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94200000027

第27章 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6)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塑造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思辨传统的重要概念。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是理智把握的对象,与感觉所把握的可感事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古希腊语中,“理念”来自于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区分了两种认识能力和两种认识对象,从而确定了两种“看”:一是感官的“看”,把握住的是可感的对象;二是心灵的“看”,看到的是“型相”。在古希腊语中,所谓“型相”,指的就是“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

由此,“理念”在柏拉图这里就有了双重含义:作为“理念”而言,强调的是心灵的“看”,说明它是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之中的东西。作为“型相”而言,强调的是心灵“看”到的东西,说明它是向人的理智呈现的普遍真相。就前一种情况而言,我们说理智认识的对象是理念;就后一种情况而言,我们说对象向理智呈现的是型相。在柏拉图这里,理念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分离,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它与其他学说,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学说分歧的一个焦点。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哪两个概念?

哲学王,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即在“正义”的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哲学家是智慧的化身,他具有将现实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家的能力。如果他们再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就能够将现实中不完美的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否则,如果统治者不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也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什么是正义?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正义就是拥有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事情。”在柏拉图这里,哲学王统治是实现“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模型来改造现实的城邦,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

“正义”是柏拉图在他的名著《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在认识论中,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就这样,柏拉图把“正义”的概念由认识论引入了政治领域,认为应该由三个阶层组成:统治者(哲学家)、管理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如果这三个阶层各自具备了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便是不正义。民主制会带来平庸和对少数人的暴政,不是正义的制度,他先说最好的政体是贵族制,后来又修正为君主制(能者管理)和民主制的结合(公众管理)。

柏拉图把私有制认作一切灾难的主要祸根。为了培养前两个阶层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主张实行平均主义式的共产主义原则,让他们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还要实行优生优育,按照不同年龄进行严格的不同科目的教育。至于如何实现这个方案,柏拉图的答案是:“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简言之,柏拉图的最高理想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联姻,产生“哲学王”。

●什么是范畴?

范畴的原意是“表述内容”“最高的种”。范畴实际上就是表述内容最概括的谓词。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事物的偶性、种属、特性和定义,总离不开十个范畴。它们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姿势、所有、主动和受动。在之前,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四谓词”的学说,根据谓词所表述的内容把谓词分为四类:种属、本质、特性和偶性。本质由定义表示,定义等于种加属差;特性是非本质的专有性质;偶性是非本质和非专有的性质。“四谓词”着眼于表述内容与对象的关系,按是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专有属性这两条标准对表述内容加以区分。“十范畴”则是着眼于表述内容与“是”动词的关系所作的区分。如果表述的内容可与“是”的意义相等同,那么可以说它表述的恰恰是“所是的东西”。如果表述内容被“是”归属于对象,那么它们按照所归属的不同方面,被区分为“实体”之外的九个范畴。

在这十个范畴当中,“实体”和其余九个范畴的区分实际上是对长期困惑哲学家的“是”的意义所作的区分。关于“是”的意义的“实体”范畴,是形而上学的主题,“是”的归属意义则是逻辑学的理论基础。

●实体这一概念是谁首创?有何含义?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也是后来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使用的重要哲学范畴,又译为本体。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学说仍然和他的谓词学说相关联。就谓词而言,亚里士多德说:有些谓词可以由其他谓词来表述,因此也可以作为主词。比如,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个判断中,“苏格拉底”是主词,“人”是谓词。但“人”这个谓词在另外的判断中又能充当主词。比如,“人是动物”。但是,是否有一类词,它们在判断中只能充当主词,不能充当谓词呢?亚里士多德肯定个别事物的名称(专名)就是这样的词。因为专名不是事物的属性,它不表述其他的词,只能被谓词表述。主词的意义不在于表述,而在于指称。更确切地说,直接指称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对立的,与其他对象明显有别。由此,亚里士多德把主词指示的对象当作“所是的东西”,谓词的作用是把一定的性质归属于这个对象,把这个对象表述为“是如此这般”。亚里士多德说,“所是的东西”就是实体。实体有两个逻辑功能:作为主词所指示的对象和作为谓词表述的属性的属主。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由于自身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性质,例如,同一个人可以有时健康,有时生病,但仍是这一个人;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对此,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这是实体的最突出的标志。”

●物理学的内涵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物理学”,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自然哲学。关于它的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状或形式,这些形状和形式只有在思想中才能与事物相分离”。根据这一定义,他批评过去自然哲学中的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以伊奥尼亚牌和元素论者为代表,他们把自然混同于可感事物,而忽略了这些事物的形式。第二种倾向以爱利亚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为代表,他们把自然看作脱离开事物的纯形式,混淆了数学对象和物理学对象。

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物理学研究的自然是运动的事物的本源和原因,不能脱离开运动的事物来研究自然。既然运动的事物都有质料和形式两层含义,它就不是纯粹质料的东西,也不是纯形式的东西。他综合了过去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运动的性质、本源、原因以及和运动有关的位置、时间、空间作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勾勒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

●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个概念是由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后来成为了哲学的代名词。“形而上学”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本人正是沿着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的顺序循序渐进地传授他的思想的。“物理学之后”的意思就是“超越物理学”,即超越经验领域达到靠思辨把握的神圣领域。因此,亚里士多德称呼“形而上学”的名词是“第一哲学”和“神学”。和物理学不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是的东西”。我们从上面关于“实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实体”作为“所是的东西”是不能当作属性来描述的,它仅仅是指示的对象。因此,“所是的东西”,我们就不可能通过经验来把握,只能通过思辨。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是,但一切所是的东西都与一个中心点有关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它被说成所是的东西是毫无歧义的。好比一个人,就是他自己。他可以从婴儿长成青年,他的身高、体重、相貌、性格都可发生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好像都是围绕着一个点进行的。这个点就是“他”。他永远都是他,无论他的属性发生多少变化,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他还是他。这里的这个“他”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样的“实体”。

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对象决定了它的性质。因为和经验无关,这门学问也就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但是,这门学问因为是纯粹思辨的学问,因而又是唯一自由的学问。

●第一推动者指什么?

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定义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的变化。既然是变化,肯定是在外力的推动下完成的。因此,任何运动,后面肯定有一个推动者。没有推动者,物体不会自行运动。既然如此,必然就会存在一个推动其他物体而自身却不被推动的“不动者”。因为,它如果再被推动,其后面还会有一个推动者。这样一来,必然会陷入无穷倒退的局面。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因为我们是经验不到它的存在的。后来的牛顿接受并继承了“第一推动者”的设定,并让它成为了“上帝”的代名词。可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一次一次地侵入原本属于上帝的领地,一次一次地取消上帝的特权,人们发现上帝所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据说,拉普拉斯曾被叫去给国王讲解科学的进展,国王发现他没讲到上帝,便问,那么,上帝在做什么?拉普拉斯说:“陛下,我不需要这个假设。”到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人们发现上帝真的几乎没什么事情可做了,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除了最开始的运动之外。因为按照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人们就问,那世界最开始是怎么动起来的。因此,牛顿说,上帝给了世界“第一推动”之后就不再管了,世界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和发展了。这就是“第一推动”的由来。

●印象的感念是什么?围绕它的真实性有何争论?

在西方哲学中,“印象”是和感官认识相关联的一个词,一般指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在心灵上留下的印迹。关于“印象”的明确性和清晰性,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巴门尼德、柏拉图否认印象的可靠性,认为凭借感官所得来的“印象”不是骗人的,就是不确定的,不应该纳入知识的范围。亚里士多德承认感官印象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外界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在人的心灵上留下的印象是纯形式的。他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该理解为一种抛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他还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灵魂就好比蜡块,当我们把一个印章印在蜡块上的时候,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不是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近代以来,唯理论和经验论围绕着“印象”的真实性继续展开争论。经验论承认感觉印象的真实性,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但是经验论无法回答“科学认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因为我们的感觉印象都是杂乱的,不可能自主地转变成知识。唯理论否认了经验的可靠性,他们认为人的心灵中就存在着清晰自明的“天赋观念”,几何学和逻辑学就是明证。但是,唯理论无法说明科学知识应用于外在自然事物的有效性问题。他们所谓的真理并没有给我们增加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同语反复。后来的康德批判地继承了两派的观点,将感觉和知觉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认识论思想。

●观念是什么?其与印象有何关系?

在西方哲学中,观念是和印象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如果说印象和感官认识相关联,那么,观念则是和理性认识相关联。印象是知觉的要素,观念则是理性的要素。“观念”一词的原意是“进入心灵”,所以被理解为“理性印象”。那么,观念是如何被印制在心灵上的呢?观念和印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大致有三种答案:1、有些人认为,心灵是一张白纸,感觉是书写的笔,一切印象都产生于感觉,观念是感觉印象的比较在心灵中留下的印记。比较方式有同一、相似、类比、转换、合成、对立、剥夺等等,由此产生各种普遍观念和抽象观念。2、另一些人认为,有些观念来自感觉印象,有些则是不依赖于感觉的“前定观念”。3、还有些人认为,观念作为理性的印记,是“共同观念”或者“天赋观念”。他们的理由是,个人的感觉只能认识个别事物,认识普遍对象是人和神的共同能力,普遍观念是这种神圣能力的天然产物,从一开始就印压在心灵之中。

●驱动力指什么?

“驱动力”是古希腊斯多亚派伦理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认为,一切动物都有向着自我保存的目标驱动。而驱动力,就是动物以自身的自然构造完成自我保存的能力。动物的自然构造不同,驱动力也就不同。人所具有的驱动力是理性。这就是为什么人要按理性生活的理由所在。作为人的自我保存能力的理性驱动力与控制世界万物的理性力量同出一源,都具有规则性、恒常性和稳定性。

斯多亚派推崇的理性生活既不是纯理智的思辨,也不完全排斥情感,他们所排斥的只是激情。因为激情无规则,既不恒常,也不稳定。对他们而言,激情是过度的驱动力,不服从理性命令,或是无理性的、违反自然的灵魂运动。这样看来,斯多亚派没有用理性否定情感,而且也没有把理性和情感对立起来,他们强调的仅仅是理性情感和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对立。

●什么是太一?

“太一”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普罗提诺改造了柏拉图的“理念”,认为“太一”才是世界真正、原初的本体。太一可以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肯定地说,太一是神本身,是善本身,它既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又是单一、唯一的神。它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它的善不是伦理之善,而是本体的完满和圆满。或者说,它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正因为此,它不能与任何有生命、有力量的东西相等同。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它无形式、无善、无德性、无意志、无思想、无意识、无运动或行动。

同类推荐
  •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不论你是圣哲贤人,还是凡夫俗子,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做人的资本。一个人,如果有了成功的做人资本,就能在生活中扮演各种成功的角色。
  • 培根论人生事业(大师的人生忠告丛书)

    培根论人生事业(大师的人生忠告丛书)

    培根是近代美国思想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本书收集了培根论说手札数十篇,充分显示了哲人的睿智,是一本见解独到的传世佳作。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三)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三)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三主讲近世哲学。
  • 荣格的智慧:荣格性格哲学解读

    荣格的智慧:荣格性格哲学解读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改变人生。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的共识。那么,性格与命运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呢?荣格经过长期潜心研究,终于破译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密码。为了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性格”与“命运”的内涵,我们编译了荣格的著作。在本书中,除了展现荣格在心理学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和人格魅力以外,还全面阐述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及类型理论。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圣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智者淡泊为人,宁静致远。《易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文化巨著。弘扬易经智慧,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达成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相信本书对读者会大有裨益。
热门推荐
  • 琴声悠悠入君心

    琴声悠悠入君心

    一介琴师意外穿越古代,竟是有名有金的小王爷!不仅朝中势力深厚,而且还是众人手中的金福禄!本想“娶”个媳妇一生平淡而过,谁知麻烦自己找上门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本想着做个独行侠,做个绝世英雄,结果还把国师大人招惹上身!小王爷无节操邀请:“国师大大,一起吃土吗?”国师大大勾唇:“哦?臣认为,臣的滋味比土好多了。”小王爷默。“导演,我不演了!这剧本不对啊!”
  • 萌妻无限宠:千金重生归来

    萌妻无限宠:千金重生归来

    上一世,她浑浑噩噩,被爱情蒙蔽了双眼,渣男劈腿,自认为最好的朋友背叛,导致家破人亡;这一世,她誓要仇人血债血偿,生不如死;不再相信爱情,老天却偏偏将绝世好男人送到身边!看她如何繁华一世!
  • 绝香天下之契约王妃

    绝香天下之契约王妃

    海棠穿越了一回,却被古人虐死两次,还好又重生了两次,可这一回真的不能再死了,再死就要进入“畜牲道”,所以这一世的使命就是打倒坏人,好好地活到老死。后妈伪善,拖油瓶三姐虚伪,七妹假直爽……最开心的事,当然是看你们一一现原形,最后栽倒在自己挖的坑里。至于侯爷前夫,你上辈子瞎眼了,这辈子就当一个死忠粉吧,虐不死你!本想报了仇,就逍遥度日去,却不想遇上了被大家粗暴直接地称之为“谪仙公子”的小王爷,只是,他除了外表骗死人,哪儿谪仙了?明明是个腹黑男,可又,带点儿暖……
  • 印度河流域文明失落之谜

    印度河流域文明失落之谜

    距今4千多年前,印度河流域兴起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这是代表着当时世界最高的文明。可是,古印度文明逐渐陨落,沉睡于大地,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只给后人留下未解之谜……
  • 老师寻爱记

    老师寻爱记

    这是一个资深宅女与吸血美男的虐狗恋情,前方高能预警,请小心!
  • 护美高手在都市

    护美高手在都市

    第一次下山的小道士柳阳,武功高超、医术绝世,面对美女小徒孙的诱惑,该何去何从?
  • 遇上冷情皇子:山河落娇红

    遇上冷情皇子:山河落娇红

    她一介平民,身份低微,一直以为平凡将是自己一生不变的标牌。然而,当朝宰相却让她的命运泛起涟漪。她,竟成了宰相的养女。锦绣无边,人生如棋,爱情是场游戏。她遇见他,春心萌动,但换来的却是冷颜以对与百般刁难。他说:“你若不是那人的女儿,我就选你当皇子妃。”春风一度,她黯然心动。浮华几载,一错再错,乱世红颜逐水流,是命?是爱?朝局诡谲多变,东宫纷争错综复杂,亲情、爱情纠葛难解,年轻的萧岿、萧灏、休休、天际,在迷茫、嫉恨、冲动中艰难行走,直至付出昂贵的代价。
  • 龙制天下

    龙制天下

    一段后人吟游歌颂的伟业,一个家族背景显赫却又从小穷困潦倒的平民小子,经历众多的人生磨难成长之后,在这奇妙的人类新纪元里登峰造极的传奇故事!故事中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有战争、有探险、有英雄......
  • 创神之路年轮

    创神之路年轮

    创神之路由游戏界的领军集团,创世之颠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打造出来的一款高品质全息游戏,在这个全息游戏横行的时代,它依然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好游戏,从出世以来始终是人气第一。凌羽这样一个品德一般,相貌一般为了养活自己和妹妹成天奔走于学校与打工点之间的穷苦大学生因为一个巧合进入了这个游戏,在获得了一个隐藏职业-年轮,被委以寻找失落的时间任务之后,他的命运开始了重大的转折。本文是以12星座为题材写的11网游文,无YY,无BT,主角不是神人...全息虚拟类,不适者慎入
  • 浮云六世

    浮云六世

    西岛仙神霜离被东遥凰族四公主露姬窃了原身,前往漠城取回真身。大漠千里风沙不绝,突遇惊蛰,上神离朱与伽罗神殿供奉古灯子清之女。每一卷,就是一个故事,而另一端你也应会在闲暇且听花瑾讲述那云荒大陆的一段段如幻如殇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