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94200000027

第27章 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6)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塑造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思辨传统的重要概念。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是理智把握的对象,与感觉所把握的可感事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古希腊语中,“理念”来自于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区分了两种认识能力和两种认识对象,从而确定了两种“看”:一是感官的“看”,把握住的是可感的对象;二是心灵的“看”,看到的是“型相”。在古希腊语中,所谓“型相”,指的就是“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

由此,“理念”在柏拉图这里就有了双重含义:作为“理念”而言,强调的是心灵的“看”,说明它是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之中的东西。作为“型相”而言,强调的是心灵“看”到的东西,说明它是向人的理智呈现的普遍真相。就前一种情况而言,我们说理智认识的对象是理念;就后一种情况而言,我们说对象向理智呈现的是型相。在柏拉图这里,理念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分离,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它与其他学说,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学说分歧的一个焦点。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哪两个概念?

哲学王,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即在“正义”的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哲学家是智慧的化身,他具有将现实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家的能力。如果他们再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就能够将现实中不完美的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否则,如果统治者不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也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什么是正义?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正义就是拥有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事情。”在柏拉图这里,哲学王统治是实现“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模型来改造现实的城邦,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

“正义”是柏拉图在他的名著《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在认识论中,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就这样,柏拉图把“正义”的概念由认识论引入了政治领域,认为应该由三个阶层组成:统治者(哲学家)、管理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如果这三个阶层各自具备了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便是不正义。民主制会带来平庸和对少数人的暴政,不是正义的制度,他先说最好的政体是贵族制,后来又修正为君主制(能者管理)和民主制的结合(公众管理)。

柏拉图把私有制认作一切灾难的主要祸根。为了培养前两个阶层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主张实行平均主义式的共产主义原则,让他们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还要实行优生优育,按照不同年龄进行严格的不同科目的教育。至于如何实现这个方案,柏拉图的答案是:“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简言之,柏拉图的最高理想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联姻,产生“哲学王”。

●什么是范畴?

范畴的原意是“表述内容”“最高的种”。范畴实际上就是表述内容最概括的谓词。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事物的偶性、种属、特性和定义,总离不开十个范畴。它们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姿势、所有、主动和受动。在之前,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四谓词”的学说,根据谓词所表述的内容把谓词分为四类:种属、本质、特性和偶性。本质由定义表示,定义等于种加属差;特性是非本质的专有性质;偶性是非本质和非专有的性质。“四谓词”着眼于表述内容与对象的关系,按是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专有属性这两条标准对表述内容加以区分。“十范畴”则是着眼于表述内容与“是”动词的关系所作的区分。如果表述的内容可与“是”的意义相等同,那么可以说它表述的恰恰是“所是的东西”。如果表述内容被“是”归属于对象,那么它们按照所归属的不同方面,被区分为“实体”之外的九个范畴。

在这十个范畴当中,“实体”和其余九个范畴的区分实际上是对长期困惑哲学家的“是”的意义所作的区分。关于“是”的意义的“实体”范畴,是形而上学的主题,“是”的归属意义则是逻辑学的理论基础。

●实体这一概念是谁首创?有何含义?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也是后来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使用的重要哲学范畴,又译为本体。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学说仍然和他的谓词学说相关联。就谓词而言,亚里士多德说:有些谓词可以由其他谓词来表述,因此也可以作为主词。比如,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个判断中,“苏格拉底”是主词,“人”是谓词。但“人”这个谓词在另外的判断中又能充当主词。比如,“人是动物”。但是,是否有一类词,它们在判断中只能充当主词,不能充当谓词呢?亚里士多德肯定个别事物的名称(专名)就是这样的词。因为专名不是事物的属性,它不表述其他的词,只能被谓词表述。主词的意义不在于表述,而在于指称。更确切地说,直接指称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对立的,与其他对象明显有别。由此,亚里士多德把主词指示的对象当作“所是的东西”,谓词的作用是把一定的性质归属于这个对象,把这个对象表述为“是如此这般”。亚里士多德说,“所是的东西”就是实体。实体有两个逻辑功能:作为主词所指示的对象和作为谓词表述的属性的属主。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由于自身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性质,例如,同一个人可以有时健康,有时生病,但仍是这一个人;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对此,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这是实体的最突出的标志。”

●物理学的内涵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物理学”,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自然哲学。关于它的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状或形式,这些形状和形式只有在思想中才能与事物相分离”。根据这一定义,他批评过去自然哲学中的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以伊奥尼亚牌和元素论者为代表,他们把自然混同于可感事物,而忽略了这些事物的形式。第二种倾向以爱利亚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为代表,他们把自然看作脱离开事物的纯形式,混淆了数学对象和物理学对象。

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物理学研究的自然是运动的事物的本源和原因,不能脱离开运动的事物来研究自然。既然运动的事物都有质料和形式两层含义,它就不是纯粹质料的东西,也不是纯形式的东西。他综合了过去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运动的性质、本源、原因以及和运动有关的位置、时间、空间作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勾勒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

●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个概念是由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后来成为了哲学的代名词。“形而上学”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本人正是沿着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的顺序循序渐进地传授他的思想的。“物理学之后”的意思就是“超越物理学”,即超越经验领域达到靠思辨把握的神圣领域。因此,亚里士多德称呼“形而上学”的名词是“第一哲学”和“神学”。和物理学不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是的东西”。我们从上面关于“实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实体”作为“所是的东西”是不能当作属性来描述的,它仅仅是指示的对象。因此,“所是的东西”,我们就不可能通过经验来把握,只能通过思辨。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是,但一切所是的东西都与一个中心点有关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它被说成所是的东西是毫无歧义的。好比一个人,就是他自己。他可以从婴儿长成青年,他的身高、体重、相貌、性格都可发生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好像都是围绕着一个点进行的。这个点就是“他”。他永远都是他,无论他的属性发生多少变化,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他还是他。这里的这个“他”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样的“实体”。

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对象决定了它的性质。因为和经验无关,这门学问也就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但是,这门学问因为是纯粹思辨的学问,因而又是唯一自由的学问。

●第一推动者指什么?

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定义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的变化。既然是变化,肯定是在外力的推动下完成的。因此,任何运动,后面肯定有一个推动者。没有推动者,物体不会自行运动。既然如此,必然就会存在一个推动其他物体而自身却不被推动的“不动者”。因为,它如果再被推动,其后面还会有一个推动者。这样一来,必然会陷入无穷倒退的局面。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因为我们是经验不到它的存在的。后来的牛顿接受并继承了“第一推动者”的设定,并让它成为了“上帝”的代名词。可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一次一次地侵入原本属于上帝的领地,一次一次地取消上帝的特权,人们发现上帝所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据说,拉普拉斯曾被叫去给国王讲解科学的进展,国王发现他没讲到上帝,便问,那么,上帝在做什么?拉普拉斯说:“陛下,我不需要这个假设。”到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人们发现上帝真的几乎没什么事情可做了,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除了最开始的运动之外。因为按照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人们就问,那世界最开始是怎么动起来的。因此,牛顿说,上帝给了世界“第一推动”之后就不再管了,世界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和发展了。这就是“第一推动”的由来。

●印象的感念是什么?围绕它的真实性有何争论?

在西方哲学中,“印象”是和感官认识相关联的一个词,一般指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在心灵上留下的印迹。关于“印象”的明确性和清晰性,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巴门尼德、柏拉图否认印象的可靠性,认为凭借感官所得来的“印象”不是骗人的,就是不确定的,不应该纳入知识的范围。亚里士多德承认感官印象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外界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在人的心灵上留下的印象是纯形式的。他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该理解为一种抛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他还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灵魂就好比蜡块,当我们把一个印章印在蜡块上的时候,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不是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近代以来,唯理论和经验论围绕着“印象”的真实性继续展开争论。经验论承认感觉印象的真实性,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但是经验论无法回答“科学认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因为我们的感觉印象都是杂乱的,不可能自主地转变成知识。唯理论否认了经验的可靠性,他们认为人的心灵中就存在着清晰自明的“天赋观念”,几何学和逻辑学就是明证。但是,唯理论无法说明科学知识应用于外在自然事物的有效性问题。他们所谓的真理并没有给我们增加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同语反复。后来的康德批判地继承了两派的观点,将感觉和知觉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认识论思想。

●观念是什么?其与印象有何关系?

在西方哲学中,观念是和印象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如果说印象和感官认识相关联,那么,观念则是和理性认识相关联。印象是知觉的要素,观念则是理性的要素。“观念”一词的原意是“进入心灵”,所以被理解为“理性印象”。那么,观念是如何被印制在心灵上的呢?观念和印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大致有三种答案:1、有些人认为,心灵是一张白纸,感觉是书写的笔,一切印象都产生于感觉,观念是感觉印象的比较在心灵中留下的印记。比较方式有同一、相似、类比、转换、合成、对立、剥夺等等,由此产生各种普遍观念和抽象观念。2、另一些人认为,有些观念来自感觉印象,有些则是不依赖于感觉的“前定观念”。3、还有些人认为,观念作为理性的印记,是“共同观念”或者“天赋观念”。他们的理由是,个人的感觉只能认识个别事物,认识普遍对象是人和神的共同能力,普遍观念是这种神圣能力的天然产物,从一开始就印压在心灵之中。

●驱动力指什么?

“驱动力”是古希腊斯多亚派伦理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认为,一切动物都有向着自我保存的目标驱动。而驱动力,就是动物以自身的自然构造完成自我保存的能力。动物的自然构造不同,驱动力也就不同。人所具有的驱动力是理性。这就是为什么人要按理性生活的理由所在。作为人的自我保存能力的理性驱动力与控制世界万物的理性力量同出一源,都具有规则性、恒常性和稳定性。

斯多亚派推崇的理性生活既不是纯理智的思辨,也不完全排斥情感,他们所排斥的只是激情。因为激情无规则,既不恒常,也不稳定。对他们而言,激情是过度的驱动力,不服从理性命令,或是无理性的、违反自然的灵魂运动。这样看来,斯多亚派没有用理性否定情感,而且也没有把理性和情感对立起来,他们强调的仅仅是理性情感和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对立。

●什么是太一?

“太一”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普罗提诺改造了柏拉图的“理念”,认为“太一”才是世界真正、原初的本体。太一可以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肯定地说,太一是神本身,是善本身,它既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又是单一、唯一的神。它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它的善不是伦理之善,而是本体的完满和圆满。或者说,它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正因为此,它不能与任何有生命、有力量的东西相等同。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它无形式、无善、无德性、无意志、无思想、无意识、无运动或行动。

同类推荐
  • 柏拉图的智慧

    柏拉图的智慧

    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博大精深,穷其毕生之力所钻研的理念论是他一切哲学的核心。这是他从巴门尼德的逻辑、毕达哥拉斯的数形玄学理论、赫拉克利物的热情及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出发,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极大诱惑力又能满足宗教情操的哲学。柏拉图有力地发展了世界可知论,这对自在自为的认知行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从而使之达到了一个明确的高度,他认为知识是可以得到的。这是他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最大贡献。
  • 淮南子

    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西方思想史

    西方思想史

    全书始自希腊的古典时代,而膈追循西方思想发展的主脉展开叙述,最后归结到当代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前景的思想理论问题的深层根源。在横向展开上,一方面注意精英思想家和社会思潮并重,另一方面以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思想为主,适当顾及其他思想,并在必要的地方指明思想发展的动力。可以相信,此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拓宽视野,推动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观念(2)

    观念(2)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观念的竞争。观念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精彩故事琳琅满目,深刻酷评振聋发聩。本书蕴涵丰富人生智慧、揭示种种人生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间里迅速更新观念,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热门推荐
  • 王妃的提拉米苏奇遇记

    王妃的提拉米苏奇遇记

    她有一个外号叫肉墩子,她是胖纸中的瘦妹纸,瘦妹纸中的小胖子!谁说胖子没春天!今年这个夏天她不是早教各位如何瘦身!而是如何把众多男神掳获!
  • 三朝贤后:离殇

    三朝贤后:离殇

    大元年间,盛传,南有莫离惊魂,五官鹃秀,形体若纤,集天地之美,文雅静谧,有雪莲之清素,傲梅之骨气,亦如孤峰绚含神秘,过往不问,淡而优雅洁素,温则慈眉善目,绝世佳人,独一无二,实为天下女子之典范,男子梦中之妻,老少皆喜,素为一代佳人。北有仲之瞩目,文韬武略,温文尔雅,聚世间之刚,飒爽英姿,有猛虎之威慑,雄鹰之独孤,亦如大海之广阔深沉,来去不留,强而雄霸四洲,静则温雅独立,盖世英雄,举世无双,却为天下男子之代表,女子之归宿,妇孺皆知,乃为倾世英雄。
  • 惊涛动力:威力无比的海洋能

    惊涛动力:威力无比的海洋能

    世界本来就是充满了未知的,而好奇心正是推动世界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浩瀚无边的海洋,一道道波浪不断涌来,撞击在岩石上,发出天崩地裂的吼声,喷溅着雪白的泡沫。在这蔚蓝的海洋中蕴藏着威力无比的能量,
  • 许我一个开头

    许我一个开头

    生涩清音的孽缘……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分手”这两个字。很抱歉我一直没能为你做任何事情,包括爱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羽化之路

    羽化之路

    当身体轻如羽毛之时,就是得道飞仙之日。修炼的正确方法,不是吸收天地灵气,而是将自身浊气散发于天地,使凡体身轻如羽,最终羽化登仙。秦轩,华夏大陆的一个平凡少年,机缘巧合之下,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修真道路。这是一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百姓不仁,以天地为刍狗”的修真故事。本书功法设定:凡级,散级,幻级,玄级,地级,天级,羽级。起点一组签约作品,一组出品,必属精品。
  • 豪门童养媳:女人你被我预定了

    豪门童养媳:女人你被我预定了

    他以为她不爱她,对她百般的折磨你以为我为什末要你生孩子,还不是因为筱妍不能生孩子’莫夜爵一脸愤怒的说道‘就是,你以为你是谁,不过就是莫夜家的童养媳而已,’只见顾筱妍说道她终于受不了和肚子里的孩子撞墙而死重生到没和莫夜爵结婚的时候。她发誓不再卑微的爱着他她设法逃离,却终于意识到莫夜爵的真心却还是逃离他也为了她关闭心中的城4年后他带包子回归看她如何带包子玩转他
  • 白桦树皮

    白桦树皮

    本书为散文集,作者秉持着谨慎豁达热情的人生态度,冷静地反思过去,将笔触伸向社会的方方面面。全书分风物情愫、琐事意蕴、人间百态、岁月长廊、山川旅痕5个部分,共103篇,约30万字。其中人间百态是小说辑,生动形象的描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包括讲述了擦鞋女、商人、乡长、理发师、修车师傅等等各行各业的有趣故事;山川旅痕一辑中有作者游览的民间圣地,比如白水洋鸳鸯溪、太姥山、万安古城,也有普通百姓的农家果园,还有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等,内容多样,描述深刻而具体,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 灵异见闻录

    灵异见闻录

    明月幽光,冤鬼风中飘荡,夜已深雾更浓,游魂踏遍人间。幽静小路之上寻觅着替身,躲在那暗处偷偷拜祭月光。深夜小巷,你曾知道那黑暗之中有多少幽冥看着缓缓走过的你;世界之大,你能听说过多少鬼怪离奇事件;玄宗道法,你可知晓多少役鬼驱鬼之术;风水玄学,你又了解多少阴穴阳宅的天时地利。你,只相信眼前这看似平淡的世界。但事实上,这平静的表面下暗藏着多少古怪。而我在一次巧合下,意外得知了自己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能力,因此,正在读书的我得以亲眼见到这些鬼怪异闻。我将见到的东西记录了下来,不管你相信与否,事实就在那里。如果你愿意的话,说不定,我也可以带你一起走进你内心最为恐怖的地方。
  • 夜狼的召唤传说

    夜狼的召唤传说

    这是我第一次将我国的道家思想容入西方的魔法世界,并最终以本人理解的道家思想,去统御整个魔法世界。希望本人的尝试,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是一个以西方魔法文明为背景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有一个孤独,可怜的狼孩。他没有良好家世的呵护,亦无显赫的祖宗庇佑,却有,千难万苦锤炼的强壮体魄与上天垂怜给予的稍高智慧。对于有了强壮体魄与稍高智慧的他来说,命运是暂时的,抓住了机遇,就能改命,哪怕需要逆天。总有一天,他会让整个世人都仰他鼻息,并将他的名字深深刻进每个人的心里。他的名字就叫,夜狼。
  • 再小也是青春

    再小也是青春

    小阳也光,小亮也明,再小的人物也有青春,只求让你有点小思绪,有小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