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
1.资源部门的GDP贡献。狭义的资源部门指从事提供一次能源和原材料的部门,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内的大农业,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和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在内的采掘业,以及地质勘查业的资源勘探部分和提供原水的水利管理业。为统计简便,可把包括大农业和采掘业在内的第一产业看做资源部门。我国资源部门增加值占C-DP的比重在1/4以上。发展中国家资源部门增加值占CA3P的比重一般较高,而发达国家一般较低。例如印度资源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30%以上,而美国在10%以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经济发展越是依赖于资源部门。资源部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更广义地理解资源部门,把从事人力资源生产的教育部门也归入资源部门,则资源部门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所占GDP的比重都较高。
2.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仅从资源部门的GDP贡献还难以说明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发达国家资源部门的CDF贡献很低,但绝对不能因此就说资源对于发达国家不重要。发达国家资源部门GDP贡献比重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发达国家大量进口资源或资源产品来满足本国的需要;二是因为发达国家产业多属技术、知识密集型,附加值含量高,使初级资源的货币价值显得相对较低,但资源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远高于资源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个非常突出的实例是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战以后,一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不论是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还是美国、西欧、日本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都很快,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在6%以上。但1973的石油大涨价,使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陡然放慢,年均增长率降低到4%以下。可见廉价、稳定的资源供给对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尽管在资源价格较低时似乎显示不出资源的重要,一旦失去廉价的资源供给,资源价格大幅上涨,资源的重要性明显地显露出来时,整个经济都将付出代价。资源是一切生产的基础,是整个经济的食粮。
3.资源保障是全球战略。正因为资源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如何保障国家的资源供给,理所当然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控制、掠夺和霸占别国资源是侵略国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南亚很多国家对本属于中国的南沙群岛的一些岛屿提出领土要求,就与海上石油开采技术进步、预计该区域可能蕴藏有丰富的海上油气资源有关。在众多自然资源种类中,最为基本的资源是土地资源,这不仅是因为土地是立足之地,是食物的来源,更因为土地资源是其他大多数资源的依附,没有土地资源就不可能有依附于土地的所有资源,包括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水资源也是最为基本的资源,因为水是必备的且消耗量大的生活生产资源,几乎不可能通过进口供给,大宗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包括铁、铜、石油、天然气等,是国民经济的“主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研究问题
1.资源不足是“可持续性”成为问题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发展强调的是可持续性,尤其是资源供给的可持续性。传统的发展模式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其资源环境陷阱的存在导致不可持续的隐患。人类居住的地球大小有限,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有限,自然资源存量、流量均有限,如果人口、经济的规模无限制地增长,自然资源总有一天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将难以为继。可以说,资源供给不足与人口、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在这一对矛盾中,似乎人口、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资源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人口、经济的变动居于人口、经济与资源的矛盾的主导方面,但是,在人口、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接近或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时,在既定的人口、经济背景下,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和方式,对于尽可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资源不足不仅将使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因人口相对于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和耕地资源的超载而发生的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已引起森林消退、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资源的不适当利用和高消耗直接增加污染物的排放,加剧环境污染。尤其值得关心的是资源、环境和灾害的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凡可为人类所用者皆可视为资源,人类生存的所在即为环境,所有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的就是灾害。我们生存的地球表层,既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又给我们准备了资源,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灾害。而且,资源或灾害的组成要素,往往是环境的组成要素;反过来,好的环境可为资源,坏的环境可为灾害。资源、环境、灾害,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共存于我们的家园。以河流为例,河流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又有渔舟灌溉之利,而在洪水泛滥时又成了灾害之源,环境、资源、灾害统一于一条河流之中。整个地球表层也是如此。
3.地球表层是个整体,资源、环境、灾害紧密相连,很多资源和环境的要素是共同的。例如水既是一种资源,又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这些共同的要素作为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和维持环境的因子之间很可能存在冲突,例如作为资源看待的水和作为环境所需的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当我们用水过多时,环境所需的水就可能不足,而引起河流萎缩、植被消退等问题。这也可理解为环境也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资源。资源、环境和灾害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很可能破坏环境、引发灾害;我们对环境的整治,则可以保护资源、防治灾害。鉴于资源、环境、灾害的紧密相连,尤其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人类在对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因开发利用不正当所引发的环境和灾害问题。很多自然灾害的加剧与环境变化有关,而环境变化又与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有关。在人类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下,以及人类所需要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下。人类与其他物、环境对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自然灾害也越来越激烈,与此相应,资源短缺、环境安全和灾害预警就成为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
三、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最大人类活动强度,称为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从自然资源角度来衡量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能力叫做“自然资源承载力”。
再生资源一般都有其承载能力。只要不超过其承载能力。在资源被试用后仍可自我恢复,可以永续利用。如果超过了资源的承载能力,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就会遭受破坏,导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衰减,资源量越来越少,难以持续。以耕地资源为例,只要开发利用得当,土地资源不仅可以年复一年地重复利用,而且由于土壤底部基岩风化增加新的土壤母质,人工施肥和腐殖质积累使土壤熟化变得更加肥沃,可以在重复利用的同时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但如果开发利用不当,造成土壤母质和养分的大量流失。以至于土地变成了荒漠、岩漠,就很难再作为耕地使用。再以可再生的动物资源为例,为了保证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就必须保证每年新繁殖的动物数量不少于每年所猎杀及自然死亡的动物数量。而每年新繁殖的动物数量与处于繁殖期的雌性动物的数量成正比,为保证足够的每年新繁殖的动物数量,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繁殖期的雌性动物的数量。如果有繁殖能力的雌性动物被过量捕杀。动物资源的数量就会萎缩,可利用的资源量减少,甚至出现物种绝灭,永远失去该物种资源。植物资源与动物资源类似,不过植物资源每年新生长的数量取决于处于生长期的植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以森林资源为例,每年新生长的活立木蓄积量的数量与森林面积、林木的密度和树龄有关。对可再生资源而言,可持续利用量是其平均每年可更新恢复的资源量,也就是说可利用的是可更新的流量资源,而不能长期消耗和依赖存量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而言,用一点就少一点,无所谓可持续利用,但为了保证社会对该种资源的减少和耗竭有一定的调节、适应时间。未开采的剩余储量与每年的开采量之比即储采比应大于一定的数值,比如说100年或50年。
资源在地表的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各个国家、区域的资源禀赋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通过资源贸易来互通有无、调节余缺是完全必要的,而且从专业分工和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即使国内有的资源,如果国际供给的价格低于本国开发成本,也可以和应该从国外进口。总之,资源保障不能局限于本国内部的资源,而应放眼全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资源供给的保障还应该从动态角度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并不是要求每一种具体的资源都要自始至终固定的数量不能减少。实际上资源本身的外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有些原来不被认为是资源的东西可能变成很重要的战略资源,例如铀矿只是在20世纪才被认识。有些资源可能因为有了质量更好、价格低廉的替代品而重要性下降,例如油桐资源因为化工产品的替代而需求量不断下降。考虑到资源保障的动态性,尤其是考虑到技术进步替代传统资源的无限可能性,就可以减少一些过分的资源悲观情绪,增强人类发展的信心。因为如果从静态的观点来看,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已探明的和未探明的,地球上总的储量必定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一天会耗竭,似乎资源保障必定会出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资源的保障时间足够长,现代科学就一定能够找到新的替代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