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干出名堂就有面子
有面子和没面子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面子观。在温州人看来,只要是靠双手劳动,就能创造出个人的价值,关键是能赚到钱,干什么都可以,只要能干出名堂,就是有面子。
先看看没钱人与有钱人的比较:没钱人花钱斤斤计较,有钱人花钱潇洒,用不着算计;朋友聚会时,没钱人买单实在心疼,有钱人会说:“我来买单,谁也别争”;没钱人节俭是无奈,有钱人节俭是美德;没钱人挥霍招来非议,有钱人浪费会让人羡慕;没钱人穿名牌西装是打肿脸充胖子,有钱人穿便服是朴实无华;没钱人想怎样能赚到钱,有钱人想的是怎样赚更多的钱;没钱人想让自己“看上去很富”,有钱人则想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没钱人心里想“我要有钱该多好”,有钱人会说“钱对于我来说只是数字游戏”;没钱人为不能给孩子交学费而伤心,有钱人为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而心生成就感……你瞧瞧,有了钱不就有了面子吗?
“有钱就能挣面子”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今天才有的,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这观点与事例了。
苏秦最初游说失败时,回家受到全家人的白眼看待。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还听了不少讽刺话,非常伤心。从此以后他闭门自学,头悬梁,锥刺骨,刻苦读书。
后来,苏秦来到赵国,提出安邦治国的政治主张。赵王非常赞成他的主张,封他为武安君,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一镒等于0.75公斤,黄金万镒接近今天的8亿元人民币)。让他到各国去游说,共同抗秦。苏秦一天路过洛阳老家时,他家人听说苏秦要从洛阳经过,急忙铺平道路,请来欢迎乐队,又摆设酒、肉、水、菜,来到30里以外的地方迎接他。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更是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看到这种情况,笑着说:“嫂嫂快快请起!从前你对我那样傲慢,连饭都不给我吃,今天怎么如此谦卑的恭敬呢?”苏秦的嫂子是个直爽的人,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而且又有许多金银财宝啊!你做高官全家沾光呀!”
苏秦听了这些话,非常感慨,不由得长叹一声说:“唉!同是一个苏秦,穷困的时候,没人理睬,父母也不把我当儿子,妻子不把我当丈夫看待。如今我居官富贵,他们都来捧我,如此奉承于我。人生在世,对权势、金钱、名利又怎能不追求呢?”
“面子”或许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而中国人所谓的面子应该是介于名誉与虚荣心之间的一种内心的情感因素。
中国人还喜欢将面子与自尊联系起来,或者就将面子等同于自尊。
自尊是什么?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要以正确的言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在遭受侮辱时要愤然尽击,而不能顺从别人。当年的詹天佑就是为了中国人的自尊,而在厄境中奋起,在挫折中挺进,建成了震惊中外的京张铁路。
但自尊过了头,就是面子观念,会成为精神的枷锁、灵魂的裹脚布,严重干扰人的正常思维与行动。
由于面子观念在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得中国人在就业时,走入了一些误区。如怕脏怕累、盲目攀比、清高自负、好高骛远等等。
费孝通先生到宁夏西海固地区考察时,发现当地的修鞋匠竟然都是温州一带过去的。他十分感慨:在那么穷的地方,这钱还是让温州人赚走了。
温州人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很早就突破“面子”思想这一心理障碍。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些肩挑担子的温州人,穿行于全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当地人听不惯的嗓音吆喝着,做着修修补补的小生意:补锅、修鞋、弹棉花……很多人看不起他们,觉得修一双鞋赚几毛钱没出息,甚至连农民都认为他们干的是很下贱的活。但他们不以为然,默默无言地承受着世俗的眼光,踏踏实实地赚钱。等到讥笑他们的人醒悟过来时,温州人已经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现在已经在更高的平台上大展宏图了。想要赚钱,就不要怕羞。温州人在产品推销方面,“脸皮”比城墙还厚。
在中国,商业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贱业。古代的四大行业,所谓“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商业是排在最后的。司马迁作《史记》,将为商贾立传的《货殖列传》排到全书的最后,这表明在 他的思想里,商贾的地位,连从事看相、算卦的都不如。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行业排位也是“工农兵学商”,商依旧排在最末。事实上,国力越弱的股价,也越是不重视商业。
因此,当有人开始创业时,因为耻于与商人联系在一起,就掩饰地说自己做生意是为了创一番事业。但温州人实事求是,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理直气壮地说是为了赚钱。威力打火机有限公司老板徐勇水面对“你创业成功的动力是什么?”的提问时,他的回答是:“就是为了赚钱,过上好日子。”
换个角度看问题,脸皮厚实际上就是心理素质过硬,说明这个人能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有不折不挠的勇气。温州人的脸皮为什么这么“厚”呢?一是因为他们观念常新,很早就突破了“面子”这一国人的心理障碍;二是他们自信,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相信总有一次会成功;三是他们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四是成功后的成就感对他们的激励作用。
当温州人正艰苦创业的时候,其他国人还多半躺在椅子上晒着暖暖的太阳。就是现在,好多人还是抱着“远走不如近爬”的陈旧观念,即使下岗回家没活干,宁肯吃老子、靠老婆、依社会,也不愿扫大街、刷厕所、擦皮鞋,甘心守着清贫也不愿“掉价”。
温州人的致富经:温州人能丢掉面子、顶着压力努力赚钱,“自救者得天救”,温州人能赚钱而且赚了钱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钱就有面子
在温州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温州人无禁则入”。做了20多年生意的郑州温州商会会长王招富解释说:“别的地方是规定你可以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温州是只要不明令禁止什么,我就做什么。赢了钱就是赢了最大的面子。”
温州人的特点是不怕吃苦,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只要有钱赚他们就会干,这种性格的形成跟温州的历史环境有关。温州自然条件不好,山多地少,为了生存温州人也不会顾忌什么面子,机关单位局长的老娘摆摊都无所谓。
比如,在有的人眼里,擦鞋这个职业很难堪,宁可什么也不做,也不去擦鞋。如果生活所迫没有办法也要到离家远一点,熟人少一点的地方去擦。有的地方,东门出、西门进的待业青年很多,而在温州,人人都很忙,大有公司老总,小有作坊的老板,也有在自家门前擦鞋的擦鞋匠,可谓大能力挣大钱,小能力挣小钱,而不像很多人大钱挣不来,小钱又不想挣,死爱面子活受罪。
温州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也是他们最大的发展动力,就是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温州文化”。温州人认为挣不着钱丢人,看厕所、擦皮鞋挣钱不丢人,为了不丢人而去看厕所、擦皮鞋,自己养活自己,并且通过擦皮鞋、看厕所积累资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有些人却认为:“挣不到钱不要紧、没饭吃不要紧,我可不干看厕所、擦皮鞋这些丢人的事。”这就是与温州人观念上的差距,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温州资源匮乏,环境不好,这种“上天”的安排造就了温州人的吃苦精神,同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深深埋藏了一颗致富的野心。为了赚钱,温州人不辞辛苦不远万里勇闯北京。
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的门口,有一位秀丽的温州少女,整日坐在那里补皮鞋。她的生意出奇的好,大学生们都很愿意让她补鞋。由于她来自温州,人又长得靓丽,就有了“补鞋西施”的美名。这对于接受正统教育的大学生们而言,一半是同情,一半是不理解。
有一天,一位帅气的小伙子来到她的摊前,在她补鞋的时候与她拉起家常。小伙子问:“姑娘,你这么年轻,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人家补鞋,不觉得难堪吗?”“西施”连头都没有抬,一面忙着自己手中的活计,一面回答说:“挣钱呗!这有什么难堪的?破皮鞋穿在你们脚下,这才叫难堪呢?”
多么聪明的回答,小伙子有些语塞,他望着快乐又认真的“西施”不解地问:“你就这样补啊补啊一直补下去吗?”“西施”扑哧一声笑了,大概觉得这问题问得很愚蠢,抬起头来答道:“一直补到人人都打赤脚为止!在我们温州,不能在家闲待着,都要出去闯世界,否则会被人瞧不起的。”小伙子愣是半天没接上话来。后来,这位美丽的温州“西施”,靠补鞋积攒的资本盘下一家小店,经过慢慢地发展,而今已经成为了拥有上千万资产的女强人。
关于温州人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历史是公正的,虽然那是一块曾经被遗忘的角落,但历史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勇气、机会和勤奋。而很多一直生活在繁华地区的人,虽然享受了更多的阳光,但也产生了不思进取的惰性,结果只留下精神上的空虚,财富上的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