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文
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之际,省科协召开以“科学技术与甘肃工业化”为主题的2002年学术年会,这对于促进我省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贯彻实施“科教兴省”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兰州大学自1909年创建以来,在甘肃这块最需要教育润泽的黄土地上生存和拼搏了9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兰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兰州大学。1953年兰州大学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6年5月,兰州大学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高校。2001年10月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共建兰州大学协议。兰州大学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争创一流,教学、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著名综合性重点大学,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加入WTO,为兰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兰州大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兰州大学牢牢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紧紧抓住这些重大的历史机遇,继续坚持“做西部文章,创国内一流”的办学理念,遵从“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趁势而上,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下,不断适应甘肃地方需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尽了一分绵薄之力。
一、发挥科学研究优势,服务地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多年来,兰州大学在继续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突出科研的“西部”特色,强化为甘肃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意识,利用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广泛开展西北的民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文化、敦煌、西北史地、西北人口、地质工程、冰川冻土、高原大气、植物生理和干旱农业生态等多项科学研究,有的已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服务作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教兴省”战略。
致力于利用科技优势,运用高新技术为省内外传统产业改造,采取企业出资金,学校出技术人才的方式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扩大其经济效益。我校“干旱农业集水工程”和“新型大棚(阴阳棚)”项目为解决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问题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新型大棚”已在嘉峪关及通渭地区大面积推广,并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实际利益。“中子在线水分分析仪又名中子活化分析仪”技术装置成功运用于包钢、酒钢以及金川公司实际工作中,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更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此项目被列为“酒钢”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传统产业改造的成功,不仅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校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及个人收入带来实惠。2000年,我校仅在包钢公司的其他技术改造方面所得到的横向经费近130万元。
掌握学科动向,努力探索,孵化出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成果,同时,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寻求各种合作方式使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利用“快中子治疗仪”成果,我校中子研究所与广州开发区总医院联合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我校占有45%的股份),以共同研制开发“治疗仪”。此项目如完成,将填补我国医疗器械这一方面的空白。2001年5月,我校与兰州爱德华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爱德华公司将投入150万元人民币风险投资,用于抗癌藏药“美多酚”的前期开发工作。由甘肃省环保局立项的“大孔载体制备及其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废水的研究”项目已完成鉴定,获得专家的好评。我校爱华公司与大连投资人已达成协议,大连方面以100万元人民币购买此项目的使用权,同时,我校将投入部分资金与大连方面成立有限公司,我校在新公司中占25%的股份。上述合作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顺利实施,不仅在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会推动我校应用研究方面的工作的更大的发展。
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利用多种方式为地方建设服务,以带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我校与定西地区、嘉峪关市及金昌市等签订了进行全面合作(包括人才培养、科技协作、干部交流等)的协议。在“校企合作”上,我校与国营504厂、金川公司、酒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进行全面科技协作的协议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地方、企业作一些工作。在为定西地区小城镇规划设计的课题中,为表彰我校资源环境学院陈怀录副教授所做出的成绩,授予陈怀录同志“定西地区建设特别贡献奖”。在金川矿区,我校教师提出了成矿靶区的理论,在二矿外围下盘找到了含铜贫矿岩体,在其他地方找矿也有重大突破,为金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解决了金川矿区地下开采出现的地质结构变形、塌陷等问题,使自然环境不致遭到破坏。中国科协已于2000年8月在金昌举行现场会,将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向全国宣传推广。2000年8月兰州大学与金川公司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金川公司每年出资30万元作为预研项目基金费用,兰州大学针对金川公司提出的亟待解决问题以及未来市场发展可能出现的情况,组织校内的科技力量进行“点对点”的课题攻关,目前,两批确定的18个预研项目的已在研究进行之中。我校研制的“保水、保墒剂”在武威地区推广,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使农民收入增加了30%以上。正在研究的固沙材料,被国家在“863高科技计划”中立项支持。
创建科研开发基地,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完成创造条件。2001年,教育部批准在我校建立“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心”的工作已全面展开,实验室的建设正在进行之中。我校与爱德华公司共同组建的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前期工作已完成,已挂牌开始研究工作。此外,兰州联创科技有限公司与我校建立了软件中心,甘肃信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我校信息学院网络研究所建立网络技术研发基地,甘肃同健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建立生物技术开发实验室,通过这类方式,发挥了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资金、资源、设备的优势,使校企双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当然,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高校的科技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等等。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校于1998年底成立了“高新技术转化中心”(兰州大学科技园的前身),“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设法将我校的科技成果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生产力。2002年5月,兰州大学国家科技园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正式批准下,在甘肃省、兰州市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下启动建设,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启动建设,对于充分发挥兰大及在兰高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源头作用,储备和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甘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坚持“立足西部、发展优势、形成特色、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指导方针,借助大西北有“古丝绸之路”和敦煌莫高窟名胜的地域优势以及少数民族聚集的特点,致力于西部的人口、民族、民俗、名胜古迹、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特别在民族学、敦煌学、人口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海内外具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我校民族博士学科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方面已形成特色,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在西北地区多民族文化方面,尤其在民歌和秦陇文化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服务地方
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体,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与“科教兴省”战略的关键。兰州大学地处甘肃,有责任、有义务为甘肃培养和输送“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的、各类各层次的人才。基于这种认识,兰州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编制招生计划、毕业分配政策导向等方面都向甘肃倾斜。
在本科生招生计划中,2002兰州大学在甘肃生源已占到招生总数的25%;在研究生招生计划中,2000年、2001年、2002年三年在甘肃录取率分别为71%、66%、61%,预计2003全校研究生将扩招38%左右;在继续教育、网络教育、高职教育方面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甘肃,为甘肃培养了数万人。
此外,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方面,还采取了三种不同形式,积极为地方培养、培训高层次专门人才,即与地方政府联合办班、为地方和企业进行短期和非学历的干部培训、开展专项培训。2000年以来,学校办班近百个,为地方、企业培养和培训干部、专业人员近万人。
三、适应甘肃发展需要,服务地方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期,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将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资源,人才、科技成果将成为最活跃的生产力的因素。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抓住机遇,抓紧学科建设,深化改革,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兰州大学虽然地处甘肃这一经济环境相对落后的地区,但是聚集了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教育家、管理骨干和各类优秀人才。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改变着学校的命运,也为甘肃经济的腾飞无私地奉献着、拼搏着,更为兰州大学的发展赢得了难得的发展良机:教育部、甘肃省共建兰州大学协议正在实施;国家已把兰州大学列为“985工程”和“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学校。
兰州大学扎根甘肃,以“科教兴省”为己任,把学校的发展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学科建设与调整、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紧紧围绕地方特色。在近期已经启动的“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中,我校获得了6500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我校按照“特色、交叉、高水平”的原则,所确定的7个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也得到了教育部的首肯。学校根据一委两部的要求和教育部领导的指示,正在加紧编制兰州大学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和校园规划。
兰大人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发展步伐,上质量、上水平,努力把兰州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甘肃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选自《甘肃省2002年学术年会大会特邀报告汇编》
(作者为兰州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