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94200000010

第10章 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家(9)

培根著有《学术的进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近代哲学的代言人,培根对所谓黑暗时代的经院哲学展开了无情的批判。培根指出,经院哲学的典籍尽管浩如烟海,但实质上却没有什么新内容。它所承袭的古希腊人的智慧,从价值和用途方面看,只不过像知识的童年,具有儿童的特性:它能够谈论,但不能生育;因为它充满着争辩,却没有实效。

培根指出:首先,经院哲学脱离实际,脱离自然,隔绝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经院哲学从根本上惧怕对自然的研究,怕这种研究会动摇或推翻宗教的权威。经院哲学家尽量把神学归结为严整的条理体系,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宗教体系结合起来,用哲学为宗教作论证,使人们的眼光离开自然,放弃对自然的研究。

其次,经院哲学崇拜权威,迷信教条。培根认为经院哲学家不仅把自己的身体关闭在寺院中,而且也把自己的智慧完全锁闭在几个作家的洞穴内。特别是把亚里士多德奉为至若神明,将其著作捧为金科玉律。人们只能熟读死记,诊释领会,不能批判,这就禁锢了人们聪明才智的发挥,压抑了人们理智的开启。

再次,经院哲学方法是烦琐主义,形式主义,经院哲学在探究任何一种事理时,只抓住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再虚拟一些论辩的理由,相互争吵,根本不考虑论证的真凭实据。他们论证的内容是现成的,即《圣经》。论证的原则和方法,只要不违反三段式规则,就能站住脚,而根本不考虑是否符合实际。

培根对经院哲学的揭露和批判,不仅是无畏的,而是也是切中要害的,真正抓住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空谈玄理、死啃教条、烦琐思辨的要害,给神学唯心主义以沉重打击。

●驾驭怪兽利维坦的是谁?

霍布斯,英国哲学家,近代认识论哲学中经验主义的奠基人。他生于英国威尔特省一牧师家庭,早年就学于牛津大学,后做过贵族家庭教师,游历欧洲大陆。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但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或加或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他力图以机械运动原理解释人的情感、欲望,从中寻求社会动乱和安宁的根源。

在伦理政治方面,霍布斯提出了“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他把罗马教皇比作魔王,僧侣比作群鬼,但主张利用“国教”来管束人民,维护“秩序”。著有《论物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对笛卡儿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

●谁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

约翰·洛克,是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在哲学思想上,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儿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的观念和反思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能够从许多简单观念中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洛克还主张感官的性质可分为“主性质”和“次性质”。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主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而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者中。在这个问题上,洛克是追随笛卡儿的二元论学说的,同意有些性质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来了解的。

洛克的哲学并没有一贯性。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批评他的哲学是“以零碎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且有很多漏洞。恩格斯也说:洛克的哲学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不过,洛克的哲学却对后来的哲学家起到很大的影响。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被后来的贝克莱以及休谟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

●马克思称谁为英国哲学中“神秘唯心主义”的代表?

乔治·贝克莱是近代英国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爱尔兰的基尔背尼郡,1700年进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神学、古代语言学和哲学。170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707年当选为三一学院初级研究员。1710年被国教会授以牧师之职。1713年赴伦敦,此后曾两次游历欧洲大陆。1721年重返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被授于神学博士学位,并担任高级研究员。1724年任德利地区副主教。1728~1731年曾到北美罗德岛传教,并筹备在该地区办一所大学,后因英国政府未能提供所需经费,无功而返。1734年起任爱尔兰克罗因地区大主教,直致1752年退休。

贝克莱把自己的哲学称为“非物质主义”,公开宣称他的目的是要“证明上帝的存在和非物质性”以及“灵魂的自然不灭性”。贝克莱的哲学在认识论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在本体论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马克思曾把他称为英国哲学中“神秘唯心主义”的代表。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诺斯的三篇对话》、《阿尔西弗朗或渺小的哲学家》等。

●靠磨镜片为生的圣哲是谁?

斯宾诺莎,荷兰哲学家。后改名为贝内迪特·斯宾诺莎。他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儿和莱布尼茨齐名。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儿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被斯宾诺莎婉拒。他在45岁时就去世了。

在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在永恒的相下”看事情。

●受到广泛诟病的哲学家是谁?

莱布尼茨,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领军人物。同时,他还是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哲学史中,很少有人像莱布尼茨那样受到广泛的诟病。作为古典唯理论者的代表人物和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茨的多才多艺在历史上很罕见的。他涉猎数学、历史、语言、生物、地质、机械、物理、法律、外交等各个方面。但与他的哲学成就和数学成就相比,莱布尼茨的人品实在很成问题,完全没有斯宾诺莎身上那种崇高的哲学品格。他为人贪慕权势虚荣,在金钱上极其小气,每有王室贵女结婚,他送的礼物无一例外都是“有益的格言”。晚年他极力讨好当了英国国王的汉诺威选候乔治一世,希望能在英国得到重用。然而不幸的是,因与牛顿在微积分发明权上的争执,使英国人和英国王室对他没有好感,最后在白眼中孤单死去。

奇特的是,莱布尼茨有两种哲学体系,一种是用来蓄意讨好王公权贵的正统、浅薄的理论,另一种是内容深刻、有斯宾诺莎风格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他的实体学说——单子论。

●谁的哲学统治批判哲学之前的德国?

克利斯提安·沃尔夫,出生于布累斯劳的一个面包师家庭。早年研究神学,后来他的兴趣全部转移到哲学上。他同莱布尼茨交往甚密。1706年,他经莱布尼茨的推荐,在哈勒大学担任数学教授,随后,又讲授物理学和哲学。1723年,由于讲授莱布尼茨的哲学观点而遭到来自神学家的抗议,沃尔夫被迫离开哈勒,去马堡大学任教。1740年回到哈勒,后来还曾担任柏林大学副校长一职。

沃尔夫以莱布尼茨的哲学为基础,同时因袭了笛卡儿、斯宾诺莎、洛克等人的个别论点,构建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体系。因而,他的哲学被称为“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他认为哲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哲学、数学,第二部分是实践哲学。理论哲学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他的“形而上学”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本体论研究存在物本身,理性心理学研究心灵,理性宇宙学研究宇宙整体,理性神学研究上帝的存在。

沃尔夫抛弃了莱布尼茨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把它改造成为一个僵化的“形而上学”体系。但是,沃尔夫在德国第一次用德文撰写哲学著作,他的著作在欧洲各大学普遍被当做教科书使用,因而促成了莱布尼茨哲学的广泛传播。直到康德批判哲学的建立,统治德国大学讲坛的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才被推翻。

●不可知论的代言人是谁?

大卫·休谟,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不可知论者。他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2岁进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后因家庭经济和健康方面的原因,中途退学,曾一度经商。1729年,18岁的休谟决心放弃法学全力从事哲学研究,1732年开始撰写奠定其哲学思想基础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人性论》,1734—1737年隐居法国期间,完成了这部巨著。该书分为三卷,第一卷“论知性”,第二卷“论情感”,第三卷“道德学”。由于《人性论》出版后受到冷落,后来他又将其中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别改写成《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1746—1748年,休谟任圣克莱尔将军的秘书,出使过维也纳和都灵。1752年被选为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这期间他利用丰富的馆藏图书,开始撰写多卷本的《英国史》。1763—1765年,休谟先后担任英国驻法使馆秘书和代理公使。在巴黎期间他结识了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达朗贝尔等法国著名哲学家。1767年受国务大臣康威邀请,担任过国务大臣助理。1776年8月,因患胃病在爱丁堡逝世。

作为一个哲学家,休谟从洛克、贝克莱的经验论出发,把经验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建立了一个以怀疑论或不可知论为特征的经验论哲学体系。其主要哲学著作是:《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研究》、《四篇论文》、《自然宗教对话录》等。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是谁?

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领袖,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经历曲折,早年学习法学,1717年,年仅23岁的伏尔泰因抨击朝政和教会,被投进巴士底狱囚禁一年,8年后因与贵族发生冲突再次入狱,出狱后被迫流亡英国。在流亡的3年中,他热心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宣传自由思想,写出了哲学和政治学专著《哲学通信》。该书出版后,触动了宗教权威,伏尔泰不得不于1734年隐居在夏德莱夫人的城堡,达15年之久。

此后,伏尔泰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反封建活动中,同当时的“百科全书派”学者保持频繁联系,积极为“百科全书”撰稿。很快,伏尔泰成为闻名欧洲的思想泰斗。晚年定居在法瑞边境的菲尔奈,从事写作并继续进行政治斗争,使菲尔奈成为欧洲启蒙思想的中心。由于他声名显赫,在其逝世后,法国封建教会怀着愤怒和恐惧的心理,不准他在巴黎下葬,直到1791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他的遗体才得以从香槟省迁回,葬入法国巴黎名人公墓。伏尔泰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哲学辞典》。

●谁是资产阶级法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之一,资产阶级法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生于法国南部波尔多市一个富有的贵族法官家庭,1716年继承伯父孟德斯鸠的男爵封号,并获得了波尔多法院院长职位。他一面担任公职,一面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的兴趣非常广泛,研究过物理学、植物学、解剖学,特别是哲学、历史学、法学、文学和伦理学。十年后辞去公职,游历欧洲各国,考察各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和风土民情,体察新的时代精神和资产阶级的要求。1728年被推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此后,他再次出国考察,特别是对英国的连续三年的考察,使他较快地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治理论思想体系,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1731年后,他定居波尔多庄园,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和著述,完成了《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两部重要著作。《论法的精神》被伏尔泰称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成为当时最进步、影响最大的哲学和社会政治理论著作。1755年病逝于巴黎。孟德斯鸠的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先驱是谁?

同类推荐
  • 孝经(中华国学经典)

    孝经(中华国学经典)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本书内容包括:迈向成功的心态、存在就是真理、人的动机、进退的平衡、需求与恐惧、存在与危机、自我实现的特质、人性的价值等。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
热门推荐
  • 三毛不在撒哈拉:我的拾光之旅

    三毛不在撒哈拉:我的拾光之旅

    一场传奇浪漫的世界之旅,一段与三毛奇似的真实经历,她也曾在异国邂逅自己命中注定的“荷西”,她为爱,梦一生,悠悠荡荡,几番浮沉,用梦里的余温,抵挡那世间寒冷,她用一生写情,却困于情中……
  • 问剑传奇

    问剑传奇

    少负恩仇,持剑问道。豪情万丈,问剑传奇。一部真正的传统武侠,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无论是你喜欢古龙还是金庸,我想我们都有共同语言。问天,问地,问剑,武林之中,总有波澜起伏,又有儿女情长,我和你们一起见证!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往生欢,百里梧桐

    往生欢,百里梧桐

    她好不容易可以报恩,却在进轮回时有一个....呃...乌鸦砸到了怀里,于是本来同心爱的上神历的情劫,硬生生变成和这个黑色的鸟历情劫,与......乌鸦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这对她产生了巨大的阴影...呐呐与这个黑煤球组成了冤家
  • 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学思维

    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学思维

    本书内容是作者本人对管理学的感悟。本书并没有遵循一般管理学著作的写作体例,而是以针对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课程内容为底本,保留了课堂即兴讲解的成分,虽不够严谨、厚实,但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者认为,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掌握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理论及管理技术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对它们进行本土化的调适。
  • 带着瑶池修仙

    带着瑶池修仙

    这一世,祸乱苍生的不是魔,而是那高高在上的仙。所以我在此立誓,与妖魔并肩,伐天证道
  • 蜜色豪门:前妻太难戒

    蜜色豪门:前妻太难戒

    她抱着三岁女儿尸体哭时,他在妹妹床上,她脸被破相时,他律师无情甩给她一张离婚书,她只是站在江边吹风,却被妹妹推入江中。他应该永远也想不到,那个曾经只会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打转的黄脸婆、那个被破相的弃妇、那个‘意外’淹死的亡妻,此刻已是对手企业的领导者、千万男人心中的梦中情人,同时,她还是一个二岁儿子的母亲……如今的她,每天都会坐在镜子前,对着额头上的疤痕发誓:“我一定会让你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 千古虐恋:三生错彼岸情

    千古虐恋:三生错彼岸情

    一句句感人肺腑的真挚情言,一段段若隐若现的传说神话。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刻骨名诗,究竟是怎样一段奇缘流传千年不灭。“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没有人记得陪我穿越千年的轮回和沧桑,我注定孤独此生却怎能相忘,一世轮回一世伤。”“那恶毒的诅咒,何时才能泯灭。”“绝情长剑刺入我胸膛,没有心疼只有悲凉。”“奈何桥上的誓言,忘川河旁的吟唱,三生石旁的执念,弱水彼岸我又等了你千年。”
  • 听风历雨:黑道总裁通缉平民警花

    听风历雨:黑道总裁通缉平民警花

    她,精明能干,心思细腻。他,只手遮天,霸道腹黑。顾晓怡遇上陆澄寒,权当命运。但陆澄寒遇上顾晓怡,全当此生!
  • 莫薇薇侦探社

    莫薇薇侦探社

    “欢迎来到莫薇薇侦探社。”优雅空灵的声音响彻整个房间,那坐在茶桌前,等待归人的妖娆少女可否伤心?莫薇薇原是一名刑警因一起案件男友失踪,莫薇薇离开岗位办理了一起又一起案件,查得故人,可心安在否?
  • 太和录

    太和录

    存在,是为了遗忘。有过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而在后来,轻而易举地被淹没在茫茫烟尘之中。那是不知名的太和年间。那是些或知名,或无名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