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3300000049

第49章 生与死:人类无法摆脱的一对矛盾(2)

生的本能是生存和繁殖必须加以满足的所有需要的心理代表。它由于效果比较明显、为较多人所知而惹人注目。生的本能包括有繁衍种族作用的性本能,和具有自我保存价值的那部分生存本能。生的本能的能量形式叫做里比多。弗洛伊德早期的里比多概念仅仅表示性能量,后来在对两种本能进行区分时,就把里比多确定为所有生的本能的能量。

1. 性结合产生的神奇效果

在生的本能中,性本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性本能不仅与身体的性感区相联系,而且也与其他本能发生相互作用。例如,嘴是用来吃饭的,但它是身体中得到适当刺激后会产生肉欲的一个部位。肛门是用来排大便的,但在受到某些刺激时也会产生快感。从纯生物意义上说,性本能的目的在于使两个在某一特定方面相差异的生殖细胞结合起来。有了这种结合,性的功能才能延续细胞的生命,使其代代相传。

弗洛伊德对自我保存的性本能做了深刻的论述,指出:

在单细胞生物身上所做的实验已经表明,结合,也就是两个随后就立即分离而不会导致细胞分裂现象发生的个体的结合,在这两个细胞身上都会产生一种巩固生命并且恢复活力的效果。在后来繁殖出来的后代身上,并没有表现出退化的迹象,而且仿佛能够对自身新陈代谢的有害效应产生一种更为持久的抵抗作用。

弗洛伊德说,这一典型例证充分表明了由性的结合而产生的神奇效果。那么,两个仅有些细微差别的细胞相互结合后,怎样才能产生出一种更新的生命呢?科学家用化学的乃至机械的刺激实验找到了原生动物结合的方法,对此作了明确的答复:更新的生命是由于注入了新的刺激造成的。

弗洛伊德进一步指出:

胚胎的发展过程明显地充满了许许多多这一类的重复现象,进行有性生殖的两个生殖细胞以及它们的生命史本身,就只不过是对有机体生命开端状况的重复。但是,性生活旨在达到的那个过程的本质,乃是两个细胞体的结合,惟有这种结合,才保证了高级有机体中生命物质的不死性。

弗洛伊德还认为,关于有性生殖的起源以及一般的性本能的起源问题,还需要有更广泛的知识。“它也是专家们迄今还未能解决的难题,目前除了与我们的思想线索有关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外,科学几乎没有为我们提供什么坚实的知识。如果我们把关于性欲起源问题的研究状况比作一种黑暗,它简直连一点假设的光都从未透进去过。但在另外一个领域,我们则遇到了一个完全像神话而不像科学的离奇的假设,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性本能产生的原因。这就是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借阿里斯多芬之口提出的那个理论。”

2. 性本能的起源

这个理论不仅谈及了性本能的起源问题,而且还讨论了性本能与其对象的关系所发生的最重要的演变。柏拉图借阿里斯多芬的口说:“原始人的本性并不是像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最初有三种性别,不像如今只有两种性别。这三种是男性、女性以及男女混合性……”在这些原始人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双重的,他们有四只手,四条腿,两张脸,两个生殖器,其他部分也是如此。后来,宙斯决定把这些人劈成两半,“就像为了便于剔核把山梨果切成两半那样”。

人们被分成两半之后,“由于每一半都十分向往另一半,于是它们就聚合在一起,相互间拼命地挥动着手臂,仍然渴望长成一个人”。弗洛伊德说:

我们是否可以遵循这位诗人哲学家的启示来大胆地假设:生物体在获得生命的那一刻被撕成许多微小的碎块,而这些碎块从此就一直竭力想通过性本能重新聚合起来……这些一直具有无生命物质的化学亲和力的本能,在经过了单细胞生物的发展阶段之后,逐步成功地克服了由某种充满了危险刺激的环境,为这种重新聚合的努力而设置的困难……生物体的这些零散的碎片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为多细胞生物的条件,而最后则以最高度集中的形式把要求重新聚合的本能传递给生殖细胞。

弗洛伊德在对性本能的起源进行了考察和探讨后,又从性的对象、目的和表现等方面继续对性本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所谓性对象,就是指那些具有强烈的性感、放射着性吸引力的人。一般的性爱,在男人和女人之间产生,但是有的男人的性对象并非女性而是男性,也有的女人宁舍男人却与女人媾合。这种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就叫同性恋。

所谓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性冲动而竭力寻求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两性间的性交行为是正常的基本的性目的,它能够解除性欲之火。除此之外,性目的还包括一些附属性的行为,如接吻、抚摸等为实现性目的而做的准备动作。这些附属动作,一方面能消减性冲动,是实现性目的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则能激起情欲,以保证有效地达到性目的。关于性本能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一般有常态和变态两种。但这二者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往往是相互转化的。

3. 性欲是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

针对那种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性欲的观点,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性欲是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这种原始本能在幼儿身上,就已经以非常态的行为表现出来了。在通常情况下,幼儿的性欲经过口唇期、肛门期、性器官期三个阶段,最后达到性成熟阶段,即生殖期。与此相对应,人的成长也经历了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

在口唇期、肛门期和性器官期,性本能的对象、目的一般是非常态的,例如,啃手指头或快活地吮吸,或操作、刺激自己的身体器官以求自体享乐,或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式的乱伦欲望,或将里比多转移到非正常的性对象上以求性欲满足。只有到了生殖期,人们才把里比多倾注到一个异性对象上,这就是性本能的常态时期。

生的本能除了性本能以外,还有自我本能。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自我本能起先是以保存个体为基本内涵的,它和以延续种族为目的的性本能一起,构成了精神分析学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还认为,性爱表现在生命物质的所有细胞中,以统一和整合所有的细胞为目标。弗洛伊德把这些非性爱的本能和性爱本能都归于生的本能,认为它们与生命和生长是同一的,并由此决定了人类的存在。

但是,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还是有区别的——

自我保存的本能和一切隶属于自我的本能,都较易控制,很早就接受必要性的支配,而且使其本身的发展适应现实的旨意。这是可以了解的,因为它们若不服从“现实”的旨意,便不能求得所需要的对象,而个体若没有这些对象便不免死亡。

至于性的本能则较难控制,因为它们从来就不感觉到对象的缺乏。它们既好像是寄生地附着于其他的生理机能之上,同时又可于本身求得满足,所以它们最初本不受“现实”必要性的教育影响。就多数人而言,其性本能可以在这一或那一方面终身保留这种固执性,或“无理性”,不受外界的影响。

4. 性本能始终以追求快乐为目的

弗洛伊德还指出,性本能自始至终是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自我本能也无不如此。“快乐原则”与那些以享乐主义为目标的思想家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因为它把追求享受和满足,视作人们行为的基本原则。早期享乐主义认为,生活的意义是使肉体得到满足。但后来的思想家反对把它看得高于一切,十分强调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如伊壁鸠鲁就认为,满足并非是肉欲的快乐,满足是没有痛苦,而这一点只有在发挥人的精神素质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弗洛伊德虽然力图使精神分析学摆脱哲学,但他还是加入到最初的享乐主义哲学传统中去了。他提出的“快乐原则”是在无意识欲望层次上发生的,这是初始给定的,在固有的无意识心理过程中的运转程序中,这种满足欲望不但没有扩展到人的精神或意识活动中去,反而常常与意识发生矛盾。

那么,怎样去调节和控制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呢?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心理中,与“快乐原则”同时形成了一个自我限制的原则,它的活动机能不仅与人的需要是相适应的,而且也与外部现实条件是相适应的。这种原则就是“现实原则”。

“现实原则”就是在无意识心理中,某些受“快乐原则”刺激而产生的欲念,常常遭到另一种相反力量的监察、制约。每个人都具有这种力量,以控制人们无意识中那些无法无天的欲念,并设法改造它们,使之适合周围那个充满法律和责任的现实世界。例如,一个人想买件高级大衣,却因经济拮据而作罢;某人看见一个中意的女人,顿时燃起情欲之火,但因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禁止而随之熄灭。

由此可见,“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关系,就像任性的孩子和严厉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一样。通过这种分析,弗洛伊德已承认了外部世界在自我本能中的意义,这也是其人格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

弗洛伊德说:“我们所说的性本能的里比多,相当于诗人和哲学家眼中的那种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聚合在一起的爱的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生的本能就是“爱欲”,它体现着建设性的力量,保证个体和种族的生命历程得以延续和发展。也就是说,爱欲就是把个人的自卫本能和种族保存的本能结合起来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爱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以两性结合为目的的性爱,但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如自爱,对双亲、子女的爱,友谊以及对整个人类的爱,对具体事物或抽象观念的爱。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这些倾向都是同一类本能冲动的表现,无论在什么场合,这个目的能转移也好,受到阻碍也好,都始终保持着这一原来的本性。

5. 人人都有自恋欲

在精神分析学中,弗洛伊德十分注重自爱。自爱的主要含义是自恋。自恋一词是从希腊神话中引申而来的。在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是个英俊的青年。当他第一次看到水面上映现的自己的面容以后,就疯狂地爱上了它。当他想更贴近水面看看自己的映像时,不幸跌入水中淹死了。后来,临床上使用这个术语,指一种人对待自己身体,就像对待性对象的身体一样的情况。他以抚摸、玩弄自己的某些部位而体验到一种性快感。自恋发展到高峰,就会导致性变态。

这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明显的特征:妄想自傲,兴趣倒转。他们把从外界撤回的兴趣导向自身,以致表现出狂妄自大,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弗洛伊德认为,由于自恋有一种里比多的素质,所以它不只局限于神经症的临床经验,而且有广泛的意义。它在一些正常人的发展过程中,是利己主义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里比多的补充。难怪在现代心理学中,常用自恋这个词来描述那些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孩童都具有自恋欲。他们爱自己的身体,常常观察自己,充分享受生命给予的种种生理功能。在这个阶段,孩子往往把自己当作生活世界的中心。他们乐于接受这个世界里的人给予的爱,而自己却不能以爱回报。在人的成年时期,自恋通常被视为任性、自傲、固执己见的人的特征。

例如,有的人特别偏爱自己的个性和行动,不愿放弃自己的缺点或坏习惯。弗洛伊德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次,有个男人给他打电话要和他见面,他告诉那人这星期没空,下星期可以。那人回答说他住的地方离弗洛伊德处很近,不费工夫就到了。

弗洛伊德再次告诉他,虽然你很方便,但并不能改变我没时间这个事实。那人竟丝毫不以为然,继续唠叨着同样的理由。弗洛伊德说,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恋例子,因为他完全不能区分别人的需要和他自己的需要。这种人的自恋欲若发展到顶点,会根本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瞧不起别人,一句话,实在无法去爱别人。

实际上,每个人都多少有点自恋欲,它刺激着人们使自己显得更吸引人。比方说,讲究穿着,注重打扮;在学习或工作上要胜过别人;买一件比别人更好的东西;选择一所最好的学校;寻求一位能做出自己最喜欢的发型的理发师;甚至在选择对象上,找一位令所有男人都会转过头来看一眼的女人,或让别的女人赞不绝口的男士等。

弗洛伊德还认为,许多富有智慧、学识渊博的人,均是十分自恋的。他们的自恋并不影响他们的事业,相反却常常有帮助。这些人的自信、果断、坚定,往往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能赢得别人的羡慕。另外,有些人往往把个人自恋同集体、民族、国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爱集体、爱民族、爱国家的心理。这就是具有特殊和重大政治意义的集体自恋。在宗教、政治、科学团体等群体中,都存在着集体自恋。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揭示的自我本能中的爱欲论,不仅为生的本能建立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为个体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找到了原动力。正因为这样,“爱”这个令人陶醉的字眼,才编织出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的生活花环,酿造了无数甘甜芬芳、醇香四溢的幸福美酒。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了爱抛头颅,洒热血——它能使人获得勇气和力量,又能使人沮丧和失望。历代文学艺术家为之讴歌,哲学家们探究其中奥妙,但首次把爱归之于生的本能进行系统研究的,却是弗洛伊德。

他的爱欲论表明,爱不是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来自人的生的本能,它具有充分的生理学依据。这就把爱建立在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在性爱关系中,性常态和性变态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因此,只有顺利地通过性爱的发展时期,才能为人格的正常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三、死的本能: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冲动

所谓死的本能,就是每个人身上存在着的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死的本能的存在,意味着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物体都不可能永远地活下去,其最终结局总是归复到无机物质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是一条通向死亡的回归线。

1. 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乃是死亡

死亡本能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后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理论在1900年前后开始萌发,于1920年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弗洛伊德认为,死亡以死的本能的形式成为一种消灭生命的势力,而所有生命的目标都表现于死亡。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一种本能要以毁灭生命而重返无机形态为目的,这种自我破坏的本能,就是任何生命历程所不能超越的死的本能。它具体表现为破坏、伤害、征服、残酷、恐惧、攻击、虐待、自毁、侵犯、谋杀等。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本能是内在的,是人的普遍的天性。他说:

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一切生物毫无例外地由于内部原因而归于死亡——视作真理的话,那么,我们将不得不承认,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乃是死亡,而且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无生命的东西乃是先于有生命的东西而存在的。

同类推荐
  • 中华国学精典

    中华国学精典

    我国千百年来,所有读书人的启蒙教材无非是流传至今的经、史、子、集,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伦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风化等中国文化。让孩子从小学习国学,读古典诗词,通圣贤经书,那么这些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会深入到孩子的灵魂深处,丰富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在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下,自内百外地散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
  • 美学思考力——释放灵感的配色法则

    美学思考力——释放灵感的配色法则

    在色彩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什么样的色彩才是最美的?或许,这个问题就连享誉盛名的绘画大师都无法确切地回答。实际上,色彩的搭配没有绝对性,何为美的配色也没有具体的答案,只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搭配出的色彩具有象征意义、能够深入人心,那么就是优秀的色彩作品。为了帮助读者体会大师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本书不仅挑选了众多西方绘画作品,还从图例的鉴赏和分析中,提炼出经典的配色技巧,帮助读者抓住色彩的特性,从而增长对色彩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 周易智慧

    周易智慧

    《周易》这部书,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 尼采谈自由与偏见

    尼采谈自由与偏见

    此书为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著,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热门推荐
  • 万锻

    万锻

    血与乱的江湖,风云再起强者,才能活到最后,笑傲江湖锻剑,江湖中为炉,为锤,为烟火,能否锤炼出最强的神兵
  • 重生之娱乐圈枭雄

    重生之娱乐圈枭雄

    前世的杀手,今生的娱乐霸主,从此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顶级刺客,多了一个极品公子……
  • 黑金骑士和他的公主们

    黑金骑士和他的公主们

    战乱平息的大陆,迎来了虚假的和平。人性的贪欲不断膨胀,邪恶的势力蠢蠢欲动,谁会推动历史的进程?谁又会主宰命运的方向?少年与少女们的传奇故事被迫开始了······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理:以理导欲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理:以理导欲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编者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阅读文库》。这本《理(以理导欲)》(作者于永玉、迟卉)是其中一册。《理(以理导欲)》收录了《清心寡欲才能治理好国家》、《珍贵嘱托胜过钱财》、《石苞克制猜忌》等故事。
  • 限时爱情

    限时爱情

    她曾以为,爱情都是有时限的。他突如其来的表白,让她在手足无措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心里真正喜欢的人。从此又一对气死单身狗的情侣诞生啦~当学生会主席遭遇呆萌的粗神经少女,会产生怎样的爱情火花?是什么让学生会成员觉得世界开始变得玄幻?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里。
  • 陛下神君要清修

    陛下神君要清修

    她是帝国的小公主,整日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最大的愿望就是醉死花丛中。谁知,牛逼造反夺得皇位的长姐累死了,她被赶鸭子上架成了第二任女皇!建国之初,皇宫里供奉了一位神君,不巧她虽胸无点墨却得了一双好眼,一见神君误终身!非他不娶!(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别有韵斋

    别有韵斋

    我给我的书房拟了个名,叫做“别韵斋”。之所以以这为名,是希望我的袅袅之音中,有一缕别样的凡响,证明“我”的存在。我将在这里记录真实的人生,记录我们这个时代中一个普通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做、所为、所喜、所悲……我想,茫茫人海中,总有几个人会和你同行,总有一些人会和你同感,总有一些人和你同梦,也总有一些人和你同悲同喜……那么,请卸下一天的疲劳,捧一杯清茶,走进别韵斋,且听且看且思……
  • 变身之葵花小师妹

    变身之葵花小师妹

    小龙女从书里爬出来了,郭芙郭襄从书里爬出来了,天山童姥也爬出来了,木婉清,陆无双,仪琳小尼姑,香香公主……她们都从书里爬出来了。不要问我为什么都是美女,反正悲催的我已经变身成妹纸了。为了让这些美女不出去揍人,我让她们潜伏在学校里,藏在我家里。百晓生给我一本秘籍,只要集齐12位美女,我就可以练成绝世神功,变回男人,踏上人生巅峰……
  • 幽默口才是怎样练成的

    幽默口才是怎样练成的

    但凡幽默的人都兼具才气与灵气,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到它。妻子回家以后,兴奋地对丈夫说:“我今天请人看过手相,他说我的第二任丈夫是个英俊潇洒、学识渊博、又善解人意的人。”“哦!”丈夫半怒半喜地说,“原来你跟我是第二次结婚呀!”通过津津乐道的故事和似曾相识的场景设置,打造一部全景的幽默实用攻略。让你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掌握最敏捷的沟通情感方式,让陌生的心灵变得更亲近。
  • 降厄

    降厄

    亡灵被放出的瞬间,恩与怨的对峙,情与仇的取舍,天地浩劫,诛心之心,一切都在你看不见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