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0700000022

第22章 成功从“心”开始(1)

◆自我实现的诺言:心想事成的秘密

关于“心想事成”,很多人或许会想,所谓的心想事成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正所谓“三分人事,七分天意”,至于能不能心想事成,主要还取决于上帝的想法。然而,心理学家却通过实验证明,如果你怀有好的期望和信念,你便可能看到你所希望的事情的发生。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誉为“自我实现的诺言”,指的是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致于产生预期的结果。试想,某一天,你去参加一个聚会,如果在参加聚会前,你便认为这个聚会非常无聊和浪费时间,当你参加聚会时,你的感觉很可能与当初预期的一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他们认为有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他们把“大器晚成”的学生名单提供给了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对名单上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结果发现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对那些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后来人们便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罗森塔尔效应”,也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自于古希腊神话的一个故事——塞浦路斯国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宗旨可以概括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现代量子力学表明,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组合而成的,而能量就是一种振动频率,每样东西都有它不同的振动频率,正因为此,世界上才出现了纷繁各异的事物。无论是像桌子、椅子等有形的物体,还是思想、情绪等无形的东西,都是由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组成的。比如一排音叉,当你敲响其中一个,音叉发出清脆的高调乐声,没多久,其他的音叉也会发出同样高调的乐声,它们的声音会互相应和,产生共鸣,甚至愈来愈大声。

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人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也就是说,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吸引过来的!是你大脑的思维波动所吸引过来的!所以,你将会拥有你心里想的最多的事物,你的生活,也将变成你心里最经常想象的样子——这就是如今风靡世界的“吸引力法则”!

你可以这样来理解吸引力法则:无论你的注意力和能量集中在哪个方面,也无论这种注意力或者能量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你都在吸引着它们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这便是如何心想事成的秘密:持续关注那些可以让自己成功的事物,并认为其是可以实现的,那些成功恶事物便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自我效能感:不要尘封你的梦想

朱莉·安德鲁斯是英国女演员、歌手和作家,她曾获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奖、艾美奖、金球奖、格莱美奖、美国演员工会奖、全美民选奖和世界戏剧奖。在其自传《家》中,她提到了自己在12岁那年到米高梅试镜的经历。安德鲁斯这样写道,“当时我看起来如此平凡,他们必须给我化点妆才行。”“最后的结论是,‘她不够上镜。’”

J·K·罗琳那本关于一个少年魔法师的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被伦敦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纳之前,曾经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

华特?迪士尼曾经被一家报纸的编辑以“缺乏想象力”为由解雇。

“飞人”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

……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走出失败的阴霾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而有些人却在挫折面前认了输?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那些后来成功的人在遭遇挫折时,也始终坚信自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矢志不移地践行自己的梦想,终于从现实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自我效能感”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对于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比如说,如果你感到自己每天努力工作就能获得加薪的奖励,你兢兢业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的概率就会较高。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也就是说,你不仅意识到兢兢业业工作可以带来较高的薪酬,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去胜任这份工作,你才会对于工作全力以赴。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有如下五个:

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从而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表示,“人们在任何年纪都可以发展坚韧的心智。”他说,一个关键是要避免做自我挫败的假设。如果你被解雇了,或者被女友甩了,不要放大被拒绝的感受,不要假设你再也找不到工作,或者再也不会有约会了。(但是,在接踵而来的批评面前,坚持信念是很难的。一位教师在谈及年轻时代的G.K.却斯特顿时这样说,如果打开他的脑袋,“我们除了一堆白色脂肪以外,应该找不到什么头脑。”却斯特顿后来成为了英国极富盛名的作家。)

“自我效能感”对我们的启示是,千万不要因别人的负面评价而尘封自己的梦想。布鲁克斯教授说,“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对羞辱的恐惧。”他说,他与之工作的一些人,过去30年来,一直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或者挑战,就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犯错误。

◆习得性无助:屡败之后不妨再战一次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狗进行十分难受的电击,狗试图逃跑,但是笼子被牢牢锁住了,经过挣扎努力后,狗对于逃避电击无能为力,便放弃了逃跑的举动,只是被动地接受电击。实验人员对狗做了多次电击后,把笼门打开,蜂音器响后,便对狗实施电击,这次狗本可以跑到笼子外逃避电击的,但是狗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在电击之前就倒在地上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1975年,塞利格曼再次做了与“习得性无助”有关的实验,他选择大学生为被试,将学生分成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为了证明“习得性无助”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ISOENDERRO,可以排成NOISE和ORDER。实验结果表明,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习得性无助”与人们的归因方式紧密相关,如果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为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的,认为是自己的内在人格因素而非情境因素导致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便会将这种想法渗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对于获得成功而言,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人们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便认为自己注定无力改变现状、或者取得突破性进展,就会索性放弃努力,不再进行任何新的尝试,哪怕实际上他们仍有获得成功的潜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成功就是一种屡败屡战的坚持,也就是说,成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如果你想获得想象中的成功,屡败之后不妨再战一次。

◆自我妨碍:预约失败的自欺欺人之举

在大学学期末,各科考试接踵而来,有的学生平日经常逃课,日常也疏于学习,但是当考试临头时,他们非但没有认真复习学习内容,反而结伙到酒吧买醉,或者通宵打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难道临时抱佛脚的紧急复习不是更好的应对策略吗?

上述现象可以用“自我妨碍”来解释,所谓的“自我妨碍”,就是当人们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时,他们会故意破坏任务的完成,以便为自己的失败准备托辞: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能力。比如说,一个学生并没有为第二天的考试而用功,反而沉迷于电脑游戏,如果他的考试成绩很差的话,他便会说:“我只是没有努力罢了。”如此这般,这个学生的自尊便会受到较低的影响,他可以心安理得于自己的失败。

从个体维护自尊和印象管理的角度来看,“自我妨碍”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它一方面为个体的失败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方面,当个体获得成功时,还有助于发挥自我增强的作用——没有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个体便可以洋洋自得地宣称自己智商超人。

个体在实施“自我妨碍”行为时,通常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1、行动式自我妨碍

对于难以预知的成败,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了一系列妨碍成功的行为,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喝酒玩乐、降低努力程度以及为自己设置过高的成就目标等。

2、自陈式自我妨碍。

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为将来可能的失败寻找一系列不可控制的借口,一些可能会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如考试焦虑、突然感染疾病、遭遇创伤性的生活事件等。

对于个体来说,大部分的研究认为,自我妨碍行为虽然有助于个体免受负面评价的影响,但是,经常进行自我妨碍的话,这不仅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还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反应——因为即使个体能使他人不对他们进行负面评价,他们自身也会对自己形成消极的看法。再者,如果过多地实施自我妨碍行为,个体还会增加遭遇失败的可能性,以致减少对学习的兴趣,继而又会进行自我妨碍行为,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而且,研究者还发现,即使他人没有对实施“自我妨碍”者进行负面评价,他们也不会对这些人产生较好的印象,也就是说,与没有实施自我妨碍行为的人相比,自我妨碍者往往会得到他人更低的评价。

由此可见,实施自我妨碍行为后,人们并非能如愿以偿地获得他人的较高评价,不过是在虚伪的自尊心的操纵下,预约了更多的失败而已。

◆安慰剂效应:心理暗示的巨大力量

一个小女孩生长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里,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小女孩与妈妈相依为命。小女孩非常自卑,她从来没有穿过漂亮的衣服,也没有佩戴过什么首饰。就这样,小女孩长到了十八岁,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给了小女孩二十美元,让她为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

她大喜过望,准备去商店为自己买一份礼物,但是她自卑惯了,根本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只是贴着墙角朝商店走去。

一路上,她看见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地想,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碜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会上,不知道谁会成为他的舞伴呢?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她看呆了,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在售货员的蛊惑下,尽管小女孩觉得十六美元的价位有些贵,但还是任由售货员把那朵淡绿色的头花戴在了自己头上。她看了看镜中的自己,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

同类推荐
  • 20几岁一定要知道的100个心理常识

    20几岁一定要知道的100个心理常识

    "掌握阅人智慧,洞穿他人心理!它将告诉你:如何用最健康的方式缓解孤独;如何不费吹灰之力阻止对方做一件事;如何解决严重的“剩男剩女”问题;怎样的约会能给感情热身;做什么样的工作你不会感到累;如何识破算命先生的金玉良言;如何告别穷人,成为富人!"
  •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本书正是从日常生活现象着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帮你揭密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同时,本书还将教你一些实用的心理技巧,帮你应对生活中的常见难题。
  •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此卷包含七部分内容,是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以精神分析观点解释了戏剧活动。《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揭示了压抑、幻觉、梦的形成。《作家与白日梦》(1908)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分析了其性心理的发展,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阐释了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这一艺术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1926)指出了精神分析技术不是神秘的,更不是医生的专利。
  • 心理健康七年级(下)

    心理健康七年级(下)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是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修订版)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修订版)

    对于弗氏理论及《梦的解析》独到而深刻的见解精彩分析自曝隐私的真实梦例组成了这本《人人都能梦的解析》。这本书即可以作为弗洛伊德和《梦的解析》的导读书,也可让你对自己(别人)和自己(别人)的梦境有深入而真正的认识。
热门推荐
  • LADY CHATTERLEY'S LOVER

    LADY CHATTERLEY'S LOV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恶魔校草,丫头,乖乖爱

    恶魔校草,丫头,乖乖爱

    “宸枫哥哥,我饿了!”某女朝着墨宸枫卖着萌。“饿了?那我现在就喂饱你啊!”某恶魔邪魅的勾了勾嘴角。“啊~墨宸枫!你脱衣服干嘛!”“当然是喂饱你啊!”“你个混蛋!”事后的结果便是某女十分生气“墨宸枫,这个月你都别想再进我的房,碰一下都不可能!”某恶魔哄道“陌颜,我错了,不要这么绝情嘛!”“不可能,你就给我睡书房去吧!”某女将某恶魔的东西都扔了出去,毫不留情的把门关上了。只留下某恶魔在门外忏悔着……
  • 对不起我还爱你

    对不起我还爱你

    是我不懂得爱。还是你不爱我?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不想再认识你!
  • 农家有儿要养成

    农家有儿要养成

    买大赠小,听多了,买小赠大,宝春却是头次听说。是古人的观念太开放?还是说那货是个奇葩!宝春刚穿到古代就面临着养儿大业。谁知儿子被养成了小狼崽,当面乖乖的,转眼就凶残地连亲爹都敢砍。是她教育太失败,还是血液里流淌的基因太可怕!哼,就凭她,一个现代女医生,就算顶着人尽可夫的帽子,领着凶残护食的儿子,在古代,照样混得风生水起。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龙的第九子饕餮

    龙的第九子饕餮

    【热血少年,最强装逼】看饕餮如何找寻自己身世之谜再修无上功法,征服美女战胜妖魔鬼怪,杀上九天十地,战遍神荒无穷世界,誓要称要成为“至高无上至尊”。
  • 长生纪

    长生纪

    第一次尝试写作,掌控力不行,让诸位看官失望了,一直有一个仙侠梦,以后空闲时候总要把书捡起来的。
  • 嗜血妖刀

    嗜血妖刀

    【热血玄幻,经典必读!】云朔,一个不能修炼的平凡少年,遭人迫害,坠入沉仙谷中,被一神秘女子所救,成为了古仙族在外界的代言人之一。古仙族在外界的代言者们,每一个都实力超凡,心性冷漠,将普通人类视为蝼蚁。普通人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做——嗜血妖刀!
  • 求拳

    求拳

    天下大道万千,在我一拳之间。锻体融甲、炼气凝霸,抬手力遮苍穹!拜宗称尊、成圣封皇,覆手可盖日月!为了成为那天榜最强,为了离散的心中挚爱,一大波苦修、奇遇接踵而至。百万存稿在手,欢迎大家关注支持《求拳》,么么哒。
  • 未灵梦

    未灵梦

    这是一部我的真实的故事,在我身边发生的一些离奇事故。有道家的先生,祢拉,也就是巫婆。也有鬼之说.还有梦到未来。然而,在故事中的姓名.时间.地点.人物.事故无一虚假。其实吧,道家的术法并没有小说电视里的仙啊,道啊,有的只是沧桑的背影。故事会不定时的更新,希望大家喜欢。
  • 那时青空依旧再见

    那时青空依旧再见

    两个不相识的人,经过吵闹,谈笑,走到了一起。半冷半热型的宋晨宇昂与李依晓就是这样。可就是误会,意外来的太突然了。他认为她背叛了他,与姚璐慧在了一起,也没有去理她了。一场车祸改变了一切,姚璐慧的离开,李依晓的“选择失忆”,宋晨宇昂的梦中世界在呼喊他醒来,他也越来越不记得那个女孩是谁了。一天的熟悉感觉的相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梦使得他走向原来的记忆,一次转学,再次遇见了她。然而他们却彼此认不出,因为都失忆了,而且他改了新的名字。再一次次的彼此接触,似乎每一个场景都很熟悉,一步步,大学了,他要去别的城市了,一刹那,他想起了什么,望着她,相信着,终有一天会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