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时理财有哪些基本原则?
企业理财是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在市场经济下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已成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
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理财应遵循的法则主要有:
(1)财务预测法则
财务预测是根据企业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作出的预计和测算,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的依据,是编制财务计划的前提,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
财务预测主要有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种方法。
(2)财务决策法则
这是为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根据财务预测,从几个决策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它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决策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之前所作的规划。决策的正确与否,同企业的兴衰关系极大。决策正确,可以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建立在高效率和最佳效益的基础上,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企业的生存发展将面临危机。
(3)财务计划法则
财务计划是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综合反映企业资金运转和财务成果的形成和分配的计划。它包括:①平稳法。即利用有关指标客观存在的内在平稳关系计算确定计划指标的方法。②因素法。③比例法。④定率法。⑤定额法。⑥趋势计算法。
(4)财务控制法则
财务控制是指在经营过程中,以计划的各项定额为依据,利用有关信息和措施,对财务活动进行计算和审核,以实现财务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事前控制。②事中控制。③事后控制。
如何控制成本费用?
加强成本管理必须区别于削减成本,创业所做的每一件事——从策略制度、员工训练,以及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都需就价值和成本详加考虑。
首先加强成本管理要走出裁员是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的误区。裁员是人力资源优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削减成本的重要手段。然而,不经深思的削减员工,到头来很可能反受其害。其实,企业要削减成本,并非没有其他途径可循。可存在的误区是,裁员经常被当作灵丹妙药单独执行,而非当作公司经营策略当中的一部分。大部分公司探讨的方向不对,问题不在可以裁减多少人,或只靠多少人就可运营。真正的问题是:要如何运营?是否已善用所有的员工,并提高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并非说裁员不管用,而是说,像企业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一样,绝不能拿着斧头乱砍。你需要有一把手术刀,而且在决定动手术之前,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即使企业裁员能够奏效,也很可能是短期性的。就像能迅速减轻体重的神奇减肥药一样,纯粹靠企业裁员虽然也能暂时削减成本,但并未真正改变那些使成本日增的因素。
以裁员方式削减成本,经常会削弱公司在顾客服务、研究开发、科技和生产方面的能力,伤害企业的竞争力,出现许多负面效应。一位高。级管理人员不能某天清晨醒来时说:“一定要裁掉500名员工。”这个意思是说,在你觉悟到必须裁掉500名员工之前,你在干些什么?你必须随时了解市场情况;随时掌握竞争者的动态;知道自己各种产品的成本变化;而且必须每年都针对这些因素的变化进行规划。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大规模地裁员。
怎样了解自己的真正成本?
成功的企业经营者都了解自己的正确成本。这可分为两部分来说。
第一,须深入了解产品与服务的成本。成本并非只是预算当中的一个项目。第二,必须探讨公司的各种制度,以及费用支出与制度的关系。
员工知道正确的成本之后,就可以想办法降低成本。例如,一个公司以前没有详细分析每一种零件的成本,员工在把零件丢到废料桶时,根本不知道造成了多少损失。而让员工知道每个零件的成本后,他们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
公司还必须再往前跨一步。一个公司绝不能以更有效率的方法来提供错误的产品。公司必须深入探讨各种产品和服务,以找出赔钱的项目。
被称为美国“超级企业家”的李艾柯卡在回忆20世纪7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走下坡路的原因时,认为公司首脑亨利福特对自己的产品丧失信心,个人利益于公司利益之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正值石油危机笼罩欧美诸国,亨利不是积极应战。加速小型省油车的开发,而是继续盲目生产,给公司造成很大损失。
公司一旦知道真正的成本之后,员工就可以消除附加价值不高的工作,或是以更妥善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工作。成本管理就应变成“标准作业程序”。
80年代末期,美国康宁玻璃公司被迫深入检讨成本。由于业绩每况愈下,公司因而将计时工人从700人减到500人,并裁减25%的管理人员。但这项“减肥”措施却于事无补,因为公司只裁掉人员,却末裁减任何工作。
等该公司开始检讨真正的成本后,就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很多会计系统并未找出隐藏性成本。排名在后的50%产品项目,只带来37%的营业收入。康宁公司取消各种“低价值”的活动——不必要的报表、耗时的会议,以及无利可图的产品,并且重新安排员工从事高价值的活动,例如专业工作、降低成本,以及改善品质。
现在,由于采用以事实为根据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资料,康宁公司的管理人员对经营成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员工也更愿意配合公司的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管理绝无止境,公司要不断追问为什么某项工作非做不可,如果该工作非常重要,如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去完成。
怎样利用员工进行成本管理?
对想要长期进行成本管理的公司来说,让员工接受教育训练,能带来显著的效果。
员工的创造力究竟有多大,谁也不清楚,但员工中有潜力可挖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各级管理者来挖掘,解决这个问题最切实的办法就是搞培训,包括思想作风,文化及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因为社会教育很难提供足够的,完全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重视员工培训已成为成本管理的一个趋势。
英国航空公司在进行“费用价值分析”,消除“非生产方面”的浪费时,也对员工实施了广泛的培训。为了将多项费用减少40%,公司对员工实施电脑化和分析技术训练,并在开始执行部门年度预算前,给予员工详细的简报。
员工在了解公司的目标,并拥有正确的成本资料之后,会在成本管理上有杰出的表现。企业经营者要给员工提供某些资料,因为绝大多数员工对自己每一天工作中所引起的成本都一无所知。其次,让员工参与决策制定,如英航这类公司就可对维修员工提出这类问题:你在维修一架747飞机时,会增加多少成本?一架747的维修工作延误一天,会使公司损失多少钱?如何才能迅速取得所需要的工具,避免延误飞机的维修时间?突然之间,就可从员工那里得到很多构想,很多动力,节省很多成本。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最好的品质,因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往往也是品质最佳的工作方式。
可以这么说,对公司的成本构造最有影响力的人,归根结底是那些每天都在处理设备、产品和顾客的人。如果这些人对产品的了解不如董事会里的人,那么公司就无法成功。
怎样改变绩效评估制度?
如果员工不想降低成本,公司就无法降低成本。如果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内部实行重大改革,却不改变原来的绩效评估制度,员工就会想方设法规避这项改革。例如,一家银行不能告诉员工要避免呆账,却又按照员工承办的贷款金额进行绩效评估。
在改变绩效评估制度时,要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1)员工对决策制定的参与程度如何?
(2)提供员工多少技能,使他们不但能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而且能广泛参与本身的工作?
(3)提供员工多少实际状况的资讯,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
(4)如何处理各种工作规则,以及在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各种障碍?
(5)是否把员工当作个人或小组来看待?
其实,员工很想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他们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而非将自己看作一部机器来使用。因而,必须使员工和管理者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这样,就可以使员工更积极地参与对话。
改变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态度,也能发挥其极大的潜力。美国克莱斯勒公司设在印地安那州新堡市的压铸工厂,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1987年,不论从哪一项统计指标来看,它都是克莱斯勒旗下最糟的厂子:人一事流动率最高,员工抱怨最多、产量最低。在该厂面临倒闭的情况下,任何人都认为非大刀阔斧改革不可。该厂因而改变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沟通形态、工作环境、以及各种规定。每一件事都摆在桌子上集体讨论。经过四年的整顿,该厂在每一项统计指标上,都在克莱斯勒公司排名第一——这是在并未增加人手和投入新资金的情况下达到的。
一个公司要想成功地管理成本,必须持续不断,正如英航一位高级主管所说:“成本管理不是节食,而是要吃出健康。”
什么是“问题管理”模式?
许多企业,公司虽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但总起不到多大效果。其实不是企业制度不灵,而是制定制度必须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现场管理的核心就是问题管理,即运用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而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建立一种机制,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把企业最致命、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加以解决。
“问题管理”的概念是用友集团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喻文益博士提出的。他认为问题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在于:第一,它是在拓展全体员工的思维深度,而不是对现状不闻不问;第二,它把由经理人士和其他管理人员执行的管理变成了全员管理;第三,它造成了一种危机意识,人们不仅要对自身的岗位提问题,还可以对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管理和其他方面提问题;第四,它将问题的发现变成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和制度,而不是一时兴起的冷热病;第五,它将由管理者进行的管理降到了办公、生产、营销、后勤等第一线的前沿,使管理的层次扁平化了;第六,问题管理强化了所有领导和普遍员工的权责意识,培养了责任心;第七,人们常常为自身的学识与见识所局限,为思维定势所左右、为体能惰性所埋没,问题管理力促人们超越自我,给组织带来活力,又极大地降低了组织风险等。
创业时要了解税收问题吗?
创业开始以后,创业者碰到的问题很多,但最让人感到困扰的就是税务的问题。这方面如果不善于处理,事业经营得越大,面临困扰也就越多。
不少企业家曾经为了税务问题向他人咨询,他们经营事业皆有好几年,而且都经营得很成功,惟一的共同困扰都来自税务问题;很少人刚开始创业就有税务问题,显然大家对于预防工作都不太重视。
几乎每个人的创业都是在一股冲动的意念下开始的,所以满脑子想的都是赚钱时的快乐,而忽略了赚钱时也有痛苦的一面——税务问题即其中之一。
许多朋友对于撰写探讨赚钱的书,差不多每本都买来看,但有关谈论税务的著作,他们却一本也不想看,似乎每个人总认为这与自己毫无瓜葛——直至税务出了问题为止!
经常可以听到有人抱怨:“我这样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这是因为“只会赚钱,不懂得节税”所致!
创业前,总是担心赚不到钱,赚了钱后,却又担心盈余会被刮走。
既是如此,何不在赚钱时也花点功夫去研究节税之道呢?
近些年来,脱离薪水阶级而独自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可说都是冲劲十足,而且观念新颖,惟一与商场老将不同的是——他们大半在税务方面缺乏敏感度!
虽然每位上班族也有报税的经验,而且对于薪水高低与缴税多寡均具备了相当的概念,但不管再怎样的精明,比起经营事业的税务处理,毕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固然,一般薪水阶级在工作时偶尔也会碰到有关成本问题,惟这种考虑毕竟缺乏切身感,所以就不似自己经营事业那般严格计较了!
即使薪水阶级的人对于成本也是斤斤计较,但是替公司省完钱后,似乎就了缺了责任;然而自己经营事业可不是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节省的成本越多,盈余越增加,下一步就必须面对着税务人员的虎视眈眈。
怎样在创业时节税?
在课税项目中,营业税、契税或房产税等是与盈亏扯不上关系的,但所得税缴纳的多寡,就与盈余大小有密切关联;而且,所谓的盈余,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认定上往往是有相当差距的!
例如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购买一套机器设备,如果贷款期限是三年,除了利息外,按理每个月就必须偿还银行30万元;税务机关若是规定折旧期限为十五年,那每年需要偿还的金额就降为120万元,但实际上还银行的钱却是360万元,如此,这240万元的差额,税务机关就会认定是盈余,但事实上这240万元的确还了银行,又哪来的盈余呢?
当然,只要熟悉税务法令,许多不必要的困扰总是可以避免的。譬如不良资产应该尽量将其折旧,营业场所的装修不必节省等,都是改善资产内容、避免重税的对策之一。
那么,是否在创业前先把税务法令熟读,以后就可以节省很多税金呢?
理论上这是正确的,但事实上却未必如此,毕竟法令多如牛毛,又从何读起?再者,如果没切肤之痛,再怎样熟读法令,有时也是事倍功半。
商场如战场,哪有双方准备就绪才开战的?所以最佳对策还是一面开战,一面准备;也就是说:一边经营事业,一边从实际经验中去了解税务问题。
具体的方式不妨多与亲友或同业切磋、请教,或与会计师咨商。
大企业由于多聘有税务顾问或专属会计师,因此税的困扰较易解决,倒是中小企业就必须自己操心了!
一般人总错以为节税就是逃税,事实上这是大有差别的!节税是在法令内准许进行,而逃税却是违法行为,立场完全不同。
有些人虽不甘缴税,但却又不敢逃税,这实在是富有得太痛苦;然而高明的人却懂得利用“没有所得收入而能增加资产”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困扰。
最常见的是“借钱买不动产”;例如20年前买人每坪300元的土地一百坪,如今涨到一坪十万元,虽然增值那么多,惟因土地没有卖出,因此就无所得税或增值税的烦恼。
即使在土地上建造房屋,只要房屋租而不售,其缴税额即有限,因为房屋租金收入还可以扣除相当部分的修缮费。
这种借钱买土地,且只租不售的方式,既可确保资产价值,又无所得发生,不失为一种节税策略;惟必须考虑的是利息支付问题,以免土地尚未处分,却被利息压垮!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将家族企业赚的钱予以盈余转投资,俟企业规模扩充至某种阶段后,再办理股票上市。如此,则原本一股十元的股票,售出后可能就获利数倍,而且证券交易所得目前税率又不高,故资产虽增加,但税负却没什么负担,可谓一鱼数吃。
怎样追讨欠款?
企业经常会遇到头痛的欠款问题,企业经营者有必要掌握一套快速追讨欠款的方法。
以快取胜,兵贵神速,打仗如此,追欠款亦是如此。打仗贻误战机要失败,追款贻误时机则同样会追悔莫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讨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也是机遇,时间还可以是证据,时间里面出效益。
某建筑工程队因工程需要建筑材料,便委托个体运输户刘×代为购买后一并拉回,并预先支付了4.2万元货款。但是到了约定日期后,刘×既不交货又不还钱,索性避而不见。无可奈何的施工队找到律师帮忙。
经过仔细地调查了解,律师得知刘×已将施工队的4.2万元材料费用于充抵了外欠的一部分债务,并发现刘×的经营活动严重亏损,外欠债务很多,目前正在联系卖掉自己的汽车一事。于是建议施工队尽快向人民法院起诉,并提出财产保全申请。由于施工队动作迅速,案件经人民法院审理后,刘×卖掉汽车,优先偿还了施工队的4.2万元材料款。
消息传出,另外几家债权人纷纷赶来,主张权利,但为时已晚。此时的刘×已经资不抵债。由于慢了半拍,几家债权人只得空手而返。
+此案中的律师可以说做到以快取胜了。接案后行动快,及时调查,发现了问题。针对刘×经营状况不佳,外欠债务数量大的情况,及时决策,不失时机地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和财产保全请求,捷足先登,追回欠款,使施工队避免了损失。
京郊有一乡镇企业,因产品销路不畅,准备转产。就在他们为开发新产品而四处求助时,一位“教授”主动相助,提出了由其提供技术、市场,并负责采购原材料;由该企业提供场地、资金和劳务,共同生产新一代矿泉水发生器的建议。并详细地描绘了产品的广阔市场和光明前景,反复说明一年即可收回20万元投资的经济效益,对此,厂领导很感兴趣,愿意与之在此领域进行合作,“教授”遂提出了去广东、上海选购有关设备的意向。厂领导满口答应,并通知会计支付“教授”2万元现金。
“教授”拿钱走后,厂领导们也冷静下来,感到很不踏实,虽说他拿着这样、那样的证件证明,可这人拿着钱走了,到哪去找?赶紧去找律师讨教。经过分析,律师认为:办厂一事有诈。但种种迹象表明“教授”不会就此罢休,还要回来的,果然事情的发展被律师言中,半个月后,“教授”返回,大谈不虚此行。提出广东一地有一套二手设备,价值20万元,现在有自己的面子,15万元即可成交,要厂里迅速拿钱购回。于是,厂方决定由律师出面与“教授”签订联营的合同。“教授”见到律师后,不但不签订合同,还以厂领导不信任他为由,拔腿要走。律师当即要求其归还预支款,“教授”自知理亏,只得如数归还了欠款。
事后得知,此“教授”在京郊的乡镇企业中连续做了几家的口头联营生意,不少厂家都在找他算账。由于律师的及时参与,避免了企业陷入困境,并且追回了2万元的损失。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律师在承办案件中都较好地把握住了“快”字。受理案件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深入实际摸情况快,视野开阔,经验丰富,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查找真实情况。归纳分析决策快,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实质及时拿出对策来,而不是观望和等持。特别是对那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亏损户,“快”字更为重要。动作快,可以及时快捷地追回债务,为当事人把损失减到最小;动作缓,就可能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造成满盘不活的被动局面。动作快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关当事人规避义务,或人为制造种种障碍,还可以避免有关企业的倒闭、兼并、撤销等复杂情况的出现,从而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我国对股票上市有什么要求?
股票上市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到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被批准上市的公司为上市公司。
我国股份制公司要成为上市公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公司法》对股票上市的条件明确规定:
(1)股票已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
(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
(3)开业时间3年以上,最近3年连年赢利,原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的,或者《公司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立的,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
(4)持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达公司总股份的25%以上,公司股本超过人民币4亿元,其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比例在15%以上。
(5)公司在最近3年无重大违纪行为,财务报表无虚假记载。
(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2、上海证券交易所对申请上市公司的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采取分部上市的办法进行交易。
在第一部上市的条件:公司实收股本不得少于500万元人民币,公司向社会发行的股票占实收股本额的比例不低于25%;记名股东不少于25人。
在第二部上市的条件:申请上市的实收股本额要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占实收股本额的比例不少于10%,记名股东不少于300人。
3、深圳证券交易所对申请上市公司依照营业记录、资本数额、股票市价、资本结构、获利能力、股权分散程度及股票的流通性等指标,将不同的上市股票分为三类。
一类股票上市条件:主体企业,从事主要业务的时间须在3年以上,且具有连续盈利的营业记录,实际发行的普通股总面值在人民币2000万元以上;最近一年度有形资产净值与有形资产总额比率在38%以上,且无累计亏损;税后利润8年度决算,实收资本额的比率要求在前面2年均应达利10%,记名股东人数在1000人以上,持有股份量占总股份0.5%以下的股东,其持有股份之和应占实收股本总额的25%以上。
二类股票应具备条件:公司申请发行股票前一年有形资产净值占有形资产总额不低于20%,普通股实行发行面值须在人民币1500万元以上;上市企业最近一年有形资产值占有形资产总值比率不低于30%,且无累计亏损,资本利润率前两年均达8%以上,最后一年达9%以上,股东人数不少于800人,持有股份量占总股份的0.5%以下的股东,其持有的股份之和应占实收股东总额的25%以上;企业连续营业时间2年以上。
三类股票上市的条件:。实收股本金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最近年度股本利润达到10%以上;记名股东人数在、500人以上。
股票上市需要什么程序?
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最终上市。我国《公司法》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股票的上市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向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时应当报送有关文件:申请报告书,公司登记文件,所具备上市条件的文件。
(2)接受国务院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审查。对申请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所报的文件。国务院或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要审查。条件不符合者不予批准。
(3)向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提出申请。股票上市必须在国务院或其授权的管理部门批准的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向证券交易所委员会提出申请须报送下列文件:申请书,公司登记注册文件,股票公开发行的批准文件,经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近3年的或者成立以来的财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签字、盖章的审计报告;证券交易会会员推荐书;最近一次招股说明书;证券交易所要求的其他文件。
(4)与证券交易所订立上市契约。股份有限公司被批准股票上市后,就成为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前,还要与证券交易所订立上市契约,确定上市的具体日期,并向证交所缴纳上市费。
(5)证券交易所批准后的上市公告。股票上市交易申请经批准后,被批准上市的公司必须公告其股票上市报告,并将其审批文件供公众阅读。
怎样借壳上市?
刚才,我们谈到股份制公司上市的条件。这些条件对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来说几乎无法实现,难以取得上市资格,而所谓的借“壳”上市或买“壳”上市则可能让这些企业快捷地进入资本市场。
说到“壳”,这里必须先解释“壳”公司的概念。所谓壳公司就是在证券市场上,拥有或保持上市资格,但相对而言,业务规模小而不稳定或趋于停止,其业绩一般或基本没有或亏损,股价绝对值较低的这种上市公司。“壳”有其较为坚固的外形,而没有实质的内容。中小企业虽然具备这个内容却没有“壳”,要借或买这个“壳”实现其上市要求。根据我国各证交所的报告。我国的这种壳不在少数,这些壳的存在为那些具备实力的公司上市成为可能。
买壳上市主要指非上市问题通过并购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获取上市资格。合并自身资产和业务,筹集长期资金。中小企业通过买或借壳上市可以使其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上市资格。
要实现借壳上市,或买壳上市,必须首先要选择壳公司,要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资产情况、融资能力及发展计划,选择规模适宜的壳公司,壳公司要具备一定的质量,不能具有太多的债务和不良债权,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和重组的可塑性。接下来,非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取得相对控股地位,要考虑壳公司的股本结构,只要达到控股地位就算并购成功。其具体形式可有三种:
a.通过现金收购,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智能软件集团即采用这种方式借壳上市,借壳完成后很快进入角色,形成良好的市场反映。
b.完全通过资产或股权置换,实现“壳”的清理和重组合并,容易使壳公司的资产、质量和业绩迅速发生变化,很快实现效果。
c.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实际上大部分借“壳”或买“壳”上市都采取这种方法。
非上市公司进而控制股东,通过重组后的董事会对上市壳公司进行清理和内部重组,剥离不良资产或整顿提高壳公司原有业务状况,改善经营业绩。
借壳上市有什么成本?
由于从实质上讲,壳公司是属于那种有“病”的公司,它们在经营业务中一般都遇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
非上市方不仅要获得这个壳,而且要设法使其经营实现扭转从而保住这个壳。壳公司主营业务只有在净资产收益率连年达10%以上,才能获得再筹资能力。非上市公司在买“壳”上市或“借壳”上市前不得不作充分的成本分析。
绝大多数企业买“壳”,上市的主要目的是将“壳”用为通向资本市场的桥梁,以此作为吸纳资本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非上市公司不但要一重视“壳”的短期效益的改善和取得,更要从“壳”的长期发展对其进行精心改造与培植,要得“壳”又要“壳”,这样的非上市公司对成本分析就要考虑得较为全面。不仅要考虑短期投入,更要考虑长期投入。
其成本具体为:
(1)取得壳公司控股权的成本,收购壳公司股权的价格。数量比例和收购合并的方式。
(2)对壳公司注入优质资本的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获得控股权的公司将自身所拥有的优质资产以一定比例折价注入上市公司,以图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资产状况,这些成本易于计算。
(3)对“壳”公司进行重新运作的成本。包括:
(1)对“壳”的不良资产的处理成本大多数通过买“壳”上市的公司要对壳公司的经营不善进行整顿,要处理原来的劣质资产。
(2)对壳公司的经营管理作重大调整,包括一些制度、人事的变动需要大量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些费用,实际上最终也应由非上市公司支付。
(3)重树壳公司形象的成本要改变壳公司的不良形象,取得公众和投资者的信任,需要大力地宣传和策划,这些费用支出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4)维持壳公司持续经营的成本。如果非上市公司买“壳”或借“壳”上市的主要目的是长期和资本市场相沟通,从资本市场吸收长期资本,那么非上市公司就必须为“壳”的持续增长作长远的扶植和帮助规划,要不断地给予投入,这是一种长期成本。
(5)控股后保持壳公司业绩的成本。为了实现壳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取得控股的公司,必须对壳公司进行一定的扶植,如对壳公司原材料供应采取优价倾斜,而购买壳公司产品则实行比较优惠的价格,或将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经营项目优先让给壳公司经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