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名片
郎士元
字号:字君胄
籍贯:中山(今河北定县)人。
作品风格:凝炼浑厚,闲雅真切
个人简介:天宝十五年(756)及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为渭南尉,后历任拾遗、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和钱起齐名,并称“钱郎”。现有《郎士元集》二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①,泊舟微径度深松②。
青山霁后云犹在③,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
①精舍:佛寺,这里指柏林寺。
②泊:停泊。度:度过,越过。
③霁:雨停。
诗中提到雨停停船,可以猜测诗人大概是在水上正遇下雨。待到雨过天晴,诗人便饶有兴趣地停泊船只,登山欣赏雨后美景。
首句“溪上遥闻精舍钟”,写诗人远远地听到了柏林寺的浑厚的钟声。那山顶佛寺的钟声竟然能清晰地传到于溪上来,这不正是因为雨浥尘埃、空气变得澄澈清亮的原因吗?首句未写登山,先写溪上闻钟声,点出“柏林寺”,同时又引出舟中人登山的想法。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寺庙钟声,勾起了诗人登山的想法,诗人便停船靠岸,缓步而行。曲曲折折的山间小路缓缓地导引他在浓密的松柏林间穿行,一步步地靠近山顶。雨水洗涤了松柏,它们的叶子显出了碧翠般美丽颜色,山间到处都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令人倍感清爽。而深林中,自然有阳光照不到的晦暗的地方。那么“度”过“深松”后放眼望到景色就更加让人愉快。
诗人穿过重重松柏林,终于来到了柏林寺。此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霁后如洗的“青山”。此时的青色,使人眼前一明。接着,诗人又看到了天空中漂浮的朵朵白云。“霁后”的云朵已经不是阴沉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这样登山者心情自然怡然舒适。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由云衬托山峰作了铺垫。
最后一句集中描写了几个山峰,着墨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四五”,则有错落有致之感。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秀拔的山峰仿若“画出”,别有情趣。诗人用“画”字,则好像本来没有山峰,而是造物主以云为毫、霖为墨、天为纸即兴“画出”,刚刚画就的山峰,则自然颜色鲜亮润泽,格外美妙。同时它也传达出来“望”者见景的惊奇和愉悦心情。这最后一句才点出了标题中的“望”这一主题,是点睛之笔。而前三句则是为这一望酝酿感情,做铺衬。
后人点评
《中兴间气集》称其诗风“闲雅”,“近于康乐(谢灵运)”。
听邻家吹笙①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②,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③。
【注】
①笙:中国古乐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簧片乐器。
②凤吹声:指吹笙的声音。
③千树花:千树的桃花。
这是一首听笙诗。诗人将笙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完美地展现了笙乐中的意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凤吹声如隔彩霞”,诗人在这里说笙乐就像是从彩霞间传出来的,意境神妙。诗人用“隔彩霞”三字,将听觉上的感受转变为视觉上的景象,使读者对乐曲的感觉更加生动具体。
“不知墙外是谁家”,诗人听到从自己院子外传进来的笙乐仿若天曲,诗人不禁问道:“那是谁吹出来的呢?”这句话带有揣度语气,充满悬念,这也进一步渲染了笙乐的神奇美妙,撩拨人心。此时,诗人寻声暗问的神态,跃然纸上,可见,音曲非常有感染力。
诗人被这曲子深深地感染了,所以,不禁寻声而去,但是,“重门深锁无寻处”,一道门将诗人和音乐远隔了。音乐就近在咫尺,诗人却无法见吹曲者,不能知道曲子源自哪里,心中定然怅惘,而且,越是无法见到,越是使诗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照应首句,又写到了音乐,那音乐就像是千万棵碧桃花开放那样绚烂多彩。诗中奇妙的、非人间的音乐,就像是奇妙的、非人世间的天上仙境。同时,桃花怒放的情景,也表现出了音乐之热闹和绚烂。“疑”将音乐如真如幻的感觉,表现得非常真切,也是,诗文意境飘渺唯美而不过于平实。
在这首七绝中,诗人不直接描绘音乐本身,而是把五官感受错综地运用,从侧面反映音乐意境之美,使人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这就是诗人成功运用了“通感”的结果。