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土地资源危机
在我国现有的20多亿亩耕地中,约有1亿多亩盐碱地和6000多万亩涝、洼地,且大部分山坡地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利用条件较差。自1957年后,我国耕地减少的数量大于所增加的数量,至1980年的23年中,减少约5亿亩,同期开荒增地3.2亿亩。净减1.8亿亩。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城市、房屋、道路等建设的扩大,也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如果控制不力,加上其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等原因,耕地减少有可能超出3亿亩。如果控制得力,减少耕地总数也在2亿亩左右。而同期开荒增地最多不过1亿亩。所以,在21世纪初期,我国耕地要减少0.8亿~2亿亩,耕地面积大致在18亿~19亿亩之间,即人均耕地不到1.4亩。我国耕地绝对数和人均数量的减少,将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粮食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1.耕地整体质量恶化,后备资源不足,绝对量和人均量都持续下降。现有耕地面积较最多时从1957年的118万平方千米减少19.5%。从建国到现在50多年人均耕地面积从3.9亩下降到1.59亩,减少一半以上。1986—1996年间耕地净减少750万亩,仅1997年到1998年两年又减少392万亩。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中国耕地资源的绝对量和人均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部将进一步下降,这必将加重中国本已紧张的人地、人粮矛盾,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
2.土地资源退化和破坏严重,农业生产空间日益紧缩,是土地资源的又一个重大问题。一是水土流失面积仍在增加。建国初期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是15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6。经过50多年努力,初步治理了67万平方千米。但由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又增加了新的水土流失区。据估计,目前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9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1/5。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40万平方千米,占现有耕地的1/5。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反而有所增加。
3.土地沙漠化有扩大趋势。初步调查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有33.4万平方千米,其中已沙漠化约有17.6万平方千米(1975年),潜在沙漠化土地15.8万平方千米。1975年以来,尽管局部地区沙漠化面积有所减少,但整体看仍在发展。全国沙漠化土地新增2.5万平方千米,潜在沙漠化土地则相对减少到了13.3万平方千米。据调查,中国耕地中大约1/3~1/2缺磷、1/5~1/4缺钾、全部缺氧,养分已明显不足。
二、中国草地资源危机
草地资源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发展畜牧业、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价值。中国的草地按照地区大致可分东北草原区,内蒙、宁、甘草地区。新疆草地区,青藏草地区和南方的草山5个区。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采取自然粗放经营的方式,重利用、清管理,重开发、轻管理,使草地资源面临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为:(1)过牧超载乱砍滥垦,草原破坏严重。草原建设缺乏统一计划管理,投入少。建设速度很慢。草原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日益发展,生产力不断下降。全国有87万平方千米草地退化,占草地面积的1/5,并继续在发展。(2)草原土壤的营养成分锐减,草原动植物资源严重破坏,草原生产力下降。(3)草地畜牧业基本上是处于原始自然放牧利用阶段,草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生产力未能有效发挥。牧区草原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的5%~10%。
目前,我国农林牧地的生产力还不高:耕地粮食单产仅仅有世界平均水平,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也比林业发达国家低得多,草原每公顷牛羊肉、奶、皮毛生产量仅相当于澳大利亚的30%左右。而且,各业用地缺乏统一规划,林地、水面和建设用地利用率也不高。因此,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利用率还有很大的潜力。
我国的草场资源无论从开发利用上还是畜产品的产量上与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的草场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和苏联,但每百亩草场的畜产品产量只及美国的1/27。我国草场每年提供的牛羊肉,按12亿人口计,人均还不到1公斤,这一方面说明畜牧业的落后,另一方面又说明草原畜牧业有巨大的生产潜力。
我国有草原43亿亩,另外还有10亿亩草山草坡。在43亿亩草原中,草场质量较好,适口性强,产量和营养价值都高的草场大约有11.6亿亩,占天然草场的21%,且半数以上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草场植被稀疏,产草量低,水源缺乏,改良困难,生产潜力不大的荒漠草地约有14.6亿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7%。由此可见我国草场的质量是不够理想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我国畜牧业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存栏数以及牧民传统的经营方式,导致我国的北方草场普遍存在过度放牧和草场严重退化的现象。据调查,日前我国草场严重退化、沙漠化、盐碱化的面积已达13亿亩。产草量下降了30%~50%。鼠害、虫害也比较严重,例如青海草原受鼠害、虫害面积达8160多万亩,占企业草场面积的14.1%。
草原畜牧业是一个投入比较少而产出比较多的部门,一般说来,每投资1元,可取得3~5元的畜产品,每1元产值的畜产品经加工后,可为国家创造5元以上的轻工业产品。目前我国草原上饲养着2.5亿头牲畜,每年向国家提供数亿公斤商品肉、大量皮张和毛绒。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草原、草山和草坡发展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中国森林资源危机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自有林面积趋于减少,森林覆盖率略有下降。近几年每年的森林赤字达1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平均每年减少2000万亩。虽然我国每年人工植树造林的面积可覆盖整个瑞士,但我国天然森林的面积却在一年年减少。据林业部的统计资料分析,如果对盲目开发森林资源的现象放任自流,那么无需多久,我国仅有的最精华的天然森林资源即将消耗殆尽,18世纪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初期的“无林化”现象,同样会在我国出现。到那时,生态环境将极度恶化,十几亿中国人所面临的由此带来的生存危机的严重性是不难想象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抽查资料显示,我国用材面积持续减少,特别是可采伐成熟林面积已由1981年的2188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300万公顷,减少了1/3,蓄积量从建国初的20亿立方米降低到6.4亿立方米。目前,全国每年木材消耗已经上升到1.4亿立方米,今后,每年还将以500多万立方米的速度递增。据测算,仅坑木和造纸两项。2000年已增加3500万立方米左右,加上其他需求,在21世纪初的“十五”计划时期,全国木材年供给缺口将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据中国能源研究会统计,我国每年薪柴消耗森林资源达1.4亿立方米,占各种消耗森林资源合计数的一半,超过每年赤字数4000多万立方米,为国家年计划生产木材的2倍多。云南省烧掉的薪柴占年消耗量的50%以上,而计划内的木材仅占9.7%,近年来该省森林面积逐年减少150万亩左右,相当于云南省历年平均造林保存面积的4倍多。
不但生活烧柴消耗了大量森林资源,而且我国森林资源采伐利用过程抛费现象十分严重,木材利用率低。目前中国木材利用率只有40%~45%,一半以上的森林资源被浪费了。综合利用也很差。每年采伐、营林、加工遗留下的剩余物(简称“三剩”),每年超过1亿立方米,可以用来生产纸浆、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等,但目前我国利用率只有10%,而发达国家高达80%。如果我国“三剩”利用率能提高到50%,即利用剩余物达到5000万立方米,每年可生产1600万立方米人造板。每立方米人造板可代替原木3~5立方米,这就是说,1600万立方米人造板相当于中国“六五”期间用27亿美元进口3038万立方米原木的2倍左右;或可生产纸浆1250万吨,是中国“六五”期间用28亿美元进口纸、纸浆、纸板和废纸708万吨的1.77倍。由此可见,提高木材利用率、开展森林综合利用是保护资源、发展森林资源、实现森林资源扩大再生产的有效途径。
四、中国水资源危机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可用总储量为26520亿立方米,人均可用储量为2700立方米;利用总量为4770亿立方米,人均利用量为462立方米。利用总量约占水资源可用总储量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