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资源供求关系的特殊性
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与一般工业品有所不同,它不能像控制管理工业生产过程和生产规模那样,来控制调节其数量对比关系。这是因为,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增长速度,不仅受到地域地理位置的制约,而且会受到不断变化的气候的影响。风调雨顺,水量充沛,自然灾害少,资源的生长发展就会较快,否则就会增长很慢甚至停滞不前以致负增长i土地资源也是这样,尽管土地数量是固定的,土地肥力在一定时期中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不同的气候条件,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可能有天壤之别。
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消费,也不像某些工业品那样,消费以后就没有了,或者会转化成为另一种产品。自然资源不同,许多自然资源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另一种自然资源的生产过程,它的消费会产生连续反应,处理得好,会促进资源发展和生态平衡;处理不好,则可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破坏基本资源。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舍去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从总体上对其数量关系作分析。
二、资源使用价值的数量关系和平衡
1.可再生自然资源。以生物资源、生物种群为例。为了满足一定时期社会对生物资源的需要,并使之能不断发展,永续利用,必须使生物种群的生长发展保持一定的速度。资源的增长量,就是可分配量。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只能在这个数量范围内分配和使用。通过增加投资,可以增加总供给,但在一定时期可增加的数量和规模,不完全决定于投入量的大小,而是会受到自然资源本身生长繁衍规律的制约。生物资源是这样,其他可再生资源也是这样。全国可再生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建立在各个地区、部门、企业可再生资源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就地区、部门和企业各个大大小小的局部来说,有的以生产和供给为主,有的以消费和需求为主,多数既是生产者、供给者,也是需求者、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它们必须按一定的比例为全局提供足够数量的资源,这是社会总供给增加的来源;同时,它们又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消费,这是社会总需求的来源。任何局部尤其是决定全局的关键局部供给不足或过量,或者消费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
2.不可再生资源。以矿产资源为例。它的基本特点是总供给量是既定的。总供给量由潜在总供给量和现实总供给量组成。潜在总供给量是已探明储量和未探明可用储量的总和。现实总供给是已探明储量中已投产部分的产量。不可再生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也是建立在各个地区、企业的需求和供给基础上的。各个局部按比例地生产和消费,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取得基本平衡的切实保证。
三、资源价值的数量关系和平衡
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有一部分是天然形成的,属于“无偿的自然生产力”;自然资源的价值则全部是劳动的结晶。自然资源总供给价值:除上年积累的部分外,全部是本年劳动创造的,是自然资源生产者“劳动的单纯凝结物”。自然资源总供给的价值,由C+v+M三部分组成。C是投入自然资源生产的物化劳动,v是投入自然资源生产的活劳动,M是自然资源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
一般地说,自然资源总供给的价值,随着投入自然资源生产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数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而增长。假定本年度投入是由(C+V+m)上升为(C+V+m)′,那么,自然资源总供给的价值量也会由(c+V+m)上升为(c+v+m)′。活劳动质量的提高,比如创造性的复杂劳动上升了,自然资源总供给的价值也会按比例上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单位产品劳动时间,劳动投入量不变,它会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不会增加它的价值。虽然自然资源的增长量和总供给并不总是以人们的劳动投入量多少为转移,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对于那些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来说,增加总供给的使用价值量从而价值量,仍要以物化劳动和活动劳动的投入规模的增加和投入效率的提高为转移。所以,增加总供给的价值,不能忽视对自然资源的劳动投入。科学越发展,现代化程度越提高,越要重视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劳动投入。简单劳动投入将越来越少,复杂劳动投入也将从低级的粗劣的物质向高水平的高效高能物质发展。这样,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才能日益增强。同时,自然资源总供给的绝对价值将日益提高。那种认为工业现代化越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会越减少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劳动投入能够增加总供给的价值,却不一定增加总供给的使用价值,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价值增加而使用价值减少的情况。这时将表现为自然资源产品的个别价值提高,价格上升。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生产的规律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越开采越困难,越开采付出的劳动量就越大。所以,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总供给的使用价值量不变而价值量增加,或者说总价值量增长的速度要快于使用价值量增长的速度,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存在由优到劣、由近及远、由熟到荒、由平到山的规律,但价值与使用价值、劳动投入量与实际产出量的矛盾表现得不像不可再生资源那样突出和尖锐。
四、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自然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交换实质上是劳动的交换,在一定时期内,两者的价值应该基本平衡。基本平衡意味着自然资源总供给的价值基本上得到了承认和实现,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同时也意味着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而各方面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以自己的具体劳动成果与自然资源生产部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这是整个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的基础。
如果两者不能取得基本平衡,比如总供给的价值量大于总需求的价值量,那么就表明一部分自然资源产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一部分自然资源生产者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会影响自然资源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生产积极性。如果总需求的价值量大于总供给的价值量,那就表明资源需求者生产的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其一部分劳动未被社会承认,同样会影响其再生产的能力和需求的愿望。自然资源总供给价值大于总需求价值,大体有三种情况:(1)自然资源的供给者实现的价值只能弥补自己的物化劳动和维持发工资的那部分活劳动消耗,而没有剩余产品。这部分剩余产品以低价形式转移到需求者那里去了。这将侵害自然资源的供给,它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2)资源总供给者不仅不能获得剩余产品,而且连已经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也不能补偿,就会严重挫伤供给的积极性,使资源的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3)资源总供给者可以获得一些他们自己创造的剩余产品,但数额不足,对于正常的扩大再生产也会产生影响。
五、自然资源的数量关系与平衡
从使用价值和效用分析,自然资源有的用于生产消费,有的用于生活消费,有的回归自然,成为生态生产和消耗的组成部分.但从最终使用价值讲,可以按照马克思的分类分法,分为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与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两大类。在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中,这两大部分首先在内部相互交换。两大部分产品的交换要求在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和平衡关系。在两大部类自然资源产品交换的数量关系和平衡中,有一些特点:
1.自然资源产品,不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都受自然条件及其变化的影响,其使用价值量与劳动投入量往往是不成正比例的,因此,两者的平衡关系,应该首先满足使用价值平衡的需要。就是说,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Ⅰ部类自然资源产品为第Ⅱ部类提供的数量,应该首先在使用价值上符合其生产技术上保持原有规模生产的需要;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Ⅱ部类生产规模提高多少,第Ⅰ部类为它提供的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也应该按照其技术上的要求扩大多少。其次才是价值量的按比例补偿和平衡。
2.在两大类可再生资源中,首先在内部交换以满足其本身需要的部分占很大比重,如水资源满足生物资源的需要,森林资源满足其他生物资源的需要。其数量关系,都必须符合上述两个公式的要求。整个自然资源两大部类的产品,又参加整个社会产品的交换。在与整个社会产品的交换中,数量关系也必须符合这两个公式的要求。但不可再生资源生产周期长,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数量(IIc),必须有超前系数。而可再生资源由于时常为自然条件所左右,所以,这两部类的比例关系,又往往为自然条件起伏变化的状况所左右。
3.可再生资源的一部分,参加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交换,这一部分当前是不能确切量度的,但它会对预期的或未来的两大部类自然资源的生产利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4.一部分自然资源的使用具有时间价值。同样的资源条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使用,会产生不同的使用价值;在不同时间中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的要求也不相同。这会影响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为了取得投入少、产出多、两大部类积极平衡的效果,我们要十分重视研究自然资源在不同的时间的不同投入产出与比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