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0700000003

第3章 “我”是谁(2)

助手始终没有参透苏格拉底的话,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苏格拉底心中最优秀的人,不禁令人感到惋惜。其实,很多人都像这名助手一样,毕生都没有客观地认知自己。

关于客观自我,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周哈里窗”模式,用“窗”喻指一个人的心,普通的窗户分成四个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人的内在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

开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称为“开放我”,也称“公众我”,属于自由活动领域。这是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符合“当事者清旁观者也清”的逻辑。比如,我们的性别、外貌,以及某些可以公开的信息,包括婚否、职业、工作生活所在地、能力、爱好、特长、成就等等。

“开放我”的大小取决于自我心灵开放的程度、个性张扬的力度、人际交往的广度、他人的关注度、开放信息的利害关系等。

“开放我”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的基本依据。

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称为“盲目我”,也称“背脊我”,属于盲目领域。这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可以是一些很突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人轻易承诺却转眼间忘得干干净净;也可以是不经意的一些小动作或行为习惯,比如一个得意的或者不耐烦的神态和情绪流露——自我常常察觉不到这些关于自我的信息,但是别人却心知肚明。

盲目点可能是一个人的优点,也可能是一个人的缺点,由于本人对此毫不知觉,当别人将这些盲目点告诉自己时,一般会产生或惊讶、或怀疑、或辩解的情绪反映,尤其当听到的信息与自己的自我认知不相符时。

“盲目我”的大小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关,通常内省特质比较强的人,盲点比较少,“盲目我”比较小。

隐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称为“隐藏我”也称为“隐私我”,属于逃避或隐藏领域。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与“盲目我”正好相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私,不愿意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事实或心理。身份、缺点、往事、疾患、痛苦、窃喜、愧疚、尴尬、欲望、意念等等,都可能成为“隐藏我”的内容。相比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隐忍的人,自闭的人,自卑的人,胆怯的人,虚荣或虚伪的人,隐藏我会更多一些。

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称为“未知我”,也称为“潜在我”,属于处女领域。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发现。通常是指一些潜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个人经过训练或学习后,可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机会里展示出来的才干,其中也包含着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层面,潜意识仿佛隐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却又容易被忽视。充分探索和开发未知我,才能更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由于“盲目我”和“未知我”的存在,导致人们虽然每天与自身相处,但是其实并不是十分了解自己,这便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力量来完全认知自己。下面这则故事或许能够给朋友们一些启发。

一个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这个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经做了。”这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打扫干净。”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挂了电话。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个电话?”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故事中的孩子十分聪明,因为他学会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来认识自己,更因为他敢于尝试去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关于如何客观认识自我,有如下三种渠道:

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己

与他人的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镜我”,是根据他人的判断而反映出的自我概念。从幼年到成年,我们从简单的家庭关系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会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聪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

2.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即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成就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优点。

3.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做到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尝试认识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指个人眼中观察到的客观的我,包括身体、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

第二,别人眼中的我。指在与别人交往时,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情感反应而感觉到的我。不同关系的人、不同类型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是不同的,它是个人从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中归纳出的认识。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镜中我”理论:为什么“人言可畏”?

关于我们如何获得自我认知,很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都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比如当一个人被上级评价为“聪明能干”时,多会变得心花怒放,但是如果部门主管指着某个下属的脑袋,做出“朽木不可雕”的负面评价,这名下属最可能的反应就是心情沮丧,觉得自己不太可能有什么太好的发展前景。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我们从中获知自己的形象定位,并从而形成自我概念,这便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所提出的“镜中我”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形成自我观念,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借助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往往是由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由此获得的关于自我的印象被称为“反射的自我”、“镜中我”。在心理学领域,这种现象也称为“镜像效应”。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镜像效应”呢?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社会化的结果

所谓的“社会化”,主要是指首属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个人来到社会后与身俱来的只是生物人,这种生物人要变成思想情感丰富的社会人,必须经过社会化,而这种社会化主要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影响,从而成为合格社会角色的过程。其中影响最大最早的群体就是首属群体,如狼孩的首属群体是狼群,社会化的过程是狼群“社会化”的过程,其结果在狼孩大脑中只能形成自我的狼孩概念。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首属群体是家庭,家庭中父母是重要的影响人物。库利所言的“镜”,也是各色各样的,其中形成“镜中我”最为重要的“镜”是家庭,有些镜子对个体的作用十分有限。

2.个体对“镜子”的认知与评估作用

正如上述所言的,个体只对重要的“镜子”做出反应,而对一些不重要的“镜子”便会做出忽略不计的反应,使之不能进入“自我”。这就是说,从他人镜中反映出来的我,只有经过生理我、本我、或己有自我的想象、评价,才会被“自我”所接受,形成“自我概念”。可见,“镜子”虽然重要,但如何照、如何看也很重要。可以说,“镜中我”并非个体所照看到的“我”,已被原有“自我”解读过的“我”。

3.“镜中我”还与“镜外我”的地位、身份、名誉等有关

按理说,镜中我与镜外我应是一致的,但是镜中我经过这面镜子一照,就有了许多光的折射,使镜外我变形,但个体不通过镜子自己又无法看到镜外我,即使能去看(如反省、反思等),但也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原有的自我、经验、认知结构等)的影响,也无法真正看到镜外的我。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许多面镜子来照,这样全方位的照看,会使镜中我与镜外我逐渐融合。上述可见,“镜外我”的地位、身份、名誉等会对镜象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

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3、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比如说,关于你自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是热情如火还是冷漠像冰,是思维严谨还是擅长粗线条思考——如此种种的自我判断,虽然你自身可以形成一套认知态度,但是你会更多地参考他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你比较认可的、权威人士的意见。比如,如果你的老板说你在IT行业发展,将难以出人头地,他认为你在交际方面更有天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销售界潜力股,你很可能会质疑自己目前的职业选择,甚至改弦易辙,做出更改职业方向的决定。

通过“镜中我“理论,也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人言可畏”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强大的内心,多会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从而按照他人的评价去认知自己,以致认为自己真的是他人口中所说的样子。假如这些评价是负面的话,自然会导致个体陷入自我怀疑会自我憎恨中,难以排解恶劣的情绪。

◆人格面具:你为什么常常言不由衷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荣格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指的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它是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点。“人格面具”是靠我们的身体语言、衣着、装饰等所体现。我们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我们理想化的我。人们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面具”,是为了给其他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保证自己能够与其他人,甚至那些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从而实现个人的目的。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也导致“人格面具”维护了人的虚伪与怯懦,这种反应来自于自身对未知事物或人的恐惧,从而启动了心理防卫机制,使人不自觉地步入了与真实人性不同的心境。

“人格面具”的叫法最初出自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各个层面适应性的能力,它是为了使个人在社会上得当某种身份的认可而存在的。荣格认为:“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一个人一什么形象在社会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象征。”

人格面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的时候,我们是父亲、丈夫、爸爸,在职场上,我们又换上了“领导”、“下属”等面具,当所佩戴的面具不同时,我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个出言不逊、看似冷漠、凶悍的部门领导在面对女儿时,便是一副性情温顺的姿态。

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是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荣格认为,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关于人格面具有利的一面,它使我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在社会规范认同的范围内,有助于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真实的我们有时候是并不受欢迎的,比如,一个朋友让你评价他的新发型,你真实的想法很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往往不会这么表达,而是言不由衷地告诉对方:“这个新发型很适合你的脸型”。在这个过程中,你对朋友撒了谎,但是这种无关紧要的谎言却使得你在朋友圈中更受欢迎,为了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多会把那些真实的负面想法转变为积极的认可。

不过,人格面具对人也有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使得人们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疏远而背离。因为当一个人习惯撒谎后,日久天长,在惯性的驱动下,个体便会逐渐遗忘乃至抛弃了真正的自己。

◆角色效应:为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的现象被称为“角色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就读于相同的学校,在同一个班级读书。然而,这对双胞胎的性格却大为不同:姐姐性格开朗,具有自主意识,喜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惯于依赖他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对于这个现象,心理学家非常感兴趣,他经过研究后发现,双胞胎姐妹之所以会性格迥异,主要原因是她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待双胞胎的态度截然不同,虽然她们是孪生姐妹,但是父母对他们进行了不同的角色划分:姐姐应该照顾好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妹妹则必须听姐姐的话,遇事多与姐姐商量。长此以往,姐姐逐渐培养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时都扮演着妹妹的“保护人”角色,妹妹则理所当然地充当着被保护的角色。

可见,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是造成双胞胎姐妹性格迥异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发现,那些有弟弟妹妹的人一般在性格上更加独立,更加有担当性,不经意中就会流露出照顾人的天性。

除了家庭关系赋予的角色外,社会以及团队对个体所赋予的角色的特征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级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他们在某个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上进行了实验。这个班共有47名学生,他们挑选了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一个学期结束后,心理学家们发现这8名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学期选举班干部时,这8名学生中有6名又被选为班级委员。另外,他们也观察到这6名新委员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上述现象也是一种“角色效应”,当人们被赋予某个角色后,为了不辜负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他们便会不自觉地按照角色规范来要求自己,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角色行为。

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固然在性格素质方面,这有男人比女人更坚强的因素存在,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男人受限于自己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原因,不得不克制自己的软弱罢了。在社会和家庭中,男人一直被赋予为强大、敢于承担的形象,为了匹配这种形象,即使遇到挫折和坎坷,男人也常常会强忍着自己的脆弱,至少不会让他人看见自己的眼泪。

◆巴纳姆效应:为什么你总会迷信星座运程

同类推荐
  • 教师公文包-心理咨询百问

    教师公文包-心理咨询百问

    本书讲述了儿童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的意义,以及常见儿童心理障碍病案分析和家庭教育心理案例分析等内容。
  • 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

    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

    《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从哈佛大学进行的心理课程出发,通过精彩的心理测试、有趣的故事以及科学好玩的实验等,让人们轻松地体验从其他大学或心理学机构学不到的趣味心理课,从而让人们在简单的学习中得以升华,重新审视自身的心理、行为模式及人生走向。
  • 创造性思维40法

    创造性思维40法

    本书为阐述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著作,从回顾人类思维实践的历史开始,介绍了思维科学的概况及创造性思维的一般规律,以古今中外一百多个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实例,阐明了四十种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概念,应用范围及操作程序。
  •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决定,还是由自身生理需要决定?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这是几千年来全世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谁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然而,这个问题是无法从表面上把握的,它植根于人们对人内在动力的认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对事关人内在动力的研究必须着眼于人的自然。本书以此为原则,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和自然界中的大量事实研究人内在的动力,从而最终揭示:人的机体上不仅存在着生理需要,而且存在着情感需要;人快乐痛苦的感觉是人的直接动力,机体需要是人内在的根本动力,情感需要是人内在的两大动力之一;不图回报的利他行为根源于人的情感需要,人在本性上有利他的一面。
  • 心理诊所

    心理诊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多位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治疗咨询实践的专家共同完成,参阅了大量心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医学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们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长期积累的丰富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健康促进与问题解决的基本知识,提供了许多简便易行的自我评估工具与自我指导方法。既是一部理解自己与他人、完善和发展自我、科学地帮助他人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使读者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的一部实用性心理学必备读物,也可作为一部系统的心理医学参考教材。
热门推荐
  • 永仙双子

    永仙双子

    王岳天生有两颗心脏,穿越到修真世界,会有怎样的机缘造化?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只是小儿科。同时操控多个法宝,随心所欲,高难度法术,手到擒来,一边赚钱一边修炼?也没问题,最重要的是,筑基成功后,他发现自己丹田内,竟然有两颗莲子……
  • 妖孽校草的坎坷公主

    妖孽校草的坎坷公主

    每个人生命的路途中,都会遇到1.2个人驻扎进我们心里,陪伴在我们身边。她一名普通的学生罢了。暗恋学长失败,又遭遇到好‘兄弟’的背叛。“都是骗我的?我只是她的替身?”她的爱全部惨遭失败,只剩下他。他会陪她,这位坎坷公主吗?
  • 俊帝

    俊帝

    阴阳化,日月轮,开封建业,踏足乾坤。迎朝日,唤夕阳,一壶浊酒,不足眸倒。只为那十印九珠,七山六岭,五湖四海,二泉一人。仇当洗了。只看那水尽鹅飞罢,日暮人皆散。江山,如此多娇。君王,何顾宵小。时光催人老,唯此丰碑不倒,唯此美人常笑。
  • 雷神传说

    雷神传说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个男孩降生在了村子里,这个村子都是以练武为生,因此雷鸣从小便勤修苦练功法,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比武大赛中获得了冠军,很多高手都来向他挑战,但最终他们全都败给了雷鸣。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张林,两个人功法相当,各有各的优点,他还有一个一生最爱的女人叫张玉,在各个城市中,雷鸣与他们不断抗衡,最终,雷鸣击败了那些高手获得了城主的赞赏,最终雷鸣雄霸整个大陆最终成为了一代雷神,而他的好朋友张林也跟他一起闯荡天下。
  • TF侦记手册

    TF侦记手册

    王俊凯王源千玺因爱好聚在一起解决生活中各桩悬案谜题。
  • 君可还记那刀下魔教

    君可还记那刀下魔教

    一场劫案,两个人相遇,苏谣染和萧殊夜爱恨掺半。他因她失去皇位,他便让她万劫不复;她因他再无笑颜,她便灭了天下,是恨。他在她绝望之时伸出援手,她救他于危难之中,是爱。爱恨纠葛,似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还是掌握于自己之手?
  • 托梦者

    托梦者

    言芷然,一个性格开朗、内心坚强的女作家帕斯?普利斯,一个俊美、高傲的地狱灵者他们的人生原本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集然而言芷然却意外被选中,成为了地狱托梦者,与帕斯组成了托梦小队她拼命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托梦者,他无视冷漠她,只将她当成一个任务就是这样火与冰的两个人,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 美女恋爱史

    美女恋爱史

    中国有形容美女的常用词汇,比如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还说美女要柳叶眉丹凤眼鼻若悬胆樱桃小口一点点。这些,她,都具备。现代人要求的人的三维,她,也毫不逊色,也够标准。这样的美女,追求者肯定很多吧?的确如此。她也经常降格以求,以期在追求者当中选择一个一起生活。可是,她的爱情却并不顺畅,可以说是历经坎坷。
  • 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

    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舍弃江山:一世寻安

    舍弃江山:一世寻安

    作为21世纪军队里英姿飒爽的云之蘅竟然会在浴室滑到!不过穿越成丞相府的云小姐这又是什么鬼!碰上一个腹黑王爷又是什么鬼!云之蘅即将被这个没有天理的世界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