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人民法庭应加图的要求,传讯西庇阿,要他对安蒂奥克省的一切开支作出汇报。西庇阿为此事来到元老院,从袍子下抽出账册,说这本账册把一切收支原原本本记了下来,但是他没有同意把它转交给法院档案室保存,说他不愿意自取其辱,在元老院当着众人的面亲手把账册撕成碎片。
苦刑是一项危险的发明,这像是在检验人的耐性而不是检验人的真情。能够忍受苦刑的人会隐瞒真情,不能够忍受苦刑的人也会隐瞒真情。痛苦能够使人供认事实,为什么就不能使人供认非事实呢?另一方面,如果那个受到无理指责的人有耐性忍受这些折磨,罪有应得的人难道就没有耐性忍受这些折磨,去获得美好的生命报偿吗?
相信这项发明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良心力量的想法上。因为对有罪的人。似乎利用苦刑可以使他软弱,说出他的错误;然而无罪的人则会更加坚强,不畏苦刑。说实在的,这个方法充满不确定性和危险。
为了躲过难忍的痛苦,什么话不会说,什么事不会做呢?
审判者折磨人是为了不让他清白死去,而结果是他让那个人受尽折磨后清白死去。成千上万的受刑者脑袋里装满了假忏悔。
有许多被希腊和罗马称为野蛮的国家,在这方面却不及希腊和罗马野蛮,它们认为折磨和杀害一个对其错误还只是心存怀疑的人是可怕的残酷行为。你不想无缘无故地杀他,对他做的事却比杀他还糟,你没有不公正吗?事情就是如此:多少次他宁愿无缘无故地死去,也不愿接受审讯,这种审讯往往比死刑还痛苦,这等于在执行死刑以前已把人处决了。
丝路花语
在做坏事时,不管多么隐蔽,都瞒不过事情的目击证人——自己的良心。良心是我们唯一欺骗不了的。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永远值得敬畏:头上灿烂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内心的道德法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良心。只要我们坚守住良心的底线,我们就不会在人性阴暗的隧道里迷失,也就不会在恶德的引诱下呛水。守住良心的人,无论遭遇什么,都能一如既往地坚守良知信念。
懊悔的玫瑰/【黎巴嫩】米哈依勒·努埃曼
必读理由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作者的观点渗透在每一个文字间,让我们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少女赛玛拉面含羞色,伸出她那柔嫩纤细的手去采摘一朵玫瑰花。这朵花同赛玛拉绯红的脸颊一样绚丽。
可她刚掐住玫瑰花枝就尖叫着跳了起来。赛玛拉疼痛地抖着手,手指被刺起一个紫红的血泡。珍珠似的眼泪滚落在她的脸蛋上。赛玛拉用手绢擦着血嘟哝着:“玫瑰花,你真坑人!”然后捂住手指哭泣着走了。
玫瑰花很难过,花瓣失去了鲜艳。她伤心地喃喃自语:“大自然啊,我感谢你,你给了我秀美的花姿,给了我馥郁的芬芳。可你为什么又在我的树枝上装饰这么多像野猫爪子一样伤害人的刺呢?我不愿意做一朵让人讨厌的花。我不愿意……”清晨,当玫瑰树醒来的时候,玫瑰花还在悲伤。玫瑰树感到自己身上有些变化。她摸摸花朵,没有变化,她又抚摸枝条,使她兴奋的是她已经没有刺了。就像茉莉花的枝条,光滑柔软。
玫瑰树在淙淙的溪水和沙沙的微风的伴随下摇摆翩翩。
这时一个小羊倌赶着几只母山羊去牧场路过这里。几只小羊羔咩咩地欢叫着,跟在后面。
羊群突然奔向玫瑰树……贪婪地吞吃玫瑰花……无情地践踏树枝……小羊羔也从母羊身后窜到前面,叼咬残存的花蕾,边嚼边用小腿乱蹬。随后,在小羊倌粗犷的吆喝声使得它们害怕时,羊群才继续上路。
太阳已经升起,蔚蓝天空的朵朵白云映在清澈小溪的水面上。
玫瑰树和往常一样,把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水里。她看见什么了?玫瑰树看到自己已是一身秃枝,只幸存些残花败叶。此时她才领会到大自然的睿智。
是的,大自然赋予玫瑰沁人肺腑的芳香和令人陶醉的色泽;并且为了保护这馥郁的芳香和捍卫这迷人的色彩免遭侵害蹂躏,又赋予玫瑰那野猫利爪似的尖刺。
人在品格修养上,必须从花朵学得教训。为什么栀子花普遍为人喜爱,只有一个理由,因为它绝不妄想玫瑰花般的香味。
丝路花语
玫瑰虽好,刺却扎手。大自然给每件事物的设计都是合理的,让艳丽的玫瑰枝上长满剌是为了保护那美丽的花朵。“存在即合理”,换个角度看待自身的缺点,说不定这正是你身上的闪光点,接受认可自己。
瞎子/【法国】莫泊桑
必读理由
莫泊桑的作品多是表达对弱者的同情,《瞎子》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莫泊桑借瞎子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瞎子的怜悯之情,批判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阴暗、丑恶。
看见初升的太阳便觉得衷心喜悦,这种喜悦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降到大地来的这片光明会如此这般使我们感到生活的幸福?天空蔚蓝,田野碧绿,房舍雪白;我们喜洋洋的眼睛畅饮着这些鲜艳的色彩,把它们化成我们心灵中的快乐。于是我们一心只想跳舞,奔跑、歌唱,在思想上感到轻松愉快,在心田中产生了一种普及到万物的爱,简直想抱住太阳吻它一下。
门洞底下的那些瞎子处在永恒的黑暗之中,早已漠然无动于衷,在这个新的欢乐气氛之中,也仍旧是安全静静地待着。只是时时刻刻吆喝狗,叫它们安静,不想蹦蹦跳跳。
一天过去以后,他们扶着小弟弟或小妹妹的胳膊回家,那孩子如果说:
“今天的天气真好啊!”瞎子就会回答:“我早就觉出来了,今天天气好,咯,再也不肯老实待着了。”
这样的人我曾经见过一个,他过着难以想象的最残酷的苦难生活。
他是一个乡下人,父亲是诺曼底的一个农庄主人。父母在世的时候,总算还有人照看他;他感觉苦痛的只是他那可怕的残疾;可是两老一去世,残酷的生活就开始了。有一个姐姐收留了他,然而农庄里的人待他却像待一个白吃饭的穷鬼,每顿饭都要怪他吃得太多,叫他懒虫、饭桶。尽管他的姐夫把他那份夺到自己手里,可是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给他的也就是刚刚够他不至于饿死的那么一点。
他脸上没有一点血色,两只白色的大眼睛好像两块封信用的小面团,他挨了辱骂总是声色不动,他是这样的深沉,以致他是否感觉到挨了骂,别人也无从知道。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温暖,他的母亲是不喜欢他,对他总是凶巴巴的;因为在乡间,没用的人就等于有害的人,母鸡遇到它们中间有了残废的就要把它啄死,乡下人如果可以也很愿意这样办。
汤一喝完,夏天他就到大门口去坐着,冬天就靠在壁炉边,一直到天黑再也不动弹了。他手不动一动,脚也不挪一挪;只有他的眼皮由于一种神经性的疼痛抽动着,有时落下来盖住眼里的白斑。他是不是有智力,有思想?是不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清楚的认识?谁也没想过这些问题。
几年里情况就是这样。不过他什么事也不能做,再加上老是冷冰冰的不声不响,最后惹恼了他的亲戚们,于是他成了受气包,成了一种供人虐待折磨的小丑,一种牺牲品,专供周围那些粗胚子发泄他们兽性,惨无人道地取乐。
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被想出来了。为了叫他吃了东西付出代价,他的几餐饭变成了邻居们散心、残废人受罪的时刻。
邻近人家的乡亲们都跑来寻找这个消遣;他们挨门挨户互相通知,农庄的厨房里每天总是挤得满满的。有时候他们在桌上他舀汤喝的盆子前边放一只猫或者一只狗。这只动物根据它的本能嗅出了这个人的残疾,慢慢地走近,津津有味地用舌头舔着,一声不响地吃起来了;有时舌头吧嗒得响了一点,引起那个可怜虫的注意,他便举起勺子朝前面胡乱打一下,它于是小心地躲开。
这时候聚集在墙边的观众就哈哈大笑,你推我搡,还不停地跺脚。他呢,从不说一句话,用右手又吃起来,同时伸着左手保护着他的汤盆。
有时候他们就弄些瓶塞子、木头、树叶子,甚至垃圾让他嚼,他也分辨不出来。
后来,这种玩笑也开腻了;他的姐夫因为总这样养着他,心里有气就动手打他,不停地抽他的嘴巴,看见他躲躲闪闪或是举手还击时的那种瞎费气力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从此又有了新的玩法,就是打耳光。那些长工、短工、女仆高兴起来就给他一巴掌,打得他眼皮直眨巴。他不知道往哪儿躲,只好不停地伸着胳膊阻挡别人的攻击。
最后他被逼着去要饭。赶集的日子他被带到大道边上;一听见有脚步声或是车轮声,就伸着帽子结结巴巴地叫喊:“求求您,行个好吧。”
可是乡下人是不喜欢乱花钱的,一连几个星期,他一个铜子也带不回来。
于是对他产生了一种既强烈而又残忍的憎恨。想看他是怎么死的。
有一年冬天,地面盖满了雪,出奇。可是他的姐夫一天早晨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去求乞。一整天他都把他撂在那里,到了晚上,他当了他那些雇工的面说他没有找着他。随后他又说:“用不着担心,一定是有人因为他冷把他带走了。明天早上他一定会回来喝汤的。”
第二天,他没有回来。
原来瞎子一连等了好几个钟头,冷得受不住,感到自己快要冻死了,于是决定回去。路埋在大雪底下,他认不出来,瞎碰瞎撞地走着,掉在沟里再爬起来。一直闷声不响,想找一家人家。
不过大雪冻得他渐渐麻木起来,两条腿发软,再也支持不住,他在一片平原中间坐下,再也站不起来了。
鹅毛大雪不停地下着,盖在他身上,最后他僵硬的身体在不停堆积起来的大雪底下消失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标明尸首所在的地方。
他的亲戚们在一个星期里装着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到处找他。他们甚至还哭了几声。
那一年冬天十分冷,很迟才解冻。一个星期日,农民们上教堂望弥撒,发现一大群乌鸦在平原上空不停地盘旋,然后像一阵黑乎乎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一会儿飞走,一会儿又飞回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这些乌鸦还在那里,它们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简直可以说四面八方的乌鸦都聚集在这里了;它们常常落到亮闪闪的雪地上,在上面铺下一片怪里怪气的黑点子,顽固地搜寻着。
一个小伙子跑去看看干什么,这才发现一瞎子的尸体,已经支离破碎,被吃掉了一半。他那双无光的眼睛已经不见,让贪馋的长喙啄走了。
现在我遇到有太阳的日子感到舒畅快乐的时候,就不禁要想到这个可怜虫,心里泛起一种凄凉的回忆和莫名其妙的悲哀。是啊,他在世上是那样命苦,以至于见过他的人听说他遭到惨死,反而感到一阵轻松。
丝路花语
瞎子死后,别人竟然感到轻松。由此可见,活着的瞎子是多么的悲苦。
我们相信,天堂里的瞎子将会光明和幸福。瞎子的命运是悲惨的,造成他悲惨命运的原因,正是他周围冷漠的人们。青少年们,当你的身边有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及时伸出你的双手,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人间社会的温暖、帮助别人,我们的生活也会更有意义。
从“拿”到“给”,走向独立/美国劳伦斯·H.萨默兹
必读理由
这是哈佛校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此篇演讲稿已经成为世界名校的经典演讲。读此文章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
大家下午好。2002年的毕业生是我就任哈佛校长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对你们来说,今天标志着结束和开始。这是你们以后生活的开始,我希望这也是把毕业典礼称作结束和开始这一陈旧传统的结束。
今天我们庆贺哈佛大学的一个神圣传统。毕业典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来反思过去四年你们所学到的东西,同时也可以思考:今天我在这里说话,两天以后我们就要放你们走,到一个让人放心的世界中,随之会出现的巨大变化该如何应对?我说的这些话将保证你终身都会收到哈佛大学校友会的邮件,那种带有回寄信封的邮件。
不过,毕业典礼不仅仅只是可以让你们沉思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梦想,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要求,要求你们所有人最起码在这最后一次演讲中听我说几分钟,在我还有权要求你们的时候。
在一个像今天这样的场合,我有很多事情要说给你们听,我是多么的为你们感到自豪。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今天这样的时刻汇聚在了一起。对于你们来说,尤为重要的是要了解,除非你们还了图书馆的图书,付了电话费,还了所有餐具,否则是不会授予你们证书的。
正如你们节目表中的文件所告诉你们的,毕业典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个世纪前英国的剑桥,那时毕业生们被迫挺到毕业典礼的最后,“头低着,头巾被拉下,一副极端谦卑和窘迫的样子”。我在哈佛看见很多人的不同表现,但从未见过极端谦卑的。
在新的世界里,事情总会有所改进。1642年哈佛举行了第一次毕业典礼,延续至今。那次毕业典礼的记录显示,共有9个学生获得了毕业证书。当我们研究他们的成绩等级之后,有人告诉我,新的研究表明,9人当中,有2个最优,1个优,5个良,1个是一般。记录表明,在其以后的日子里,第9个学生将不得不在衣服上戴上一个红色的B-标志。
毕业典礼随着大学而发展,剑桥(美国麻省的剑桥镇)也是。到18世纪末期,这儿还没有查理饭店,谢拉顿宾馆就更别提了。当代的记载描述了那些毕业生的父母满心自豪地在哈佛园里搭建帐篷,其中有一份是这么写的:“到了晚上,校园里铺满了西瓜皮、桃核和其他各种残骸,满是朗姆酒和烟草的味道。”毕业典礼曾是一年之中最热烈和最喧闹的聚会。
有些东西并未改变,毕业典礼仍旧是一次欢庆、一种庆典。从去年开始,成群的帐篷回到了做弥撒的大厅外面,去年我来的时候,感觉这像是一种欢迎,不过我可不是说,今年我还想念它们。
自然,对哈佛的典礼我仍在学习之中。我的本科是在麻省大道过去1英里的那个小小技术学院度过的,那里所有的建筑都用数字来命名,因此我这方面的知识一直都很欠缺。当时,麻省理工在有些事情上和哈佛的考虑也不一样。在麻省理工,如果你四年的成绩都是在D-,那么你是不可能在毕业典礼上诚实地告诉你的父母你是以4.0的成绩毕业的。
今天下午我以绝对的自信做出了一个断言:在我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你们是给人印象最深的、最聪明的,着装最好的、最优雅的,最值得引为骄傲的、最杰出的毕业班。
事实上,我是通过你们进校时招生办公室所做的描述以及你们所取得的成就做出这个断言的,你们所写的论文、表演的戏剧、不败的橄榄球赛季、获得的奖学金、杰出的公益活动,就各种主题所写的精彩的毕业论文,都证明了你们是一群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