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月登阁:即月灯阁,在长安城南,为唐代长安风景游乐点。新进士及第,常集会于此观打毬之戏。见王定保《唐摭言》
323 蒸尝:同烝尝,本指秋冬二祭,后乃泛指祭祀。
324 壸圆:壸音kūn,“壸圆”意谓思虑深邃而行事圆通。
325 黎人:黎民。
326 宕泉北大像:“宕泉”,或作荡泉,即今敦煌莫高窟前河流, S.6203《大唐李府君修功德记》“前流长河,波映重阁”之长河即指此河。“北大像”,即今莫高窟第96窟弥勒佛倚坐大像,P.3720《莫高窟记》云:“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按:延载二年正月一日,宣布改元“证圣”。敦煌因远离长安,不知改元,仍记作“延载二年”。
327 玉豪:豪通毫。玉豪,指佛光。张说《大唐西域记序》“若夫玉毫流照,甘露洒于大千。”
328 双鵄:鵄通鸱,音chī。双鵄即屋背两端的鸱尾。
329 激,疑当作“缴”,通邀,招致也。
330 十力:《智度论》二十五言佛有十种超人之力。八部:天龙八部。
331 三坚:身、命、财三种之坚法,《维摩诘经·菩萨品》:“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财而修坚法。”注云:“(僧)肇曰:‘坚法,(即)三坚法,身命财宝也。若忘身命、弃财宝,去封累而修道者,必获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宝也。此三,天地焚而不烧,劫数尽而不尽,故名坚法。’”
332 十善:不犯十恶,谓之十善。
333 五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334 本件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编号P.3547,为乾符六年四月沙州归义军上都进奏院发回本道的状报,即邸报。录载归义军贺正专使阴信均等来京活动之相关五事,背缝两处加盖有“沙州院之朱记印”,这是迄今所知唐代仅存的一种邸报原件,被称为我国存世最早的报纸,是我国新闻史、报刊史的珍贵资料。
335 上都进奏院:诸道节度使常驻京城的办事处,负责转达上奏和朝命,并接待本道公干人员。《唐会要》卷七十八“诸使杂录上”载: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 “其月十一日,[敇]诸道先置上都邸务,名留后使,宜令并改为上都进奏院官。”
336 贺正专使:“正”音征,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元旦,是名正日。”每年正月新春,诸道并方国皆遣使朝廷恭贺新正,谓“贺正”,所遣专使,谓之贺正使,亦称贺正专使。
337 羚羊角一角、牦牛尾一角:角,量词。《管子·七法》:“角量也。”房玄龄注:“角亦
器量之名。”文书一封,谓之一角,如P.3587《年代不明[10世纪]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诸家卖舍(舍)文契及买道论磑文书一角”,P.3161《年代不明(10世纪)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官文书壹角子”;布帛、衣服一件,亦谓之一角,如S.4685《致李奴子书》:“又麻羯胡手上发遣碧绢一角,红豉新两个”,P.3750《归义军时期肃州某守官与瓜州家属书》:“待到日于领衣物一角并银椀一枚”是;杂物一宗,亦谓之一角”,如S.2607《年代不明[10世纪]某寺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不堪使用,同为壹角封□。”
338 信:指信物,古与书函同时送达对方,以为物凭。
339 王相公:指王铎。《新唐书·僖宗纪》载,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二月,以王铎检校司徒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符六年十二月贬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写作本文之时,铎在相位,故称王相公。
340 卢相公:指卢携,《新唐书·僖宗纪》载,乾符元年十月以卢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甲申,贬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此文写作时,卢携正在相位,故称卢相公。
341 郑相公:指郑从傥。《新唐书·僖宗纪》载,乾符五年九月以郑从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二月罢相。本文写于乾符六年四月,时郑在相位,故称郑相公。
342 一厅阙:即一名宰相缺位。按《旧唐书·僖宗纪》乾符五年十月,“司空、平章事崔彦昭罢为太子太傅”。时,瓜沙以地远未知,约十一月遣使贺明年新正,携有“上四相公书启各一封”。贺正使十二月二十七日抵京,次年正月分送四相书启信物,因崔已罢相,故未送,所以本文云“其书、信元在阴信均处。”
343 银屈:银制屈柄酒杯。,音支(zhī),酒杯,见《篇海》及《字汇》。
344 客省:唐代宗时四夷使者及四方奏计者置客省处之。晚唐置客省使,属礼部,掌国信使之朝见、宴赐、四方之进奉、四夷之朝贡等事。
345 院:谓沙州进奏院。
346 内记木牌子:《唐六典》卷二十《太府寺·左藏署》:“凡出给,先勘木契,然后录其名数及请人姓名,署印送监门,乃听出。若外给者,以墨印印之。” 木契即木牌子。
347 兼有司徒重印记:凡太府寺诸库出物,木契上需钤太府寺朱印,若外赐物,木契上更需太府卿加钤墨印,故曰“重印记”。“司徒”其人,应是时任太府寺卿者某人。
348 本件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编号P.3633。《全唐文》阙载。公元911年,甘州回鹘进攻在瓜、沙二州建立的“西汉金山国”,兵临敦煌城下。“西汉金山国”天子张承奉被迫求和,尊甘州回鹘可汗为父,自屈为子,回鹘大军撤回,双方继续通过和平交涉,处理两方争端。本文即“金山国”交涉文献之一。形式上以沙州百姓名义致书甘州可汗,以便为政府留一回旋余地。本件为“金山国”与甘州回鹘关系的重要史料。
349 原卷“沙州百姓”四字残缺,今据卷末款署“沙州百姓一万人状上”之文而补。
350 大中三年:当作大中二年。敦煌遗书S.3329《张淮深碑》载:“敦煌、晋昌收复已讫,时当大中二载”。S788《沙州志》亦云“寿昌县……建中初陷吐蕃,大中二年张议潮收复。”两《唐书》及《通鉴》记收复敦煌并作大中五年,均误。
351 太保:指张议潮。敦煌遗书《敕河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载议潮卒后,“诏赠太保”。
352 尔来七十余年:此指张议潮起义归唐至写作此表之时的年代。按:自大中二年起义,至写作此表之辛未年(公元911年),仅63年。此云“七十余年”,计数有误。
353 帝里身薨,此指张议潮病逝于唐京长安。
354 狄银:回鹘王族子弟之官称,可汗之弟及可汗之子常用此称号。又作特勤,旧史多讹作“特勒”。
355 天子:指“金山国天子”张承奉。
356 罗通达所入南蕃:罗通达,“金山国”将领,吐蕃族人;南蕃,即吐蕃。
357 穴白趁却节儿:穴白,唐宋时敦煌俗语,意谓借机、乘势。今西北方言谓之“屑博”。趁却,唐宋时北方俗语,意谓驱逐,赶走。节儿,吐蕃州长官,掌管州一级军政大权。
358 经今一百五十年:余考沙州陷蕃之年为公元788年(贞元四年),从公元788年到写作此《表》之公元911年,为时不过124年。即使依《元和郡县志》敦煌“建中二年陷于西蕃” 之说(见《元和郡县志》卷四十沙州条),到作此《表》之公元911年,为时亦不过130年。此云“一百五十年”,计数有误。
359 辛未年:即公元911年,中原纪年本年四月以前为后梁开平五年,五月以后为后梁乾化元年。“金山国”不奉后梁正朔,而自用的天复纪年又不宜用之于亲梁的甘州回鹘,故表文仅书干支。
360 本件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编号P.3827,为沙州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曹延禄上宋王朝表文残抄本。是归义军重要史料,《宋史》缺载。P.3660有延禄上朝廷某官状,末署“太平兴国四年四月 日”,此表当写于同时。次年闰三月,送达朝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太平兴国五年闰三月辛未,甘沙州回鹘遣使贡方物。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卒,其子延禄自称权节度兵马留后,遣使修贡。夏四月丁丑(五日),诏赠元忠敦煌郡王,授延禄归义军节度使,又以其弟延晟为瓜州刺史,延瑞为衙内都虞侯,母封秦国太夫人,妻封陇西郡夫人。”即此表之回响。
361 曹延禄,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之子。开宝九年(公元974年),兄归义军节度使延恭卒,延禄继任留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闰三月遣使朝贡,四月得授检校太保,沙州刺史、充归义军节度使、瓜沙等州观察处置营田押蕃落等使。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春正月进封敦煌郡王。次年侄宗寿发动政变,延禄及弟瓜州刺史延瑞被逼自杀。
362 当道:犹言本道,本道指河西道,但归义军自张承奉以来,实只统有瓜、沙二州。
363 臣父:指曹元忠。本文载元忠卒于开宝七年六月六日。《宋会要辑稿·蕃夷五》及《宋史·沙州传》等误记“太平兴国五年,元忠卒”,赖此得以正之。
364 延恭:即曹延恭,后晋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德之子。继其叔元忠任归义军节度使,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七月一日卒。本文“至”字以下残缺,当为报告延恭卒、延禄继任并请封等事。
365 本件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编号P.2555,系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正月窦昊为肃州刺史刘臣壁代作的答吐蕃大将尚赞摩的书函。文中强调彼此关系应循亲戚友善之道,勿兴干戈。语气不亢不卑,义正辞严。所涉史事,多有史所未载或未详者,为甘肃境内民族关系之重要文献。《全唐文》缺载。
366 窦昊:本文撰者。研究者以为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宰相窦怀贞之族孙。S.6111《敦煌县为申考典、索大禄纳图钱及经等具状上事》文中有“司户参军窦昊”,则窦昊又曾任沙州司户参军。
367 和使论悉蔺琮:和使,讲和使。论悉蔺琮,吐蕃和使名,其人事迹未详。P.5037号抄本作“论悉诺蔺宗”。
368 首春:即初春,正月也,即本文写作季节。
369 上赞摩射娑萼:上赞摩,即尚·赞摩。尚,吐蕃相位之号;赞摩,人名,出自吐蕃没卢氏贵族。其子尚绮心儿,曾攻降沙州,为吐蕃首任沙州刺史。射娑萼,藏学家疑当作“射婆萼”,吐蕃语zhabsvog之对音,义犹汉语“足下”。
370 臣壁:即刘臣壁,时任肃州刺史。此文系窦昊代刘臣壁作,故拟为刘氏语气。
371 开元圣文神武太上皇帝:指唐玄宗。《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三载(758年)二月,“奉册上皇徽号‘太上至道圣皇大帝’,” 自此玄宗被称为“太上皇”。
372 公主下降:唐家公主嫁与吐蕃赞普,至本文写作之时,计有两次:一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嫁文成公主;一是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嫁金城公主。
373 悉诺逻:《旧唐书·吐蕃传》:“开元十五年……其年九月,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祿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城,执刺史田元献及王?(chuò)之父寿,尽取城中军资及仓粮,仍毁其城而去。又进攻玉门军及常乐县。”《新唐书·吐蕃传》略同,《旧唐书·玄宗纪》系此事在开元十五年九月丙子(九月初七日)。但均缺载“灌玉门军城”事,赖此文知之。悉诺逻又译作达札恭祿。
374 《册府元龟》巻九百八十一《外臣部·盟誓》“(开元)十八年十月,吐蕃使名悉猎等至京。诏御史大夫崔琳充使报聘,仍于赤岭各竖分界之碑,约以更不相侵。二十二年,遣将军李佺于赤岭分界立碑。”同书卷九百七十九《外臣部·和亲》载有开元二十一年所撰碑文,末铭云:“言念旧好义不忒兮,道路无壅烽遂息兮,指河为誓子孙亿兮,有渝其诚神明殛兮。”从开元十五年到二十一年(727-733年),是本文所谓“六七年矣”
375 及哥舒翰出将……使蕃不聊生,亦八九年矣:《旧唐书·哥舒翰传》:“天宝七载,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支度、营团副大使,知节度事;八载“筑神威军于青海上” ,“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攻拔吐蕃石堡城;《新唐书·吐蕃传》又载:“哥舒翰破洪济、大莫门诸城,收九曲故地,列郡县。实天宝十二载(宇按:《新唐书·玄宗纪》记在天宝十三载)。于是置神策军于临洮西,浇河郡于积石西,及宛秀军,以实河西。”自天宝七载至本文撰写时之至德元年正月(748-756年),是所谓“八九年矣”。
376 开:启也,始也。
377 鐡岭:吐蕃境地名,当在吐蕃南境。地志失载。髙适《九曲词》:“铁骑横行鐡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378 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即唐肃宗。麟跃凤翔:指肃宗即位于凤翔。
379 权扶风锐兵:《旧唐书·肃宗纪》,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七月甲子,肃宗“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同月已卯“诏改扶风为凤翔郡”。至德二载(757羊)“二月戊子,幸凤翔郡……众上议,大举收复两京,尽括公私马以助军。”所谓“权扶风锐兵”者指此。
380 驱大宛骁众:《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肃宗至德二载正月,“上闻安西、北庭及拔汗那、大食诸国兵至凉、鄯。”《新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闰八月丁卯,“广平郡王俶(即后来的唐代宗)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旧唐书·肃宗纪》作:“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所谓“驱大宛骁众”者,当指回纥、拔汗那、大食诸国兵。
381 限以两疆,难由而叹:客套话,谓因两国往来不便,无由会晤,不免遗憾。
382 三年已前七月十五日:指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十五日,参见下条注。按: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十五日尚赞摩曾率军至酒泉,刘臣璧之酌酒会商,讲和退兵。此事唐史失载,赖此乃知。
383 河西节度使吕公:指吕崇贲。据吴廷夑及岑仲勉先生考证(前者见《唐方镇年表》卷八;后者见《唐方镇年表补证·河西条》),吕崇贲任职河西节度之时,为肃宗乾元二年到宝应元年。下文云吕崇贲“拥旌旄四载”,则为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即本文写作之年。
384 限以封守,言会无由:唐律规定,不许官员私出管界。《唐律疏议》卷九《职制》:“诸刺史、县令、折冲、果毅私自出界者,杖一百。”
385 本件选自敦煌遗书《唐永泰年间(765-766年)河西观察、处置使判集》,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编号P.2942。参见前《瓜州采矿铸钱置作判》之解题。此文反映永泰年代河西观察、处置使对危难中的少数民族部落予以容纳、给以济助的事实。
386 思结:为铁勒十五部落之一。思结部落原居漠北,唐贞观二十年(646年)遣使来朝,唐太宗为置卢山都督府,又为其别部置蹛林州以处之。初隶燕然都护府,自总章元年(668年)改隶凉州都督府。武后时,突厥默啜方强,取铁勒故地,故回纥及契苾、思结浑三部度碛徙居甘、凉间,唐常取其壮骑佐赤水军,又助唐攻杀默啜,即本文所谓“思结首领,久沐薰风。比在河西,屡申忠赤”是也。(据《旧唐书·回纥传》及《新唐书·回鹘传》)
387 顷驰漠北:开元十五年(727年),河西陇右节度使、判凉州都肾事王君?挟私诬陷回纥、思结、浑、契苾等部有叛谋,思结卢山都督被长流海南琼州,回纥、浑、契苾首领亦分处长流。回纥护输联合思结等部掩杀君▇,梗塞河西道路,久之,乃奔漠北。
388 频被破伤,妻孥悉无,羊马俱尽:此当指思结北奔之后,诸部互相攻杀,思结部伤亡惨重。此事,史所失载,不知其详。于此文略知思结残部复于永泰间复自漠北归投河西。即下文所谓“不远归投”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