不但几乎每一本武侠小说都要谈“绝招儿”,否则读者觉得不过瘾,而且实际生活中的武师也几乎每一位都有秘不传人的“绝招儿”———那是在确知自己行将就木时才传给久经考验的爱子或爱徒的。医术也不例外,“祖传秘方”是至今在药品广告中常常听见的。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于是潜移默化,刻骨铭心。
这传统之深厚及无人能免,从自居为“人上人”的士子们的行为中可以窥到些消息。五年前,一位法国留学生向我抱怨中国的教授们不肯回答某些问题。虽然我深知,莫测高深的含糊其辞,其原因常常是答不出那问题,率而道破却会被护短的国人斥为“不维护民族尊严”,便归结为“留一手”,并采用“倒打一耙”的手法,振振有辞地说:“那是防剽窃!”法国人倒真会说话:“欧洲的教授连手稿都肯拿出来给来访者看的!”
外国的教授是否真能做到“毫无保留”,我没做过调查,不敢下断语,只敢说,他们的政府肯定懂得留一手,否则,那么多偷窃技术情报的间谍岂不要失业?不过那是提防敌国。可有些中国人怕的却是同胞,尤其怕自己的学生。上古的射箭教授飞卫留了一手,在得意门生纪昌用学来的本领谋害他时从容抵御,慑服了纪昌。他的徒孙,那位射过九个太阳的羿,本领高强,却太忠厚,忘了留一手,不幸死在爱徒逢蒙的箭下。“留一手”进入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许就从那时开始的。
诚然,“留一手”戒律不带进攻性,奉行者图的是安全、保障———不但老人把相当一部分财产捏在手头不分给子女是为了保障晚景,而且“留一手”之活用,从孔夫子的“后生可畏”到练达世故者的“欺老不欺少”,也是为了保障晚景———却很难说是出于善意,毋宁说是“以恶制恶”。要点是“制”,要有“制”之手段或谋略。“制”而不进攻,似乎是出自“善”。然而,图安全、图保障乃围绕一个“利”字。为“利”计,难保不转入进攻。可见,沾上个“利”字就谈不上善意了。
结果是于对手总放心不下,不肯相信对手能遵守游戏规则,自己也不肯单方面遵守游戏规则,以免吃亏,费厄泼赖(公平游戏)遂不存在。若是自知缺少制住对手的“绝招儿”,就只好采取进攻姿态,进而主张“打落水狗”,治死对手,到完全、彻底地步。
其实,我国古代是有过费厄泼赖的。据古书记载,我们的“国际公法”比西方的克劳胥斯早得多。例如有这么一项基本原则:君子不鼓不成列,规定在对敌斗争时要等对手准备充分才可发动进攻。这在今天听起来简直是外星奇谭!方今世界开起战来无所不用其极,几十年前遭谴责的毒气弹、细菌弹,现在已属小菜一碟。现在是普遍化地称作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与原子武器并列,外延扩大到了极限。至于战略战术,更是远远高明于“无义战”的春秋时代。看惯本世纪战争方式的人,怎么也不会相信古时候真有“不鼓不成列”的君子。
偏偏我国古代有这么一位典型人物———宋襄公。他遵从道德,恪守战争规则,吃败仗而不悔。不幸的是,表扬他的只有《公羊传》,《左传》对他则是挖苦备至。虽然有宋朝朱熹一派的儒士号召人们向他学习,终于抵挡不住实用主义的潮流。取胜比守道更重要,利益压倒了原则,“宋襄公之仁”化为成语,专用于讥讽那些不通世变而“死守善道”的“君子”。在“利”与“力”普照下,“留一手”形成为传统,渗入人们的意识而为日常生活的准则。
我不想做堂·吉诃德,也不愿放弃道德。十分明显的是,如果大家都不凭良心,一味靠“留一手”自保,恐怕是谁也吃不到好果子的。但是,抛掉这种传统,另有什么好的途径可循,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看来,只有大家一齐静下心来,想想出路,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不要为别人的眼光而活
一个人只要能够藐视外在的界定,追求自身内在的丰盈,只要讲求个性和特色,就不会永远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就能够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人生在世,要潇洒地前行,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为理想和事业而活,为亲情和友情而活,不能为别人的眼光而活。人一旦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品评,就会十分媚俗、随俗,像水中树叶,随波逐流,丧失了个性、迷失了自我。放眼人世,冷眼审视我们周围人的生活状态,我们会分明感到很多人活得相当盲目,活得很别扭、很累。看着他们天天忙忙碌碌,追群随众的样子,只觉得这些人好可笑、好可怜。笑他们太不清醒,可怜他们迷失了自我。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在为自身而活,还是为他人而活。如果有谁问他们你为什么要为别人而活?他们一定会瞪大双眼,张开嘴巴,一脸惊诧地反问:“笑话,我怎么会为毫不相干的世人而活?”但他们又分明太在意世人怎样想、怎样看、怎样说。事实上他们岁岁年年极为认真、努力地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他们虽然年龄、性别、性情各异,姓名张三、李四、王五不等,但他们的人生理念、活法基本一样,仿佛接受制造人类的佛祖检阅的仪仗队,举手投足发声是那样整齐划一。他们用这样的行为告诉制造他们的祖先:我们是您用男女两个“模子”造出来的芸芸众生,大家都基本一样。也许会有人认为我说的太玄乎、太夸张,那么,“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架起生活的摄像机,对世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一番扫描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的那种富足、荣耀、气派、威风,从古到今都令人羡慕的要死,所以人人都极力想弄个一官半职。弄到手的又想官儿越当越大。从古到今能有几人真正不想当官?即使你能列出一大串名单,又能占人口总数的多大比例?万分之零点五?千万分之一?封建社会里的一些明哲之人的功成身退,如春秋时代越国的谋臣范蠡、齐国的军师利膑的有几个?贤能之士的不愿为官,如西汉的张良,三国时期的嵇康,东晋的陶渊明,那是出于“伴君如伴虎”、不愿同流合污等方面的考虑。如若国君开明有道,政治清明,他们是不会拒不为官的。当官并没错,问题在于不要人人想当官,不要以当没当官去衡量人的价值、去评价人,本来有些人从学识、能力、性情、爱好等方面看不适合当官,但因为世人都看重官位,因为人人以当官与否评价人,所以也非弄个官当当。结果是虽然迎合了世人的口味、眼光,得到了他人的羡慕、好评,但受罪、为难、别扭的却是自己。从人生的快乐幸福上讲,这些人并不快乐幸福,既然如此,又何必为官?纯粹自己找不自在,找罪遭。追其根源,贻误他们的是他们太在意世人怎样看、怎样评说。当今有一种极其浅薄、庸俗的现象,同学、朋友、熟人几年不见,必询问在哪儿供职、当官没有。如果乙方回答没有,甲方一定认为“混”的不行,人没能力、才干,不会来事,人不咋地。如果双方有一方混了个一官半职,另一方一定大加赞扬并极为羡慕,当官者也洋洋自得,觉得脸上有光。
当官之外,发财致富也成为人们热衷追求并以此作为品评一个人的标准。其实,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德、知识、能力,褒贬一个人应重内在的素质。但当今的社会太热衷以外在的东西去取舍一个人,一个人只要有了钱、致了富,这人就被人们看重、羡慕,而若一个人虽然德才兼备,但贫穷困窘,也总是遭遇人们的白眼、嘲讽、贬斥。为了这种极为世俗的眼光,绝大多数人都开始拼命往钱眼里钻,千方百计地和“孔方兄”结亲,不惜成为金钱的奴隶。这些人在极端追逐金钱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患得患失,时时刻刻劳力费神,活得既累又不快乐。
当官发财之外,人们陷入的另一个生活误区是爱虚荣、赶时髦,人家不少人穿名牌,咱得弄一身,别让别人瞧不起咱;他人妻子女儿一身珠光宝气,咱也得从头到脚穿戴齐全;豪华车气派,抬举人,咱千方百计也得弄一辆;大酒店、KTV火爆,我请人、人请我也得去潇洒潇洒;如今结婚都兴豪华车队,咱家操办婚事也得弄他几十辆够档次的;你乔迁新居装璜花二万,我上新楼也不得少这个数;你家具电器一律高档,我也购置齐全;你们有一妻二妾,我在“老大”之外还得金屋藏娇娃;现在是讲实际,靠朋友的时候,那么好吧,尽管我不善言谈,不善饮酒,也得聚、也得喝,喝得肝切除三分之二又能怎样,朋友得说咱可交够义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其中有些是真有条件那样做,也有一部分人是瘦驴拉犟屎,死要面子活受罪。他们过分看重别人怎样看、怎样说,顾不得自身的性情、好恶、条件等等。你说他们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的眼光而活?其实,一个人不管他怎样取悦世人的眼光,也不易得到世人的一致好评。正如爷俩买驴的寓言一样,无论是牵着驴步行,还是老人骑驴、小孩骑驴、老人和孩子共同骑驴,都会有人说咸道淡,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太在意世人怎样议论的人,只能无所适从、惶惑不安。人生在世,在无愧于天地良心的前提下,尽可我行我素。像诗人但丁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
如今,人人想潇洒地在天地间走一回,但很多人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潇洒。许多庸俗而无知的人以为时髦就是潇洒,放浪形骸就是潇洒。其实这是误解,只得了潇洒的皮毛。真正潇洒的人生是按着自己的性情、爱好、条件去生活,在遵守道德、法律的前提下,活得洒脱自在。人生在世,应该活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应活得庸俗随众、毫无特色。细究人生的真义,无非就是———对社会和他人(包括亲朋)尽到应尽的责任而又无妨碍,同时也就执行了个人的意志,满足了个人的欲望,达成个人的幸福和快乐。
一个人只要能够藐视外在的界定,追求自身内在的丰盈;只要立志有所作为,活出人的社会价值;只要不虚荣、不攀比;只要讲求个性和特色,就不会为别人的眼光而活,就能够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奉劝所有的朋友,千万不要为别人的眼光而活!
小人是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
是我们人生之剑的磨剑石
小人的存在使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但却是成功的铺路石。小人是我们人生旅程上的陷阱,但却会提醒我们少摔跟头,多长见识。
在人的一生中,不论是谁,既会遇到“贵人”,也会遭遇“小人”。小人者,人格卑鄙,对他人的事业、生活贬损、设置障碍者也。人生“贵人”不常有,但小人随时可在你的周围,如影随形,赶之不走,挥之不去,令你讨厌、烦恼、憎恨,使你的人生之路障碍重重,坎坷不平。因有小人,我们的精神不快;因有小人作祟,我们应该得到的没能得到,应该拥有的没能拥有,不该失去的终于失去,不应有的打击、痛楚、磨难降临到我们的头上。小人实在可恶、可恨,我们有时恨不能痛骂之、殴打之,甚至置之死地方能后快。我们多么希望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小人,但这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绝不会成为现实。退一万步说,假如在我们的一生中真的没有小人,反倒不一定是好事。虽然小人给我们制造了逆境、厄运和苦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小人对我们的人生还是有好处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小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点感悟。
首先,由于小人的存在,我们的人生有时会出现“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情形。我高中毕业于1976年,那时尚没有恢复高考制度,城里的学生毕业后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的回乡务农。我是个农村的孩子,毕业后回生产队干了半年农活,第二年的春天,由于我上学时有学习好、脑瓜灵的名声,得到了供销社主任的赏识,将我调到大队供销社当了一名营业员。当时这在农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这一幸运,立刻遭到了仇家、小人的嫉妒和仇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使坏,终于,年轻气盛的我同母亲的仇人在营业柜台内外大打了一仗以后,他们的目的实现了,我被辞退了,又回到了生产队干农活。这一打击对我来说很大,我有一段时间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人们也在我面前或背后叽叽喳喳,让我感到生活的天空暗淡无光。厄运中我捧起了书本,鲁迅的名言“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激励了我。我很快又振作起来,当时农村正搞学大寨、学小靳庄文艺汇演,我为生产队的文艺小组创作了群口快板、三句半、独幕话剧,经过队里青年们的认真排练演出,有两个节目被大队选中到全公社巡回演出。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我以我个人的人品和才气还赢得了我现在的妻子的纯真爱情。两个月后,我被调到大队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以后的教学日子里,我不但进一步巩固深化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而且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考入了本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教高中语文,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国家干部。现在回想这一段人生经历,真该感谢当时身边的小人,如果不是他们从中使坏导致我从商店营业员的位置上退下来,我便不会当上民办教师,不当教师当营业员就没时间学习,就考不上师范学校,不会成为教师、国家干部。更为戏剧性的是,几年后凡在商店当营业员的农村青年,全被辞退,而我则站在讲台上,与我的学生泛舟在知识的海洋里。后来,我又被调到县级政府机关,成为一名机关干部。可以说,没有当时的小人,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正如一句格言所说:“挫折和失败,是成功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